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七帖》笔意法式
《十七帖》书法结构: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十七帖》的笔法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一”二字。
5.短横。《十七帖》中短横很多,写法要根据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横。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
7.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8. 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9. 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10.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11.长撇。《十七帖》中的长撇各具形态。如“但”字的撇画起笔侧锋入纸,中锋行笔,收笔含蓄;“必”字的撇画呈弧形,由细到粗,轻盈流动。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6.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8.弧形钩。弧形钩的弧度较大。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19.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20.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21.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十七帖》书法结构:
1.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数”、“里”等字,都是紧凑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对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则必然显得呆板。“语”、“临”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特征都显得比较均衡。“语”字左边的字符写得很重,与右边的字符势均力敌;“I临”字左边拉宽,右边窄。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横向线条不乏有倾斜之势,但要通过竖画来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过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势”字。
3.偏正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较端正,下部则很灵活,每个字的整体效果看<赃重,却又不乏灵动之态,达到了正欹结合的境界。而“吾”、“画”、“远”等字则显得婀娜多姿、—波三折,这是依靠中间部位的挪动取得的艺术效果。如“吾”字中间部位偏向左边;“画”字正好相反;“远”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显得很生动。一些字则综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则取斜势;“秦”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度”字上面比较端正,下面左右开张。
4.左右相谐
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
5.缩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这时要注意夸张笔画的位置,还要体会收缩部位的巧妙。
6.虚实开合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间没有连笔,单个看好象距离太大,实际上放到整篇之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盐”字四个部件若即若离。形成包围形状的字要注意内外空间的处理。如“目”字中间部分很小,显得字内空间很大;“为”字下面的点紧靠边沿,让中间空白;“解”字右边的缠绕部分处理得靠下,而且线条很细。
7.以侧取势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帖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也并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很生动。草字最忌讳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就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
8.映带有节
《十七帖》中的连带笔画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有些字点画之间连带很多,牵连之间有提有按,有时似连还断,要注意其中连笔的粗细变化以及笔锋方向的转换。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连笔,形成了圆形的字态,这样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线条的起伏变化,书写时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则容易画圆圈。而“显”、“兴”等字中的映带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圆转之中包含着提按,字势显得遒劲流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释文
每日一字60.霸|行书|写法|笔锋|笔意
超越优游入仙境,登峰造极写行书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转)
硬笔书法教案(转)
行书的基本笔法及用笔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