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枕头教你学评茶

春茶、夏茶和谷花茶的区别是什么?

春茶、夏茶、谷花茶是按采收时间区分的。2-4月间采收春茶,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存了许多营养成分。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叶片较肥壮厚实,毫毛较多,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春茶香气高、滋味鲜醇、汤色桔黄透亮,是一年中加工普洱茶最好的原料,也是茶厂原料收购人员最忙碌的季节;夏茶于5-7月间采收,这时是西双版纳降雨量最大、雨水最集中的季节,所以也称雨水茶,和春茶比较,滋味、汤色及茶叶等级相对较差,杆粗叶大、叶片薄老叶多,叶缘锯齿明显,苦涩味重。另外,因雨水频繁晴天少,无法进行晒菁,只好将大部分夏茶经烘菁加工后制成绿茶;秋茶于9月末至11月初采收。那时正是丰收季节,谷花飘香,田野一片金黄,故称谷花茶。这时的天气晴爽,乔木茶树上的嫩芽白毫尖上透着一点金黄,这时的茶口感纯和,味淡香如荷。谷花茶采摘的时间短,产量少,是茶中珍品。

茶叶的哪些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极其丰富。主要有水分、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酶,生物碱、糖类、维生素等。其中几大茶类中以绿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是其它茶类的2-30倍。因此绿茶的保健功能最好。细分如下:

1.茶叶含有各种有机酸和杀菌物质,有机酸与咖啡、尼古丁和成盐类,盐类大多溶于水,从尿中排出体外,可轻热解毒。

2.茶叶含生物碱,如咖啡碱等,扩张冠状动脉,松弛肌肉,解除疲劳。还可利尿,是治疗浮肿的有效药物。

3.绿茶含有丰富维生素丙,维生素丙有抗癌作用。同时茶中类黄酮化合物有抗放射性成分,减少各种放射性光线对人体的危害。

合理饮茶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养成喝茶的习惯,不但有利自身健康,同时可以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

晒青与烘青的区别?

1、从外观上区别:晒干墨绿,烘干青绿,半烘半晒青绿偏灰。

2、从汤色上区别:晒青汤色是金黄色,烘青汤色是青绿中带黄色,半烘半晒汤色是金黄色带青。

3、从口感上区别:晒干短期有些太阳味,淡青草香或花香,香气沉软;烘干是青叶或豆类香,香气高飘;半烘半晒豆类香;三者明显的区分主要在豆香香气,通过豆香是否有来判断是否进行了烘青,晒青的普洱茶没有豆香味。

“明前茶”“雨前茶”?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春茶生长期间,气温较低,日照强度较弱,雨水充沛,这一生态条件有利于茶树的代谢,故而芽叶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特性好,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

普洱茶的茶气

对初喝普洱茶的茶友来说,普洱茶的香、甜、苦、涩、、甘等是比较容易感觉的;然而更深一步地品茗所能体会专家所描述的感觉就有些困难了。比如茶汤的厚薄、茶滋的陈韵等,特别是茶气。

在《普洱茶》一书中,邓时海先生谈到,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含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在我涉及普洱茶这些年中,不管是茶庄的老板,还是品茶的茶友,甚至是云南茶区的资深茶人,往往谈到茶气,基本是二、三、四种的理解。我以前也是那样理解茶气的。但自看了邓先生的著作,他对茶气的理解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茶气进入人体内部,而运行于经络之中,如果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毛孔发出微汗,并且渐渐凝聚在骨骼中,成为一种清流,津养着全身的肌骨。所以感到筋骨在清敛,肌肤渐爽化。如果此时再增加茶气,清敛爽化逐渐浮现,交会成一股温暖而鼓荡,潜在体内窜激,最后津沐在一股飘然且安舒的意境里,飘然欲仙!”

卢仝的气功修炼,道行必定很高,才能写出七碗茶的功力。一般品茗者,茶气敛进其经络后,只感觉到全身体内激荡一股热气,接着毛孔轻轻发出微汗。但也有人误以为是喝了太热的茶汤之后会产生茶气。其实,喝了太热茶汤,如喝了烈酒一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是能使体温升高而发汗。真正茶气到了体内,是促进经络中真气运行的加强,使体温升高而发汗的。当然,茶汤太热和茶气同时在身体内部,促成体内发热而发汗者,应该是最常见的。那些由茶气所激发出的是轻汗,是轻薄而微细的汗。而热茶汤所逼出来的,可能是浓而多的热汗,甚至汗流浃背。”

看了邓先生的论述,使得原本简单的喝茶上升为精神上的高级享受,而且非一般能够体会了的。

另外邓先生还告诉了得气的方法,”普洱茶品茗,以温喝最为适宜,如太热喝,热气盖过了茶气,结果只是血液循环加速而发汗;如果茶汤凉后才喝,凉汤降低了体温,不易引起热感,无法臻至飘然欲仙境界。普洱茶品茗,以慢喝最为适宜。如太急促或匆匆忙忙的喝,紧张的心绪,无法使茶气安然地在体内发挥功效;即使茶气在经络中起了作用,但意识涣散,也无法体会。”

资深茶客之间茶的香气、水路、汤感、滋味、回味、喉感、乃至茶气虽然在用语上存在差别,但通过交流往往能够达到共识,可是与新手交流则较费劲,词汇用语要做大量阐释,滋味、嗅觉、喉感、回甘等体验几乎没有经验。新手还常常容易被诱导而产生误解。

分步体验式品茶法概括为“分步体验,综合评估”八个字。这一方法的得出来自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现象:若一个人失聪了,他的观察力就会格外敏锐;而一个人若是失明,他的嗅觉和听觉也就会比正常人发达得多。也就是说既要刻苦锻炼还要专注。

首先列举出一泡茶中需要和能够体验到的元素:

1.香气(基于嗅觉);

2.水性(包括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描述的总称);

3.喉感(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喉韵);

4.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5.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这些元素造就了一泡茶最终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饮茶时,多数人往往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而“综合信号”和较单纯的味觉、嗅觉等“单一信号”之间大相径庭。举例说吧,我们喝中药如果端起来就喝下去往往就会感到很苦,而捏着鼻子喝一些较苦的中药,感觉苦味少的多。味觉和嗅觉信号综合在一起就产生了“非常苦”的体验;而捏住鼻子没有嗅觉介入,只有较单纯的味觉单一信号,苦味感受就淡了许多。

分步体验式饮茶法就是要利用这一原理,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单一信号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下面来介绍这个方法。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来锻炼培养在饮茶过程中专注的单一体验能力:

1.避开呼吸训练

用一泡较香的茶来练习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嗅觉介入,为水性体验打基础。

方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1-2秒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2.咀嚼茶汤训练

那些无牙的老奶奶蠕动着上下唇吃东西,用牙床触碰使食物破碎以吞咽和消化,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产生较细腻的感觉。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饮茶过程中对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基础。大家可以多练,因为类别的判断虽然容易,但是程度的评估则比较难。

3.吞咽训练

一般人吞咽汤水往往是用舌后部以及喉部动作来共同完成,可是这样舌面就会紧张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舌面在此过程就会得到相对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用水进行日常锻炼。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让水自动“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4.回气训练

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从中得到深度体验。回气的方法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具体训练方法:呼气出喉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在鼻腔内,一般反复几次即可做到。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具体饮茶时掌握此种感觉就行了。

下面介绍具体的品饮法。

茶的品饮分为以下几步:举杯--嗅香:主要体验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1/2左右;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吞咽: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感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分步体验”,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一项体验上--专注: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努力分辨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屏住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不存在;而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粘稠度、润滑度,此时呼吸则评估会大打折扣;同样吞咽时注意力应当集中在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若此时还沉醉在对汤感的体验,也会受到较大影;回气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有呼吸动作,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回气时注意力在“喉部”,这个对于坊间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有较大的评判意义;“喉感”体会后,注意力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以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做出准确评估,时间、程度、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也是一泡茶内涵的客观呈现。

初学者往往不能够做到注意力快速转移,可以采用重点评判法。譬如第一口主要评估香气,第二口主要评判汤感,第三口重点放在水路,第四口体验喉韵,第五口重点体验滋味和回味。这样比较容易做到,相对来说也专注些,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品饮进而达到“一口下肚,满盘皆知”的理想境界了。

如何品饮普洱生茶(入门篇)

1 观茶汤

1.1茶汤颜色

新茶期:黄绿(1-2年)  金  黄(3年)     橙  黄(3-5年)

醇化期:橙红(5~8年)石榴红(8~15年) 宝石红(15~30年)

陈茶期:酒红(30年以上)

由于汤色与储藏环境的温湿度及微生物种类密切相关,以上划分仅供参考。

1.2透明度

浑浊 不清晰 清晰 透明 透明发亮 晶莹剔透

1.3粘稠度

水样的 流动的 稠密的 浓厚的 油状的 粘稠的

2 闻气味

2.1不成熟的:青草味 生青味 清香 花香 果香

成熟的:蜜香 木香 陈香 樟香 药香

2.2异味:烟味 焦糊味 炒青味 烘青味 红茶味 水闷味 霉味 异杂味

2.3香气层次感:单一的 丰富的 有层次的 变化的

2.4香气质量:高扬 下沉 内敛

3尝味道

3.1基本味道:苦      涩    鲜     甜     酸     咸

3.2汤    感:贫乏的  薄的  厚的   饱满的

3.3水    路:粗糙的  滑的  丝滑的

3.4喉    感:干燥    发干  甘甜   润

3.5回    味:持久    中等  短暂   无

香气释义:

2.1不成熟的香气:

青草味——茶叶炒得很不熟所产生的类似青草的气味。

生青味——茶叶炒得不熟所残留的生涩气味。

清  香——优质晒青毛茶还没进入自然发酵阶段,植物本身的清新香味。

花  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10%-25%时,所产生的类似鲜花的香味。

果  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25%-40%时,所产生的类似果实的香味。

成熟的香气:

蜜香——有一定自然后发酵程度的普洱生茶,所产生的蜜甜香味。

木香——生态环境好,采摘次数少,树龄约在两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制成的生茶所含有的大量木脂产生的香气,类似脂粉的香气,又称老木香、木脂香或松脂香,是古树茶的稀有香气。

陈香——普洱生茶长时间存放所产生的类似老木头的香气。

樟香——木脂氧化后所产生的芳樟醇的香味。

药香——木脂氧化充分和陈香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类似中药的香气。

特殊的香气:

干菌香——酵母菌产生的香气。

果胶香——茶叶中果胶经高温溶解后产生的类似煮嫩玉米的淡甜香气,是优质古树茶的特征香气之一,果胶还能使茶汤变得稠厚发亮,但是果胶要在95℃以上才会大量溶解于水中。

2.2异味:

烟  味——烟气被茶叶吸附所存留的气味。

焦糊味——茶叶被部分炒糊的气味。

炒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炒干所产生的类似青毛豆或炒栗子的气味。

烘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烘干所产生的类似炒板栗的气味。

红茶味——茶叶鲜叶采摘后没有及时摊凉,造成部分红叶红茎,所产生的类似橙花气味。

水闷味——茶叶鲜叶杀青后没有及时晒干所产生的被捂过的不新鲜气味。

霉  味——茶叶保存不好发霉所产生的气味。

异杂味——茶叶放在有异味的地方所吸附的其它非茶气味。

2.3香气层次感:

单一的  ——茶汤只有一种很单薄的香气。

丰富的  ——茶汤有多种香气混合在一起,

有层次的——一泡茶汤从热到冷会有很明显的不同香气。

变化的  ——同一款茶的每一泡之间香气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2.4香气质量:

高扬——尖锐而持久的香气。

下沉——不张扬的香气。

内敛——丰富协调而持久的香气。

注1:决定普洱生茶好坏的七个要素,品种、土壤、气候、茶园生态、树龄、制茶工艺和储藏。

注2:简单鉴别普洱生茶后发酵能力的方法,取1g生茶按1:200的比例沸水浸泡一分钟然后把冲泡的茶汤放到透明的玻璃杯中静置三四天,如果茶汤变得酒红透亮,那么说明此普洱生茶加工工艺正常,后发酵空间大,越陈放越甘醇;如果茶汤变得黄红混浊,那么说明你买到的普洱生茶是绿茶化的普洱茶,陈放下去会变质。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三个主要反应是,一、无色的儿茶素聚合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二、淀粉、纤维素、木素水解成糖类、酯类和醇类;三、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以上检测方法基于生茶在水溶液状态后发酵反应速度急剧加速。

注3:家庭存放普洱生茶,一般避开异味自然存放就好。专业存放,恒温28℃恒湿65%,较为有利于生茶均匀稳定的发酵,且不会发霉和产生仓味。普洱生茶后发酵主要外因是湿度,重要影响因子是温度。一般而言,相对湿度低于45%后发酵非常缓慢,相对湿度高于75%,气温高于35℃,茶叶容易发霉。所以,自然存放普洱生茶相对湿度45-75%,气温在16-35℃间,较为合适。整件茶存放,最好离地三十公分,离墙五十公分。

茶梗,与普洱茶的耐泡性有关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对于普洱茶耐泡性与什么有关呢?综上所述,与茶梗有关的,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本文由枕头搜集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判断普洱茶品质的七指标
普洱茶的七之“最”你喝过几种?
生普才存放一年,竟有这般汤色,你知道真相是啥?
【转载】饮茶知茶
什么样的普洱茶可称为“老茶”?
微博 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