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筷子诗拾趣
筷子诗拾趣
 筷子,古称筷箸。它可谓中国国粹,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宗微子世家》也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妙趣横生的咏筷诗文。据《魏书》记载,有这样一则谜语诗:“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这首谜语诗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并使其人格化了。
  我国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的筷子诗读来又是另一番风味。他写道:“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诗人以筷喻人,意味深长。这其中既有怜悯、同情之意又具讥讽、挖苦之味。
  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却为筷子唱了一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歌。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诗歌用拟人用化的笔调歌颂了筷子乐于先尝苦,再让他人享用,毫不吝惜劳累的品德。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咏箸》更是构思巧妙,妙趣横生。诗云:“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腹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富有意趣,后两句则隐含了诗人一生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而民间诗人、现代诗人作的筷子诗更多,使人感到风趣、健康、开朗。如:“姐妹二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又如“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生不能见爹娘。”再如: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王侯频握手,人间美味它先尝。看来,还是民间诗人的情感要纯朴得多。
  民间还流传着一则关于筷子诗的掌故。刘伯温去拜见朱元璋时,正赶上朱元璋在吃饭。这位正急于求贤的皇帝灵机一动,立即以筷子命题,让刘伯温咏诗一首,以观其志。刘伯温见朱元璋当时用的是一双湘妃竹制的筷子,就吟咏道:“一对湘竹并玉肩,二妃曾洒泪痕斑。”此时朱元璋已经面露不屑之色,但刘伯温随即续咏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诗中巧妙地隐含了张良劝汉高祖不要分六国的典故和自己的远大抱负,终于博得了朱元璋的赏识。
  当然,最让我心动和钦佩不已的咏箸诗是司马相如的这首:“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卓文君那位富家小姐跟着司马相如那个穷小子私奔了,他们二人的定情信物就是一双筷子。一双筷子,如同身边的爱人或是知己,相爱相知相濡以沫,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不论甘甜苦涩都一起承担和品味,一生中需要我们品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人生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一双筷子,都不简单——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明代鬼才刘伯温第一次见朱元璋, 一首诗就赢得朱元璋敬重
朱元璋试刘伯温诗
江南筷俗拾趣
朱元璋放牛时睡觉,无意中做了两个动作,刘伯温就认定他会当皇帝
朱元璋命刘伯温作《筷子诗》,但不能出现筷字,结果出一千古名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