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无贵贱∣写给在书籍和手机间焦虑的人

  读书日(4月23日)又来了,读书的崇高感,又被拎出来了。

  我们一般说的读书,专指真实的书籍。于是乎,阅读被渲染成一件很高尚的事情,似乎越是深刻越是玄奥越是小众,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读书人”。于是乎,电子与手机阅读始终未登大雅之堂。地铁里刷手机看点碎片,不仅被别人视为浮躁,甚至也要小鄙视一下自己。

  今天这个日子,我特别想说的是:阅读其实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宜不适宜,走心不走心,思辨不思辨,超越不超越。

  “有的人认为读书只是一种逃避,即从‘现实’生活的每一天逃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书籍的世界。书籍不单单是这样的。它们是使人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 40年前,苏珊 桑塔格在写给去世4年的博尔赫斯的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凡是把阅读渲染成令人敬而远之的精英行为,都值得警惕。

  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阅读来滋养。

  1

  这些年,好为人师的我,给别人推荐过很多书。扪心自问,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帮我们如何与社会连接,与时代一同进步。

  我推荐过《相约星期二》,那是参透人之生老病死的从容;

  推荐过《论扯淡》,那是警醒不敬畏“真”字的油腔滑调;

  推荐过《大清相国》,让你懂得能吏是忍辱负重也要把事情做成的硬道理;

  推荐过《岛上书店》,是痛感三心二意的时代我们最需要保有爱的能力,“在乎一件事,才会在乎一切事”;

  推荐过《反脆弱》,是因为一切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起码需要在认知上确定自己;

  还给人推荐过《混乱》《爆裂》《原则》《跃迁》四部曲,为了寻找一种与互联网时代共舞的认知框架。

  我甚至给大家推荐过一本幼儿园孩子才读的儿童绘本,《石头汤》,北大的胡泳说那是互联网的本质逻辑,就是你只有首先选择相信、奉献,然后才有一切收获的可能。

  除了黄赌毒,书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上下。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都有与其相匹配的需求。

  不是你的菜,再怎么勉强也不是你的。

  这些年,我始终绕不过的一个梗,一些口碑甚好的大部头世界名著,费尽心力,怎么都无法通读下来,怎么都不能体味出专家说的那种好。后来干脆不折磨自己,释然了。

  后来发现有类似困惑的人还不少。我想说的是,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阅读坏阅读,只要适时地走入你的内心,得到独特的感悟,颇有一份收获,就是好的阅读。

  2

  前两年我也为自己深陷手机阅读懊恼不已:为什么啃书本的速度慢了下来?为什么精力被分散了?这确实是一个网络化与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手机不离手,在碎片化与浮躁化的信息里,欲罢不能,却又在一个个不知不觉费了几小时、刷过微博微信的半夜里,为自己的心灵空虚感到寝食难安。

  后来,在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的《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一书中,我找到了数字公民的一个专业词汇,才算安住了自己——专念。

  于是,我建构了一个习惯,就是会随时随地,把每天碎片化阅读的感悟,收获,记录到工作笔记本的背面;每天总要给自己留几分钟,反刍咀嚼一下当日书本或手机中读到的精髓,内化为思辨。

  这时候你会承认,很多公号文章,朋友圈文章,也是有价值的,甚至效率是很高的。比起书来短得多,却承载了关键信息,思考延展开来,也是一片天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不断自我警示:自己正在看什么,有什么价值,如何延伸思考,并借助网络即时搜索功能,以问题导向,探究明白更多的东西。通过一小段时间的“专念”,将看到的东西横向化(联系学习、扩充感性)或者纵向化(追根溯源、扩充理性),会发现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会被粘合起来,令自己有更多的获益,而不再是“看了一晚上,不知道看了啥 ”。

  当一年下来,翻检1000多条随感笔记的时候,对于手机阅读,我不再那么焦虑了。

  华商网微博#阅读西安#活动

  专念、专思,才是当下需要有的状态。

  法国著作《别想摆脱书》里写到,书籍就像是一种“知识或想象的轮子”,任何技术革命都不能阻止它的转动。这个主语也可以改为“阅读”——不管是书籍、报刊,抑或网络电子阅读,甚至是朋友圈里的阅读——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照常转动起来。

  3

  今天一大早看到《西安成人青睐手机阅读 逾六成受访者每天阅读超1小时》,就特别想分享这点感悟,如今的手机阅读,已经并入阅读的范畴,如果可以专念专思,照样可以大有裨益;如果浮于表面,像猴子一样只是在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恐怕就很难算入阅读的范畴。

  西安市民阅读方式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局

  好像是曾仕强说的吧,现在人读得那么多,却越来越愚蠢;古代人读得很少,却不乏大智慧之人。原因在于,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开启智慧,叫做明理。古人那些书,讲的是智慧,为的是让人明白道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如果只是在术的层面,甚至是小巧阴谋层面打转转,读书越多越愚蠢,也就在所难免。

  再后来,索性自己做了一个小尝试,每个月根据自己的阅读,给大家推荐十本书。当看到几位朋友照着我这个书单买书的时候,我内心有几分惶恐和不安。

  记得日本小说《孤独小说家》里写到,每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影响她深远的句子或者图书,或许就在最羸弱的时候,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信念,拯救了你的灵魂。

  所以,阅读又是挺私下、挺个人的一件事。

  报告显示,2018年西安市民购买最多的书籍为教辅教材类书籍,达到近1000万本,阅读最多的是历史文化类书籍,读书的目的偏重提高自我

  阅读,并不简单的分出高低贵贱。在怨念深深的时候,或许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会让你克制抱怨的病毒侵蚀;在最迷惑的时候,或许一套《曾国藩》让你重归安宁;在一天职场的疲惫与纠结之后,地铁里从手机刷出的小文,或许会让你重新燃起生活的力量。

  阅读,并不意味着手捧大部头的四书五经,才有韵味。同样一本《金瓶梅》,有人看到的是诲淫诲盗,有人看出的是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你说它是高贵的阅读,还是卑贱的阅读?

  所有的文学,都是人学;所有的阅读,最后都要回流到人的内心。

  林语堂说: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被生活折叠的我们,这点自由与胆量已经被挤压得所剩无几,需要从阅读中寻找到自我超越的能量。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阶梯,不应该安装在特有的殿堂里,成为小众的自娱自乐,而应该随时随地,安装在每一个人的脚下。对于天天念叨着“诗与远方”的人来说,手机生活并不只有“眼前的苟且”,也不要把书籍描绘成高高在上的“诗与远方”。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可以在书籍里,也可以在手机里。阅读的关键,是你做了阅读与想象的主人,还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游魂。是不是洪水猛兽,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你去驾驭它,还是被它驾驭了自己。

  所以,文学依然神圣(陈忠实语),阅读绝不神圣。

  我们并不需要把阅读渲染成令人敬而远之的东西,我们需要把它渲染成一种生活方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都有自己的阅读路径,都能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在地铁里,在床上,在厕上……读书人的职责,是如何在大众的通道里,提供更多的智慧给养,而不是躁动不安。

  梁启超说,“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我们今天的纠结或许在于,“只有读书可以忘记刷手机,只有刷手机可以忘记读书”,但,二者一旦有了共同的进步指向呢?

  阅读并无贵贱。最好的阅读是,读下去,想下去,做下去。专念赋能,在阅读中,找到进步的阶梯。

  只要你对自己有更多的期许,就能够在阅读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不归因于载体。

  你,才是最大的载体。

  作者:小笔非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叫不醒装睡的人,纸质阅读也不行
不读书的中国人,一年读不完5本书
惟楚有菜:西安物理学硕士摆摊卖卤味,副业成主业,坦言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做人,别谈什么高低贵贱
冬至衰极而盛,物极必反,一阳始生。若心无挂碍,便无高低贵贱。看冬不是冬,看春不是春,便无春夏与秋冬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