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 (61--80)

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一)

                                                                六十、快刷涩勒

                                               重画轻描

     沈尹默在《书法论》中说:“用涩笔写便是勒,用快笔写便是刷,用笔重按着写便画,用笔轻提着写便描,这是讲用笔。”涩、快、重、轻是用笔法,产生的效果便是勒、刷、画、描等。这些笔法,自古以来为各代书法家所重视,视情形各加利用、善加运用,相互配合、不偏不倚地在章法上适当的使用。写字时,特别是楷书,要求要端正、匀整、一丝不苟,但并不是说没有变化,没有调整,也要在涩、快、重、轻上多加注意。熟能生巧,临笔写字时,写多了,自然会巧妙而适宜地运用。下面稍释一下:

       “快”,就是运笔如奔马之势,在行笔过程中,毫不犹豫,疾行快进,从头至尾快速而过;“涩”,犹如写古朴的汉隶,运力于毫端,似停且行,如行却停,呈一种厚重缓涩之势,却又非故意为之,而有做作之嫌;“重”,要力大,稍加偏锋,欲快欲涩,浓墨重彩,力逾千钧者也,有一种深厚之气扑面而来;“轻”,乃提笔轻行,写出来的笔划苗条灵活,神采飞扬,轻便而又精神十足,但切忌轻浮无力。

       无论何种用法,都不可单一,要统一、揉合在一起,综合起来运用。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二)

                                                                六十一、结字相让

                                                    布局互迎

      结字,就是汉字笔划间的各种组合的方法。相让,字体部件之间的处理和线条搭配相互容让的方法。一般人们写字,笔划多的拥挤不堪,笔划少的稀松散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相让的内涵。写字一定要注意点画、偏旁之间的相互照应,彼此呼应,大多是笔划以多让少,偏旁部首长让短、大让小、宽让窄。对相让在平时训练中熟透于心了,结字自然流利而不拘束。古时记载有唐欧阳询《三十六法》中之“相让”法,明李清《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之“让左”、“让右”法。在相让中结字,结字方能尽善尽美。

       布局又称“布白”、“章法”,是指作品的整体结构安排的方法。互迎,就是字与字间、行与行间要相互承迎,不能独自孤立,互不搭理。创作书法作品,字与字间要笔笔呼应,行与行间要顾盼生姿;要行气贯注,行行生气勃勃,全篇气韵流动,整幅作品要完全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布局虽然形式多样,总而言之,要以“神韵”二字为主,有神有韵,作品自然生动,自然有艺术感染力。

                                                                                          2010年4月14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三)》


 

       

                                                          六十二、涩赶严实宜厚重

                                               疾追险劲忌浮滑

     “涩”、“疾”合称“疾涩”,亦称“疾徐”,是用笔中行笔的方法。用此二法,可令线条变化无端,神趣多姿。

       疾,是指快速运笔,但不能一味求快,简单地运用快节奏行笔,必须要欲快先慢,似慢实快,掌握的节奏感,有起有伏,有疾有徐。一般短撇、捺、提、钩等笔划,行书中一半以上笔划,草书中大部分笔划,皆用笔迅疾。疾追险劲,力道刚猛,由始至终绝无反顾,一笔到底。在运笔过程中,切忌浮滑无力,露出疲软之态、犹豫之意,令力道中断,气势不能贯彻始终。非基础深厚、笔力强劲者,难以力贯毫端而运用疾法。

       涩,是指用涩笔行墨在纸上运行写字时所产生的笔势。中锋用笔时,不把笔放慢,而是留墨,却又不停滞,人为地造出一种逆势,便是涩笔。涩在似停似行的运势中前进,充分体现出书者控笔提按自如、快慢随心的用笔技能。涩求厚重,在不凝滞下求严实之道。这种涩势,全靠心在运笔,而非手在运笔。

       蔡琰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要巧妙运用疾涩二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为,须在长期临习中随时随意琢磨、研究它,达到心、手、笔完全统一的境界,即心手如一也。

                                                                              2010年4月15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四)

                                                     六十三、纵可出奇戒流滑

                                             涩能入古防滞呆

      纵者纵笔也,乃用笔技法一,作书时笔墨挥洒自如,放纵飞舞,有笔走龙蛇之势,有龙飞凤舞之姿。其用笔追求奔放、流动、洒脱、舒展、灵动、飘逸。在极纵之时,切记要紧收,每一放纵皆须控制有道。不能显流滑之态,而要收纵得宜,擒纵由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有曰:“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故擒纵之法,乃书之妙道也。

       涩,这里讲的与涩笔有所不同,是在写隶书笔画时的运笔方法。涩势行笔,要慢而有力,笔锋且行且停,有节奏、有规律地自然行进。这种涩势,能流露出古汉隶的笔意:古朴、厚实、饱满、劲重。涩能入古,古意盎然须用涩,隶意出也。

                                                                                 2010年4月16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五)

                                                              六十四、繁体从古用

                                                 简化由今通

     从现在看,简化字是汉字的终极,由于电脑的普及,以后也可能不会出现什么其它的汉字形式了。现代人从事书法创作,可简可繁。横写而左起者,大多为实用性书法,标准又简单,多用简化字;纵写者,不论左起右起,多为艺术性书法,写繁体字者居多。为何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多用繁体字呢?这与形体结构、笔顺结构、布白章法、调节映衬等有密切关联,也与繁体字的典雅古朴、俊美纯正有些微关联,这是大体上的原因;但以我的思考所及,我认为还有一点重要原因:书法艺术乃古典文化艺术,自古以来,创作书法只知有繁体字,且从无繁简之意识,今人为实用性而简化汉字,作书乃艺术性事,为继承传统而又兼具古意,便理所当然的沿用繁体字创作。

       由于简化字的普及应用,今人对繁体字可谓一知半解,就连一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和书法家,都会错用误用而不自知。写繁体字千万要保证准确无误,要与所写文字内容相吻合,否则极易张冠李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论述:

       一、简化字外有繁体字,而繁体字外还有异体字和旧字形。现在有些人经常把异体字和旧字形当繁体字用,殊不知前两种文字现在已经停止使用,书者不能不知。如“馈”的繁体字是“饋”,异体字是“食鬼”,旧字形是“饋”(食字旁下点为二,打不出)。

       二、简化字有一简二繁,甚至一简三繁。一简可包揽二繁、三繁的所有含意和内容,而二繁、三繁的含意和内容却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区别对待,因为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内涵。这一简三繁字如“复”有“複、復、覆”等三繁,在创作中清楚的区别对待,切勿一视同仁。

       三、在同一幅作品中,绝不能简、繁混写。这样一种写作,即使其艺术性很高,也会令人觉得不伦不类,成为笑料。现在看一些书作,常有此简繁混写合二为一的出现在视线之内。不可不可!

       四、简化字作品常用标点符号,繁体字则尽量不用。其道理就如同今人作书用繁体而不用简化一样,盖简化字同标点符号皆今人所创所用而古时所无者也。

       今人写字,或创作书法作品,写简写繁,悉听尊便,绝无人强迫你必写何字,不能写何字,但简繁的基本应用方法还是要知道并执行的。

                                                                                           2010年4月17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六)》


 

                                                         六十五、用刀用石用韵

                                              求笔求墨求情

     此副对联是专对篆书和篆刻而作。欲习篆刻,必先习篆书。现在有些所谓的篆刻家,叫他拿起笔来写篆书,他根本不知从何写起,不知所措,写不出一点笔力和韵味。当然,篆刻家不一定是篆书家,但起码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在篆刻上才能精益求精,推陈出新。

       作篆纯粹就是追求线条的韵味、质感、情意和节奏,讲究笔墨用法的丰富变化,既富有情趣,又不失精致。现在人习篆,但知习古,不求精神情韵,在线条的处理上,纯为程式化,无一点创意。其实,篆书同其它字体一样,或收或放、或欹或正、或淡或浓,仅程度有别而已,皆在追求书作的通篇气势。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取决于结字上的疏密、繁简、欹正、纵横,这些矛盾的制造、对比、变化和融洽,最后才在布局(章法)上求得矛盾化的统一,在辩证中立足,而不是仅仅在单个字间努力耕耘。篆书必须保证线条凝练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浮滑,要以中锋提笔为主,要用长锋兼毫笔为主,才可达此目标。

       前面讲了篆书的根本要素,说到底,还是在变化出古中用韵、求情。在篆刻中,除了掌握其基本知识,如刀法、辨石外,所追求的意境,也不外乎用韵、求情。并在一般小篆、大篆的基础上,参以古金、简帛、钟鼓、甲骨、钵陶、彝器等文字。至于参何种文字为主,须视各人喜好、机缘而定;而又如何令之融会贯通,浑然如天成,则要在实践中摸索。只要把篆刻和篆书同时修习,书刻并进,篆刻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长足的提高。刻法如书,韵味、情趣一致也。

                                                                                 2010年4月18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七)》


 

                                                               六十六、顿笔重按

                                                  挫锋轻提

     顿笔、挫锋,皆为用笔技法,是在笔画转折、踢钩和捺脚处的用笔动作。

       顿笔,也叫按笔,顾名思义,是将笔力聚于锋尖毫端向下重按,并稍作停驻,是行笔收势和转折处的笔法。在横画收笔、笔划转角、捺笔转势、长点运用上,皆要用到顿笔。顿笔要有力而不呆滞,稳重而不轻浮,力度须大于“蹲”与“驻”(“蹲”是既不虚提,也不重按,坚实而无跳跃感,平满稳重无起伏;“驻”乃指笔端稍作停留,稍为加力,使其与它处对比产生节奏感)。古有“力透纸背者为顿”的说法。

       挫锋,也称挫笔,指顿笔后提笔换向的顿笔后续动作,用的地方同顿笔。挫锋要掌握好尺度,力度要均衡,过则离势和脱节,不及则气促和势虚。要点是顿笔后略微提起,使笔锋转动,顺势离开顿处,随即变换方向,带毫出锋。出锋要有限度,要恰到好处。

       顿笔和挫笔好象两兄弟,有依存关系,只是也微有不同:顿笔后不一定有挫笔,而挫笔前一定有顿笔。只要在加力的同时控制好力度,就能善用顿笔和挫笔。

                                                                                     2010年4月19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八)

                                                              六十七、盖印扶和衬

                                                 装潢饰与存

      这里说的盖印和装潢(亦即装裱),不是讲它们的运用和手法,而是另有说道,那就是它们在书法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盖印,也叫盖章、铃印,是一幅书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名章也好,闲章亦罢,在正文中,都能起到扶持和衬托的作用,弥补空缺、改善布局、增加书作的神趣。印章,是锦上添花,于墨黑中添上少许红泥,当真有无尽的妙趣。盖出的印要有层次和厚度,要有立体感而不是单薄,能把篆刻家的刀力、刀法、金石味完美地表现出来。

       装潢前面已有论述,讲到作用,无非装饰性和保存性。装饰性就是书作的外观美感,令欣赏者一见即生赏心悦目之感,并且还可以方便观赏,增加书法作品的感染力。保存性即延长书作的欣赏寿命,便于收藏家收藏,令作品更能美观耐久、不受损害。

       盖印和装潢,皆可说是字外功夫,很重要,可说是一位书家的必修之道,不可轻忽视之,它们也是书道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4月20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六十九)

 

                                                            六十八、正偏同源,互亲互近;

                                                 雅俗共赏,相辅相承。

     现在的书法界,在对待传统上,那是少继承;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上,那是乱创新。传统是主流,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根本,失去了根本的作品,别说创新,连脚都立不稳。难道东摇西摆就是别具一格吗?难道不伦不类就是自创一体吗?那是假的、骗人的、没有根基的。

       无论正脉或偏枝,只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且互亲互近互借鉴,重视传统,学习传统,以传统为本锐意创新,而又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具有正大气象,自然、朴素、清新、简便、不哗众取宠的书法作品,那就是新时代的好作品。在创新上,一定要坚持继承,打下坚实的基础,溯本循流,抓住规律,端正书风。说到创新,就要在本质上有所突破,不能在架子上有点变化,在形式面貌上与古代先贤们有所变化,这还远远不够。不管正脉、偏枝,若乱创新,不如不创新,以免在书坛上带来过多的歪风邪气。

       在书风上,有雅有俗。自以为“雅”的,那是脱离文字基础,故作清高,其实纤弱无力;别人以为“俗”的,也不一定一无所取,大多数人都看得到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雅也好俗也罢,都不可能长久立足:“雅”者脱离大众,有清韵而无底气;“俗”者艺术感染力不够,缺乏艺术美,在结构和布局上太一般化。从上所述,可以得知:好的、美的作品,一定要雅俗共赏,并令雅、俗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有些人认为简单、清净就是俗气,而不屑为之,殊不知大智若愚、大繁就简,这是返璞归真哪!那些矫揉造作、故作复杂、奇形怪状的书作,自以为创新,其实是乱创新。

       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实用性上大不如前,不象以前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在每一个时代都几乎能形成一种主流书风。现在的书法,多是以艺术性兼观赏性为主,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和全面继承,要加强文化素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文化学识。有些书家可能在继承、打破、甚至抛弃传统上徘徊,感到进退两难,这是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思考的。无论如何,皆不能在作品中背离汉字基础,打破空间布局,抛弃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书法法度,背弃书法本质,误导大众的书法审美观,若这样,就不是书法!

                                                                                                                            2010年5月19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

                                                   六十九、书修“道”,不止“技”和“艺”;

                                           身正“德”,别专“仁”与“情”。

      书法的意境高低关键在于书法家的“道”和“德”的修养程度。书法家的“道”是他的书法精神,“德”是他的书法灵魂。

       “道”是书家胸怀天下。在书法的语言里,大到广阔而深遂的宇宙,小至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处世哲理,化为生动的笔墨意象,书法与书家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家既要令自己在书法修养的路途上体会到满足与愉悦,也要在经济上得到补充和提高,并要努力做到令自己作品的感染力能够调剂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以致更为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书法艺术的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书法素养不仅仅是“技”和“艺”,更要紧的是在“道”上充实自己,完美自己的书法艺术。

       “德”是书家修正自身。自古文人就把自省、修养作为激励、鞭策、陶冶自身人性的基本方法。书家(或艺术家)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精神层面、知识界层、艺术功力直接关系到书家的心灵与作品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只顾到对待别人的“仁”与“情”,更要在“德”上提高自己,要在文化、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各方面的“德”的修养中充实和装备自己的精神领域。

       “道”和“德”的完美,是书法家通向书法艺术完美境界的必修之路。书法家不能因为诸多的外部因素和书外的价值观,而忽视或模糊了基本的道德观,千万别被功利消磨,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庸俗为高尚、以低劣为优雅、以卑贱为崇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道”、“德”的修养,是书法家在书道上的修为准绳。这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对观赏者负责,也对书法负责,更是对国家、对民族、对艺术负责!

       这条对各方面“负责”的道路,任重而道出远,只对勇敢者、机智者、诚实者和负责者开放。书道修习者要闯进去,只到尽头,绝不回头!

                                                                                                         2010年5月20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一)  

                                                  七十、难在脱俗

                                                            易于入精

      要写好字,首先需临帖,把古人先贤的字练好了,才能写出自己的字;入帖后出帖,在练习中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风格。入古精工了,出古精工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字精工了,对一般习书者来讲,也就可说是难能可贵了,但对书法家来讲,则还不够,远远不够。字写得精工,写得外行人看上去很美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完美,因为,这也可能不能免俗,一副花架子而已。

       对于书法家,他写的无论是何种书体,都可以说是“精”了,可未必免“俗”,从“精”到“俗”,是一个“质”的飞跃,要靠苦练、灵感、博学等等因素地带动下,日积月累,在大量“量”的累积下,才有可能脱“俗”。这里说的俗,是小气、简陋、纤弱、庸俗和低贱的合称。很多书法家写得好看,却不够大气,不够真实,故意复杂化,毫无内涵可言。为了脱俗,必须下大功夫,在字外求雅趣,音乐、诗歌、散文、绘画、历史、自然、现状、修身、立志,等等功夫,皆可入字。

       完美而高尚的作品,光好看没用,还要有经天纬地的内涵支撑,既入道又出道,既入古又出古,既入境又出境,既入字又出字,方合方圆之道。不求美而自然美,乃天真妙趣也。

       求精然后脱俗,大家之境。

                                                                                                                         2010年5月21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二)  

                                                                     七十一、我中意即优以赞,错;

                                                     吾烦心则差而批,偏!

     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赏出不同的味道或境界来——这是对普通的、不精于书的欣赏者的论断。其实,这样说还是很文明的,说白了,这些欣赏者总是抱着个人成见中的对与错、好与坏来评判书法作品。自己喜欢的、中意的、趣味相投的,就说是优美的作品,对之赞不绝口、赞美有加;自己厌恶的、烦心的、体不入眼的,就说是差劲的作品,予以批评诅咒。这是非常错误的不理智的欣赏过程。

       对于那些局限于用自己的审美主观和欣赏好恶来评价书法作品的人,他们最需要的,是拿起毛笔来,亲身体验学书的过程,在学习中积累欣赏知识,逐渐领悟,不断深入,并要越深越好,而不是去判断下一幅作品孰优孰劣。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书法海洋中去,才能从中体会出旁人不能体会的玄机和神趣。须知书作的优劣,不是以欣赏者为准绳,而是以艺术法度为准绳。欣赏者自己对作品的喜怒哀乐,绝不能带入欣赏情绪中去,也不能加入到书法作品中去。

       作品优则优,差则差,绝不该因某人的好恶而去粗暴地下结论,这是对作品的侮辱!也是对书法家的侮辱!更是对欣赏者自身的侮辱!

       (“好恶”的原因:1、与书家的个人恩怨;2、自己对书法的无知;3、实际利益集团方面的压力;4、人云亦云;5、某些裙带关系;6、故作清高不懂装懂;7、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情绪;8、与己无关信口开河;9、视作者名声或以前成绩;10、抬甲抑乙或又捧丙。)

                                                                                                                2010年5月22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三)  

                                                                            七十二、字体排叠布势

                                                         形局救应生情

     排叠,是字体结构布势的方法之一,也就是把字的笔划调理分明,使疏密宽窄长短大小皆匀整清晰。为求点划之合理,写字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进行经营布置,令点划之间相互呼应,安排得当,布局停匀,彼此协调,力争字体形象美观,造型有度。字体的布势排叠,在协调下要求有奇趣,不可千篇一律,也不可过于奇诡,要合法度又有变化,熟练下又有巧妙。

       救应,顾名思义,就是补救、策应的意思,是指写字时对失误或失势所采取的补救方法。运笔中,前误即须后补,上失也须下应,令作品看上去正奇相生,反有另外的风趣。书写技巧不熟,有误也看不出来,更别说救应;熟练后,可故意失误和无意失误而后再加救应两种情况,乃基于章法的需要而定。救应,要达到点划遥相呼应、四面照顾、顾盼生情的效果。

       排叠、救应,都要在书写技法熟能生巧的情况下才能运用自如。此二法,在欧阳询《三十六法》中有论述。

                                                                                                               2010年5月23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四)  

                                                                     七十三、硬笔繁简清杂总如意

                                                     软毫粗细燥润皆由心

     现代概念中,硬笔、软毫,是硬、软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是指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这两种概念,自古就有,只不过同现在一般所谓有所不同而已。

       硬笔书法是用硬笔来书写汉字的艺术门类或法则。硬笔起源于原始人类,约在六千多年前。硬笔书写的概念约有三层意思在内。现归纳如下,并试作分析:

       一、甲骨文的书写。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类型之一。古代中国人(石器时代)用石片、锥刀、竹片、陶刀等硬挺的工具先在陶器上刻写象形符号或曰“中国原始文字”(郭沫若语),后在甲骨或兽骨上刻写或作“漆书”(沾漆书于甲骨之上),即为最早之硬笔书写。那种刻写文字的风格单纯、简单、清净、明快,另有一种古朴的意趣,后人多有以之习字参以书法的。甲骨文又称卜辞、契文、贞卜文、龟甲文字等,用以祭祀、占卜、记事等的刻写。

       二、毛笔中狼毫、紫毫等硬挺笔毫的书写。这种笔称为硬笔,不同于今天硬笔的概念,乃相对于羊毫、鸡毫等软毫毛笔而言。此类硬笔尚有鼠须、鹿毫、豹毫等,它们的笔性刚劲,写出的字锋利劲挺,坚拔劲峭,使用易于掌握,但也有不足处,就是写出的点划棱角太多,难于把握内涵的隐藏和表达。这种硬笔适于书写楷书和部分隶书,有些书家也喜欢它的刚性,用于行楷或草字的书写,又优美又有力。

       三、现代硬笔书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种类繁多:钢笔、铅笔、圆珠笔、蜡笔、粉笔、直线笔及其它用骨、竹、木、金属、矿物和塑料等硬质材料做的笔。这类硬笔书写出来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硬笔书法艺术。在现代来说,凡毛笔皆为软笔,反之则为硬笔。真正的硬笔书法,也就是近二十年以来的事,以前的硬笔字,仅为一般书写性质,还没有提升到与毛笔书写相提并论的高度。硬笔书法的普及、发展和专业化,为书法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书法的艺境上来讲,硬笔书写同软笔书法一样,需要执笔、运笔、笔画、间架、结构、布局等的协调运用和融合。习硬笔书法,最好能与软笔书法同步进行,这样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能彼此助益,特别对初学者,更易见效;最起码,在有毛笔字的基础上习硬笔书法,也更易理解和掌握。

       软笔书法在古时专指软毫笔作书,现时泛指毛笔书法。软笔书法别说在古代是应用文字,无可替代,就是今天,也有着特殊而举足轻重的超然地位。虽然硬笔书法有很大的重视和进步,但若与软笔书法相比,字形变化、历史背景、文化厚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看,都可以看出其间的不同之处。硬笔的实用性,软笔比不上;软笔的艺术性,硬笔比不上。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看,硬笔、软笔各具风格和特色,各有各的表现方法和展示方式,但软笔书法变化多端的深度与厚度,还不是稍显肤浅的硬笔书法可比的。硬笔单纯、明快、直接、方便,软笔丰富、深厚、柔美、内蕴。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导致艺术类型的不同,但切记,内在的道理和法度却是一样的,绝无二致。

                                                                                                           2010年5月24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五)  

                                                                          七十四、写字首先筋藏骨立

                                                        作书然后肉莹血充

      书法、绘画,都是极其优美的艺术种类,和人体美一样,都有其艺术与人的内在美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绘画作品离不开人体美,而书法作品也就不过是线条的艺术,与人体有何相关之处?这只是表面现象。绘画是直接以人体为描写对象,是仅在表面上直接感知人体美的存在,但书法的载体——文学却是通过人体的意象展现出来的,再通过艺术的安排,成为一件具有气韵和神采的书法作品。

       康有为《书镜》余论十九中道:“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从康有为的话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书法与人体的骨肉相连的关系。人体靠“筋、骨、血、肉”来支撑,书法中也有“筋、骨、血、肉”的说法。“筋骨”是字的间架和点线的力度,若筋骨不立,则血肉无所依附,神采气韵也就无由表露,故写字作书先要立骨,写出字的骨力来,骨立而后可充血莹肉,追求线条的肥瘦长短的对立统一。笔划和字形的完美境界就是“瘦不露骨,肥不剩肉”,要肥瘦适宜,骨肉停匀,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完美追求。

       作为一个书者,要充分利用笔、墨、纸的特点,善用它们的长处而写出相应的字体,通过枯涩浓淡、轻重快慢、长短曲直的种种开合变化,来追求书法作品的筋骨血肉,以达到表现生命意态和人体美学的目的。

                                                                                                          2010年5月25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六)  

                                                                       七十五、万法万宗实万方道

                                                      一碑一帖仅一家规

      此副联语讲的是继承与创新、临摹与创作、单一与重复的因果关系。

        凡习书之人皆知,欲创作书法作品,首先要临习前人碑帖,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这些“传统”相互揉合并逐步深化,形成自己喜欢而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书体。这种“揉合”,要刚柔并济,也就是说在临摹过程中,不要因为自己狭隘的个人“喜好”而放弃一些伟大和独具特色的古人书作,要把自己“喜好”和“烦厌”的作品都加以临摹,吸其所长,善加揉合。一般来讲,学习不能一生一世只学一碑一帖或一家一派,这样学来的东西太过单一,写得再好,说实话,那也是古人的或者说好不过古人。由于临摹的碑帖少,能提供融洽和揉合的东西也就少,当然也就写不出什么有特色的作品来。在与书法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古人,学习各种风格的传统技法,学到一定火候了,便能触类旁通,出现自我创作的意识,同时也就是创立自我风格的时期到来了。

       我们在创作中,要终其一生地临摹各种风格的碑帖,尽可能多地继承和揉合古人笔意,融会贯通,无限提升。学得越多,基础越深厚,创作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创作;而不断地创作,只有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有些书家,“风格”有成之后,毫无寸进,甚且随着年纪的加大而有所退步,就是没有继续学习的后果。书法家要在永远的创作过程中,永远地把握住基础的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创作和学习,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向更多、更广、更深层次迈步。

                                                                                                             2010年6月1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七)  

 

                                                                                     七十六、发扬特性

                                                              避免丑习

      现在的一些书法爱好者,基础完全还没练扎实,就想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向“书法家”迈进,这是错误的。这样的“书法家”,没错,中国大把的有,但绝大多数是滥竽充数,虚有其表而无真功夫。

       要知道,在习字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一个“静”字,不要贪图眼前的花花绿绿,要在“静”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包括文学、历史、生活、社会、心理、书学、道德等种种修养。在对书法传统有较好地继承时,也就是说自己的书法基础很扎实了,才在临习中融合自己的各种所学走向创作(这里说的“创作”其实也是学习的范畴,并非真创作);边创作边学习,把以前认为是优点,现在却因为书道的提高觉得是缺点的东西抛弃掉,并且改善或完善它。只有在创作中不断地学习经典、继承传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不断的成熟。要尽力做到:把自以为美却违背艺术形式美规律的种种改变过来,否认自己的缺点,充实自己的优点。

       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特性”、“个性”,也许正是陋习、丑习。这种分别之处,要在长久的学习中漫漫去琢磨,一时半会可能难以理解,无处理解。在发扬特性的同时,要做到避免丑习,别把那些歪门邪道的丑习恶性看成别具一格的“风格”,自以为很美,实则丑到极点。

                                                                                                               2010年6月2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八)  

                                                                                七十七、幅微未必差

                                                           尺大何尝佳

       当今收藏界,因为收藏品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其收藏价格上来讲,很难有一个绝对性和统一性。收藏中的书画交易,更是因人因作而异。不同的书画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尺幅,不同的收藏层次,不同的创作时间,都有必然的关联,若有人在背后操控、炒卖,那就更为复杂。

       在书画交易界,现在都是按尺论价。这种以尺幅大小论价,追求的是越大越好,越大越值钱,是盲目求大,是无知的炒卖。稍有书画常识者都知道,书画作品在大小方面固然有别,但最主要是看其是否精品,是否神韵兼备的妙逸之作。“以尺论价”、“每平方尺”这些不科学的交易术语,根本上没有什么科学论价的根据。须知尺大书画作品可能不好,尺小作品可能精妙,作品大小和作品好坏根本没有什么必然的内在关系。当然,一般来讲,同一个作者的同一时段创作的两幅作品,若皆为倾心之作,那就是大幅的价高,小幅的价差些。有些粗通书画之道者,为了“适应”现在这种“夸大”之风,总是用墨、用颜料泼到纸上、布上,“创作”出一些“巨无霸”,以搏取市场的青睐,碰上一个羊牯辈,也能拍出个好价格。这样一来,那些不懂书画艺术的收藏界赶潮逐浪者,就上了大当,买回家的大都为“糟粕”级别的“大作”,根本无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

       真希望那些书画作者把艺术放在第一位,别把金钱看得太重,虽然面包也是必不可少的;真希望那些收藏者提高一些自己的书画知识和鉴赏知识,别一味求大,助长了“以尺论价”的歪风邪气。

       愿书画收藏界留有一片清明、神圣之地!

                                                                                                             2010年6月5日作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七十九)  

                                            七十八、长画开张极致
                                                          散点配衬精微
     这是专讲草书的对联,特别是黄山谷的草书,更是用“长画”和“散点”组合起来的。
       在草书作品中,一些很张扬而无拘束的作品,经常出现一些漫长且随意的线条,这些线条无一平直,全无规则和统一,从中透露出自然的律动之美和节奏之美。这些跳跃的线条,看似杂乱,其实有章可寻,在通篇布局上和那些满布纸间的散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长画和散点是相辅相成相生发的。在大开大合的长画间适度的把一些短的笔划、点画写成散点,长短、大小、曲直相互映衬,相互扶持。散点安排好了,可以较好地调节那些上下勾连、左右牵扯的长画,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线条有序地阻隔开,使疏密合度,欹正生趣。
       在草书的创作间把点画和线条适度地夸张一些,可以令作品充满“动”的活力,充满自然的神趣,绝无呆板之嫌,但切记:切勿杂乱。
                                                                                                        2010年6月8日于曼君堂
 
  

【原创】百幅书法理论对联注释(八十)  

                                        七十九、先真后草难脱楷意

                                                      间草同真易化行习

     绝大多数人学书皆从楷书入手,这非但是多数人的共识,且自古皆然。对于楷书和草书的学习,更是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见解:不精楷法难入草。故凡草书大家同时也是精于楷书的。只有对楷书的点画和间架结构有熟透于心的掌握,才能有助于草书的发展、深入和风格的独立。

       但这样一来,就出了一个问题,凡精草书者皆有深刻体会的问题:精通楷书后,楷法已深烙在头脑中,在习草时会受楷书成法的制约,放不开笔,难脱楷意,写出的草书时见楷书法则的“身影”,横平竖直,大小无异,端正刻板。有这个弊病的影响,真正在草书领域独树一帜、深具特性又艺赶前人的书家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就要把烙印在大脑中的楷法“忘掉”,根本不受楷书习性的影响,做到出楷入草。说来简单,做来不易。解决方法有两个:一、停止一段时间楷书的临写,直到脑虽熟手已生时,即可学写草书;二、平时在临习中时草进楷,在学习中相互借鉴,体会“草书楷写,楷书草写”的无上妙境。

       总之,有了楷书的基础后,在学草时,就要放得开,不拘泥于楷法的约束,自然、灵动地去书写。

                                                                                                    2010年6月12日作于曼君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 书友硬笔作品真漂亮!
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万升武钢笔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壹庸硬笔书法中性笔作品微展,看了才知道多惊艳
硬笔走龙蛇 匠心写华章——记湛江籍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曹南建
书法对联老作品五副,不用担心看不懂,这篆书甲骨文都有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