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革命

教学革命 ——解读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012-06-28 10:55    1229 0

教学革命

——解读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赖配根

 

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以下简称永威)处于生死存亡之秋。

学校管理松散,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有的学科期末考试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及格!

学生厌学,有能力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走。

学校将要“关门歇业”。

当年10月,刚从江苏省洋思中学退下来的蔡林森加盟永威。

不到3年,永威起死回生:学生(绝大部分是三流生源)成绩稳居当地一流,甚至有的学生转读永威时两科成绩之和将将半百,1年后却考上了重点高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原来满地纸屑变为窗明几净,课间操由稀稀拉拉变为沁阳的一道风景(5000多人同时做得整整齐齐)。曾经转到别的学校的学生恳求父母把自己转回永威,各地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小学部急剧扩张,初中部新生比3年前翻了一番,高中部生源越来越好。永威成了河南省的品牌学校!

3年前,有人对蔡林森说:你到这个地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3年后,到永威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蔡林森靠什么杀出一条血路,彻底改变了永威?

他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

这是永威的一节普通课。

八年级数学。执教的是年轻的刘晓苏老师。

上午8点,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

不像公开课,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材第15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刘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即,多媒体出示: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2.能够准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确认每个学生都看完了学习目标之后,刘老师没有开讲,而是请大家自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立即紧张地自学。”并叮嘱:“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桌质疑问难。”

以下是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1页至第142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注意:

通过解答第141页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例1是如何运用这个性质的?

6分钟后,要检测大家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所有学生都习惯了这个程序,立即全神贯注看起书来——时间是有限的6分钟,看完之后还得练习,他们无法不紧张。

老师轻轻地、慢慢地巡视,偶尔俯身轻声督促个别学生要专心。

大约过了5分多钟,自学结束。

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要“考”大家:做课本第142页的4道“练习”——

(1)b5·b;(210×102×103;(3)-a2·a5;(4)y2n·yn+1.

2个学生(课后刘老师介绍,2人均为后进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这是必不可少的“检测”,就课本取材,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检测他们自学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板演的一个学生暴露了问题:

-a2·a6= -a2+6= a8

刘老师也发现下面的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a4她什么也没有说。

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了。她还是什么也不讲:“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板演的题,这两名学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正确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他们更正。”她又补充了一句:“请大家用黄色粉笔给予更正。”

大家更正的都是第3道题。

一个学生直接写上答案-a8

另一个学生觉得不完全对,进行了补充:-a2·a6= a2+6= -a8

在他们进行更正的时候,老师不做判断,而是鼓动大家:“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这两个同学更正得是否正确,他们更正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还真有不同答案。

又一个学生上黑板更正道:-a2·a6= a-2+6= a4

再也没有人要更正了。

刘老师引导大家对比观察、讨论两个板演学生每道题的每一个解题步骤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问题在哪。

讨论的焦点在第3题。

“这3个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刘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分别请几名学生回答什么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是-a8因为-a2a2的相反数相等,所以-a2a6的底数相同,因此可以运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

教师在答案-a8的后边批阅“√”。

答案是a4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那么谁能纠正答案是a8同学的错误呢?”老师把更正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

    很简单,一个学生说:“-a2≠(-a2a2,-a2·a6=-(a2)·a6=-a8a8。”

一个重点解决了。老师引导到另一个被孩子们忽略的问题:“第4小题的指数与前3道小题的指数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道题的指数是多项式,而前边几道题的指数是单项式。”“很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道引伸题:(a+b)2·(a+b)3=?

“谁会做这道题?请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后进生。a5+1。”

“有不同答案的吗?”

一个学生道:“应该是(a+b)5。”“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唰唰唰,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为什么?”老师追问。

“(a+b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底数是(a+b)。”刚才应答的学生解释。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小手如林。

刘晓苏放心了:如果这个变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他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理解到位了。

仅仅理解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会运用。

还有15分钟。

她立刻转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吗?好,下面老师就要检测大家准确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比一比,谁的作业得满分。”

课堂作业来自学校为学生订购的唯一一本教辅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与教材同步的《基础训练》:

必做题:第89至第90页的第1至第17题;

选做题:第90页的第18题。

要求: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也没有任何讨论,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作业。教师轻轻走过每个学生,只看,不说。

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不允许有任何拖堂,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

期待教学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人要失望了。

渴望课堂活泼热闹、激情四溢、动人心弦的人要叹气了。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井然有序。如今常见的小组讨论不见踪影,学生的学习紧贴着课本地面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没有热闹,没有激动。课堂似乎平静如水。

这是一堂注定要让喜欢热闹的观众打瞌睡的课。

这是一堂与时下许多“新课堂”、“新教学”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牾的课。

这节课仅仅是永威展示给参观者的公开课吗?

不。这只是他们课堂的一个缩影,他们所有的课堂都基本遵循刘晓苏这节课的程序,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

它的奥妙在哪里?

 

课堂头1分钟里的“玄机”

颠覆!

刘晓苏及其他永威老师的课,颠覆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

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

不!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

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

不!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

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

不!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不!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因为没有运用就无所谓理解。课堂没有相当的练习量,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教师的失职、教学的失败。

刘晓苏这节课忠实地体现了这些“教育信条”。45分钟里,她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她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要求自学。学生的理解、练习产生错误时,首先不是老师解疑释惑,而是请别的学生更正、讨论。她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练习,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做了21道题,其中有4道还经过全班讨论,这意味着他们课外没有了作业负担。

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

这就是永威人的教学革命!

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

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它一节课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刘晓苏的课就是按照这个经典模式上下来的,只不过有些环节所费时间没有如此精确。

当然,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作变通处理,比如小学,永威摸索出了“四个一”:看一看(即自学)、做一做(即检测)、议一议(即后教)、练一练(即当堂训练)。再如语文和英语,因为教学目标与理科相比,更为多元,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一节课里一般要进行3轮的“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毕业班尤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则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节课读书(即自学),第二节课考一考(即检测),第三节课更正、讨论(即后教)。但不管怎么变通,都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架构、基本理念,“还是以学生自学、自己练习为主”。

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式,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

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

就凭这革了小学到高中各个学科教学的命?

问得好!

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

它的门道,必须钻到每个环节的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

先钻进“辅助环节”吧。

不要小看了这1分钟。永威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就是因为在这做足了文章。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里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语文,“一上课,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作者生平,揭题,接下来可能还要范读课文。十几分钟就没了,而且这十几分钟还是学生坐在那里听。”蔡林森说,“这是在浪费时间。比如时代背景,有的可能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学了,你再介绍不是重复吗?退一步讲,即使学生不知道,也不影响他们读懂课文啊。又如课文主题,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自然就会知道,你一上来就讲,他再去看课文就没有意思了。”

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这些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然而,许多老师并不懂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只是“糊里糊涂上课”。教师一“糊涂”,学生就跟着迷失方向。

蔡林森认为,制订“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比如教说明文《蜘蛛》,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蜘蛛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这就完全错了。这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很多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的目标变成了常识课的目标。什么是语文课的目标呢?仍以《蜘蛛》为例,应该让学生学习文章怎么抓住蜘蛛的特征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又如教议论文,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用什么论据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政治道理上。”

第二,不能降低要求。“中国有80%的老师都不知不觉把教学目标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到目标。这就是我们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所在蔡林森说,“比如教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要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而且还要能正确运用。但是许多老师最多只达到了一半:理解。他们从上课讲到下课,就只是讲了例题。学生只能达到理解的程度。为什么呢?你没有给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呀!你讲得再好,只能说让孩子们懂了,只能叫做理解知识。没有动手,就谈不上正确、熟练地运用。只有训练,才能形成运用的能力。如果教学目标里规定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那么你就要用70%的时间花在运用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规定要用20分钟做作业,而且,“先学”中六七分钟的检测,实际上也是做练习,也就是说,整堂课有26、27分钟都是在让学生动手“做”,其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把应该在课堂完成的作业留到课外,这样既无法保证学生独立练习,影响其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就是“减负”越减越重的根本原因!

第三,不能拔高要求。比如七年级教文言文,只要课本释义弄懂了,课文大致读懂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领悟,就行了。又如教诗歌,让学生读出感情就可以了。“可是,有的老师不得了,旁征博引,讲时代背景,讲微言大义,像教大学生一样去教初中生。这就是拔高,就是脱离实际。”蔡林森说,“很多人教学质量不好,就是目标偏高,一偏高,基本目标就达不到。老师讲得再好,但是孩子们接受不了,有什么用!”

第四,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学生看到的“学习目标”,只有“两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理解和运用。从实际课堂教学看,老师也似乎只是围着这“两维”转。这并不意味着永威人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理解、运用知识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如果文化知识的目标达到了,德育也就上去了”,如果这个目标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终究是空中楼阁。“学生有本事学好知识,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仅说明他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标志着他的态度、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蔡林森说,“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都达不到,你能保证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吗?比如一个亏损企业,它的精神面貌会好吗!”

相较于学习目标的制订,“自学指导”似乎是容易的,就是4个明确:明确看什么,即从教材第几页到第几页;明确自学的方法,“是默读还是小声读或者朗读”,重点看哪;明确自学时间;明确自学要求,比如看例题,要能理解什么。这里头也大有门道,尤其是要处理好两点:一是自学的重点;二是自学后要检测的内容。

自学的时间是相当短的,一般只有五六分钟。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关键。这个“刀刃”就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即新知及运用新知可能犯错的地方。比如教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应该要求学生重点看例题中去分母的一步,并思考为什么去分母要用最小公倍数去乘、为什么不能漏乘一项、为什么分子是多项式乘时要添括号。“这3个问题自学好了,学生就会做题了。”

另外,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即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我们也走过弯路。有的老师规定在自学之后,不是模仿例题做习题,而是提问,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其结果,就是把看书变成了背概念,学生就不动脑筋,就从理论到理论。名为自学,其实是死学。”蔡林森说,“除了一些文科课堂,我们坚决反对提问,而是做习题。把习题做会了,说明你对概念就理解了。习题毕竟与例题不同,学生就要创新,就要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比如教'力的三要素’,我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实验,5分钟后登台表演,边演示边解说边回答问题。比如他拿着钳子敲别的物体,要说明哪个是受力器,哪个是施力器,为什么。这样这一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活的了。”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堂的头1分钟,就有如此多的道道——这还不是全部!

许多人以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过如此。大约他们只是站在它的门外看了一两眼热闹吧。

 

让学生像上战场那样去搏斗

让我们钻进剩下的44分钟。

“辅助环节”之后,立即进入课堂的前奏曲——“先学”,即学生看书自学及检测。

为了减轻课堂压力,蔡林森曾提倡“课前预习”。“后来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学生不自觉,效果没有保障,往往是徒费功夫。最大的问题,是科科要预习,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结果就是加重学习的负担。”

改革往往是这样,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获得的却是相反的结果。

蔡林森不是自欺欺人之辈。他马上把“课前预习”移到课堂上,这就是“自学”。

学生的自学,是整堂课的基础。“这一步没有搞好,后面的检测错误率就高,出现的问题就多,教学难度就加大。”虽然只有五六分钟,“但效果要超过老师讲半个小时”。因此,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如果这几分钟没有让学生好好“看书”,“那这堂课就完了”。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一,不能走出教室。“老师在场与不在场,整个氛围完全不一样。你走了,学生就以为教师对自己漠不关心。”二,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你一抄题,孩子马上就不读书。”三,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四,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

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入“检测”:模仿例题做习题。

有人会问:学生能看懂教材吗?老师不讲他们能理解得了吗?

这一担心是多余的。

我做过调查,一节课老师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看,一考能考70多分;而让老师讲,一考只能考60多分。”蔡林森说,“如果让学生看,看了之后让学生讨论,自己更正错误,一考能考90几分。

为什么呢?实际上,每节课的内容,有80%是旧知,新知只有20%左右。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只有移项是新知,其他都是旧知。“有80%多的学生一看就懂,不用教。只有不到20%的学生看了例题还有部分不懂、不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错误。

“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就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

“检测”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学习力”--激情山水的博客
【课题展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学案训练体系研究
张玮玮:泰安市初中数学教学能手评选听课心得
旧版《7.8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目标
目标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常用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