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四)
短撇为啄。
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观点,长撇在篆书中是个独立的“主体”,而短撇在篆书中并不“存在”。已经有个撇画了,现在又出来一个撇画,自然是不合八法之旨,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命名,那就叫做“啄”吧。
我们首先还是考量“短撇”这个名称。从“短撇”这一偏正词组即可知笔画之形态在于它首先是一个撇画,这就说明它有撇的形态特征——前粗后细,有锋尖出现;其次是短,可知此笔画短小。这样,我们就知道,“短撇”中撇的意思并不是强调它的“撇”之动作,而是着眼于“撇”之动作所派生出的名词意义——撇画之形态,如此也反过来证明了周汝昌先生短撇后起的观点是正确的。
短撇的形态到底是什么样,每一个学书者可能都会有深深的自信,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清楚的,然而如果深究下去,比如短撇之起笔该是如何,恐怕少有人能够确认。一是短撇起笔之形状,并非如横竖画起笔那样笔锋下切,使得其中一锋尖向上,整个笔画近于三角形。仔细观察王羲之《兰亭序》“永”字短撇,就会发现其起笔是逆势下压而成,即起笔处在通常起笔处的左侧,较之常规短撇三角形多出一个部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带笔,是由前一笔画带出的,是的,的确如此!我这里所要讲的意思正在于此:不存在具体某一笔画的规定形态,其形态是由其所在境遇决定的。书写短撇,如果忽略了前一笔画对其的作用,则这一短撇定是错误的。
讲到这里,我想有心者应该明白短撇何以被叫做“啄”了。所谓啄,其解释有二 :一种意见认为短撇之形态如鸟之嘴(啄);一种意见则是书写短撇如鸟之啄物。说白了,就是一个是名词意义,一个是动词意义,按照前面的分析,自然知晓名词意义是动词意义的派生义,所以,“如鸟之啄物”是我们所取之义。鸟如何啄物,包世臣说:“锐而且速”,又快又锋利,这样啄物方能成功。就书写短撇而言,则正如李阳冰所言:“其笔不罨,以疾为胜。”可见,速度快是书写短撇之关键所在。速度要快?难道还要训练我们手部运动的速度不成?答案当然不是!所以又要回到前面所讲的境遇问题。在解密撇画时已经讲过,撇画的书写是轻盈而舒缓,到了短撇则要短促而快捷,这其间就有了长和短的变化,慢和快的变化——节奏应运而生。长对应的是缓慢,短对应的是迅疾,一长一短、一慢一快,大家可以体会其中的书写快感。也就是说,短撇的迅疾是源于前面撇画的舒缓。进一步将短撇置入撇画的“下线”中,会看到短撇和撇画同为一体,是一个笔画,无非是中间有一段在空中,没有物化到纸面上。顺着撇的弧度和出锋继续前行,就可以找到短撇的起笔之处,到了这里发生了转向:笔锋依然面向左方,而笔毫却要向左下方行进,于是,笔毫就被扭在了那里,笔势一下子险绝了起来,而后则是笔毫在书写者手的引领下,因势就势,激射而出,想不快都不行。短撇之所以叫“啄”,如禽啄物,是毛笔内在书写笔势的结果。它不是现代学书者所理解的手部运动迅速书写的结果,更不是对手部运动速度加以训练的结果,它是自然而然的,是毛笔之物性“健”在运动中的显现,因此,这样的笔画才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而且与前后笔画首尾相连,浑融一体。
明白了笔画之势,回到啄画的形态上来可以说得更加明确,即啄画形态本质上是由两个近似三角形组合而成,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笔画主体的三角形之前会有一个小的三角形,这一点仔细观察尚可以看到,但有时小三角形是叠在笔画主体的背后,这就很难看到了,怎么看,关键在于看笔画起笔处三角形的两个角。通常是两角不见,而成圆形,仔细观察历代法帖,其妙处正在于此。庸常思维者总会执着于结果本身不断地做加法,正如一棵树的树叶出了问题,不是在树叶和树干上找问题,而是要刨地去问根,着眼于根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瓦尔特·本雅明说:“思想总是颇有耐心地重新起头,辗转地回到所论事件本身”,这里的本身指的是事情所产生的境遇,看这一事件或事物,比如“啄”,是什么使之成为啄,通过什么成为啄,这些个“什么”才是我们研究的根本问题。
捺为磔。
讲到捺画的书写,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一波三折,即是说捺画不可简单僵直,而要曲折变化,如水之波浪前进,欲前不前,欲行不行,外有形势,内含筋骨。这样的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学书者的实际操作似乎作用并不大,真正能够将之解说清楚者也并不多。多数学书者在听说了“一波三折”后,都会琢磨这三个“折”的具体位置,怎样才能“折”成三段,这也是我幼时学书的疑惑,直到今天虽然很少考虑捺画如何书写,随手就来了,但上述问题还真是说不清楚。但上面这种说法颇为盛行,在我看来,此说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捺画喻之为波,一方面说明了捺画是源自于八分书中的波画,其势向外,在结字中属于外放的笔画,多居主笔之位;另一方面将“三”字作为虚指,“三折”说明了捺画的形态变化。
关于捺画的教学,“蚕头燕尾”的说法也流传颇广。有一蚕头,还有一燕尾,再加上一个身体,自然是三段,似乎颇合“一波三折”之旨,这对写一般意义上的颜体(不是具体哪一本颜体法帖)是有一定意义的,倘用于其他书体,比如欧体就发现驴唇对不上马嘴。
不管是“一波三折”,还是“蚕头燕尾”,包括小孩子常常将之形容为“高跟鞋”,细究起来,都指向了捺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行笔的末尾都有一个捺脚,之所以出现“捺脚”,其原因在于笔画前半部的由细到粗,到此“折”处,转向由粗到细,这些个特征才是使众人将之联想为各种物件的真实原因。我们现在需要深究的是这些个特征是怎么来的。首先看捺的前半段由细到粗,后半段的由粗到细。既然是粗细变化,无外乎毛笔弹性的发挥所带来的结果:毛笔被重按,线条就会增粗,反之则会纤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按。毛笔在运行过程中逐渐被施压,笔画便渐渐加粗,到了一定程度再恢复毛笔的形态,笔画又会从粗到细,由此知重按是捺画的本质所在。
命名总是内含着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本质的意思是指此物何以为此物,以及通过什么是此物的,既然这样一个笔画被命名为“捺”,那么,“捺”字之中就应该包含捺画如何书写的重要信息。《韵会》释“捺”之意恰恰正是“手重按也。”与前面我们的分析是相吻合。
明人潘之淙在《书法离钩》一书中认为捺画“俗云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在潘之淙看来,捺之名是俗称,真正的古名是“磔”。唐人李阳冰则认为“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他的解释是书写时不紧不慢,不可一划而过,尤其是到最后需“复驻”而后出锋,“复驻”正是此中的关窍,其意思是行笔至此,在出锋之前稍作停留,甚至有少许的顿笔。结合前面的分析,这个顿笔的地方应该是笔画最粗之处,包世臣说:“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笔毫尽可能打开,然后急速出锋,这些都是在用书写动作来说明所谓的“磔”法,我们回到“磔”字本身,看其本意究竟是什么。磔,原为古代一种刑罚,《前汉·□法志》“诸死□皆磔于市。景帝中二年,改磔曰弃市,勿复磔。”颜师古注为“谓张其尸也。”此刑罚大概是用石头一类的东西将人慢慢轧裂,轧开,所以,磔字在《唐韵》中其意为“张也,开也,裂也,剔也。”如果将此意移用于书法,应该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向下重按,使得笔锋受压铺开,随之出锋,恢复毛笔的原初形态。
结合这一笔画的两个名字:捺和磔,则此笔画的书写方式大体可以明晓。在捺则是要重按其笔,在磔则是要按其笔以至笔锋铺开,捺是手段,磔是效果,如果按了而笔锋未打开则是徒劳。画还常常和波相关联,其原因在于波画是八分书之特有笔画,为楷行书中捺画之祖,捺画之中保存有其遗迹,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书法离钩》说:“微斜曰捺,人大等字是也。横过曰波,之道等字是也。”其区分是颇为准确的。至于一般解释中的“右下为磔”其对于具体的书写意义不大,倒是一个“右下”提醒我们其右下的角度没有具体所限,也就是说捺画的角度是可以随意调整的。如何调整,又要将之纳入到周围的境遇中,也就是和左下撇画之关系,以及和前面啄画之关系,其间的微妙往往是构成一个书法家个体风格的要素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成宫醴泉铭》的基本笔画——撇
[转载]毛笔书法教学设计之“点、撇、捺”
毛笔书法练习方法及指导
书法的用笔方法
粉笔楷书的笔画形态与写法
怎样临习《乙瑛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