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经的走向图和说明
中医理论是以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其中的经络学说经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主流是正确的。目前众多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投入很大的力量。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的课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1956年中国即开始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
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证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练功入静者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循经感传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学者已有大量的资料说明:
(一)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二)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三)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
最近,北京市第六医院,兰州医学院等有人发表论文明确指出:人体本身就是由物质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人们传统的认识往往是过多重视物质系统而忽视信息系统在体内的作用。从表皮缝隙连接到真皮、皮下、肌层乃至内脏,无论是有形组织还是无形成分,都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按照一定程序生动地进行着有序的活动,产生程序化的电磁变化、化学和生物效应。对经络、穴位无论施加声、光、电、热、磁、核哪一种物理刺激或化学药物刺激,都可以循经激发特定的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产生生理的调衡和病理的调治作用。因此,经络是以人体的物质系统为载体的能量信息流,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
-----------------------------------------------------------------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
-
-
---------------------------------------------------------------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
-----------------------------------------------------------------
【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
-
------------------------------------------------------------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
-
-----------------------------------------------------------------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
-
------------------------------------------------------------------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
------------------------------------------------------------------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
------------------------------------------------------------------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经外奇穴(节选)
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取法】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该处血管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印堂
【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
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
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取穴】仰掌,十指微屈微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别分布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病症】
1、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四缝
【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一侧四穴。
【取穴】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
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指深层肌腱。
【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
蛔虫病等。
腰眼
【定位】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
寸凹陷中。
【取穴】患者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
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和骶
棘。分布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
【功用】强腰健肾。
【主治病症】腰痛,腹痛,尿频,遗尿,消渴等。
鹤顶
【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股四头肌腱。分布有股前皮
神经和膝关节的动、静脉网。
【功用】通利关节。
【主治病症】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阑尾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屈膝,于足三里与上巨虚两穴之间压痛最明显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和胫骨后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
【主治病症】1、急、慢性阑尾炎。
2、消化不良,胃炎,下肢瘫痪。
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不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于阳陵泉直下2寸左右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腓骨长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功用】利胆通腑。
【主治病症】1、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胸胁痛。
2、下肢麻痹,耳聋。
、穴位图:督脉(共28穴,图1)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兑端→龈交
图1 督脉穴位图
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图2)
图2 督脉循行示意图
3、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常用腧穴:
长强DU1 络穴
位置:在尾骨尖端下0。5寸,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肛门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后支及肛门神经。
命门RU4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腰阳关。
大椎DU14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张7颈樵棘突下凹陷中。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横动脉分支。分布着第8颈神经后支及第1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图3 大椎穴
哑门DU15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樵下。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枕动、静脉分支。为第3枕神经分布处。
风府DU16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枕动脉分支。国第3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分布处。
百会DU20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着枕大神分支。
人中(水沟)DU26
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上唇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图4 督脉总穴位图                                                                                                                                                                            1、穴位图:任脉(共24穴,图1)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图1 任脉穴位图                          图2 任脉循行示意图
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图2)
3、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
中极RN3 膀胱募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线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关元RN4 小肠募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上。
血客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中极。分布着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内部为小肠)。[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RN6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下1。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同石门。
神阙RN8
位置:在脐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下脘RN10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同神阙。分布着第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中脘RN12 胃募穴 腑会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着第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上脘RN12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前正中线上。
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神经分布骨中脘
天突RN22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血管和神经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往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搏弓。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前支。
廉泉RN23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颈前静脉。分布着颈皮神经的分支,舌下神经及吞咽神经的分支。
承浆RN24
位置: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下唇动、静脉的分支。当面神经分支分布处。
图3 任脉穴位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外奇穴(四肢部)
经外奇穴
《靳氏截针》全书分享 (1)
任脉 任脉穴位图 任脉循行图 任脉经络图:flash动画讲解
大钟穴,大钟穴的准确位置图,大钟穴的功效作用
【转载】穴位详解,原穴,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