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懿的处世智慧:​司马懿vs曹操(中)

3.远见卓识,老辣至极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每一次他都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作用。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汉中,讨伐张鲁,已升任主簿的司马懿随军出征,并取得了胜利,在此次战役中,司马懿只是小露才华,就致使取得了胜利。此时,刘备刚刚从刘璋手中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立足未稳。于是,在庆功宴上,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今既已取东川,何不乘胜进取西川呢?西川刘备以诈力取刘漳。蜀人对他都不满意。今得汉中,益州震动。不如火速进兵,势必可得。这是天赐良机,圣人不能失时呀。”然而,沉浸于讨伐汉中胜利喜悦之中的曹操,对于司马懿这一介儒生所提出的点子,似乎有点反感,于是他冷言相对:“人呀,不能不知足。哪能吃着碗里,想着锅里,才得陇,又望蜀呢?”于是,曹操就放弃了乘胜南下,挥师入蜀的良机。不久,刘备集团的势力在西川得到巩固之后,就乘机兴兵从而将汉中和东川一举拿下,此时的曹操追悔莫及,想当初要是听司马懿的话,刘备就不会战领了汉中和东川。

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封为前将军,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攀城,以其破攀后,直下皖、洛,占领曹操的统治地区,从而能一统中原。曹操深知攀城的重要性,便派于禁、庞德两名大将前去支援,时值秋季,霖雨不止,汉水猛涨,关羽水淹其军,于禁被生擒,蜀军此时气势大增直逼攀城。而已到达洛阳的曹操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也开始惊慌失措,想要迅速迁都。与此相反,司马懿却冷静、沉着的做出这样的分析,“于禁将军是被水淹才失败的,并非是战场上杀不过敌手所致,对于国家并无什么大碍。而假如你现在匆忙迁都,势必是在向敌人示弱,从而也会助长了关羽的嚣张气焰,至于淮沔一带居民就更容易有骚动和不安的反应,这与我们是很不利的。我已观察发现孙权和刘备,实际上是外亲内疏,其实孙权并不想看到的正是关羽自以为是的面孔,而我们正好可以借机派使臣与孙权联系,请其派兵抄关羽的后路,这样樊城之围不就轻而易举得到解决了吗?”

于禁

听完司马懿的话,曹操感到一种希望,于是决定依计行事。这也真是天赐良机,孙权也恰巧派人来要求帮助,他希望曹操能派人自后路进攻关羽。曹操大喜过望。此时,当关羽听说孙权想要乘机抄他的后路时,心中也开始有点惊慌,本想撤兵回救,却又不想放弃樊城,使战役功亏一篑,正在他左右为难之际,孙权已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公安,刘备的南郡太守糜芳也宣布投降,吕蒙占据了江陵。与此同时,东吴的另一大将陆逊也攻取了宣都等地。关羽无奈,只好放弃樊城之围,还当阳,走麦城。后被吴将俘获,不降被杀。樊城之围这就这样不战而解。

司马懿的策略可谓是有远见,有见的。这一战役中,曹操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不仅使刘备遭受了重大打击,同时在兵力、财力和物资方面也减少了不少的投入,免去了曹操首尾难顾之危险境地的后顾之忧,更为关键的是孙刘反目成仇,两人不会再结合,乘虚而入,对曹操造成威胁,这可谓一箭三雕,大快人心。

孙权

经过樊城大战之后,曹操便病死于洛阳,之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后迁为丞相长史。

此时眼见孙权举兵西进,曹丕便召集群臣分析军情,商议对策,众大臣一致都认为,东吴此次兴兵西进,其目的一定是为了攻取樊城、襄阳,所以对于两城积储不多的形势看来,很难持久与之抵抗,于是,他们一致的意见便是及早弃城,退居皖城。此时的司马懿依然还是冷静思考,他仔细的分折:“孙权刚刚打败关羽,必然担心刘备会伺机报复,现在是他欲与魏王结好、防御西蜀的时候,决不敢冒然犯我军,而樊、襄二城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千万不能放弃。”遗憾的是,曹丕固执己见,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命曹仁焚弃二城,退居皖城。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孙权并未侵扰二城。

想要取得战役的胜利,就必须对目前所处的形势洞若观火,对事情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远见,否则就会全盘皆输,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先轸就是其中一人,正因为对晋、楚、曹、卫等几个国家的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才得以使当时于己不利的形势转变过来。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领兵伐曹,向卫国借道,卫国不答应,便绕路从卫国南面(今河南汲县南)渡过黄河,侵曹、伐卫。正月,先轸请求率本部军攻卫之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他采取先声夺人之法,一举攻占五鹿。

然而,这时晋中军元帅郤觳病死,晋文公以为先轸在战争初期的表现,确如赵衰所赞:“先轸有谋”,于是升任先轸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

晋军攻占曹、卫两国之后,楚军还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又向晋求援,当时秦、齐虽已与晋订盟,表示支持,但并未实际出兵,仍意图观望。重耳因之仍有顾虑,唯恐孤军势弱,难有胜楚把握,感到进退两难。

这时作为中军元帅的先轸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是楚为陷晋于被动而使用的诈和手段。他说:楚国所提条件,从第三者的立场来看,是一个息事宁人,能使宋、曹、卫三国都得到安定的方案。如果我们反对这个方案,就要受到诸侯们的责难,救宋的目的我们也达不到了,可我们接受了又怎样呢?楚国就成了曹、卫、宋三国的恩人,而我们则将受三国的怨恨,争霸之战就无从谈起?

于是,他提出对策要宋国去贿赂齐、秦,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我们再扣留曹国的国君,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楚国要保卫曹、卫,必定不会听齐、秦的劝告,齐、秦既接受宋国的贿赂,必定抱怨楚国不听劝告,因而就不能不参战。晋文公依此对策行事,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两国终于出兵参战。于是出现了晋、齐、秦三个强国联合攻楚的形势。

察明事实,分析透彻,方可获胜,这是一个军事家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才能,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对方与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运用策略,取得胜利,从解决樊城之围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谋远虑的优秀军事家。

司马懿这种远见卓识确是被人们所认同,但司马懿的老辣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面曾提到过司马懿具有“忍”这种超出常人的品格,所以他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城府太深,为人太阴险狡诈。当时,他为了麻痹曹爽,干脆向皇帝请了病假,长期在家休息。暗地里,他已招募训练了三千死士,并争取到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元老重臣的支持。而曹爽曾经试探过司马懿所说之病的真假,终究还是被司马懿的高超演技所蒙骗。至此,曹爽便更加胆大妄为,对司马懿不再有所顾忌。

就在正始十年,魏帝曹芳拜谒明帝高平陵(曹睿的陵墓),曹爽兄弟四人及其心腹率领禁卫军出城护驾时,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司马懿便开始出动了。

他带领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三千死士假传太后旨意关闭城门,占据武器库,并派兵占领城南洛水上的浮桥,封锁曹爽回京的通道。然后司马懿派司徒高柔临时行使大将军的权力,占领曹爽的军营,命太仆王观行使中领军的权力。这样,司马懿就完全控制了军权。

布置完毕后,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人联名上书魏帝曹芳,列出曹爽的种种罪状,并要求罢免曹氏兄弟的权力,如若不然,就军法处治。奏章传到高平陵,曹爽兄弟慌忙把皇帝车驾留在伊水,征发了几千名屯田兵筑寨守卫。

司马懿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并说自己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最多革职免官,绝不治罪。

对于形势的发展,司马懿分析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在用人方面亦是如此。“知己知彼,百战百贻”,他深入抓住曹爽这种小人贪生怕死的弱点,从而在这次战役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也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正如司马懿所说,为了一条小命,为了还有福可享,他宁可放下尊严,苟且偷生。

那时,曹爽的谋士桓范逃出洛阳来到伊水,一见曹爽就说:“赶快带着皇上到许昌,下诏命令全国的军队镇压司马懿的叛乱。”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又说:“天子跟着你们,号令天下谁敢不应,否则,你们就等着砍头吧!”曹氏兄弟默然不语,从初更一直拖到天亮,最后曹爽终于下定了决心,把刀狠狠地往地下一扔,说:“免官就免官,好歹还能当个富翁!”气得桓范失声痛哭,嘴里大骂:“曹子丹(曹真)恁有本事,怎么生了你们几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累我和你们一起被杀头。”

曹真

曹爽的行为可谓正中司马懿下怀。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示弱诱敌的一句小结。示弱诱敌在于将自己的强隐藏起来,以达到麻痹和引诱对方的目的,这样就会使对方很快地将自己的天性暴露出来,从而能使自己在适当的时机出手对其以制止。

孙膑就曾增兵减灶以强示弱、诱敌入翁,致使庞涓最后因智穷兵败而刎颈自杀。

东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那时因桂陵之战惨的庞涓,一直想要寻机报复,于是孙膑便抓住庞涓骄傲轻敌的心理,在庞涓寻求与其决战之时,故意率齐军撤兵,并在三天之内减灶以示弱,一路追赶着孙膑的庞涓果然不察孙膑示弱诱之计,便很快就落入了孙膑的包围圈。

庞涓上马

可见,《孙子兵法》是被司马懿正确的得以利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是他这种以逸待劳的计策也正是符合了曹爽的心意,

所以曹爽才会在短时间内暴露出自己的本性,才更快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曹爽等一路回到洛阳,向司马懿请罪,然曹爽等还没有缓过神来,就被司马懿就以大逆不道、企图谋反的罪名全部处死,并灭其三族。

虽当时太尉将济曾以“曹真有功,不应灭其子嗣”为由建议司马懿留下曹爽的性命,但司马懿一点都不手软。

你是否可知,当初司马懿在收拾曹爽一伙的时候,还曾跟曹爽的心腹何晏开了个玩笑。司马懿让曹爽的心腹去主持审理曹爽集团的“谋反”大案,而作为曹爽这一派且是最信任的人之一的何晏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再也顾不上什么昔日好友、旧时同僚了,他采用刑讯逼供,坑骗引诱,让曹爽供出罪恶,就是为了讨好司马懿,以得到他的宽宥,有一条活路可走。

何晏

等到何晏将案子的审判结果呈给司马懿看的时候,司马懿用手指头比划了一个“八”字,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杀八个家族他才解恨。而何晏报上去的只有桓范、丁谧等七个人,司马懿一个劲摇头,说还不够。何晏岂不明白,但他仍不敢相信,而是战战兢兢地问道:“难道还有我?”司马懿点头道:“这就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可以用“斩草除根”来形容,曹氏宗亲被其歼灭殆尽。这一举措虽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认为他必须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他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至此司马懿完全掌控了曹魏,魏国名存实亡,而在晋朝代魏后,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文宣皇帝。

司马懿的远见卓识,老辣至极的性格不仅在高平陵事变中有所体现,在他夺取都督之位时,这种性格也被他表演的淋漓尽致。

魏明帝时,司马懿是曹操丞相府的长史,官职并不小,但总管属幕僚,没有实权,后在诸葛亮准备联络东吴,共伐曹魏之时,大将军曹真便染上了重病要回洛阳,于是军中便无主,而形势却在一天一天的恶化。就在魏明帝六神无主之时,司马懿主动向魏明帝分析了形势,并认为陇西诸葛亮的一路军马是最让人所担忧的,而如今军中无主,得派得力之将前往主军,等蜀军粮草供应不济,就可以反败为胜了。

司马懿分析的头头是道,被曹睿所认可,而一切也在司马懿预料之内,他委任司马懿为都督,抵卸蜀汉进攻,本来曹睿是想让他先上战场,然后再给取官印,但却被司马懿所否认,司马懿认为自己应该先去取,于是便出现司马懿智取官印这一幕。

司马懿来到曹真府上,先探了探了他的病情,又告诉了他关于前方的危急军情。曹真的家里人怕他病情加重不敢告之实情,现在又听说军情这么紧急,便有点忧心地问:“现在国家如此危急,为什么皇上不让你担任都督,以退蜀兵呢?”狡猾的司马懿,却故弄玄虚,装作一点也不知情的样子,并推辞着说:“我才疏学浅,不堪重任。”这一切还是骗过了曹真,曹真赶忙派人将帅印交给司马懿,这时司马懿仍是不住地推托:“帅印还是请大将军掌管吧,我即便没有帅印,也会一如既往地竭力辅佐。”曹真忙说:“你不接帅印,我又不能理事,现在国家危险了,军队是不能没有统帅的,我要抱病去向皇上保举你。”

这时,司马懿才说出实话:“其实,皇上已有恩命,只是我不敢领受罢了。”曹真一听,高兴地说:“有你挂帅,蜀兵可退了。”于是,司马懿假意推辞不过,拜谢再三,才把帅印接了过来。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司马懿已经受到皇上恩准由他任命都督,为什么他还要装腔作势,自取帅印,多此一举演这一场“闹剧”呢?其实,并不是司马懿不想劳驾别人,他并不傻,相反,他是极其高明的,这也正是他的阴险之处。他处心积虑地作过分析,知道此时明帝让他挂帅是因为此刻十分紧急,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一旦蜀军击退了,帅印就势必会回到曹真手中,可若是直截了当,开口就要官印就会被曹真所怀疑,于是他便采用假意推托的办法,不但解除了曹真的疑虑,还可以长保帅印。其结局可谓是一举两得。

因为司马懿那令人捉摸不透的古怪性格,所以在后代的戏台上,他被人们赋予阴险狡诈的形象,他总是反面人物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尽管人们对他的概念是用“阴险”两个字来形容,但我们仍不可抹煞他的政治谋略以及在军事上所发挥出的超出常人的才能。

4.大飙演技,换取信任

《晋书》中曾有记载:“魏武察帝(即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由此可见,魏国君臣上下,尤其是曹操对司马懿更有防范之心。而司马懿的才能毕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魏武帝时司马懿人生规划的第一个重点便是“韬光养晦,瞻前顾后,明哲保身”,此时他抓住了曹操重才、忌才、用才、疑才的双重性格,便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夜已继日,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不难想象,他很快就利用君主一向之心,很快使曹操放弃对他的怀疑,最后被提升为丞相府主薄。

据《晋书》卷一《宣帝纪》上所说: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吴主孙权称藩,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由于此时曹操的下属中有大多数都仍拥护汉,并不同意曹操自立为帝,而其左膀右臂像荀彧等的思想意趣也与他有很大差异,最后也郁郁而终,于是此时,有着专业演员水平的司马懿便一反常态支持曹操称帝,这也许就加深了也曹操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加使曹操对他信任有加。

获取别人的信任是一个人生存之本,所以他必须首先让怀疑自己的人对自己放松警惕,他才能实施下一步计划,这也许正是司马懿之所以务实、苦干,顺应曹操之心的其中缘由。

为了统一大业,他必须博得他人的信任,而且这个人必须能成为自己坚强的靠山,司马懿就很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曹彰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即到了他大施拳脚的时候,尽管当时魏王府外有前来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也正是看到了这个不错的时机,司马懿才选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将自己的才能展现给大家,他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了岌岌可危的时局,更稳定了人心,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这一次的大显身手,果然在司马懿预料之中,他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信用,当曹丕立为魏王时,他便马上也被封为封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晋书》卷一《宣帝纪》也这样记载过:“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

获得曹丕的信任,无疑就为自己找到了更大的政治靠山,无疑为其今后进入国家权力决策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他摆脱了魏武帝时的压抑,他终于可以无所顾忌的全力施展了,他先是策划了以魏代汉受禅的“大略”,后又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从魏文帝称他为“萧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就不难看出,此时司马懿已完全博得魏文帝的信任,且已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陈群

想要成就一番霸业,就必须首先取得上级的信任,上级才会放开对你的束缚,给你施展才能的机会,你才能逐渐奠定、巩固自己的地位。

秦国丞相吕不韦曾经也是一文不名的商人而已,然而就因为他能运用各种手段博得异人的信任才能以有后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让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传奇经历。

他原是卫国富商,后因为卫国衰败,便奔走于赵国之间,但由于他一心想从经商变为政治投机,于是就结识了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太子安国君(当时的国君是秦昭王之妾夏姬之子异人),而为了博取异人的信任,吕不韦便招来他的情人赵姬伴舞,并故意将赵姬很不情愿地送给了异人,见他十分感谢,便借势说:我可以帮助你回到秦国并且当上王。异人一听,十分高兴,称:要是你真能帮助我回到秦国并且当上王,愿意和你共事大秦。

这里我们已经看出吕不韦已经取得异人的进一步信任。

吕不韦

在吕不韦的努力下,庄襄王也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王,他当上王所干的第一件是就给吕不韦封地封侯,封的地在河南一带,邑10万,并任吕不韦为丞相(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

能享受像吕不韦这样待遇的人,秦国以前就2人,除了吕不韦在金钱上的支助以外,博得异人的信任也是成功的途径之一。

赵姬

纵观历史,哪一个英雄人物不是在他人的信任才能成就一番霸业,从而才能名垂青史。

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也正是因为取得了皇上信任,才能被皇帝赏识和重用;还有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中,他不惜生命、视死如归的精神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被任用为上卿。

完璧归赵

正因为懂得信任的重要性,所以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坚守不战,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诡计多端,在战术上难有胜算,还因为自己与对手相比,政治上的劣势更为明显,那就是蜀国后期,诸葛亮得到后主刘禅的绝对信任,对于战场上的胜败,付出的政治成本不高。而司马懿却并未完全取得魏主的信任,自己的势力也没有形成气候,所以,他并不打算在战场上急着应对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强敌,假使这样的话在政治上他反而会占更多的便宜。

信任自始自终就是被信奉为人立足于历史舞台的第一件大事,只有获得他人的信任才会有人帮助你,只有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度,才能调动人马,使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时,最重要的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正确地、友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和理由。信任是人际沟通的“过滤”。只有对方完全信任你,才会理解你友好的动机,否则,如果对方不信任你,即使你说服他的动机是友好的,也会经过“不信任”的“过滤器”作用而变成其他的东西。因此说服他人时若能取得他人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司马懿做得可谓很到位,虽然处处被压抑,但仍不忘用自己的高明战略一步一步的拉近与他人的距离,逐步不断地提升在他人心中的信任度。

吕布

吕布骁勇,天生神力,无人可敌,但他有勇无谋,又见利忘义,反覆无常,为天下人所不容,曾几何时,这个名噪一时的人物便被历史的风云席卷而去,留下的只有后人的责备与惋惜。

吕布武艺出众,使他成为群雄争取的对象;而他见利忘义的本性又使他逐渐丧失人心,变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归要结底,是他给人的感觉不可信,由于他的善普通,使得人们不敢相信他,也就不敢重用之;他虽然能嚣张一时,但却很难稳立足于历史的大舞台;他虽然能战,但在人们眼中却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被人们所唾弃,这也是他之所以最后被自己的亲信惨杀的一部分原因。

取信于他人终可成大事,无信于人,最终害人更害己。历史舞台,人才济济,且竞争又十分激烈,要想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一小片舞台,就必须付出点代价,然而有时所付出的并不一定是头可断,血可流的义气,也不是说只要此时尽力而为就罢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在别人心中竖立一个好形象,这就是最有魅力可言的“信任”两字,其实这两字已足矣,具备了这两个字,至少你不会竖立更多的敌人,至少你不会被人们所唾弃,这就无疑为你的前进扫除了些许的障碍,既然别人已经向你铺开了道路,那于自己又有什么不能施展的呢?

司马懿就没有因为自以为是,而将信任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抛弃。对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司马懿来说,他必须在部下心中有一个“信”,位居于首位的即是威信,无论是统兵将领也好,一国之君也罢,必须有以身作则,身为表率的精神,才能使部下服之。第二点就是信誉,身为纵多士兵的领导者,必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才能使士兵愿意遵守军队纪律。

作为领导者,只有具备以上的两点才可以使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共赴大业。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想要建立的长久稳固是很难的,但破坏它却总是轻而易举,或许只需短短的几句挑拨离间的话,就能使彼此信任度很快就降低到零摄氏度。而一旦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这根强大的支柱,就会很可怕,即使强大如燕国上将军乐毅、诸葛亮、岳飞,也会感到束手无策,最后功败垂成;诚信缺失,失信于民,即便一个强大的国家,短时间内也会岌岌可危,甚至土崩瓦解。

《乐毅论》局部:王羲之

是啊,如果一个人除了金钱、权力、地位而没有了现实生活中最宝贵的诚信,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被人们所抛弃,难道你想做一个不受欢迎的领导者吗?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诚信这个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你的人生。这样即使哪一天你会面对失意,但依然会有人想起你曾经对他们的扶持及帮助。

正因为司马懿懂得人与人之间取得信任难,难于上青天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专心于自己的“演技”,使自己的“谎言”尽量完美,使对方能完全放下心对他信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大赢家司马懿,司马仲达(上)
曹操对司马懿早有预言,可为何曹氏后人不当回事
张佳玮 :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才能
焦作经典史话(32):司马懿献计杀关羽
司马懿曾献两大毒计,一计灭刘备,一计杀关羽
蒋济:审时度势的四朝元老(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