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一圣说老子(上)

​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哲学家——老聃,又称李耳、李聃,中国所有老子中最伟大的那一个。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至于儒家在中国唯我独尊,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甚至到现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孔子学院。就像一枚硬币,人们只看到了平放在地上的硬币的这一面,却忽略了硬币背后,还有精彩的那一面,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不否认儒家的伟大,但我们更应该承认道家的伟大。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潜意识的影响,任由儒家一家主宰中国人的脑袋,历史将变得极端而不可收拾。而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就是伟大的老子。洋人曾经搞出了一个世界百位伟大人物排行榜,孔子因为知名度实在太大而排在第五,老子——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排在第七十五。老子排名落后于孔子,完全是因为儒家思想之于官方的表面影响。就如同世人皆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却很容易忽略古希腊思想史上的开山鼻祖泰勒士,而老子出生略晚于泰勒士。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那老子就是中国的泰勒士。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孔子的存在,却有不少中外学者质疑老子是否真有其人,比如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就认为老子是司马迁道听途说后捏造出来的虚构人物,但大多数学者相信老子的存在,此不多述。关于老子的生年,已经于史无考,但有观点认为老子应该生于周灵王姬泄心即位前后,也就是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二十岁,算是孔子的父辈。而老子卒于周元王姬仁五年,即公元前471年,也就是说不庸凡的老子在庸凡的人世间逗留了一百年!而关于老子的出生地,现在争议非常大,这很好理解,经济发展需要旅游投资来拉动,而如果本地能有一位千古名人,则事半功倍。为了诸葛亮的隆中高卧,南阳和襄阳各置一词,其实老子也一样,仅出生地就有好几个。《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具体位置不详,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河南鹿邑县,一是指安徽涡阳县。老子学说最优秀的继承者庄子则说老子是沛人(今江苏沛县)。老子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老子出生在中国,是属于全中国的。关于老子的家世,同样无考,但据学者考证,老子和孔子一样,都出身于没落的中下层官僚家庭,父祖几代都是诸侯国的史官,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充裕,这也为老子的早期教育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和司马迁非常相似,司马迁也是世家写史,所以司马迁有条件最终写出皇皇巨著《史记》。有史可考的老子第一任老师是楚人商容,商容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教的老子,史无记载,但在《高士传》中留下了商容在病中与老子的一段关于“道”的谈话。老子最终形成以“道”为内核的哲学体系,和少年时商容给他灌输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此时的商容年老力衰齿落尽,老子在榻前问疾,商容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心里可能在想,这个老棺材瓤子尽说废话,没舌头你怎么说话?老子回答舌还在。商容又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摇头,都掉光了。商容神神叨叨地问老子,你现在知道我想要说什么了吧。年轻的老子有些不太自信地回答:老师莫非是在说刚强者必亡,而柔弱者能存的道理?商容大笑:孺子可教矣!老子《道德经》中一个最著名的观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柔弱胜刚强,就是吸收了商容和他这段谈话的精髓整理而成的。上面讲了老子是中国的泰勒士,其实泰勒士的哲学思想和老子如出一辙,比如他们都从水的存在而悟到比人道更为博大深邃的天道(即哲学),老子说“上善若水”,泰勒士说“水是最好的”。如果说孔子追求的是人道,立足于社会,老子追求的就是天道,将人置于茫茫宇宙之中去探索人的存在价值,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水”又是“道”的内核,什么是“水”?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水”就是一种无为的存在,是所有力量的源泉,表面上看,水是柔弱的,但水的力量却是世界上最无坚不摧的利器,一滴水会被太阳吸干,但无数滴水能摧毁整个世界。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评价“上善若水”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副对联,即“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的美德,就如南怀瑾所说,“如水一样的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老子常讲,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强调无为处世,不要事事出风头,要以自己为本位,“自居(水的)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以柔弱胜刚强,妙处在于水的静者自静、动者自动,做人也是如此,要因时而动,不要逆天行事。道家主张无为,但这并不是保守软弱,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换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人要低调。南怀瑾曾经以水为例,研究了儒、佛、道三家对于“水”的不同的理解。儒家讲究“精进利生”,佛家讲究“圣净无生”,而道家讲的是“谦下养生”。老子的“水”观,可以用南怀瑾提出的“七善”来总结,就是:一、居善地,要善于自处,甘居人后。二、心善渊,要有容纳百川大海的深沉静默。三、与善仁,行为举止要学习水给予万物以生命的担当。四、言善信,言语吐纳要像潮涨潮落一样定时,不要随便开口给人承诺。五、正善治,立身处世要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不要拉帮结派。六、事善能,为人处世要圆柔如水。七、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形势而动,随着平静的形势而静。特别是第七善,即“动善时”,其实就是老子经常挂在嘴边的“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从表面上看,水有时也是静止不动的,但水从来没有停下自己探索未知的脚步,老子也是如此。而此时的老子,还不满十岁!这是一个思想上的神童,当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很早参加工作。有人说,思想境界是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大有关系的,这话很有道理。老子偏居草野一隅,再加上商容的知识储量也是有限的,商容为了不耽误这棵好苗子,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把老子送到了东周国都雒邑求学。这一年,老子约十五岁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开拓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只不过他们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不同,孔子考上了鲁国大学的社会系,老子考上了东周大学的哲学系。在这一点上,老子要比孔子幸运,因为他所在的“大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国立大学。东周虽然国势衰落,但作为天下王都,却有条件保存丰富的古籍资料,这是地方诸侯大学所不如的,这也是后来孔子来雒邑求学于老子的主要原因。由于史料稀少,只能略约推算出老子在雒邑的书院里整整待了十年,而按现在的学历算法,四年本科之后,再考研、硕博连续,差不多也是十年,也就是说,老子是戴着博士帽子,心事重重地走出十年寒窗苦读的教室。不知道是托了什么门路,还是当时国立大学毕业生有安排工作的政策,二十五岁的老子谋到了一份周守藏室之史的差使。所谓守藏之史,也就是东周国家图书档案馆馆长,这是个副部长级待遇的职务。应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老子的,老子向往静谧如水的人生,而守藏史正可以满足老子的心意,正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老子平静而不庸凡的人生,已经和雒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久之”,实际上老子在雒邑工作生活的时间长达四十二年,即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16年。四十二个春夏秋冬,记载着老子从一个翩翩少年到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的点点滴滴,虽然此时老子还没有编撰《道德经》,但在雒邑担任守藏史的漫长岁月却是老子哲学思想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国家图书档案馆是个清水衙门,平时没有多少油水可捞,老子也不屑追逐那些浮名浮利,除了每天必要的公务应酬外,老子都潜于密室,整理文件资料,在或明或幽的烛光映照下,老子孤独地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道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包括积极入世的儒者。老子眼中所看到的“道”,首先是一种哲学辩证的存在,用现在的角度来看,老子的三观是唯心主义的。比如老子的唯心宇宙观,表现在《道德经》第七章,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宇宙是固定不变,自古就有的吗?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一百五十亿年前出现的,也就是宇宙并非是“不自生”的。但我们不能去苛责一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家,历史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人所取得的成就,哪样不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牛顿被苹果砸了,发现了万有定律,而现在的中学生也能发现万有定律,但我们不能说牛顿还不如一个中学生。老子所追求的道,并不是故弄玄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道”,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去片面地研究所谓宇宙。或者可以这么说,老子研究“道”的核心是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无缝对接,即天人合一学说。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老子就把“天道”和“人道”放在一起讨论。有些偏激的观点认为老子不过是个“神棍”,实在是荒谬透顶,更有甚者,因为历代皆独尊儒术,便有人认为道不如儒。其实宣扬道不如儒的,无法面对一个人对这种荒谬观点的否定,他就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子辉煌灿烂的学术人生中,他的老师并不多,但任何否定道家思想的观点都绝无可能绕过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的那道历史铁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流传千载,成为千古佳话。不过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内容,历代争议非常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孔子卑礼于老子”,是道家门徒有意抬高老子地位的炒作。另一种观点是孔子年少于老子,老子的生年具体无考,但应该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老子成名要早于孔子,所以孔子向长者问道是非常正常的。二人相见的地点,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老子时任东周王室的藏室史,相当于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孔子“适周”见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当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座而视的时候,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虽然孔子见老子的史料非常多,但对于二人相见的时间则语焉不详,学界为此吵来吵去。大致来说,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分为几种观点:一、孔子十七岁时;二、孔子三十岁时;三、孔子三十五岁时;四、孔子五十一岁时。而第三种观点是老子最著名的学生庄子说的。其中孔子三十五岁时见老子,最为学界所认可,具体时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五月初一,当天发生了日全食。从鲁国曲阜到东周雒邑,约有五百公里的距离,而且烽火四起,路上并不太平。孔子之所以执意要远赴千里之外去求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来东周观“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学习东周先进的政治礼法制度。第二个目的,就是孔子听子路说起东周有个守藏史老聃,博学通古,且舍下有书无数,孔子急于增长见识,便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瑰丽的求学之路。孔子见老子都说了些什么,《孔子家语·观周》和《庄子·天道》对此均有详细记载。《家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道,实际上是在向老子诉苦,说自己关于道德价值观的建议没有被当权者采纳,道行于今世颇难,孔子指的是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道德滑坡。对孔子这个观点,老子用他一贯的哲学思维逻辑回答,“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意思是官场中人鬼话连篇,而且擅长花言巧语忽悠百姓,而听者又往往对事实的本相不了解,容易听信他们的空头承诺。而在《庄子·天道》中,孔子和老子展开了一场关于“仁”的精彩辩论,事件的起因是孔子听说老子藏有许多图书,便来到东周找老子借书。老子并没有借书,而是要求孔子用一两个字来高度概括他所读过的书,孔子答曰:“仁义。”“仁义”是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核,孔子一生致力于“仁义”,而“仁义”与老子所追求的“道”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仁义”侧重于社会人的精神层面,“道”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辩证关系,所以老子对孔子所追求的“仁义”似乎并不太认可,问孔子何为仁义。孔子回答得也很干脆:“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孔子话音刚落,老子就对孔子的仁义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老子不认同仁义是人之本性的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孔子所谓兼爱无私,实则有私,孔子要爱天下所有人,实际上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爱他,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论,并不代表老子反对仁义本身,只是道、儒二家对仁义的理解不同所致。老子的用世哲学还是“无为而无不为”,仁义也是如此,老子反对的是刻意赠与别人仁义,因为这违反了天道人性。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就明确提出道家的仁义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的仁爱是天性流露,而不是化装表演舞会,戴上仁义的面具就能欺骗观众。儒家最喜欢宣扬仁义德政,而在老子的用世哲学中,“不以德者自居,不以仁者自居”,才是德与仁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在东周雒邑逗留的时间不会很短,他应该和老子进行多场学术上的切磋和辩论,老子以长者的身份多次告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从《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的这段话来看,孔子的用世思想过于激进,恨不得一日变换城头大王旗,这是老子所反对的。在老子看来,孔子的世俗心太强,不是能和他谈天论道之人。而根据近代大学者胡适的研究,老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者,只不过老子抱守旧儒,孔子推倡新儒。“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本无可疑。后来孔老的分家,也丝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承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从某种角度来讲,胡适说得很有道理,比如老子的政治思想相对于孔子略为保守一些,甚至更进一步说,老子才是西周礼教宗法思想(即周公之儒)的正宗传人,孔儒不过是从周公之儒引申出来的新儒家学派。不过胡适贬低性地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历史进步的绊脚石,企图将历史拉回到原始初民的社会状态,实在是有失公允,因为孔子要把社会拉回到西周礼不崩乐不坏时代的心情,比老子还要迫切。老子是说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但这句话并不能成为老子开历史倒车的证据,否则儒家经常挂在嘴上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当何解?老子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统治者“不尚贤(钱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所说的“知”,指的是智慧,而不单纯指的是知识。统治者首先要做到不贪利货,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不贪财货的道德价值标准体系。统治者贪婪,整个社会都会跟风。底层民众由于剥削制度的限制,得不到一块蛋糕,只能逼着他们去造反。老子在第三章的最后还提到了“为无为,则无不为矣”,这里所说的“无为”,是劝告统治者不要贪婪,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民。你不希望子民做的事情,你自己首先就不要去做,否则上行下效,社会稳定是无从谈起的。胡适把老子和孔子捆绑在一起销售,甚至让老子替孔子抵挡来自墨子批判儒家的枪子,实际上老子与孔子的三观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将两位思想家混为一谈。孔子对老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一些激进儒学者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等到孔子在老子处混了几顿饱饭后,要离开雒邑回鲁国了,老子在城门前送孔子返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子对孔子的优缺点已经了如指掌,孔子年轻有为,但过于追求浮名浮利,在黑暗混沌的官场上是很容易得罪人的。老子送给孔子几句发人深省的警言:“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老子教育孔子,做人要低调,不要以为地球是围着自己转的。表面上讲,老子讲的是消极的为人处世,但其中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因素,老子说过:“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可从来没说过无为就是消极避世,只不过取天下各有道,道道不同而已。孔子此次适周求道,收获颇丰,以至于他在离开雒邑时,深深地长拜老子,“敬奉教”,并把老子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称老子为“龙”,而龙,世界上只有一条。孔子的伟大就在这里,对于不同于自己的学说有着出自本能的敬重,孔子并非完全接受老子的说教,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子的淡淡数语,对孔子思维的开拓有醍醐灌顶之感。《孔子家语》把孔子后来收了学生三千,归功于老子,“(孔子)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太上老君是怎么痛骂儒家和孔子的 道家真的被儒家的统治过吗
孔子的“爱”和老子的“爱”,为何我们都要学?
中庸与自然之道
道和佛的区别
曾仕强: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有什么不同?我讲一次你就全清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