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的书法论
 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法复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进一步的普及与提高,曾国藩的书法及其书法论也倍受后人推崇。我们可从中学到许多。

      曾国藩教子的读书方法即“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这其中的“写”,即写字。他曾评价自己:余于“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介入处。三者无一所成,不无耿耿。”其实他是一个文出桐城,宗法宋诗的文学家.也是个对书法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和书学家。

      进士出身的曾国藩临池瀚染用功颇深。青少年时期为求功名勤奋习字,带兵打仗和入朝为官批复呈文全用楷书,一生所写日记、书信及奏稿数以千万字均用楷书或行书,藉以练习书法。晚年把书法作为含蓄表露自己情感和心境的一个最终目的来对待。他毕生对于书法的原理和技巧等要领,由此及彼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有恒心和毅力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字写好,并想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不必求速效,而要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他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则自为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他自幼练书法,一直练到老,从未间断过。他同治5年正月18日字谕纪鸿说“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速济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道光23年6月初6日致温弟说:“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二)、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

     曾国藩认为要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他在咸丰9年4月初8日的日记中写道:“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作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就。人有恒言,曰‘抄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三)、三条门经

     曾国藩以为学书法有三条门经:一是从赵字入门。他以为赵孟頫的字集古今之大成,既有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的骨架,又参以钟绍京的风格。曾国藩称其字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其二,学中唐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又一径也。其三,自初唐虞世南人手,上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称南派者也;或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也。学书者须窥寻此两派的区别。同时须知道,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苏东坡、黄山谷近于南派;米芾、蔡京近于北派。赵子昂合二派而汇为一。

               (四)、重视用笔、结体

      曾国藩强调“结体”,他于咸丰9年3月初3日谕纪泽说:“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小儿写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月,必与其摹本字相肖。否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工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逐。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月,间架与古人逼肖而不自觉,能合柳、赵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则随尔自择一家,但不可见异思迁耳。 ”又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谕纪泽:“写字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此用笔之法也。在运笔方法上,曾国藩强调“换笔”。他说:“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和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常觉其方,一换而东,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京寓致六弟九弟》)此处的“换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笔三过”,即每作一点画,都要三折笔锋,藏锋逆入起笔是一折,中锋提按行笔一折,回锋收笔又是一折。概括地说,就是“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曾国藩在另一封家书中对此论之甚详:“凡转折之处,必须换笔,不待言矣,至并无转折形迹,亦须换笔者,如以一横言之,须有三换笔,末向上挑,所谓磔也,中向上行,所谓勒也。初入折而下行,所谓波也。初入手所谓直来横受也。以一直言之,须有两换笔。直横入,所谓横来直受也,上向左引,至中腹换向而右行,所谓努也。捺与横相似,特末笔磔处更显耳,磔波直入。撇与直相似,特末笔更撤向外耳。……凡用笔须略带欹斜之势,如本斜向左,一换笔则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换则向左矣。”(《家书: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黄州谕纪泽》)曾国藩继承古人论述结体之法,结合自己的实践,概括为“四法”。他说:“因困横之馀而语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曾国藩说:“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写成之后,贴于壁上观之,则妍自见矣。”(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致澄弟)“余近日常写大字,渐有长进,而不甚贯气,盖缘结体之际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须始终一律,乃成体段。余字取势,本系左大右小,而不能一律,故但无所成。推之作古文辞,亦自有体势,须篇篇一律,乃为成章。言语动作亦自有体势,须日日一律,乃为成德。否则,载沉载浮,终无所成矣。”(日记:咸丰九年六月初一日)“写篆字要有帖意,间架须紧。李少温的篆帖《三坟记》、《栖先茔记》和邓石如的篆字《西铭》、《弟子职》之类都是学篆字的极好范本。”谈到执笔,曾国藩以为高执笔为佳,低执笔太拘束,而高执笔则松活。学书当法四大名家,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尤为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其“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的见解至为独到。   

(五)、阳刚与阴柔并济

      曾国藩说:“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坤。作字而化游自得真力弥满老,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利之意也。”(《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在用笔上,曾国藩强调“乾道”,即阳刚之气,他说:“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又说:“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家书: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诸弟》)在结字上,曾国藩注重“坤道”,即阴柔之美,他说:“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又说:“作字时,先求圆匀。”(《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并认为:“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由此可见,曾国藩书法的整体风格是阳刚与阴柔并济,概括地说就是“寓圆润于秀劲,合雄奇于淡远”
                     (六)、善用墨色

      曾国藩善用墨色,他综观古来一切书法家,都对用墨的浓淡和墨质的好坏非常讲究,因而谆谆告诫儿子纲泽说:“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
                      (七)、既认真实践又不断总结研究

      曾国藩在书学上除了认真实践还在于不断总结研究。他说:“日内思作字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诸河南、董思白烟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 )又“偶思古之书家,字里行间别有一种意态,如美人之眉目可画者也,其精神意态不可画者也。意态超人者,古人谓之韵胜。余近年于书略有长进,后当更于意态上着些体验功夫,因为四语,曰(上敖下龟)属鹰视,拨灯嚼绒,欲落不落,欲行不行。”(日记:同治二年九月初六日 )“是日悟作书之道,亦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两端,偏于阳者取势宜峻迈,偏于阴者下笔宜和缓。二者兼并鹜,则两失之矣。余心每蹈此弊。”(日记: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 )“余往年在京深以学书为意。苦思力索,见于因心横虑,但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专从间架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俱进,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达之脱下,可见思与学不可偏废。”(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廿五日 )“思作字之法,险字、和字二者缺一不可。”( 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廿九日)“因悟作字之道,二者并进,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则如渊明之诗;着力则有军所称如雄画沙也,不着力则右军所称如印泥也。二者阙一不可,亦犹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矣。”(日记:同治三年五月初三日)“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语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合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日记: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七日 )

          (八)、既持之以恒,又先求好再求快

      曾国藩指出写字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先求好再求快:“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家书: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谕纪泽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薄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元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为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 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尔写字笔力太弱,以后即常摹柳帖亦好。家中有柳书《元秘塔》、《琅琊碑》、《西平碑》各种,尔可取《琅琊碑》日临百字、摹百字。临以求其神气,摹以仿其间架。“(  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谕纪泽 )

              (九)、先专师一家

       曾国藩主张学书有成要先专师一家:“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定以后楷书学虞、刘、李、王,取根势,以求自然之致,利有稍肥;行书学欧、张、黄、郑,取直势,以尽倪视之态,利在稍瘦。二者兼营并进,庶有归于一条鞭之时。”(日记:同治五年九月廿九日)“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因此以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也。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所称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欧、诸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者也。尔欲学书,须窥寻此两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水从赵法入门,将来或赵南派,或赵北派,皆可不迷于所往。”( 家书: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谕纪泽 )

      曾国藩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家书和日记,是对子弟的教育和自己对习字的感悟,实用性强。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他的书法圆润秀劲,自成一家。清符铸曰:“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尝习,其书瘦劲挺拔,欧,黄为多,而风格端整”。 他书论的精妙处对我们很有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坤礼乐 学书屡变——曾国藩书法简论
曾文正公(曾国藩)书法欣赏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家书告诫 | 到底哪些小毛病不能惯着孩子呢?
曾国藩书法风格及其书论摘编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