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 (中)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

 九、《久别帖》

(一)释文:芾启:早略一揖,未慰久别。承来浴,久候无好,故(点去)困惫归息,倾仰倾仰。来早愿同令兄见临一(饭),讫,同至山房,然后归,治行未晚也。切切,余面罄。草草。芾顿首。致平国士。

(二)简介:

1. 此为致章持书札。

2. 《宋史?章惇传》:「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俞徙苏州。起家至职方郎中,致仕,用惇贵,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年八十九卒。[16]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云:「元佑中(按:为三年正月),东坡知贡举,李方叔就试。将锁院,坡缄封一简,令叔党持送方叔。值方叔出,其仆受简置几上。有顷,章子厚二子曰持曰援者来,取简窃观,乃《扬雄优于刘向论》一篇。二章惊喜,携之以去。方叔归,求简不得,知为二章所窃,怅惋不敢言。已而果出此题,二章皆模仿坡作,方叔几于阁笔。集拆号,坡意魁必方叔也,乃章援。第十明文亦与魁相似,乃章持。……而方叔竟下地。」章氏昆仲于阴差阳错中坐享其成矣。然此事朝野既哗然,故其父每下野,持援等俱归侍于润州别业。

3.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唐僧能书者三人:智永、怀素、高闲也。智永书全守逸少家法,一画不敢小出入,《千文》之外见于世者亦无他书,相传有八百本。余所闻存于士大夫家者尚七八本,亲见其一于章申公(惇)之子择处。……章申公家亦有怀素《千文》,其在子援处。今二家各藏其半,惜不得为全物也。」

4. 米芾书中谓持「令兄」,章择有五成可能。「同至山房」,即北固山海岳庵。

5. 「芾」字横长乃改字之初形式,故此帖当作于元佑六年改字至元佑八年十二月章惇复官间。然米芾七年夏始为雍州令,与章氏相值,唯是年之春。是时刚从京归,故云「久别」。

6. 大凡寺院皆有浴堂,天气未暖,士绅皆至彼洗浴,东坡有《安国寺浴》诗可证。

7. 「久候无好」,「好」疑是「耗」之借,谓应承来甘露寺浴,然久无声息,困倦而归卧耳(按,《宝真斋书赞》卷十九录此帖,以径改「耗」)。

(三)艺术赏析:此帖的风格和米芾另一作品《东坡《木石图》诗跋》十分类似,字体小却不呈现精巧度之美,大小搭配适中,并没有突兀之笔,唯后四字「致平国士」稍大,和本文不大协调,但风格一致,遂不至于格格不入。细观此幅作品,以余浅见,最精采处乃在其映带部分,如「来早」、「同至」、「然后」这些连笔十分自然;又如「略一」、「慰久」、「致平」虽没有连笔相接,但上一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始笔遥遥相接,有笔断意连之妙;更有如「久候」、「倾仰」这类的字,末笔虽未出锋,但和下一字仍承接的十分适恰。

 十、《宠临帖》

(一)释文:

芾顿首启。昨日特承宠临,属王氏兄弟饭,遂阻于门迎。留以朝衔,谨先上纳,旦夕祇造,不宣。芾顿首再拜。景仁通判宣德兄。

(二)简介:

1.此为致景仁书札。

2.关景仁字子开,一字彦长,钱塘人(一说越州),嘉佑四年进士。

3.《书史》:「唐率府长史张颠字伯高真迹四帖,在杭州陆氏大姓家……陆氏子素从关景仁学,因借摹三大帖,……又三年官杭,关景仁为钱塘令,因陆氏子登第者来谒,与官同往谢而阅之。」

4.东坡元佑六年守杭,有《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帖云「属王氏兄弟饭」,当谓王汉之、涣之兄弟也。观签名形式,在改字之初。然关景仁「留以朝衔」,又云「谨先上纳,旦夕祇造」,则似犹未官雍州,故此帖可判定为元佑七年七月前所作[17]。

王汉之[18](1054-1123),字彦昭,常山人,居丹徒,介子。熙宁元年进士,知直州,时诏诸道经画财用,汉之请先置籍,使能周之,而校其登耗以待用,从之。后连徙五州,入为工部侍郎,累进延康殿学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

王涣之[19],宋人,汉之弟,未冠擢上第,元佑中为太学博士,后入党籍,出守洪越诸州,以疾提举明道宫。涣之性淡泊,恬于仕进,每云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三)艺术赏析:

1.此帖的书风比起之前的「少作」老沉了许多,笔法也有了改变,尤其这篇的字在「转折」上,有些许精妙。余最欣赏米芾「圆中方劲」的转折笔,犹如钢铁线条的横笔,狠狠往下一折,刚毅仍在,转得圆劲不死板,如「第」字,可拿来和《张季明帖》和《蜀素帖》作比对;《张季明帖》的「第」字之转笔太过圆滑,布白部分有强烈对比处,但太过强烈以致上面部分挤在一起;《蜀素帖》的「第」字结构不佳,上两点和下面的比例是一比三,上面稍嫌过大,其转笔处笔锋似乎有折到,外面是圆弧,但里面是方角,下半部的布白处理也不当;《宠临帖》的「第」字不论在用笔或结构都十分精道,若一其横线分层,字的上半部可分为四层,每一层的大小不一,但给人无狭隘而是疏朗的感觉,转折所形成的圆圈和左边的空白形成对比,转折笔十分有劲,堪为耐人寻味再三的字。这是米字的一种转折笔,这类的转笔应用到其它的字还有「属」字。

2.另有一种转折,折之后有加压的笔法,如「首」、「启」、「饭」、「迎」、「纳」、「通」。这种转法不似第一种的刚健,此种转折如果加压太过反而会坏了这个字,彷佛一个人的臂膀倾斜太过会使一个人站立不平衡。这类转折的字应用最好的是「启」,其转折处之加压点形成一个顿点,这个圆点如横折之后竖笔的起笔,坚挺的线条也是这个字的精华所在。

3.总体布局上,形成一个拱门状,中间三行短,留下空白,左右两行屹立整幅作品,这也是典型的书信布局。

 十一、《枉驾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启。行日伏蒙尊造枉驾,水次不遑迎谒,内积悚恐悚恐!不审尊兄资政,何日到阙,欲拜状也。芾疏缪,正托德门,每赐诲督,使逃罪戾,至幸至幸。芾顿首再拜。

(二)简介:

1.此帖为致许将之弟书札。

2.「尊兄资政」之「尊兄」乃指许将。许将[20](1037-1111),字冲元,福州闽县人,举嘉佑八年晋是第一,神宗时累拜翰林学士,龙阁图直学士,历知成都府。元佑三年再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左丞。章惇、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佑诸臣,奏发司马光墓,赖将言而止。累官门下侍郎平章事,出知河南府,政和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文定,改谥文恪。

3.《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佑五年十二月》:「辛卯,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许将为太中大夫、资政殿学士之定州。御史中丞苏辙等屡言将过失,而将一累表陈乞外任。上批『可。特除资政殿学士,转一官,知定州』。」至元佑七年六月,尚书左丞梁焘上疏高太后,为许将说项云:「安焘、许将皆旧人可倚任者。」遂有许将「到阙」、「对帘」之传。

4.《宝真斋法书赞?米元章书简帖上》收一书,显即致许将者,云:「芾顿首再拜。右丞资政春官恩主钧席。仲秋渐凉,恭候台候动止万福,昨以四月忝命改官,尽缘知奖,没齿曷报?六月被遣此邑,闻台旆将至,迟迟留七月,以俟一识威采,面感恩纪。谒令弟,始知不可俟,抱悒知官。近亦得令弟书,始知对帘,遂力疾作书,以布下情。其余俟趋省,造门叩阁,所怀非纸所罄。不宣。门生米芾顿首再拜。右丞资政春官恩主台席。」既云「对帘」,则高后犹执政可知。本帖问「不审尊兄资政,何日到阙」,则在上录之帖前矣。

(三)艺术赏析:

《枉驾帖》是一小行楷的作品,精巧度随着字小而点划更兼顾的完美,虽是小字,行气间的流畅度佳,摆动也十分恰当,并不因为精细刻画而让字板了,唯一的失笔在「政」字的捺,拖太长而后继无力,末端有下倾的趋势。

十二、《竹前槐后诗帖》(《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尺牍》〈芾非才当剧〉)

(一)释文:

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环(改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二)简介:

1.此为致希声书札。内容为一尺牍并加一首七言诗。

2.「希声」氏黎錞字,时錞致世居汴京,实捐馆前一年也。

3.《竹前槐后诗帖》,《中国法书选48宋米芾》作《尺牍〈芾非才当剧〉》;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作《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

4.米芾元佑七年初夏始为百里之长,「非才当剧」,词谦而喜在言外,诗中亦不无闲适满志之情。后有人谓「英友」为「英年之友」,不能为老人。但米芾称贺方回为「人英」时,贺亦不在「英年」,故未可以今义范古人也。

5.「十客具」疑为泛称。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云:「韩持国(维)为守,每入春,常设十客之具于西湖,旦以郡事委僚吏,即造湖上。」则十客之具当为盛筵矣。

6.若依据曹宝麟的说法﹙希声即黎錞﹚,则此作品的年代就不难考知:元佑六、七、八三年之内。而时在盛夏,米诗措写的正是这一时令的景物,所以依据现有的数据,应是在元佑六年或七年了[21]。现在要验证的是米芾这两年的履况是否与诗帖所云相同。

元佑七年八月,苏轼自扬州以兵部侍郎兼侍读召还[22];九月初离扬州,道经雍丘[23],米芾设宴款待,并于长桌上置精笔、佳墨、妙纸,两人即席挥毫,互易而去[24]。

米芾从失官赋闲的落魄之士,一变为雍丘县令,这应该是旧党重新得势后对他的照拂,或许就是苏氏兄弟的提携。雍丘县令为正八品,虽是微官,但已是米芾有生以来做的最大官职了。他对黎錞说的「非才当剧」,言似谦抑,其实那种沾沾自喜的情绪是溢于言表的。所以此帖决不可作于雍丘之前,于是肯定是元佑七年了。

(三)艺术赏析:

1.米芾四十一岁改字以后的签名形态基本上可纳为二类。一类横画较长,往往露锋,表现出飘逸之致,因其长故与草头末笔一点笔势的映带关系不甚明显;另一类横画较短,有时上接草头末笔。前者结字平淡拘谨,反映出改字之初有欠熟练,反之,后者深稳精熟,备极生动。前者在先是一目了然的,《箧中帖》是改字后的第一件作品,签名的结体就显得非常稚拙。

2.米芾此时沾沾自喜的心情也反应在字的体态上,整幅作品给人跳跃的感觉,然其线条并非纤细,飘飘欲飞,有些字还很厚重,这样轻盈又不失稳重的工夫实非人人所能模出的。

3.此作品的线条呈多样化发展,笔笔多不重复,锋利的笔触如「剧」、「英友」、「具」等。厚重的体态如「缺」、「为」、「午」、「阴」等。加上米芾特有的摆荡风格,错落有致,粗细分明,乃非后人模拟所能至。

4.另外,值得探讨的是米芾的横画。先看两个「芾」字,首字的「芾」横画取法于褚遂良波磔有致又提按分明的遗规,第五行的「芾」字,其横画先逆起,笔势向上往右一扯,收笔处往下带,体态上虽没有前者宽绰,但后者的劲道是前者所没有的。第二类横画是逆起往上跃起后末端稍向下倾,如「才」、「想」这类的横画通常往左带要接直竖;第三种是横折或横勾,米芾通常在始端会先一顿,向右带,中间稍细,在锐利的折下或勾,需注意的是这一笔通常是一个字的精神所在,中间虽细却涵盖住所包覆的字的气,这类的字如「当」、「庆」、「增」、「壶」、「客」等。

 十三、《珍醴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右史舍人老兄阁下。蒙手翰,贶尚方珍醴,拜嘉增幸。来日当引九日拜临顾之辱,并叙谢意。谨奉启,不能罄所言。芾顿首再拜。希圣舍人亲家台坐。来日东华得一介相引乎?吏部至今不见人来耳。

(二)简介:

1.此为致希圣书札。

2.乔执中,字希圣。蔡肇《米芾墓志铭》云:「八女子,适乔襄文僖老、南康军教授段拂、丞奉郎吴激,余未嫁。」此帖云「希圣舍人亲家」,遂知米芾长女乃嫁乔执中子也。

3.《叙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佑七年正月》:「己酉,右朝请郎、秘阁校理、徐王府翊善乔执中为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又称右史舍人。又按同书,是年六月「甲戌,起居舍人乔执中为起居郎。」起居郎则当谓左史舍人。帖中有「九日」之语,则知为重阳节,此帖亦于此时(九月)所作。其时米芾犹称「右史」,恐于雍州昧闻执中左迁也。

4.「东华」为汴京宫城东门。米芾自西入京,故自约于东华引入。

(三)艺术赏析:

1.此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圆势」,这可能和碑刻有关系,少见米芾细而挺劲的笔触,彷佛这些细线都遭后人描摹了;此外,短点也都变成了向势的短捺,更把字修饰的更加圆融,如「蒙」、「拜」、「家」等。

2.一般来说,行书中的长点或捺笔通常以不厚重为原则,真要写捺,也写的轻灵不迟滞。以此观点来审视此帖,发现一捺把一个字往右下方拉,使字笨重,尤其是第二行的「舍」,左撇没有往外带开,右捺厚软无劲,把底下的笔画包裹的喘不过气;另外,类似「翰」贶、希圣舍「人」、「吏」部这些字的捺笔太过僵硬,把字楷化了;更有往上翘起的捺,彷佛加入了钟繇的写法,这是比较特殊的部分。

3.以余之看法,此篇作品并不成功,乃因为有太多迟滞的笔触,使整幅作品的气势往下沉,没有活跃的气息。

十四、《岁丰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丞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二)简介:

1.此帖为致范纯仁书札。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吴县人,仲淹次子。皇佑元年进士,尝从胡瑗、孙复学,父殁始出仕,知襄城县,迁侍御史,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前后上言无所讳避,安石怒,出知河中府。历转和州庆州,有惠政。哲宗时累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忤章惇,贬置永州。徽宗立,连除观文殿大学士,促入觐,以目疾乞归。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卒,谥忠宣,高宗初追封许国公。纯仁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尝曰;吾生平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每戒子弟,茍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有文集二十卷及尚书解[25]。

2.「岁丰」必至秋可言。米芾在杞(雍州)首尾三年(元佑七年至元佑九年),元佑七年夏始任,虽六月苏颂为右相,但岁丰恐不足居己功也。而元佑九年夏,米芾已乞监祠庙,得嵩山崇福宫,自可舍去。因知此帖必作于元佑八年之秋。七月,范纯仁代苏颂为右相,所云「初当轴」者,斯之谓也。

3.是年五月,米芾致书苏轼,言县生食麦叶虫[26]。则岁丰之「幸」诚不易矣。

4.米芾区区为一雍州县令,而说出「当措生民于仁寿」的话,如此训饬,非至友何敢道也?范公称《过庭录》记其曾祖纯仁一事云:「忠宣(纯仁谥)旧藏一江都王(唐李绪)马,……时米元章作郎,每到相府求观,不与言,唯绕屋狂叫而已,不尽珍赏之意。」交情如是,乃可作不经之语。

(三)艺术赏析:

此帖所言内容乃紧系县民生计,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此帖的字,似乎有些拘仅,和米芾之前游山玩水,抒发己志的书风截然不同。尤其是前三行,从一些僵硬的笔画中不难想象米芾书写之状是紧握着笔,心有挂念,心情沉重。后四行稍好,但是从后三行始,字与字的间格太开,使行气不饱满,呈现一个个行楷的字,这是比较缺憾的。

 

十五、《蒙教帖》

(一)释文:

芾顿首顿首。介至,蒙教,审起居康胜。鲁公乞米,李公(按指李光弼)必气(同饩),类况曹子方不祈而送乎?俟面谢。附使不具。(芾顿首顿首。司勋老兄阁下)

李光弼,唐柳城人,严毅沉果有大略,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肃宗朝拜节度使,平安史之乱,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光弼用兵,谋定后战。能以少击众,中兴战功,称为第一。寻代子仪镇朔方。营累士卒麾帜益精明。未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代宗朝封临淮郡王,卒谥武穆[27]。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曹辅书札。

曹辅,字子方,号静常,海陵人。嘉佑八年进士乙科。元丰间勾当鄜延路经略司公事,后提点广西刑狱。苏轼在惠数年,数有书帖往来。元佑党人多在巡内,辅周恤备至,士论与之[28]。

2.曹辅自福建路转运判官入京改职方员外郎,时在元佑六年七月[29]。九年为司勋郎中[30]。盖因子方与苏轼厚,元佑间飞黄腾达也。

3.元佑九年二月,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右丞,始倡「绍述」之论。绍圣元年,哲宗以章惇为相,章就任后,恢复一部新法,美其名曰「绍述」。新党再度得势,党祸遽起[31],子方即在窜逐之列。故此帖必在米芾于雍丘之时。

李清臣(1032-1102),字邦直,安阳人。皇佑五年举进士,中才识兼茂科,神宗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选举诸志,文直事详,人以为不灭史汉。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颛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清臣宽洪不忮害,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然志在利禄,不公于谋国,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背谬,竟不如愿死。有诗文一百卷,奏议三十卷,平南事鉴二十卷[32]。

邓润甫(1027-1094),字温伯,以字行,改字圣求,建昌城南人,立子。皇佑进士,熙宁中迁翰林学士。

 哲宗立,进承旨。一夕草制二十有二,与修神宗实录。以母丧去,终制,除礼部尚书。绍圣元年二月首陈绍述之说,拜尚书左丞。章惇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无何,暴卒,年六

十八,谥安惠[33]。

4.米芾以颜鲁公自况,洵非揶揄。因历子而至断炊,自在情理之中。

5.此帖当比《监斗帖》略早,以「附使」语知。

(三)艺术赏析:

此帖的字,气十分饱厚,首两行字较大,行气至后面越写越顺,末尾四字成一字符串表现,给人一气呵成,余韵未了的感觉。另一方面,此篇的笔画具厚重感,穿插硬挺的细线,如「类」、「方」、「面」、「谢」,就连末四字的连笔,也挺而有劲。美中不足的是首两行的字有些僵化,造型也过于刻意,使后四行有无法串起的遗憾。

十六、《吏民帖》

(一)释文:

(前缺)讫力不能使直,愧见吏民耳!去都一舍尚尔,况幅员万里之远乎?嗟乎痛哉!咫尺无相会期,惟祝珍厚不宣。芾顿首。子方司勋尊兄贤公。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曹甫书札。

2.书写地点为雍州。因此时米芾仍居雍州县令,乞监祠庙,得嵩山崇福宫[34]。

3.大约在绍圣元年(公元一Ο九四年)雍州发生灾荒,有司却因该县未缴夏税,派人旦旦催租,米芾虽然爱民心切,终在无租可收的情况下,与监司抗辩于朝廷[35]。最后虽然获胜,然「不能与世俯仰」[36]之米芾,终觉「救民无术」,而以养疾为由请辞。此文正是米芾此刻怅怅然心情的最佳写照。

4.米芾的个性无法适应逢迎权贵的官场,又他好自由,放荡不羁的个性,与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办公室官职,实在难以适应,但秉持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不喜受拘束的他暂时安顿下来,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却因其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长成为日后丢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于雍丘县令任,境内发生饥荒,政府不但未发粮饷赈济贫穷百姓,反而怕因此延误「皇粮」而三天两头派人催租,身为父母官者,对上司的要求无力反抗,仅能将满腔的悲愤,藉由诗文发出怒吼[37]。对贫穷老百姓有极端同情的米芾,天天看着官吏来催租,却又无力反抗,与其天天望着自己的百姓受压榨而无法保护他们,不如选择离开官场,因此,米芾上书求监中岳庙之闲职,以远离那是非之地。

(三)艺术赏析:

1.《吏民帖》的用笔和前面几帖的用笔显为不同,米芾使用了提按顿挫的动作。这些动作的运动幅度较大,即使是小字,也不难看出其手腕的摆动姿态。富于跳动性,不似使转、绞转、平转等那样平稳含蓄。其实,提按顿挫的动作与「八面出锋」是紧密相系的,如果不借助大幅度的用笔动作,是很难施展开笔毫的丰富表现力。

2.这样的字体在此篇最为明显的是「不」能、「直」愧、「都」一、幅「员万」里、「咫」尺等字。「不」字的点,用力向外一扯,但又不过重以致死笔,笔毫弹起承接「能」字的首笔;「直」的横画,笔锋先承接上一字「使」而来,并不顺着笔毫带开,反而逆一方向顿一下再向右带出,使这一笔挺劲不少;「都」字左下部「日」的地方,笔毫重复着提按的动作,末笔弹起右上接右「邑」,使整个字灵跃起来;「员」字的口写成「ㄙ」这个地方的转折提笔若省略了,便会形成含糊不清的情况;「万」字的横画最为特别,并非一笔带过,中间部份再按压,右方收笔处顺势带下,整个横画分成两截,先不论这样的写法是否有争议,但自然而新奇的笔法在当时是罕见的,且米芾采偶一为之,遂并不构成弊病;「咫」的捺笔也很特殊,用力按下之后收笔处往左上一顿提,整个字的气氛变了。整幅作品大量使用这种笔法,使《吏民帖》呈现小而挺拔、跃动不已,实属佳作。

十七、《留简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前留简而去,不得一见,于今怏怏。辱教,知行李已及。偶以林宪巡历,既以回避,遂谒告家居,或渠未至,急走舟次也。粮如命。他干一一示下。对客草草。芾顿首。

林宪,字景思,号雪巢,吴兴人。干道间中特科,监南岳庙。参知贺允中爱其才,以孙女妻之,因寓居天台。工诗,有雪朝小集[38]。

(二)简介:

1.此帖为尺牍三札之一,三札分别为:《逃暑帖》、《弊邑帖》、《留简帖》。虽后来装订成一尺牍,其作品并非同一年完成,此帖作于绍圣元年。

2.此帖与《监斗帖》可接,此云「行李已及」,《监斗帖》云「寒夏一空」,则此帖略早,犹未遭窃也。

3.「林宪」指任一路提点刑狱之林姓之人,大抵乞庙东归前遍辞好友,「谒告家居」也。至于「粮如命」,当谓俸米,非求粮官耳。

(三)艺术赏析:

1.此帖似为柔毫所书,书风则属中年风格,字体介于行、草之间,字与字间亦出现二三字以上联笔现象,如第一行「顿首再拜」、第二行「一见」、第五行「李已及」、第六行「回避」、第八行「粮如命」,第九行「芾顿首」。

2.此帖线条流畅圆浑,细处似见锋颖若鸟飞,粗笔呈现平面如象重,与其伟岸不羁,气迈凌云的品格,相互辉映。

3.结字重心凝聚中宫,充分利用疏密黑白的对比向两边辐射。分行、布白无不从不匀称,点化各尽其能,做到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如此帖第五行至第八行计卅五字中有捺笔的字十三个,各各不同,或放、或敛、或连、或断、或提、或按、或点、或横(短横)。锋开四面,以各个局部汇融为一种和谐的整体美,给人率意无拘,流便痛快的感觉。

4.概观此帖,与米芾的心情相对应之下,不难用一个「急」字来形容。从心境或字体表现来看,米芾一直牵挂着人民,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作品,是「急」而不「躁」的。一般人心有所挂碍,字也就会乱无章法,但是米芾把心情焦躁之情用「躁墨」表现出来,再加以速度上的变化,整幅作品更见不同了。

十八、《监斗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监斗一月才罢,纳后行事竟,又差入庙。出之两日,得痢疾,伏枕一月,无聊。盗两入室,寒夏一空。冬至无衣,深可笑也。以此卒卒阻修敬,门字怀企实深。中间亦一到门,无刺,阍者及之否?并俟稍凉参候,才可入舟,及占冤□。他日乘凉为胜游,佳句去矣。且奉启布一一。芾顿首顿首。子方司勋老兄阁下。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曹甫书札。

2.「监斗一月」又「伏枕一月」,故知米芾之去雍丘当在六月下旬(夏税,以五月十五日起纳,见《宋史食货志上二赋税》)。「俟稍凉参候,才可入舟」,唯此,十月过露筋祠下[39],乃得释然。此帖显作于汴京,时在绍圣元年盛夏也。

3.「竟」、「敬」犯翼祖(赵敬)庙讳,但米书此二字在真迹中皆不缺笔。

(三)艺术赏析:

1.与《留简帖》相较,此帖的用笔较沉稳,可知米芾心情平静了不少。虽是小字,他仍讲求一贯作风─姿态的摆动。不论是单字,或是字符串的连结,都可看出用心之处。

2.通篇用笔和《吏民帖》有些许类似,不过其提按之作法不若《吏民帖》强烈。

十九、《方回帖》

(一)释文:

芾顿首。终日对客,无可暇适。移疾家居,庶可与公少款也。夜过不争清话,来早具蔬食以迎。遣介授所可进者,草草。芾顿首。方回吾友人英。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方回(即贺铸)书札。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族孙。身长七尺,面如铁色,眉目耸拔,俗谓之贺鬼头。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权贵少不当意,便极诋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元佑中,任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以任酒使气,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藏书数万卷,手自校雠,无一误字,自号庆湖遗老。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四。有东山乐府,庆湖遗老集二十卷[40]。

2.帖首签名与《拜中岳命作》全同,又「移疾家居」,即《乐兄帖》之「请解以疾」,实皆乞庙借口也[41]。

3.贺铸于徽宗即位初改泗州通判前亦奉祀监北岳庙,浪迹吴中,是时当在润州,故此帖作于「家居」[42]之初,非绍圣元年岁暮,即二年之首。

4.由此帖以及《衰老帖》[43]、《昨日帖》[44]皆可看出米芾喜欢约友早饭。

(三)艺术赏析:

1.《方回帖》与《监斗帖》字型差距不大,亦可说《方回帖》是放大的《监斗帖》。

2.首二行和末行的字较大,其余稍小,我们也可在《箧中帖》发现这样的布局,但《方回帖》较不明显。

3.概观整体,以圆势较多,而不乏圆中带方的笔法。前两行的字稍大,以厚重见长,之后四行以轻巧的转笔表现,笔调十分融合。圆转的笔法如「少」暇、「移」、「款」、「可」进、方「回」等。尤以「移」字最为明显,右边的「多」末撇向下大方的拉开,转折处略见圆笔,但圆转后下压后向上弹起,仍是劲笔。不若一般的圆转之笔,通常软而无力,易成败笔。

二十、《逃暑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二)简介:

1.此帖疑为致章惇书札。

2.此为尺牍三札之一。

3.「芾」字长横有波,为雍丘前后签名之式。

4.雍丘无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本朝杂记上》:「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此云「逃暑□山」,其非在杞(雍丘)甚显。避暑可至秋方去,则非监庙家居断难如是逍遥也。

米芾于绍圣元年(公元一Ο九四年)上书请辞,同年十月获转任「监中岳庙」之闲职,此后三年的光阴,米芾如同重获自由之笼中鸟,尽情地享受其悠闲浪漫的艺术生活。

5.「吐车茵」,见《汉书?丙吉传》,乃丙吉为相时事。

6.此帖共有八字剥去不能辨识,但大体尚能辨其文意,大概指米芾因暑热而逃暑于山,幸兹安适,寄信对象似与米芾交情甚厚的当朝权贵,所以字体虽是行书,但显得非常端整。

(三)评论: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五帖)皆精妙。较前帖(指九帖)更深厚而含蓄。」

(四)艺术赏析:

1.此帖恬淡无华,用笔结字,宁拙毋巧。锋毫敛放有度,逆锋明显,有垂均缩,其掠、磔间露泰和遗意,显得深沆含蓄,大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的气概,高逸之至。

2.此帖笔法与米芾大观元年丁亥(1107)所书《无为章吉老墓志》、崇宁元年(1102)《褚河南临兰亭序跋》、崇宁二年(1103)所书《王略帖赞》较近;与米芾《蜀素帖》、《苕溪诗》(1088)、《乐兄帖》(1094)较之,老辣绝俗多了。

3.老辣绝俗可归因于米芾此篇之作较稳重,从一些笔法可看出。首先米芾在此篇作品中少去了跳动的笔法,亦可说提按较不明显;再者速度略为缓和;用笔方面,最明显的是捺笔,如「逃」暑、安「适」、「之」中、「之」阴、「遂」。这些那笔看似有抖动的痕迹,不若前面几帖的干净爽利,但这样的抖动造成的是老辣的效果而非迟滞不前的滞笔。严格说来,这样的写法多了一种巧妙的韵致,一改一般人对米芾书法的看法。

二十一、《乐兄帖》

(一)释文:

芾顿首启。乃者忝命畿邑,蔽于法守,与监司辨事于朝廷。方时清明,大理监司,伏辜。于是请解以疾,尚蒙优恩,坐尸廪赐,少遂江湖之心。方图再任,而近制厘革,念非久复。仆仆走黄尘,未能高卧,此为恨也。蒙故旧不遗,枉书感愧感愧。监□□中岳祠米芾顿首上,乐兄同官阁下。

(二)简介:

1.此帖为致乐兄书札。

2.此为米芾辞去雍丘知县,任监中岳祠闲职时,答知者的回信。时年绍圣三年,述其罢知县到此闲游时的经过与心情,就其官历来看,可以推定为绍圣年间,四十四、五岁时书。

3.这封信是事情过去较久以后的追述,口吻较平缓婉转,可见「乐兄」是米芾故友中,可以交心的对象。为何米芾把与「监司」的争执归咎于自己的非分?又何以被告又伏罪了呢?于是出现了以疾借故请辞(此在《方回帖》有略为提及)。

4.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云:「本朝官至转运判官、提举常平,谓之监司。」即官要做到所列以上者,所以监官只是一个统称。宋初把全国行政区画名为「路」,(如雍丘即属于「京畿路」)各路分置转运使司(掌一路财赋)、提点刑狱司(掌维持治安,纠察官吏)和提举常平司(掌仓场赈济等),这诸司即统称监司。转运使是一路之首,他按季巡视郡县,发号施令。

5.关于「法守」,《宋史?职官志七》:「县令…掌总治、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米芾曾轻描淡写地概括为「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万物之灵,即指人)共陶至化而已」(《岁丰帖》)。

6.帖中有「近制厘革」的话,指的是朝廷的沧桑之变。宣仁高太后山陵崩,遂为「元佑更化」画了一个句号。哲宗在元佑八年十月亲政,旋即起用「新党」的章惇和吕惠卿等人。九年,李清臣、邓润甫倡议「绍述」(意为继承先帝神宗之新法)。三月,高太后倚重的吕大防罢相。四月改元。七月,开始清算惩处刘挚、苏氏兄弟等「元佑党人」,同时王安石当轴时的建置法令相继恢复。米芾倚仗其母阎氏为高太后助产的「旧恩」,而他的出任雍丘,毋庸讳言也是吕大房的提携,所以尽管米芾自称一生「不入党与」[1],但蒙受的打击是不小的。然而米的颠名艺誉,又确实使他左右逢源。他开始辗转于曾布、蔡京之门。信中颇为自信地说「念非久复」,若依岳庙监期三十个月[2]推算,《乐兄帖》写时恐怕要到绍胜三年了。

(三)评论:

1.石峻云:「乐兄帖亦甚精严遒劲。」

2.金刀云:「乐兄帖笔力凝重雄毅,无跳跃习气。」

3.日人伏见冲敬云:「乐兄帖是臻于圆熟之境的作品,通篇不再有米书常见的耸肩之笔。」

4.明胡俨跋:「临者谓草书之变始张旭,行书之变由米老;或又谓其神锋太峻,如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然用草有法,要自成一家,未易道也。」

5.明董其昌跋:「米元章帖有云:『余十岁学唐碑,自成一家。人称为似李邕,心恶之,乃师沈传师与王大令。』它日又云:『吾书无一笔王右军俗气。』其自负如此。即英雄欺人,亦开书家眼目,不得以山谷所评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相看也。」

(四)艺术赏析:

1.已达圆熟极致,始终遒劲挺拔,无其书奇侧弩张之弊的感觉,以臻浑然天成的地步。气质也高,虽属小小的尺牍,乃能发挥他如椽的笔力。

2.《乐兄帖》饱含墨,亦可说用墨精道,浓淡干湿接运用得宜,末三行略带枯笔,如「少」、「恨也」、「祠」几个字,有摧枯拉朽之势。此外,笔画的粗细也有强烈的对比。

3.笔法方面,首字「芾」字横画,简短有劲,和改名之初的波磔长画大相径庭,已是晚期较成熟的笔法。前半段笔画较圆润丰腴,悠闲自适;后半段则纵笔为之,左仆右倒,笔走龙蛇,行气一贯直下,尽其自然率真之势。

4.结构上,有些字略长,如「畿」、「辩」、「辜」、「解」、「厘」等。字形摆动上,「此为恨也」乃此篇京华所在;又可分为「此为」、「恨也」两字符串,而之间并非意断,呈笔断意连之状,「恨」字的右半部写到底部,向外伸展,拉开后承接「也」字,由此可看出米芾的功力,中间连带的线段长而挥洒自如,「恨」字开张,所以「也」字就收敛了。

 
 二十二、《伯充帖》(《伯充台座帖》)(《致伯充尺牍》)(《宋米海岳伯老帖》)(《伯老台坐帖》)(《眼目帖》)

(一)释文:十一月廿吾(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之,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二)简介:

1.此帖为致伯充书札。

赵叔盎,字伯充,延美四世孙。善画马,尝投诗苏轼,轼次其韵[3]。

2.《伯充帖》,《宋四家墨宝册》之一幅,签标《宋米海岳雹老帖》;《墨缘汇观著录》作《伯充台坐帖》;《式古堂书画汇考》作《眼目帖》。

3.「伯充」曾出现在多处,即秦王(赵德芳)一系宗室赵叔盎。米芾尺牍中,屡及此人,而以此帖为最先。充字前人勿译为老字耳。

(1)故宫米芾尺牍卷第二幅,与伯修司长书,曾提及赵伯充。

(2)宋宗室有叔盎者,字伯充。

(3)苏东坡有和叔盎画马次韵诗。

(4)黄山谷有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诗、又戏答赵伯充劝莫学书及为席子泽解嘲诗。

赵德芳(959-981),太祖第四子,封秦王。开宝九年出阁,援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初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六年卒,年二十三。追封岐王,谥康惠。元符三年追封秦王[4]。

4.绍圣四年至元符二年六月,米芾任于涟水。而此为绍圣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作,疑为任涟水时作。

蔡肇米元章墓志铭于记称「知雍丘县,乞监中岳庙」之后,继云:「授涟水军」(江苏涟水)。北宋人程俱(致道)于其「提米元章墓」一文中,尝谓绍胜三年丙子,曾与米芾会于南徐(润州)[5]。而米芾于「涟水军唐王侍御庙记」中有「绍圣丁丑,丹阳米芾,窃席是邦」之语,绍圣丁丑即绍圣四年(公元一Ο九七年),故可推知米芾知涟水军当在此年或其前一年。时年四十有七。

「军」是宋代地方政区之单位,宋代地方政区自太宗末年确定为三级:

(1)「路」:此为最高之单位,相当于唐代之「道」。直属中央。

(2)「府」、「州」、「军」、「监」:此四者乃次于「路」之第二级地方政区,通称为「郡」,盖府州沿袭于唐,实类秦汉之郡。凡军事或经济之重要地区设府,在此级中数最少而面积最大;「州」所辖之县较

「府」为少,府位较尊,但与上州并无大别。「军」次之,至多三县,少则一县,唐代之「军」仅理兵戎,宋则为行政区划之单位;「监」又次之,画为一县,监所以异于县者,盖其地为矿冶工业或政府造币工厂之所在,故设官以监之,并课其税,本国营事业之监理机关,向为物务,其后监官全力大于县令,乃使「监」治一县,而跻于行政单位。

(3)「县」:此为最基层单位。

故米芾初之涟水军,其职位较雍丘县令为高。

5.米芾作草,集中于两时期;前为元佑之初见李玮藏帖后,后者即绍圣之末于涟水也。涟水所作笔意多尖薄,此帖正有此特征,然比同期为早。

(三)评论:

1.明顾复记此帖云:「前小后大。」

2.清安岐亦记帖云:「伯老二字大如小拳,台坐二字次之,甚奇。」

3.日人中田勇次郎评此帖云:「米芾隐藏年轻时的剑拔弩张,借文彭的话说,已更接近了风度高朗、神情舒畅的境地。」

(四)艺术赏析:

1.《致伯充尺牍》与米芾其它书作相比,有一种长话短说的效果。他写得匆匆忙忙,字里行间带过的意味太多,有些字形原是米芾潇洒得俏拔一些的好材料,但在此间,均以回环转折牵扯而过,无心作开张横撑。因此,轻盈的用笔居多,有时似蜻蜓点水,纯以笔尖跳跃舔过,使用露锋尤多,顺应笔尖,直截了当戳入,各种形式、角度的兰叶描取代于横、点、捺的位置上,这些笔划短小轻盈,点缀着整幅生动无比。

2.与《蜀素帖》相比,他的专注力没有那么强,用笔也不表现得面面俱到,而是以短代长,以简代繁,能省简处尽力省简。

1.头两行思路顺畅,心手相映,连贯呼应,不绝于目。第三行就有明显不同,每字互不相连,但字之间势的连贯却能为人深深感受,领会到「笔断意连」的真正涵义。

2.《蜀素帖》与《伯充帖》在结尾处及起首处都稍作表示,或昂扬跃起,或逶迤示意,表示这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并非独立存在。

3.轻盈的笔法一直到末行的「伯充台坐」才似惊雷落下,振聋发聩。「伯」字的书写,可未出入意表,而「充」字又挺拔飞扬。作为尺牍的结尾,不惟收信人,就是欣赏者,也感到了警语。

4.《伯充帖》之唯一小缺憾即露锋、游丝线过多,给人刺眼的感觉;另外虽笔画丰润,却稍嫌软弱。

二十三、(《致新恩吏部侍郎尺牍》)(《沂水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芾幸安。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只尺何时从公游?临风引向。谨专人奉状,不宣。芾顿首再拜。知府大人麾下。

(二)简介:

1.此帖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2.此帖「府」字不缺笔,当作于绍圣元年二月罢避高遵甫讳后。

高遵甫,亳州蒙城人,继勋子,英宗高皇后之父。官至北作坊副使。卒赠太师尚书令,监中书令,累追封至兖、楚、陈王。

3.「顿首再拜」四字与《腊白帖》、《南山帖》极近,且「芾」字长横扭曲,与《伯充帖》同,疑为一时所作。

4.米芾绍圣四年二月知涟水,闰二月犹在京,则「春和」或须至翌年矣。涟水去沂州不远,自可言「只(通咫)尺」。

5.京东东路唯济南一府,而领青、密、沂、登等七州。此言「知府」,实为沂州刺史。

6.再度出任地方首长的米芾仍无法改其闲云野鹤、访奇石、探名迹的嗜好,因此尽管米芾中年之后屡任官职,或任地方首长、或任辅佐之闲职,其皆以四处游历,题画作诗,交游唱怀之生活方式处之。

(三)艺术赏析:

1.从此作不难发现米芾在传统上下过苦功,尤其对晋、唐书法深有领悟,但这件作品的线条和运笔的节奏已是自家面目。虽然线条的内部运动不那么复杂,但线条的朴素浑厚,中锋与侧锋并用,有时中锋与侧锋在同一笔画中自由转换,增强了作品潇洒飘逸的神情。

2.作品每个字的中轴线很少垂直于视平线,左右倾斜,增加了动荡感。在章法上,字与字的中轴线大都联缀得很好,偶尔有平行错开的,这使得这件在单字节奏比较独立的作品在章法上得到了统一。绞转加侧锋用笔,近大远小的构字方法,单字中轴线的倾斜,构成了米芾的特色。

3.如果说《伯充帖》的字是饱而稍软,那么《春和帖》便可说是细而稍软了。但细而稍软并非软弱无力,可以想象米芾把笔执高,轻松悠游的书写,看似漫不经意,但点画之间犹有力道,转折丝毫不含糊,笔毫的含墨量饱满,遂韵致极高。

二十四、《捕蝗帖》(《书尺牍〈一〉》)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承清问,属邑捕黄海浦,方暑,恭惟劳神。弊邑上赖德芘(庇),幸无蝗生,而雨沾足,必遂小丰。闻海境去弊境百里已(以)上,曾有些小,今已静尽,亦恐民讹,不足信也。近有《秋祭文》,上呈,可发笑。鲁君素谤芾者与薛至亲,一体加毁。幸天恩旷荡,尽赖恩芘及此,愧惕愧悌。芾皇恐。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楚州长官书札。

2.《捕蝗帖》,《石渠宝笈著录》作《捕煌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一〉》。

3.宋人周紫芝竹坡老人诗话卷一云:「米元章少时作邑,会岁大旱,遣吏捕蝗甚急,有邻邑宰忽移文责之,谓吏驱蝗入境。元章取公牒作一绝。大书其背而遣之,云:『蝗虫本是天灾,不由人力挤排,若是弊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见者大笑」。

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人。绍兴十二年进士,历官右司员外郎、知兴国军。为政简静不扰而事亦治。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毛诗解义等书。

4.考故宫藏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即德忱帖)有云:「涟,陋邦也,……此一舟至海三日尔,海蝗云自山东来,在敝境未过来尔」,此捕蝗帖云:「弊邑上赖德芘,幸无蝗生」。则此帖乃知涟水君时作也。

5.米芾有涟水军唐王侍御庙记,载宝晋英光集卷六,云:「绍圣丁丑,丹阳米芾窃席是邦」,则此帖乃非少时所书也。

6.「海蝗」乃海舟飞来之蝗,海州在涟北邻,处沂蒙之东,故云「自山东来」。

7.涟水原为县,隶楚舟,元佑二年复为军,其实仍隶楚州,故此帖当寄楚州长官。米有《狱空行》,首句云:「楚州五邑口百万,扰静尽系太守公」,帖中自称「属邑」,盖可知也。

8.「薛」或指薛绍彭,不知何事得罪,遂使鲁某「一体加毁」,已不可考。米芾至涟当年夏旱,此云「雨沾足」且度年丰,则必作于元符元年六月。

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河中万泉人,向子。元佑元年官承事郎,监上清太平宫,累官秘阁修撰知梓潼路漕[6]。

(三)评论:

王时敏跋:「董文敏公尝言:『宋代四家书法皆宗颜欧,而米海岳尤为超绝,脱尽前人窠臼,自出机轴,故能沉着痛快,直抉晋人之神髓。』《捕蝗帖》向为名家叹赏,余今得见真迹,遒劲奔轶,真是平生得意笔,信可宝也。甲辰春抄,西庐王时敏题。」

(四)艺术赏析:

.此行书翰札,用笔提按转折瞬息多变,提处细如发丝,牵丝之处一如折钗铁画,圆润遒利。其按处狂狠而斩钉截铁,结字因势生形,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妙造自然。

2.此帖取斜势之字居多,且为左低右高的斜势;连中画之竖也取倾斜之势,但求整体而不忌局部,帖中的「捕蝗」、「境」等字却一反常态,取左高右低之势,因字生形,再加以夸张,便不经意地产生了整体的变化,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协调之感。诸如此类,便取得了「以攲反正」的意外效果。

3.此帖的字多有跃跃欲试之状,不知是否因行气倾斜影响,笔笔相接,字字紧扣,意之饱满,非后人临摹可及。再者有些字刻意加压,《捕蝗帖》有了自己的特色。如「捕」蝗、海「浦」二字的右半部「甫」字边,前者因为钩的部分加压后用力弹回,挺劲不少,辅以背势,更具精神。另外如:民「讹」、「上」呈「可」等字,稍嫌过分,反而使笔画不自然。

二十五、《中伏帖》

 (一)释文:

中伏,芾惶恐。入伏日有雨,凄然如秋。山斋林斋皆虚旷,沧石流水,足度暇日。每怀同好,无与共笔研间者,临风惘惘。芾惶恐。道祖人英。

(二)简介:

1.此帖为致薛绍彭书札。

2.米芾此时仍任于涟水。

3.《焚香帖》(又作《海岱帖》)云:「又少人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当亦寄薛也。米芾在涟水,与道祖书信最密,寄薛诗有「风沙涨天乌帽客,胡不东来从此荒」之句。有暇而少同好,真当不胜枉然矣!

4.元符元年多雨,延至秋日犹「雨三日未解」。故当在同年。

(三)艺术赏析:

1.《中伏帖》楷书之气重于行意,连笔处也不太自然,如「然如」、「风惘」;「然」的火字底部连「如」的首笔,连笔处稍好,但「然」的连笔太过僵硬;「风」的单字而言,弯钩部分厚重,转折角度有逆折的迹象,至于「风惘」的连接处就比「然如」好了。

2.第三行至第六行,书风类于《蜀素帖》,概其中期以前的字折角较多,这些字之中以「共笔」二字最为神似。

二十六、《焚香帖》(《海岱帖》)(《两三日帖》)

(一)释文:

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少人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二)简介:

1.《海岱帖》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又称《焚香帖》,以信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后又有人以首三字「两三日」为名,曰《两三日帖》。

2.「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3.日短必为秋雨,此帖或比《中秋灯海岱楼作》略晚,约在元符元年(公元一Ο九八年)。

4.草书四帖(《元日帖》、《吾友帖》、《中秋诗帖》、《海岱帖》)之一。

《草书四帖》,原有九帖,为宋高宗内府所御藏,并有米芾之子友仁跋:「右草书九帖,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7]在明代,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文征明与其子文彭、文加摹刻《停云馆法帖十二卷》,草书九帖全部刻入第五卷「宋名人书」中,九帖名称为《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8]。清吴升《大观录》犹有九帖之名,吴升生在康熙年间,可是到了乾隆年间,安岐《墨缘汇观录》称四帖册,可知此时九帖已不完整了。

   所谓四帖为:《元日帖》、《吾友帖》、《中秋登海岱楼二诗帖》、《两三日帖》。[9]《中秋登海岱楼二诗帖》即为《中秋诗帖》与《目穷帖》。《两三日帖》即为《海岱帖》。所以名为四帖应为五帖。所佚四帖为《德忱帖》、《家计帖》、《草圣帖》、《奉议帖》四帖。此四帖为何会佚失?据安岐《墨缘汇观录》云:

「考此帖原系九帖,曾刻于停云馆法帖中,国初鉴家甚伙,宋之四家墨宝,南北争购,吴们有一二于书画中取利者,希获重利,遂使名迹分失如此,今幸存其四,余五帖,并蒋、祝、董三公跋尾,仍在天壤,不知归于何所?」[10]可知书画商为谋取重利,不惜将原来之九帖分拆出售,致使名迹分失,确实令人叹惋。此四帖(实为五帖)后来入清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另分散的《德忱帖》、《草圣帖》也进清内府。分散的九帖,在内府幸存七帖,可谓不幸中的大幸。

(三)艺术赏析:

1.日人中田勇次以为此帖「学自晋贤帖,每一字皆善得古人气韵。」[11]米芾书力追晋人,可见一斑。

2.「岱」字重写一遍,未必胜前。这两字各有优缺点,原先写的「岱」字,左边的人部十分自然,右半部当中的「山」虽然墨有晕涨的效果,但却因此有了聚散;相较于重写的「岱」字,看似疏朗,人部和右半部却缺少了关连性,最重要的弯钩这一笔,也不够直率,可能要用顿点表现钩的效果;若把重写的「岱」嵌入,和上下文可能不如原先写的来的适合。

3.「学书贵弄翰」,米芾于此可谓始终一贯矣。

4.米芾对于写草书亦有他的见解,认为必须学习晋人格辙。他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语惊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12]

二十七、《元日帖》

(一)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于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

(二)简介:

1.此帖无受函者姓名,不知付予何人。

2.大意是指在元旦之时,向友人透露自己展玩《文皇大令》,《文皇大令》见于米芾《书史》,即指唐太宗《唐文皇手诏》。米芾不只展玩,并临写数本不成,因为高超的真迹就在眼前,气焰慑人,令他不敢下笔。米芾于元旦日犹不辍临帖,其精勤于此可见。

3.此帖当作于涟水,不是元符元年即二年,所怀者京师友人也。此人想言多生事,故以「新岁勿招口业」戒之。

(三)评论:

1.明都穆跋:「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其中有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而其自言乃尔,后之作字者当何如耶?」

2.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笔法与海岳诸帖小异,有天真烂漫之趣。」

3.清吴升《大观录》:「笔势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而飞扬跌宕,亦时时间出。」

4.清《壬寅销夏录》:「此册清雄绝俗,超妙入神,非后人摹写所能到。」

(四)艺术赏析:

1.《草书四帖》之一。

2.朱仁夫认为此帖与《论书帖》是米芾的代表作,又是米芾艺术风格的又一个层次:古雅脱俗,意趣天成[13]。日人中田勇次郎云:「书法仿王羲之草体,超越通常的王字,而更得晋人高致之风度。」[14]曹宝麟亦云:「涟水诸草,以此本最佳,以《中秋》最劣」[15]均可见《元日帖》确是米芾草书中的佳作。

3.此帖字字多不相连,唯有一些字与字之间以末笔相连,如:「向吾友」、「不及」、「本不」;另有一些以游丝线相莲,如:「怀可」、「在前」、「何得」。字字笔滋精灵,若行若藏,首尾相接,左右呼应,实是「意到笔不到的」。

4.笔意极尽变化,擫拓相间,圆中蕴方,苍润互补。看似洒脱不拘,实则结体自由不散乱,形成一种率真平易的独特书风。观后有不枯、不俗、不媚、不弱的美感。李之仪评曰:「元章书回旋曲折,气古而韵高。」

二十八、《葛德忱帖》(《道味帖》)(《致葛君德忱阁下尺牍》)(《五月四日帖》)

(一)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

(二)简介:

1.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2.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16]。

3.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4.「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佑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佑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着、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17]。

5.《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6.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18]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7.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19]。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8.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此实记实之言。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20],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三)艺术赏析:

1.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2.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着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着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3.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

二十九、《吾友帖》

 

(一)释文:

吾友何(「必」点去)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齐下笔处。《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

索靖,魏?景初三年─晋?太安二年(239-303)。字幼安,后汉张芝(伯英)姊孙。甘肃敦煌五龙」之一。博通经史,与潘岳、顾荣等同僚而为人尊敬。晋惠帝初年,皇后贾氏握政权,专横至极,豫见战乱征兆,逸事有。渠指洛阳宫殿门前所立铜驼(青铜制骆驼)谓:「君可于其中窥见蔷薇」,永康元年(300)赵王伦乱起,以左卫将军,讨伐赵之羽翼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太安二年(303)迎讨河间王颙安之乱受伤而卒,年六十五岁,赠太常及司徒之官,赐谥庄。善八分、章草。《晋书》称其「草书与尚书令魏瓘为绝世名手,武帝宝爱之」,梁庾肩吾书品以次,与皇象共列上品,草书外,毋丘兴碑传即出诸他的手笔,与后和蔡邕石经比,并不逊色。据此以观,似亦长于隶书。有书论《草书状》传世,另有五行三统正验论等著作,今皆不传。《晋书》卷六十有传[21]。

(二)简介:

1.此帖为致薛绍彭或刘泾书札,无确实记载。推此二人乃以二人致涟水诗信甚多之故。

刘泾,字巨济,一字济震,号前溪,简州安阳人。熙宁六年进士,王安石荐其才,为经义所检讨。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善作林石槎竹,作文务为奇诡语,好进取,常为人排斥,屡踬不伸。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不传[22]。

2.「大年」是宗室赵令穰字。《千文》不见《宝章待访录》与《书史》,想为智永所作。

赵令穰,字大年,从挚孙。仕至崇信节度观察留后,因端午节进所画扇,为哲宗赏称。雅有美才高行,游心瀚墨,尤工草书。卒谥恭敏,追封荣国公[23]。

3.评《月仪》数语,真具慧眼,每诩「阅书一世」,毕竟不为耳食也。

月仪,即书仪,为书翰文范之一种。分十二月,以每月之时间问候。月仪最古者,梁昭明太子(萧统)作,所传之文,载昭明太子集。萧统,五世纪人,如以此月仪章为索靖笔迹,就更早了。现所传者为正月至十二月中九个月份(四至六月缺),每月分三段。合计十八段。宋董逌购得十一章,刻入续帖。如以一月一章计,则残缺者较今日为少。董氏引唐李嗣真语谓:「索靖有月仪三章」,或许是原有三章,细分之者。故疑为唐人临写[24]。

4.安岐《墨缘汇观录》云:「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原本何字下必字点去,不字旁注。」

5.文中所提「出二王外」、「晋人古气」,都可以看出米芾的书法艺术目标,即超越传统王字,而追求晋人纯古的风韵。

6.米芾在涟水军任上,除古帖题跋增多,显示其与古书帖之密切亲近外,其与书画好友之书信往返,也甚频繁,此点暗示其对古书画兴趣日增,收藏日富。墓志铭谓米芾:「平生与游多天下士,蜀刘泾、长安薛绍彭,好奇尚古,相与为忘形交。风神萧散,是其一流人也。」[25]

7.刘泾、薛绍彭与米芾均不惜巨资收购书画,每有收获,辄驰函相报,或互为品鉴,或以诗文相唱和。彼此之间也常交换书画,情好甚笃,如同兄弟,世称「米薛刘」[26]。

8.米芾在涟水任上,曾寄诗薛绍彭评骘前代书家认为「欧(欧阳询)怪褚(遂良)妍不自持」、「公权丑怪恶札祖」[27],进退古今,意气毫发。当刘泾购得「梁武像」,报知米芾时,米芾以诗奉答,除告以鉴赏之道外,并深以「本当第一品天下,却缘顾笔在涟漪」为叹[28]!薛绍彭获「钱氏子敬帖」、刘泾得唐绢本兰亭序时,亦均曾以诗相酬[29]。

(三)艺术赏析:

1.草书四帖之一。

2.《元日帖》、《吾友帖》之书风大体相似,可能是同一时期写的。余举出几个例子来观看,如:「吾友」二字,前帖写的较开张,后者的「吾」字向下缩,「友」字向右下倾,那笔用长点来表示,综合来说,姿态不同,但是用笔方式没有多大的差别;《元日帖》的人「也」与《吾友帖》的二王外「也」,也是字体不同,但是用笔略同。

3.前面所论而言,后人对米芾的草书,多半持正面的反应,但是曹宝麟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早岁《相从》、《盛制》、《乱道》诸帖中夹杂的草体,看来尚未脱周越、苏舜钦二人的窠臼,不古不今,格调不高。自从元佑二年看到李玮所藏晋贤十四帖,震动之余才决计归依晋人了。这段他确实对草书迷恋了一阵,但除了《好事家帖》、《武帝书帖》、《张颠帖》等几篇相对集中的草书外,很长时间便失去了继响。元符元年从苏激处买到晋贤十三帖,受到刺激,因而他在涟水又对草书重燃了热情。但涟水所作用笔尖薄,比之十年前更是每况愈下了。应该说,米芾小草水准不高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功力的欠缺,而恰是取法的狭隘。他受苏轼的影响,对旭素创新持否定态度,所以他不屑从晋人以外的作品中去汲取营养。在晋草的光焰下,他只觉气慑自卑,因而只有在他草帖中我们才见到一派悲观的情绪[30]。

三十、《陈览帖》(《书尺牍〈七〉》)

(一)释文:

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

(二)简介:

1.此帖所云无一事可考,只知此帖之笔意与《参政帖》近似,当是同一时期之作。

2.《陈揽帖》,《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作《陈揽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七〉》。

(三)艺术赏析:

1.此帖与《参政帖》之风格略同,用笔圆润,无剑拔弩张之势,大概是米芾晚期之作。

2.就字的造型来看,「之」字《参政帖》有一,即邳公「之」后;《陈揽帖》有三,及戢戢「之」胜、俟「之」、轸「之」。不论笔或笔划粗细的变化,几乎雷同;唯后帖的三个「之」字没有变化,乃美中不足之处。

三十一、《通判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通判朝请明公阁下。比者大旆行邑,获望颜色,许立下风,用是寒踪,知所依托。稍睽侍右,詹(通瞻)系实深。寻承径之盐城,比之以还治府,谨奉状陈请谢芘,不备。下邑令米芾顿首再拜。通判朝请明公阁下。

(二)简介:

1.此为米芾在涟水时与楚州通状门状。

2.盐城县亦为楚州属邑也。通判乃知州之副,「入则贰政,出则按县」(《宋史?职官七》),此帖即通判先按涟水复巡盐城之实。

(三)艺术赏析:

1.此帖近于小楷之作,比起之前的《参政帖》及《陈揽帖》,又更恬静。这样的小行书,其书风是界于行书(如《葛德忱帖》)和行楷(《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帖》)之间,其笔划粗细变换十分调和,没有唐突之笔,用笔丝毫不含糊,顿挫转逆让人一目了然,乃平凡中的佳作。

2.细观此帖用笔,虽细小但十分挺劲,如第三行的「比」字,左边拉开而笔划轻细,右边紧缩而用比较强,对比中又不失协调。厚重的笔划如「通」字的捺笔,浑厚圆劲的笔势十分耐人寻味。

三十二、《衰迟帖》

 (一)释文:

芾顿首再拜。知府资政左丞钧席。芾衰迟不偶者四十九矣。昨改一官,遂蒙甄收,仰怀至公。方公在政路,不敢数为问,每有勤企。即日偃藩多暇,钧体起居万福。芾辄以儿戏乱道碑二本上浼宗匠,伏乞垂恕,造易惶悚。向冷,伏望为宗社调兴寝。谨奉状,不宣。襄阳米芾顿首再拜。知府资政左丞钧席。

(二)简介:

1.此帖为致知府资政书札,然知府资政难知为何人。

2.此帖自云「四十九」(芾衰迟不偶者四十九矣),则其时当在元符二年,是年六月米芾涟水满秩,旋改真州发运司,故帖云「昨改一官」亦相符契。

3.清?徐松《宋宰辅编年录》卷十:「绍圣二年十月甲子,郑雍罢尚书右丞。(王瑞来《校补》改正为左丞)字太中大夫除资政殿学士知陈州。」身分虽合,但「元符二年七月辛酉,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郑雍卒。」(《长编》)此帖云「向冷」,则郑雍已卒矣。岂米芾未闻讣报,犹以友仁所书二碑搨本上寄相娱耶?此事乃待考证。

郑雍(1031-1098),字公肃,襄邑人。第嘉佑二年进士甲科,受衮州观察推官。元佑间拜尚书左丞,绍圣间累官中书舍人,多所谏纳。徙北京留守,章惇以白帖贬元佑臣僚,哲宗疑之,雍欲附惇,为自安计,乃援熙宁故事,以为惇解。然卒坐元佑党,罢知成都府。元符元年卒,年六十八[31]。

(三)艺术赏析:

1.此帖整体厚重,以方笔见长,大小字错落其间,不失为一丰富之作。

2.先看首尾「知府资政左丞钧席」这几个字的比较。「知」字后者为佳,前者重而无弹力,似变成死笔;后者笔划粗细变化匀称,姿态变化左边略向左倾;「府」字而言,两字的缺点都是左长撇,共同处是不自然的下压,而「付」字来看,后者不若前者呆板;「资」字也是后者较佳,前者的「次」分布较平均,俨然一楷字,后者的「次」左边两点较大,使「欠」有缩小感觉,姿态富变化;「政」字相差不大,缺点是捺笔,太过重而直,却没有弹力;「左」是前字较佳,但如能粗细变化一些会更好,后字的「左」,长撇的下压太过刻意,撇也直得不够自然;「丞」两字相差不大;「钧」字的金部,上撇呈俯式,右边的「匀」的勾笔略显不同,两个勾法都各有优点;「席」字后者为佳,后者的长竖为向右倾,姿态向下开张。

3.余最欣赏米芾的圆劲「转折」,如:造「易」、「向」冷、不「宣」、襄「阳」等字。

三十三、《廷议帖》

(一)释文:

芾老矣!先生勿恤廷议,荐之曰:「襄阳米芾,在苏轼、黄庭坚之间,自负其才,不入党与。今老矣,困于资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润色帝业,黼黻皇度,臣ㄙ(某)惜之。愿明天子去常当格料理之。」先生以为如何?芾皇恐。

(二)简介:

1.此帖为教唆蒋之奇荐己之书。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常州宜兴人,堂从子。嘉佑二年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神宗初,累迁殿中侍御史,以诬劾欧阳修贬官。旋为淮东转运副使,岁恶民流,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皆其大者。升江淮荆浙发运使,其所经度,皆为一司故事,累除观文殿学士。崇宁三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穆。有文集杂着百余卷[32]。

2.周辉《清波别志》卷上:「又尝以书抵西府蒋颖叔云:『芾老矣,先生勿恤廷议(下略)』,世又传米老《自荐帖》。」

3.颖叔为米芾老友,米跋所得右军《范新妇帖》诗,蒋一韵和三首,事见《书史》,又蒋贺米定居七律一首,见《净名斋记》。

4.「西府」即宋枢密院别称。颖叔于元符三年四月同知枢密院,翌年(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升枢密使,而后者时米芾已在发运司,故此帖当作于元符三年四月蒋在西之后。

5.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今人书『某』为『ㄙ』,皆以为俗从简便,其实古『某』字也。」

6.元符三年四月,韩忠彦为右相,李清臣为门下侍郎,蒋之奇同之枢密院事。诏范纯仁复官公观,苏轼等徙内郡居住。周遭好友全都升官,于是米芾至京遍谒权要,得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职[33]。

(三)艺术赏析:

此帖是小行书,但是此帖的精致度不若《通判帖》。大概是米芾欲谋一官职,信手写来,不顾艺术的讲究。严格说来,此帖较像一般往来的官方文书,字字讲求标准为法度,姿态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笔笔精准又不含糊,唯粗细几乎一样较没有变化,使整篇作品呈中庸之状。

三十四、《衰老帖》(《提刑殿院帖》)(《衰老人帖》)

(一)释文:

芾顿首启。衰老人所弃,蒙□节,翌日欲拜谢,虑大君子讶其情文,钦向钦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检已了。来日欲屈华节,同彦勉家庖早饭,不审肯顾否?谨具启,不备。芾顿首再拜。提刑殿院节下。

(二)简介:

1.此帖为致「提刑殿院」(龚夬)书札。

龚夬,瀛州人。清介自守,有重名。举进士,河阳判官,绍圣初擢监察御史,以亲老求通判相州,知洺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始上殿,即沦章惇、蔡卞奸邪,又论蔡京罪恶,于是三人皆去。后坐从事编管房州,徙化州,徒步适贬所,持扇乞钱以自给。遇赦归卒。后追谥节肃[34]。

2.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吕居仁记龚殿院彦和,清介自立,少有重名。元佑间签判瀛洲,与弟大壮同行,尤特立不群。」何薳《春渚记闻》卷四:「龚彦和正言,自贬所归卫城县,寓居一禅林,日持钵随堂供。暇日偶过库司,见僧雏具汤饼,问其故,云具殿院晚间药食。龚自此不复晚餐云。」「殿院」为殿中侍御史别称,夬任在元符三年三月。

3.《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元符三年六月》:「辛亥,殿中侍狱史龚夬上殿论蔡京罪状,……夬既自辨,遂请去。」出为何职,史无明记,恐为某路提点刑狱,故「提刑」置「殿院」之前也。此帖盖与《廷议帖》相后先,亦为谋荐。

4.夬与弟大壮,其名皆出自《易》卦。《易?夬》:「夬,决也……决而和。」故龚夬字彦和。《易?大壮》无「勉」字,乃知「彦勉」非大壮,疑为另一不知名之兄弟也。

(三)艺术赏析:

1.米书的艺术风格,董其昌曾用一个字来概括─「势」。在《衰老帖》中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沉着而不滞,娴熟而不俗,险绝而不怪。

2.用笔方面,起承转合,顿挫分明,或如「顿首」二字带而不连,或如「居何」二字连而又带,或蓄势起草如「芾」、「启」等字,或露锋承势如「老」、「人」等字,都极富变化,在线条上透露出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或如「所」字细若垂柳,圆润遒劲,或如「文」字,粗若巨鲸,丰腴厚实。

3.布局方面,他倚斜正侧,顺乎自然,佐以侧锋,以求跌宕之势,所以整幅书法超迈飞动,观后令人意气横出。除此外,隐隐可看到王献之的那种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的影子,当然米芾毕竟做到了遗貌取神,独树一帜。因此他不是只步趋王献之而已。

4.黄山谷曾批评米芾书法,而祝允明则认为米书有「狂狠」之习,但这幅《衰老帖》却能力矫此弊,实为米书中的上品。米芾为人「风神萧散、言辞清畅,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同时又「恃才傲物,不拘绳检」,这些对于塑造他的艺术个性都不无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续前
四。宋-米芾书法大全[3]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
宋代书法中的意趣
米芾最惊美的120个字,太险太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