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王义军书法函授批语
函授批语1——关乎用笔:
用笔起收之处,特别要留意调锋,目的就是让侧锋归于中锋,只有中锋,点画才有杀伤力。
起笔之法,不外乎顺锋直入(包括所谓的“抢锋”铺毫)和折锋铺毫两种方式,其实也就是个人习惯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
用笔法简单的说,只要在起笔时将笔锋调为中锋,行笔中段保持笔锋与纸面相争的状态,收笔仍能收束笔锋,便是得笔。
“藏锋”是一个被误解的概念,愿意指中锋。
近人以为的藏锋露锋,完全可以不理会,都是害人的流毒。
函授批语2——问临摹不似:
像不像是次要问题,像只是进入书法的手段而已,作为一个阶段的要求,有其必要。但你若终是不能为,也不必太难为、委屈了自己。
就现在的作业而言,多留意转折和起收笔,勿使软了。这些都是前后上下映带联结之处,当留心体会何处“发力”。
笔势乃帖学中一重要因素,当有赖于用锋蓄力发力。无处发力,则点画不成关系,或拖曳、或缠绕,都不能互为生发,上下前后失去内在的先后因果,便成一纸不相干的零件,终乏活态。
函授批语3——书写之生熟与格局之大小:
此前一作虽偶有粗疏,但整体很有生气。如今推敲太少,已见程式化倾向。再这样写下去将很危险。熟练是必要的,但不能为追求熟练而熟练,熟练是在不断推敲中慢慢得来的。没有生气的熟练,对工匠有益,而与艺术无缘。
创作格局见窄,慎之!作字格局要大,要开阔,即便是很细腻、很流美的取向,格局一样不可局促小气。看看兰亭和祭侄稿、寒食诗,面目不同,风格迥异,而格局之开阔雄强则一。赵、董之下,帖学呈两种路线,其一萎靡,其一粗俗,皆不得古法。你取法苏字,且基础不错,自不必下求于董。或参考宋人,如米、黄二家,或上溯于唐,以至于智永皆可。一段时间再回头用力,可能会有新的感觉。另外留意用锋,擦笔太多。
函授批语4——问临摹大小及书体间互益:
1、临帖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法度,大小只是个次要问题,适当放大缩小都可以。有些人认为必临原大,我曾与人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没有听到让人信服的理由。不过放大缩小,有个度,比如把书谱要放到写立轴的规格,就需要有很多调整。这个问题,改天我抽个时间讲讲。(此问题后在暑期面授中专门谈及)
2、篆隶对行草当然有帮助,但体现在哪里就不好说,这要看你缺什么,你打算从中取什么,也可能这些都并不清楚,所学所益也就是个混沌的东西。比如你学习武术,想学的是棍,可老师先让你蹲马步,日后可能自己又去学学刀,究竟对棍术有什么帮助,只有你自己感受得到,却说不清楚。西式的思维喜欢量化,这个学多久,学到几级,那个学多久,学到几级,当然有他们的道理,但不是唯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方式其实不适合我们。但我们被改造过的思维,往往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训练方式,以为“科学”……
函授批语5——关于教学方法与个人取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已经尽力在做,但因材施教不能改变我的根本方法。
假如我自以为是的拿所谓“黄宾虹的方法”来教你,你还敢不敢跟我学?
方法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当下可行的,
方法永远不是唯一的,但对于一个教师,他可以运用的可靠方法,不可能太多。
况且,艺术创作经验和教育方法是两个范畴,艺术家可以指引自己,教育家要做的是指引别人。
比如齐白石,作为艺术家,成就不用我多说。而作为教育家,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他教自己的儿子、孙子,不会不尽心吧?效果又怎么样呢?
率性和自由不拘固然是让人羡慕的状态,但在学习中这不可靠。
他们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很难回答,我向来认为,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多到数不清的。只有失败的原因,对一个人来说,不会太多,这才值得我们警惕。最后决定成功不成功的,往往在这里。
另外,成功只是一种期待,但再具体追问下去,还有期待的具体方向----成为什么样的才?而后面这个追问,才从本质上与艺术有关。
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让我做王铎,我决不愿意,我宁愿成为白蕉,这与成就大小、造诣高低无关,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追求。违背性情的书写,成就再大,也与真实的你没有关系,不过堕落为做戏罢了。
函授批语6——关于气息
大致上就象你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气息是一种内在素质的外现。需要感受,也可以感受得到,却说不清楚。但学习中还是难免要问——气息如何得来?我以为当从踏实的学习中来。学习的踏实态度,还是要更多留意于用笔、结构这些看得见、摸的着、学的会的方面。而同时对气息不可以无动于衷,不能麻木。从气息上对比,也可以帮助我们检验我们学得如何。然后将这个差距落实到用笔、结构、章法等具体方面,才有望接近。对气息的麻木,再好的笔法也是无益。历来有技法很好,而气质卑弱,甚至庸俗者,却从没有气质绝佳,而用笔结构不足一观的作品。比如说美女,究竟是以五官周正、比例匀称论,还是以总体气质论?我以为前者的着眼,无疑是低下的。能到的论总体气质的环节,五官自不会不周正,比例自不会不协调。你说“只要气息好了,笔画等......外在的东西差一点也不伤大雅”,这是不可能的,技法差了,好的气息便无从获得。至于个人的看法偏失,一种情况是因为眼里不济,审美能力的欠缺。另一种情况,类似冯梦龙《情天宝鉴》中所说的那个秀才,爱上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娼妓,还说“:“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奚以多为!”其着眼点绝异于常人,是萝卜青菜的取舍(喜欢与不喜欢,而非美与不美),便不在审美讨论的范围。
函授批语7——关于书写状态和书写技巧:
……现阶段,“感觉很上手”不可靠,笔下手段与作品效果才可靠。心手双畅不是对我们说的,那需要熟练的技法支撑。比如一个舞者,技巧纯熟,而陶然忘我之际,或能有超水平的发挥。若换了芙蓉姐姐在忘我之际,陶然的大约只有她自己,对观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自古人们便喜欢以酒醉而论草书,也是此理。没有上好的功夫,酒醉只增其丑。
自古便不乏以忘我自许者,我辈无从知道其内心体验,只看到作品流传,有神品,有废品。
函授批语8——一个具体的没法回答的问题:
你提出的几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我曾经也关心过,一直找不到答案,后来也就不关心了,现在发现这些问题都很玄远,其实没有多少实际的作用,可以想想,但不适合苦想,更恰当的方式应该是去感受。记得94年我在合肥读书的时候,安徽博物馆有个古代书画作品的复制品展览,当时看到好的复制品对我来说已经很不容易,虽然什么也不懂,还是很虔诚的看了一整天,印象最深的是赵子昂的一件楷书,受书谱所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的教唆,一直看那使转之处,企望找出些性情之所在……现在想来,究竟当时看出了点什么呢?不好说。但这个虔诚的态度和过程,是自己切身的感受,确很重要。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一两点可以解释得准确,我反复强调大家对问题的克服是要“用心”,从作业和你的思考来看,这一次的用心比前两次到位。润和松、匀的问题,暂时可以这么理解。我说暂时,不是说这么理解不对,而是提醒你不要停留在一个“标准答案”上,那样会阻碍日后进入更深的层次。
函授批语9—本色不可为所学蒙蔽:
《叔晦帖》不错,有静气,是难得的进步,可喜。
然亦有可忧,在《石门颂》的临作中,用笔过顺,你原有的荒率朴鄙一齐都不见了。须知碑与帖本是两个体系,于学者而言,对其中取舍当是有所侧重的,在帖中,我一直努力让你去除粗鄙,现在应该说是有成效的,但对于写石门、写碑,愚以为你原来用笔中的鄙陋粗糙虽必去,而朴素沉着则可留。不知你以为如何?
函授批语10——关于标准答案
有人说,“批改还应更加详细”,“要体现出明师网络函授的特点,区别工作室求教”,恕我不能听取你们的要求,我的教学有我的手段。我的网络函授与工作室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区别不在这里。如果“详细”有用,你们身边的老师就比我详细得多,我在工作室就不止一次说过,问题不能说得太具体,问题一说具体就必然是错。因为具体答案总是能转变为标准答案,而标准答案对于艺术往往是陷阱。
标准答案对于大众是敷衍,对于从艺者是毒药。比如我们一说到《兰亭序》就说那个个不同的“之”字,以此而当天下第一可乎?我完全可以写出更多更不同的“之”来,那么我是不是就超过了王羲之?
这自然是一个可笑的比较,但世人却总愿意相信标准答案的权威,相信那“之”字的不同成就了《兰亭序》,相信那似笑非笑的嘴唇是《蒙娜丽莎》的魅力根本,我无意否认这些之和嘴唇,但这决不是《兰亭序》、《蒙娜丽莎》好在哪里的答案。因为答案根本没有。
我对你们的回帖,只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引导和点拨,而这些点拨无论详略,都只是文字,这些可怜的文字如果不能通过你们的理解和练习,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名词解释5:笔锋
学书法不懂得运笔学一辈子也学不好,学会了受用一生
书法基础知识67问 - 书法入门
谁来批评王义军与王义军的回复
? 选好笔,教你三大招!【视频】
想把字写硬朗有书法味,1招解决!连2元的笔都能写出笔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