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里的情:不用登临恨落晖

风流才俊杜牧性格很有点像李白,虽然没有李白那样的阔大胸怀,也没有李白那样惊人的想象力,但他的诗不像李商隐那样悲切,即使胸中有牢骚,也往往以旷达之语出之。七律《九日齐山登高》,就是以豁达的胸怀抒写人生的不如意: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重阳佳节,诗人和诗人张祜携酒登山。秋尽江南草未凋,齐山仍然是一片翠微之色。秋空高洁,白云舒卷,大雁结伴南飞,一片美好的秋景,倒映在碧波之中,更见秋水的清澈澄明。正如王勃所写的那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样的情况下登山赏游,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但是,诗中那句“尘世难逢开口笑”给读者的感觉是杜牧带着抑郁不舒的情怀,为消解苦闷而来。这是为什么啊?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胡震亨《唐音癸签》)他一心继承乃祖杜佑伟业,为卿为相,一展才学。青年时代写的《阿房宫赋》一鸣惊人,为许多进京参加考试的举子心羡不已,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因为前面主考官都安排了人,他屈居为第五名进士,但也足够荣耀。及第后他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少年得志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意思是:放榜之时还是初春,百花尚未盛开,我们即将入关去长安。听说长安一带的地方的年轻人多善于酿酒,我们三十三个新进士带着一片美好的春色入关,参加琼林宴会,正好痛饮君王赐予的长安美酒。这个春天是杜牧最得意的季节。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可是,事与愿违,后来他一直没有机会参与朝政,加上弟弟患有眼疾失明,依靠他生活,这样全家经济就窘迫起来,只好屡次求得外任(唐时同级干部,外任比京官俸禄高),但他心里总怀着壮志不酬的郁闷,总渴望有一天能够大试身手。现在,登上了齐山,眼前无边的壮丽秋景,重新舒展了他恢弘的怀抱。他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情常八九。能够欢乐就尽量欢乐吧。他号召朋友们,把山上的野菊花插在头发里,浪漫们一下,人生难得几会快乐啊,得欢乐时就欢乐!端起酒杯,满满地斟,满满地饮,喝个酩酊大醉;别因为年纪一天天老去而颓唐啊!

确实,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建立了奇功伟业,但是,谁也无法逃脱自然的规律,年纪老了,上帝就要请他回去。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游玩,他向北望到国都临淄时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告诉主公,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忧伤。诗人由眼前登山,想到对着牛山坠泪的齐景公早已无影无踪,化为泥土。既然人人最后都要走这条路,我们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伤心流泪?

张祜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远比杜牧倒霉。他诗名早著。为令狐楚赏识,曾上表推荐,但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因此诗里的抑郁,实际上是两个人共同的苦闷;诗里的劝慰,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张祜。朋友情深,见于言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祜的郁闷牢骚,但却用旷达出之,表现出一付豪放洒脱的情态;抑郁而不低沉,显示了杜牧诗俊爽清丽的特点。

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健康的。人就是活这一辈子,快乐是一生,痛苦也是一生,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在地球上度过这难得的人生呢?

自古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政治处境比杜牧凄惨得多,杜牧想有所作为而不得大用,但能够多次做地方长官,最后也回到朝廷,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儿。而李商隐生活在牛李党争的夹缝里,两面都不能得到信任。就性格而言,李商隐也不像杜牧那样善于自我调节,终生郁郁寡欢。他的诗每当表达个人不遇知音,难以一展才学的心情时,总是伤悲的。我们以短小的《嫦娥》为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代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时,天空里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一片枯焦,后羿为民射下了九个,剩一个太阳照耀万物。上天为了奖励他这一功绩,赠以升天之药,不料此药放在家里,被嫦娥吃掉了,当时嫦娥正抱着一只小白兔。吃药后,她与白兔一起冉冉飞上天空,飞到月亮上,住在广寒宫里。

如果让你一个人住在高楼大厦里,有吃有穿,享尽荣华,就是没有一个人陪着,你愿意吗?假如是我,我一万个不情愿!嫦娥就这样,在广寒宫里住了几千年。过着不是寡妇,却连寡妇都不如的生活。

诗人生活在牛李党争达四十年之久的晚唐,先是托庇当时权相令狐楚,与其子令狐綯结下同窗之谊。后来为李党的王茂元赏识,做了王茂元的女婿,这样就被令狐綯目为见利忘义的小人,割袍断谊。李党里虽然王茂元爱自家的女婿,但其他人认为他曾经师从令狐楚,现在又投奔到这里,反复无常,不堪信任。这样他在掌握朝廷大权的两党里都得不到重用,仕途举步维艰,坎壈终生。这种哑巴吃苦瓜的失误,只能在诗里抒发一下自己的悔恨。

这首诗描写的嫦娥飞入广寒宫后的寂寞与悔恨,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抒发自己胸中难以言说的悲哀。你看,屏风阻挡,烛影深深,室内很昏暗,银河渐渐西去消失,天空里星星低垂,行将隐没。嫦娥独自在深宫里,每天夜里都是长夜难眠。总想到以前在人间的那段幸福的日子,想到昔日的爱人和朋友……为什么当初做出这样傻的事情呢?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后悔,无休止的后悔,但又有什么用。尽管你碧海青天,夜夜伤心,失误早已存在,关键是怎样弥补,而不是一味哀叹!他的《安定城楼》也是夫子自道,借古人古事,道出自己心中的无穷悲哀: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登楼举目四望,往往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想到家乡,想到远方的亲人,想到久别的朋友,想到昔日许多难忘的情景。李商隐孤身一人登上安定晨城楼之后,望着眼前是一片绿杨,更远处是水里的沙洲,既没有人迹,也没有声音,无边的苍茫寂寥。不由得想起汉代的贾谊,青春年少,腹有史书,胸怀良谋,却得不到重用,被朝廷中保守派排挤,远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就死了。王粲生于东汉乱世,虽然有志在社稷的抱负,却不遇明主,远走他乡,依托荆州的刘表,也是这样的春天,他独自登上荆州城楼,纵目四望,感慨万千,作《登楼赋》以寄意。而贾谊也得到过汉文帝的信任;王粲后来在曹操帐下能尽其才。而自己呢?此生恐怕就这样,被此起彼落的党争双方猜忌,混在官场里简直比监狱还难受。所以常常想等到年老的时候能够离开这个污浊的地方,驾着一叶扁舟回归江湖,过一段无牵无挂的生活,免得那些小人猜忌不休。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梁国而吓我耶!”庄子是看透人生,非常达观的,但是,李商隐却不能,他只是恨那些卑鄙小人,无端地怀疑、猜忌,使他不能有所作为。你看,同样是登高,杜牧还能自我解嘲,而李商隐却无法从悲苦中解脱出来。类似这样的诗还有许多。如《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这首诗用的比喻十分曲折,需要仔细推敲转折才能把握其要旨。

纪昀批此诗说:“姚平山曰:最高花,花之绝顶枝也。花至此开尽矣。”花开尽正指春尽,有伤春的意思。“莺啼”本指鸟鸣,从啼字转为啼哭,啼哭有泪,转引出泪来,泪可以濡湿事物,故又转到湿,湿最迟开的最高花又表示伤春之将归。结合“春日在天涯”的飘泊,“日又斜”的近黄昏,伤春中带有无限情思,在这个曲喻里,表达这样深沉的情思,耐人体味,这就神韵独绝。

在极其艳丽的语言里寄托极为沉痛的心情,这是此诗最主要的特点。

人处在无法逃脱被外界摆布的命运时,不能从个人的痛苦里跳出来,应顺命运,却一味愁苦,那就变成了更大的悲剧,永恒的悲剧!                  

做人也要有诀窍。棱角分明的人往往要吃亏,首鼠两端者也没有好的下场。在中晚唐时期长达四十余年的党争中,最不明智的是李商隐,最明智的莫过白居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决心“脸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改变腐败政治的。故他远离是非,洁身自好。一生亲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他亲眼目睹了唐王朝走向衰败的过程,也目睹了许多朝政腐朽、宦官猖獗、党争残酷、藩镇跋扈、战乱惨烈之事。身旁的大腕权要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志得意满,明朝流放蛮荒,唯独他岿然不动。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有过精彩的分析:

白乐天与杨虞卿为姻家,而不累于虞卿;与元稹、牛僧孺相厚善,而不党于元稹、僧孺;为裴晋公所爱重,而不因晋公以进;李文饶素不乐,而不为文饶所深害者,处世如是人,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于进,而志在于退,是以能安于去就爱憎之际,每裕然有馀也。自刑部侍郎以病求分司,时年才五十八,自是盖不复出。中间一为河南尹,期年辄去,再除同州刺史,不拜。雍容无事,顺适其意而满足其欲者十有六年。方太和、开成、会昌之间,天下变故,所更不一。元稹以废黜死,李文饶以谗嫉死,虽裴晋公犹怀疑畏,而牛僧孺、李宗闵,皆不免万里之行。所谓李逢吉、令狐楚、李珏之徒,泛泛非素与游者,其冰炭低昂,未尝有虚日,顾乐天所得岂不多哉!

白居易之处世能力实在了不起,他能清醒地看到朝廷党争产生的祸端,跳出是非圈,努力调适生存环境,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从而延续了他的人生。假如今天,老朋友做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官儿,岂有不附骥之理?

晚唐有个罗隐,是个怪人,外貌有些对不起路人(宰相郑畋之女喜读罗隐诗,心向往之,郑畋待其来访时候令女帘后窥之,貌寝,遂不复读其诗),但诗写得不错。他累试不第。开始赴举时,经过钟陵,看到官妓云英有才思。心中未免产生非非之想。十二年后,应试又一次落第,他又经过钟陵。云英有些幸灾乐祸地说:“罗秀才尚未脱去布衣吗?”这个罗隐,本来很喜欢嘲讽别人,现在听了这句话,心里好酸苦,遂赠诗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针对云英的问题作答,既为自己的遭遇,亦为云英的不幸作不平之鸣。十二年前,作者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带着勇气,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去应试;歌妓云英也正值妙龄,面貌娇美,身材窈窕,歌喉甜润,色艺双佳,为时人所重。十二年后的现在,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仍然是一袭灰衣;云英妙龄已过,徐娘半老,美色不再,却依旧那里倚门卖笑,送旧迎新,为人取乐。两人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如人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什么值得嘲笑呢?

古今论诗者对此诗各有说法,或以为讽刺云英,或以为同命相怜,作感慨语。不论怎样,诗里透出一股浓厚的悲伤情绪,这是一致肯定的。我想,罗隐不至于无聊到讽刺一个身陷乐籍失去自由的长年累月被人侮辱的女人吧?读这首诗时,我总会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云英就是琵琶女,罗隐是白居易,这样读,诗的指归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吗?它看似调侃,实质悲愤,看似幽默,实质沉重,亦谐亦庄的尴尬笑容里,藏着诗人一颗无奈的愁苦之心。他还有一首《蜂》寓意甚深: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为了酿蜜,蜜蜂四处飞舞,寻找花丛。高山平地,只要有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采得花蜜之后,自己又不能享受,它们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让谁的生活甜蜜?

诗人提出这个问题,最主要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被人视为千古不易之理。从古以来,那些劳苦大众总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生产的粮食、布匹、屋宇自己不能占有,而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爷们享受?为什么一个国家辛苦劳动的人被那些吃得好、穿得暖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统治?为什么付出越多,得到的越少?罗隐长期不能中举,生活与民间,对这种情况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当他看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忙于采蜜,就想到了与它相似的人们。应该说,这首诗很有进步意义的。

这种诗在盛唐的诗歌里不少,但真正与下层人民有着深厚情谊的毕竟不多,写诗的都是在社会里有一定地位的“劳心者”。韦庄有一首《女仆阿旺》却很真诚地表达了对家中女仆辛勤劳累的感动:

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失又相寻。

他年待我门若市,报尔千金与万金。

韦庄时代,正是黄巢起义、社会非常混乱的时期。韦庄急急逃难,途中与女仆阿旺失散了。两人互相寻找,终于在一天又聚在一起,悲喜交加。诗人就写了这首诗。从古到今,无数的主人对仆人都是颐指气使,为所欲为。韦庄在乱离中,被阿旺的行为十分感动。看到阿旺身上有着许多非常优秀的品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忠心不二。自己以前却不尊重她,关心她,实在对不起她。对阿旺的理解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韦庄许诺今后如果有机会能够出人头地,门庭若市的时候,一定会给她千金万金,让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后来,他到了西蜀,当上了宰相,他对阿旺的承诺是否兑现,这就不得而知了。从这诗看来,韦庄的思想上还有些平民意识。他的《虎迹》,正是从这种意识出发,以虎写人,表示对乱军抢掠,百姓遭殃的现实表示强烈愤慨,代人民发出了愤怒的呼声:

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

夫子说苛政猛于虎,而在晚唐,最大的祸害就是乱军,那些兵士到民间强行抢夺粮食、衣服和钱财,甚至奸淫妇女,弄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诗人明写虎,实是写祸乱人民生活的乱军。韦庄在他的长诗《秦中吟》描写了黄巢军队进入长安后,杀人放火,掠夺财货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更有当时败乱的官军恣意掠夺,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这首诗描写的现实应该说很真实的。

生活里总有喜剧。明明自己是一个卑劣小人,靠拍马逢迎而青云直上,却在诗中感慨人世不平。《唐才子传》载: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人。“少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慕柏耆为人,然险而好进,谄事大阉田令孜,巧宦,未期年,官至丞郎、判盐铁、保大军节度判官。僖宗幸蜀,从驾。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放榜,特敕赐进士及第,令于二十四人内安排,编入春榜,令孜引擢工部侍郎。”由此看来,唐代三百年的诗人中,他的出身最为特殊。未经考试,由皇帝的敕命成为及第之进士,更依靠弄权的宦官田令孜提拔,很快擢为工部侍郎,官运亨通,也是古所未闻的。从中可见其人品不怎么样。但其《贫女》一诗却很耐人寻味,似乎在为自己鸣不平。但我们如果把它当做诗人为普天下的不得志者发出的心声,倒很恰当: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写一个女子生长于贫家,从未穿过绫罗绸缎,却骨格清奇,不随俗流去仿效时世流行的梳妆打扮,擅长女红,专心为人作嫁衣,不把时间浪费在画眉斗美上。因此,年年岁岁在家做针线活计,自己年纪老大,却不能嫁给一个好人家,仍然守在家中。

诗采用比兴手法,明写这位女子的际遇,暗喻天下有才识之人因得不到他人援引,徒伤岁月流逝而老于蓬门之中。是一首针砭现实用人制度的作品。人们称许这首诗,并不是同情秦韬玉,而是它能够说到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心上,让有情人同声一哭!

“为人作嫁”早已经成为成语,流行于人们的口中。

孟浩然喜欢旅游,不时地去江苏、浙江一带风景最美好的地方玩上几天。照例说这是非常快乐的。但人就是奇怪,到了外面却带着忧愁,带着乡思。他颇有名的五绝《宿建德江》就是写这种乡愁的: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新安江、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经淳安县,流至建德县;江水再往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县境,为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县的闻家堰,称钱塘江,流入东海。这一带的山水特别秀丽,吴均在《与朱元思书》里写道: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奇秀,温润、清丽,这是一个多么秀美的旅游胜地!

诗人当然读过吴均的这篇散文,特别那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深深吸引了他,也知道汉光武帝时的严子陵曾在此隐居垂钓,其钓鱼之处至今仍有子陵台。他也很想寻访一下。于是孟夫子乘了一只小船,在新安江里漂流了。

傍晚,船儿停靠在一个小洲旁,水气迷蒙。四下无人。要知道,那时候普通人都不旅游,只有那些文人学士才去寻访名胜古迹,在山水中怡情达意,忘掉自我,找到人生的乐趣。不像现在,凡是风景优美或者人文底蕴丰厚之处人们都摩肩接踵,变成了人的海洋。笔者去年五一节去周庄,那是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但被渲染得非常美丽,我的家乡与昆山相距不过百里,怎么不去溜达溜达呢?于是和学校里的几个好友去了。岂知那里人山人海,一百元一张门票,人们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时候,你说还有什么羁旅之愁吗?可是,现在这位孟夫子船上除了船夫,就他一个人,四野静悄悄,非常的空旷,天与大地的距离也似乎拉近了些。蓝天倒映在江里,水中云彩朵朵,随风飘浮,无数的树影也是那样的安静。江水分外的澄澈,虽然不是满月,但月亮渐渐地明亮了,诗人仰首望着它慢慢地升高,升高……又俯瞰江里它的影子,仿佛它就在自己的身边。

诗里虽然只露出一个“愁”字,转而用全力去描写景物。可是,你要知道,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从日暮写到江水里月亮的倒影,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孟夫子竟然什么也什么做,他的这个“客愁”难道已经消失了吗?也许,在眼前这一片静谧安闲的世界里,他的心儿正在激烈地跳动。想念着远方的家乡。自然美可以暂时疗却人心灵上的羁旅之苦,这个时候,他的“愁”可能已经是很淡很淡了。

就这种淡淡的乡愁而言,眼前的奇山异水会让人忘记俗世的纷繁与愁苦;假如无尽的相思压在心头,那任凭任何事物都难以排遣了。也是这条江水里,也是在这条船上,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月亮依然高挂天空,孟浩然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也是他的名篇。也许在新安江里泛舟时间长了,有些厌倦;也许他长期在船上,尤其是晚上,感到太寂寞了,他的心头升起一股浓厚的乡愁。暮色降临后,诗人在船舱里听着外面猿猴不住的鸣叫,非常的凄惨,忧伤;浩浩江水急急奔流,潺潺的流水声不停地在他耳边响着。他走出船舱,看到整个江面上,就只有他们这条小船浮在水里,月亮静静地照耀着人间,也照耀着这条小船。他突然感到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人在世界上太微不足道了。自己与这条船相比,很小很小;这船与江相比,又是很小很小,江水只要疯狂一下,船儿顿时被掀翻甚至沉没;而这条江又仅仅是世界上非常狭小的一条,不能与那长江,黄河相比!想到这里,他不禁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漂泊呢?这里“虽信美而非吾土”(王粲《登楼赋》),特别是孤单一人,漂浮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常常想起与朋友们在一起是多么地欢乐,饮酒、作诗、赏花、弈棋,赛马……那次与李白分别后,到了扬州,烟花三月,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到处是万紫千红,在那里呼朋引侣,觥筹交错,一起荡小舟,赏名花,赋新诗,这是最惬意的一次旅游!现在不知道这些朋友在哪里,他们会想起我吗?

这时候,诗人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想,把自己掉下的眼泪洒进江中,流入大海,带给在大海西边扬州的朋友,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思念他们!

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沉重的悲怆之情,原因是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此没有什么意义;他特别思念扬州的朋友们。看来,孟浩然是一个很有感情的诗人。

唐代的诗人如林,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几首非同一般的诗篇,甚至只要一首就够了。为此,诗人总想出现奇迹,上天给一个机会,让自己写出第一流的诗歌来。这样的奇迹和荣耀,上天把它赐予了一个姓张的诗人。

一个秋天的夜里,姑苏城外,一只小船停靠在枫桥边。晃晃悠悠的泊着只有些破旧的乌篷船,船内一灯如豆。都说江南好,江南好,更何况是能荡在温柔无比的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之中!但是,船舱里的客人却一点也没有感到江南的可爱,他只觉得心里难受。

在唐朝,所有读书人的命运只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进京赶考。当时的首都长安,是一个繁华如锦的世界大都市。像时下所有的莘莘学子一样,青年才子张继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做着金榜题名的美梦,踏上了通往长安的漫漫旅途。可是,天意弄人,尽管他在考试的时候神经高度兴奋,下笔似有神助,沙沙沙的一挥而就,很快就交卷了。他春风得意,以为自己这次马到成功,前途似锦。岂知皇榜上竟然没有他的名字。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次他真的心死了。苦读了整整十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在高中进士的那些举子的欢呼声中,他非常落寞地离开了长安,向东,取道大运河买舟南下,想一路随意看看,聊解心中的伤痛。听说江南历来是富庶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于是,他想看看苏州这个据说堪与天堂媲美的城市。

天气比以往冷,偶尔远处传来的摇撸声在黑暗显得特别响亮,上弦月落的早,惊起了栖在枯枝上的寒鸦。鸟儿们叫了几声,又沉寂下来了。在这样秋意萧瑟,微霜暗飞的夜里,船内那个科举落榜,羁旅他乡的穷秀才张继实在无法入睡。心情压抑的愁苦。前途无着的茫然,秋意袭人的寒冷,归家无告的苦闷,旅途寂寥的索寞,万般滋味,一齐袭上心头。他走到舱外,伫立船头,望着对岸的几点渔火,照亮了旁边的枫树,静悄悄地。啊,似乎连它们都带着忧愁。这时,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当——当——当——,悠扬地传入他的耳朵……

眼前突然似电石火花一闪,灵感突发,一首好诗的素材出现在他的头脑里。于是,张继赶忙回到船舱里,坐在灯下,铺开纸,飒飒地写起来,一会儿,一首永垂不朽的诗诞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千百年里,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张继现在在一个落月的寒夜里,昏暗的环境更使他心中怀着无边的忧愁。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的连缀,谁也不能确切地把这样的景象画出来,但谁都感到这三者互为因素,交织成的寒意凄迷、迷茫朦胧的晓景,这清冷迷蒙,弥漫在天地之间,也弥漫在诗人的心头。江枫与渔火,聚集到诗人的心头,化为一片愁绪,“愁眠”是因愁而眠,但又难以成眠。沉寂中,寒山寺的钟声似乎给凄清的寒夜带来了一丝动感,但古老的姑苏城和人亡名在的“寒山”寺,更使他心上增添了一层难以言状的孤独感,带着古城历史的纵深感,带着山寺永恒的空寂感,这悲愁更为缥缈,更为清寒,它随着钟声的余响,在浩邈的江天夜空荡开去,荡开去……

寒山寺的钟声,敲响了他对亲人沉重的思念,也敲响了沉睡在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安危的忧虑,也敲响了张继登上唐朝文坛大腕地位的声音。

因为一个书生的落泊,因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产生了这首不朽诗篇,尽管它的主旨还是那样的迷离惝恍,人言言殊,但它那不可抗拒的魅力令无数人低回诵读,味之不尽。直到现在,那钟声还响在世界各地华人的耳边,甚至响在日本人们的心里。

在日本,这首汉诗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几乎妇孺皆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那些人向中国政府伸手要俞曲园(即俞樾,著名学者俞平伯祖父)书写此诗的石碑。那碑立于南京煦园内。慑于军国主义的淫威,当时政府用另一块代替送给了日本。虽然,这是屈辱的事情,但从侧面看出日本人对此诗的热爱程度。                  

现在,每年除夕,总有许多中外朋友,聚集在苏州寒山寺,在夜半时分,敲响新年来临的一百零八响钟声。有时还有人唱:

月落乌啼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只不见那当初的夜晚。

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    ……

也是个姓张的朋友,在镇江一带漫游,晚上,船儿停在金陵渡口那边,夜深人静,他身居驿馆的小山楼上,远望瓜洲,心绪纷繁,触发了诗情,写了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渡是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诗人即将渡过长江,到对岸的瓜洲,也可能他是刚从瓜洲渡江而来。总之,瓜洲显然是引起愁绪的地方。此时他独自站在那里,望着江北的瓜洲,整个晚上都满怀着忧愁。愁什么,为什么愁,诗里都没有明说,只是以极平淡、极自然的一句“两三星火是瓜洲”来揭出旅愁的来处。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可以说就是神韵之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神韵,才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察作者之愁究竟是什么。

张祜此诗机杼略同《枫桥夜泊》。都以“愁”为一诗之要。不同之处在于张继后面以听觉出之,写钟声远来;张祜以视觉出之,随星火远浮。“潮”曰“落”,“江”曰“夜”,“月”曰“斜”,背景特别清深,这样,隔江星火“两三”便有无穷枨触之感。细读之下,感觉张继更胜一筹,妙在背景阔大,悠远的钟声具有无与伦比的朦胧清远之美,余韵悠然不尽。

乱离岁月里,在路上四处奔走,不知目标所在,骤然之间,碰到亲人或者朋友,给苦寒的旅程带来一丝温暖,一点亮色。这是非常欣喜的事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就是写这种情况: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所处的时代,正是藩镇割据的中唐。朝廷与军阀之间,军阀相互之间,不断地爆发战争,人民长期饱经战争之苦。离乡背井,妻子离散的情况比比皆是。李益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苦难与人间的亲情

经过十年离乱,诗人与那些亲戚很少有见面机会,甚至信息难通。与表弟还是少年时代一起玩耍,现在大家都已经长大,身材、脸容都与以前不同了,当年的情况依稀如梦了。可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那个男子似乎有些熟悉,问起姓来感到惊讶,怎么是第一次相遇,却又这样地熟悉?于是就进一步问起他的名字,就姓与名联系起来,马上想到这不是自己的表弟吗!是那个童年时代一起玩过捉迷藏、斗蟋蟀、打水仗、抓敌寇等许多游戏的表弟啊!现在长得已经不认识了。两人相见都非常激动。在旅馆里,说着说不完的话,问起各自的父母兄弟姐妹,又说起读书求学、家乡兵灾的情况……要说的话儿简直比沧海水还多。说着说着,傍晚的钟声响了,又要到离别的时候了。今后,一重重高高的山,又将两人隔开,什么时候重新相见呢?

看似写兄弟之情,但就在这喜见而又惜别的话语里,包含着多少人世沧桑,多少身世感慨啊!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内容与李益这首相似,但写法各有千秋: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卢纶表兄弟俩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卢纶的边塞诗写得很出色,司空曙善于描写散淡清丽的事物。诗歌工力相当,均为一时之秀。

静静的夜里,四下无人,诗人所居的环境,荒凉冷落,而他又旧业荒芜,家境贫困,卢纶的到来,让司空曙顿生意外之喜,兴奋极了。两人相对如梦,岁月在各自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年轮,两鬓也添了好多白发。外面,雨在淅沥沥地下着,秋天的树叶总是那样经不起风雨,许多已经变黄的在雨中飘然落下。他突然想到,这情景与他们俩不是很相似吗?年岁老去,岁月无多,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与表弟相聚夜话?想到这里,心情未免有些凄凉。

但卢纶毕竟常常来看望他,使他很高兴也很感动。他对表弟说,因为我长期沉沦下层,默默无闻,而你却不以我地位低贱,多次造访,实在让我非常惭愧。我们既是朋友,又是表兄弟,这真是上天赐予的缘分啊!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说得多么地真挚。卢纶可以欣然自慰了。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之妙,都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写出人间真情。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以景写情,以诗入画,以“黄叶树”和“白头人”突出了历经乱离、饱尝世味的老人相聚的感慨:人生暮年的凄凉、风雨飘摇里的兄弟情谊。悲剧气氛尤其强烈。

他的《云阳馆与韩绅话别》也是一流作品: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老朋友分别以后,人海茫茫,如隔山岳,只能在梦里相思。数年之后,在一个云阳的会馆里竟然意外相遇,两人都惊呆了,这是梦吗?为什么没有相约,却能相见?互相拉着手,问起各自的年龄,别后的经过,家里的情况。一盏孤灯,映照着窗外的蒙蒙的夜雨,烟霭迷蒙的竹林深处,隐约飘浮着几片烟云。一切都是这样的情深意长,又是多么的迷离恍惚!可惜的是,明天又要各奔东西了,现在就好好地饮一番庆祝相聚又为明天惜别的酒吧!

人到情极处,意外时,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久别相逢,“乍见翻疑梦”,正是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久别中的苦苦相思和意外相会的无比惊喜。老杜《羌村三首》里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句子,正是反映了那种在刻骨相思之后骤然相见的惊喜与悲伤。饱经离乱,好多时间不能相见,音信断绝,生死不明。现在诗人意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都平安无事。双方都觉得这不是真的,夜深人静,蜡烛换了几枝,两人相对而视,总看不尽。你看,写得多么生动,真的是如在目前!宋代著名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写意外见到久别的心上女子,也是用“疑是梦”来表现的: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曾经为了让词人能够享受到她的超群的声色技艺,此女极尽努力:“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用袅娜舞姿、宛转歌喉献给这人生知己。这深深地感动了词人,感到她的纯情真诚。可是不久就是两人长久的分离。词人尽管日思夜想,就是不见伊人,多次在梦里看到她轻歌曼舞的倩影,醒后发觉是一场虚无的美梦,便生无限的惆怅。然而,老天发慈悲了,今天,她又回到了他的身边,这完全出乎词人意料之外,他简直不敢相信。夜里,两人相对,他还是以为在梦里,拿起银灯,仔细地照着她的脸容,这是真的吗?他在问她,也是问自己。咬了一下手指,疼的,知道了,这不是在梦里,这是真的!以真作假式的描写,比平常刻意的细节刻画更有艺术的感染力。

中唐的诗人们大多饱经离乱之苦,与亲人,与朋友分离的情况到处都是,所以无论意外相遇,或者彼此送别,都会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例如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上面这几首诗几乎每一首都有警策之语。这首中的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云时”化情思为景物,寓丰富的感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读来味之不尽。试想,暮云四合,天幕低垂,一条道路向着远方伸展,渐入寒云深处,那就是朋友将行之路,这路有多少长,多少艰难!时近黄昏,雪花飘起来了,人们一般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朋友却孤单地走了。那雪花飘啊飘啊,飘在朋友的身上,也飘在他的心里。自己一人站在白茫茫的野外,这样的情境该是多么的凄凉!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无比沉痛,尽含其中。自己早岁失去父亲,长期在外奔波,又逢乱世,遇到李端这样真诚的朋友太迟了。正应该好好相聚,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合是暂时的,离才是必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朋友之间不可能永久在一起!想到这些,诗人怎么不泪水暗洒,低回欲绝呢?这两联都耐读,耐品味,是难得的好句。

他们分别的地方是陈旧的关隘处,满地的杂草已经枯黄。正是一个荒寞的秋日,朋友走了,诗人擦拭着眼泪,徒然地向着远方朋友的身影渐渐消失,人海茫茫,世事多艰,天下正不太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相见。朋友,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伤悲吗?

这首诗,既是抒发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多的是慨叹自己身世的凄惨孤单。卢纶还有一首七绝《晚次鄂州》很有些名气: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全唐诗》在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写作年代当在安史之乱爆发不久。由于战乱,诗人本是河中蒲人(在今山西永济),南行避祸于鄱阳,这次大概由鄱阳溯流而上,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而向西往湖南。船行至鄂州,心有所感,遂写了这首诗。

因为长江流域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故诗人到了这里心情还算平静。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此时云散雾开,江天一色,目极远方,汉阳城隐约在目,但路程尚须船行一天。故船暂在鄂州停泊。漂泊途中,本就十分无聊,白天,江上风平浪静,同船的商人靠窗倚枕,呼呼入梦;夜里,船夫相唤,忙去扣紧缆绳,应该是江潮暴涨起来了。诗人无意关注这些乘船中常见的事情,但它们都进入他的视野或耳朵,实在是船上生活太枯燥乏味了。

秋风萧瑟,落木无边,严霜凛冽,百卉凋蔽,可怜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两鬓苍苍,还漂泊在异地他乡,现在又莫名地去三湘,这是为什么啊?走得离家越来越远,心儿却总是系着万里之遥的故乡,今晚,明月是多么皎洁,而自己的归思却正如眼前长江中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诗人为何不守着家园,而在异域他乡颠沛流亡呢?原来,由于安史叛军的破坏,他家乡的良田华屋,事业功名,都毁于一旦,至今北方烽火硝烟正浓,九江一带又响起杀伐之声,他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又来到了战云密布的江南。唐肃宗正派大将征讨其弟永王李璘。他哪堪忍受这么多的折磨,所以,又风尘仆仆登上了逃难之路。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一联为此诗的警策,值得读者细细吟咏体味。什么是警策呢?一匹马走得懒了,用警策鞭一下,马上又腾飞起来了。文章诗词里的警策就是能够激起读者强烈兴趣或者感同身受的句子。没有警策的文章与诗歌末叶就没有感动人心的魅力,就变成读之无味,弃之不忍的鸡肋。       

风流潇洒,英俊多情是杜牧本色。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飘泊在江南,或在他人幕府里,或做地方长官。有一次,他匆匆地在江南的路上行走。哪知一会儿就下起小雨了。那雨啊,像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诗人撑着油纸伞,也敌不住那斜风细雨,宋朝的诗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可眼前的这阵杏花雨转眼之间就把杜牧的裤脚管打湿了。江南的路又特别泥泞,黏糊糊的,真难走。望了望这无边丝雨,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田野里,农家忙着播谷育稻秧,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辛勤地忙碌着。路边的那个牧童,却还是那样地悠闲,骑在牛背上吹响了竹笛。也许,这样的雨对他已是习以为常了,没有什么希奇。他在这蒙蒙丝雨里,十指灵巧地按着笛子,一连串清亮的音符散漫到空中,不断地飘荡、飘荡……

笛子里的乐曲,是如此的优美,悦耳。江南的丝竹最缠绵了,吴侬软语也是那样的好听,更不要说清脆的笛声了。牧童快乐地吹着,里面有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流水潺潺声,甚至有风吹过庄稼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宛转,时而徐缓,时而轻快……很显然,这是一支庆祝丰收的歌,是这牧童的一个透明的、香甜的梦,是啊,对于一个农家儿子来说,有什么比得上久旱下春雨更值得喜悦的呢!

诗人被感染了,不想埋怨老天了。他凑上前去,亲切地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用笛子指了指前面:“你看,那里有个酒家,酒最有名。”诗人放眼望去,黄昏中,暮霭里,一家茅屋前面小旗高挑,上书:太白酒家。

杏花村,多美的名字!那村庄,四面真的都都盛开着艳丽的杏花,春意闹枝,似乎这个村里的老百姓就是杏花的化身。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村头酒旗飘飘,一下子温暖了诗人的心。

杜牧心里好感动,他想这里的酒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当年酒仙李白就是喜欢这里的酒,而应村民汪伦之邀,在附近的桃花潭逗留了多天,与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会有这位前辈一样的幸运吗?他向牧童挥了挥手,愉快地向前走去。口占一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家乡流传一句气象谚语: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江南本就多雨,路又都是黏土(没有现在这样平坦,更没有柏油水泥马路。一笑!),清明时节往往春雨霏霏,如丝如雾,一下就好几天。这样的天气里,即使在官道上,也很难行走,行人心里往往烦闷、焦躁甚至失落。也不记得有多少个雨日,我从家里走向学校,去为学生上课,仅仅是二三里路,就走了半个小时,有时还摔倒,真的是“欲断魂”了。那时候,心里怨恨得很,为什么我不是城里人,为什么城市里的路那样好,连夜晚路灯都亮得像白天?心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走在坦荡如砥的大马路上,一定要痛痛快快地走一天。但是,想到杜牧这首诗,望着满眼的桃花杏花,心也顿时温暖起来,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雨中这么好的风光更是另有一番情趣,为什么一路上不好好欣赏呢?

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趣谈。宋代一位书法家将此诗写在扇面上,他的朋友开玩笑,添上句读,遂变成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将它分解为电影镜头,则成为如下几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匆匆,欲断魂)。

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

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笛指向):杏花村

(行人谢过,向杏花村走去)。

一出短剧,有景有色,有人有话,情节简短而具体。怪不得这首诗众口流传,光景长新。每逢清明细雨,人们总会想起杜牧和他的这首名篇。

据说明末,清兵压境,一地方官欲叛明投清,召集部下,举行宴会,准备宣布此决定。宴会上,他的侄子乘兴吟杜牧这首诗,把第一句读为“清明时节两纷纷”,此官笑道,你吟错了,应该是雨纷纷。他侄儿举起一盅酒,正色道,“清”和“明”应该两分清,不能含糊啊,叔叔!我们尽盅(忠)吧。于是把一盅酒一饮而尽。其余官员纷纷将盅里的酒喝干,誓死为明尽忠。

作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不仅词写得美,诗也写得不错,应该是晚唐的一个大家。他最有名的是《商山早行》,将羁旅途中的辛苦尽情地刻画了出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雄鸡刚啼,晨曦未露,一队行人就起来了。古时远行,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为的是安全。现在他们住的又是很小的旅店,人烟稀少,不便久留。于是起身后,给马饮了水,吃了草料,接着就准备出发。走吧,领头的说了声,这队人就开始出发,马驮着行李,缓慢地前行。马的铃铎声在这寂静的四野里响得格外清脆。木桥上,盖着一层白霜,人走过后,留下了几个杂乱而又清晰的脚印。正是深秋季节,山路上满是槲树的落叶,枳树已经开出朵朵白色的小花,映照在驿墙上。诗人此时又想起了昨天夜里的梦境:故乡杜陵的春天,池塘水暖,凫雁戏水,自得其乐。而自己,现在正离家乡越来越远呢!

不知道温庭筠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猎取功名,他走得很辛苦,很无奈,诗里满腹苦闷,欲说还休,颇有让读者想象的天地。

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颂不已。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记述了他与梅尧臣如下的一段谈话: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梅尧臣认为,一首真正的好诗,一定要造语新工,为前人所未道。最高的境界是能够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斯为至矣。他举出的例子就有温庭筠的这两句诗。试想,一般头次鸡叫,时间只是五更左右,月亮还挂着天边,到天明还有较长一段时间,但住在茅店的旅人就急急起来,东方没亮,他们就急急赶路了,足迹印在板桥的浓霜上,可见气温很低。这样,虽然不写路上怎样辛苦,旅人的辛苦愁思完全可以在言外得知。

明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即两句里没有用一虚词,而是借诗人清晨所看到的景物,用十个名词组合在一起。“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虽然是“偏正词组”,但定语仍然是名词,所以依旧保留了鲜明具体的形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借这样的艺术手法,写出身在天涯的羁旅之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三句连用九个名词,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连串的形象,显示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除了“小桥流水人家”是明丽的事物,其余的都是令人伤怀的景象,但那明丽的事物恰恰不是旅人的,他什么都没有,因而这“小桥流水人家”更能撩起他内心对家乡、对亲人的殷切思念。这样最后一句水到渠成,其“断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炼,融会一体。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我想,也许马致远是受了温庭筠这首诗的启发才写出这样的好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山水诗(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欣赏(2)—【世界之最网】
经典诵读篇目三年级50篇
每日一诗022唐·杜牧《清明》
清明节:我一直理解错“欲断魂”之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