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雕刻艺术的种类 (一)
中国雕刻艺术的种类【一】
雕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在我国起源最早,应用最广,可称作一切工艺之母。古代雕刻在未成形之时,人类只知道在石堆上置供献品,以祭其所崇拜之神。其后逐渐在粗大石柱上施以细工,作成一种形象,以代表祭拜之神,此即雕刻的起源。雕刻的性质,最初只带有装饰性,仅求模仿自然,以后渐有为表扬功德,传于后世,带纪念性、表现人物容姿的雕刻。又经长久的历史发展,成为今日的雕刻艺术,在呆板的自然物之上塑造出艺术形象而给以生的活气。
在我国的雕刻艺术发展中,各个时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以朴拙生动的捏塑动物为器身的史前陶器,以纹饰雕刻奇诡、器形塑造沉稳的商周青铜器;秦汉时代使用阴刻、阳刻等多种线刻技法雕刻而成的画象石、画象砖以及大量的木俑、陶俑和陶塑、石雕动物;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的大型石雕、彩塑佛教造像,以及陵墓前生气十足的石雕“灵兽”;隋唐时代雕塑技艺更为精湛的石窟艺术和灿烂华美的三彩明器;宋元明清精美绝伦的瓷塑、竹雕、玉雕、木雕、漆雕、根雕、象牙雕、泥捏塑等小型案头陈设品及工艺品等等,无数不朽之作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构成了民族延续河花尽、成就辉煌的雕塑历史。
雕刻的种类很多,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特殊,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常见的如石雕、玉雕、木雕、竹雕、根雕、瓷雕、冰雕等,特殊的如食品雕刻、果蔬雕刻、花卉雕刻以及微雕等。
石  雕
我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就石雕而言,这些雕刻品大多为无名石匠所作。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传至今。它表现了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刨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人价值。
石雕王要是指以花岗石、大理石、叶蜡百等天然石料,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技法雕刻成的各种艺术品和实用品。
从其用途上看,一是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如台基、柱础、栏杆、牌坊、石狮、石人、石兽及拴马柱等。二是为宗教服务的神佛造像,如山西云冈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三是供室内陈设的欣赏品和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及蒜臼、压石等。   中国雕刻艺术是从石雕开始的。上古时期,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子石器工具,并在石器工具的制作和材制选择上,讲究实用与美观(右上图)。从造型意义上讲,这些石器虽然是实用品,但其性质己接近于雕刻艺术创作。河北武强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同时在各地还发掘出了许多大型石雕动物,如石虎、百枭等许多小型装饰石雕。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中国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已能雕刻出巨型石雕——石麒麟。据传蜀都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在岷江边上置石雕犀牛以镇水。
汉代的石雕十分发达,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令后人叹为观止,是石雕艺术的顶峰。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墓在岳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左图)、石人、卧马、卧牛、卧象、伏虎、野猪筹10余件,均由花岗石雕成,造型整体有气势,生动传神。同时,大部分作品是依石拟型,稍加雕刻,突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势,显示出汉代石刻刚强气魄、深沉宏大的风格特色。(见“霍去病墓”专条)   四川都江堰市出土的李冰石雕像与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翼兽及河南洛阳伊川和陕西咸阳出土的石避邪等,造型简练,格调豪迈挺拔。李冰像为东汉石雕,石像是拱手直立姿势,五官端正,仪态雍容,周身用阴线刻出,手法洗练,风格拙朴深厚。
汉代的平雕(平面浮雕)有平面阳刻、阴刻等几种形式。如东汉墓室、祠堂等建筑的石壁上就盛行这种平面装饰雕塑。内容有神仙故事、历史人物、社会生产及生活场景等。由于多为浅浮雕,起伏不明显,故又被称为“石刻画”或“画像石”。
“画像石”是我国一顶丰富的艺术遗产,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最为流行的一种刻有画像的建筑、棺椁、石材。艺术价值很高。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礼仪、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并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规律以及二维空间、剪影式的造型特点。它以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运动特征,尤其擅长用有流畅的圆弧线表现外轮廓。正如贡布里希(英)在《艺术的故事》中讲:“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块,而是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塑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他列举出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轲觐图”(右图),马和人物的轮廓均是外圆,而内在却充满了张力的特点。另外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水陆攻战图”,表现了古代战争宏伟的场面——车马舟船、人山人海。画像石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都有大量遗物出土。如河南南阳画像石、陕北绥德画像石、四川广汉画像石等,都有许多杰出的画面。(见“画像石”专条)   中国的陵墓石雕在东汉时期一度盛行,但由于三国及两晋时期的连年战乱及为防止盗墓而在上层社会中流行了薄葬制度,帝王诸侯陵墓前的雕像石刻极少。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追求奢靡之风再次泛起,帝王诸侯纷纷大肆修建陵墓,这也使得陵墓雕刻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风尚,作品的艺术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南北朝的陵墓雕刻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陵墓前树立石兽、墓碑和石柱的风尚在南朝十分盛行。据考证,这一制度始于南朝的宋代,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均为一对。按照制度,皇帝陵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略细,有翼有脚爪,颌下有长须垂胸,陵前右侧的一座头上独角,左侧的一座头上双角;王侯墓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短粗,有长舌垂胸,有翼有脚爪,但头上无角。
南朝陈文帝永宁陵前的石麒麟
南朝萧景墓前的石辟邪
关于石兽的命名,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头上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为天禄,无角者为符拔;第二种认为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无角者为辟邪;第三种则认为双角和独角者均称为麒麟(上左图),无角者称为辟邪(上右图)。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第三种意见。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兽,应是在继承汉代石兽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起源于公元四世纪魏晋时期,衰落于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是集雕刻、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雕刻是其中的主体,也是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精品。中国石窟艺术以简练概括的造型,表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美。这些优美、生动、朴实、敦厚的雕塑形象历经千年而始终具有艺术的魅力。(见“中国四大石窟”专条)
隋唐时期的石雕,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和陵墓雕刻两方面。如隋代建筑的安济桥(今河北赵县济河上)(左图),从龙的造型上可看出,是继承了商周青铜器上蛟龙的某些特点,将其雕刻成穿岩的栏板装饰,取其龙能激水之意。其造型表现了神龙的矫健形态,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刻桥全部用石头建造,桥的石栏板上雕有蛟龙穿岩的形象,刀锋犀利、雕法洗练,是一件艺求性很强的石雕作品。佛塔雕刻方面,有西安市唐代建成的大、小雁塔,山西临汾市的铁佛寺佛塔等。西安大雁塔门框和门楣
上的石刻线画是至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唐代石雕艺术珍品。西安出土的“昭陵六骏”和乾陵、顺陵的石狮、石麒麟及独角兽等造型真实、形态生动,具有感染力,为后来宋、元、明、清各代石刻树立了模式。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俗美术的发达。在造型艺术上风俗人物画非常突出。在寺庙宗教雕塑中亦有反映。如大足北山石刻,地狱的上方有一养鸡妇女,本意是养鸡杀生者被打入地狱,但雕出的是一幅具有田园风光的风俗画面:一妇女掀开鸡笼放鸡的情景,主角是农村中常见的纯朴妇女那优美而闲适的情态。淡化了宗教的教义。
到了明清两代,建筑雕刻向世俗化发展,风格质朴浑厚,石雕内客大多是反映民居生活习俗的,如云南民居的石雕“牧牛”、“垂钓”(右上图)均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在当时石牌坊最为优美精致。如河北灵寿县县城的石牌坊,清代山东单县县城的“百狮坊”、“百寿坊”,山西运城的石狮、石坊(下左图)等,均以雕工精美著称。云南丽江古镇上纳西族保存下来的牟府大理石牌坊,巍峨宏伟、精致秀丽(下右图)。
清代民间,比较著名的石雕有青田石雕、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和云南大理石雕等。青田石雕产于浙江省青田,创始于南宋,初为刻制印章,后品种逐渐增多,有各种实用品及山水佛像等欣赏品。(见“青田石雕”专条)寿山石雕其石材产于福州市郊的寿山而得名,以“田黄石”最为名贵,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寿山石始于南朝,明代以印章兽纽雕刻而闻名,其精品多为宫廷收存。寿山石雕首先要“相石”,即根据石材形状及石质纹理和色彩再确定表现题材。如下左图浮雕“双鸡图”,即利用石头的天然红色,雕成鸡的红冠,自然天成。(见“寿山石雕”专条)“曲阳石”产于河北曲阳县,其优质汉白玉大理石,享誉海内外,有“石雕之乡”之称。始于汉代。曲阳石雕在宫殿、寺庙、园林及陵墓建筑中被广泛采用。
惠安青石雕,产于福建惠安地区。明清时期惠安石雕以石狮、石人、龙柱闻名,石狮造型威武雄壮,口中含一石珠,石珠在口内可以滚动自如,习称为“南狮”,别具一格。(见“惠安石雕”专条)
云南大理石雕产于云南大理,始于唐代。其特点是根据大理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变化设计加工。明清以来以大理石屏心、桌面和石屏著称。目前,经过改良工艺,该地出产的山水画石屏,显现出祖国奇异的大好河山,峰峦叠翠、云雾环绕、山形奇特、松杉高耸,比欣赏真实的国画山水更别具风韵。因其石材优质,富有光泽,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云南大理石狮遍布大理村寨,白族人民认为狮子性情威猛,可驱邪避凶,以镇一方。因此,常将其立于村口门前或坟墓两旁,以镇宅或墓地风水。石狮造型古朴浑厚(上右图)。
在丽江纳西族村寨黑龙潭的水池边,也供奉有一石狮(左图),形体不大,高约20厘米,在绿草映村下神态特别动人,石狮双目贯注,
凝视远方,紧缩的身体将一触即发,宁静中蕴藏着极大的爆发力。   狮子滚绣球也是石雕中常见的题材,广州陈家祠堂的石雕“狮子绣球”栏杆(右上图)做工精雕细琢,刻工细腻,神态温顺,具有鲜明的“南狮”风格。以龙镇水
也常出现在石雕上,如四川青城后山五龙沟的石岩上,刻有五条巨龙(右下图),形态生动自然。贵州苗族地区山野路边常有供奉的石龙(左图),皆为乞求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麒麟也是石雕中常出现的理想形象。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即能雕琢巨型石麒麟。民间传说麒麟为仁兽,圣人降生即有麒麟口吐玉书的先兆。因此,多以“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贵子或子孙贤德。民间石雕中仙翁鬼神也不少,如“李老君骑牛”圆雕(下左图)以及“八仙”浮雕等。
在四川青城山寺庙石柱上有几组石雕耐人寻味。每组石雕形态、构成各不相同,用儿童二三人构成,相拥相抱或前拥后抱,皆成童趣(上右图),似和合二仙,又似生殖崇拜(下左图),以蛙相配其间,组合整体性强。
拴马桩桩头石雕(上中图)是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陕西农村宅院门前设拴马、牛等牲畜用的石桩。以灰青石雕成。高约230-300厘米,桩头为全高的1/4,也是石雕的主要部位,常以圆雕饰人物或动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动物则为狮、猴、象、牛等。作为生活用品的小件石雕,如压石、观台、石臼等常刻上各种造型。“猴子石蒜臼”(上右图)调皮的小猴作攀援状,造型生动,卷曲的身子形成石臼的把手,也符合人体工学,便于人们手握使用。
砖  雕
古代建筑、陵墓中“秦砖汉瓦”十分突出。尤其是汉代瓦当有着丰富的纹样造型。瓦当是瓦垄靠檐边的档头。战国时的燕国(河北)、韩国(今山西临汾)、赵国(山西晋阳)、齐国(山东)、秦国(陕西)以及东周王城(河南洛阳)等都城遗址都出土有不同纹饰的瓦当,有半圆形和圆形。如燕国多为双鸟双兽双,齐国多为树林卷云纹,赵国、秦国多为鸟兽组成的圆形瓦当,周王城则是卷云纹半圆形瓦当,仅以瓦当即可窥见当时宫殿建筑的辉煌。汉代瓦当多为文字雕饰,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祥用语(右图)。除文字外,还有动物图案如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图案为四神,又象征四个方位,即东西南北。白虎瓦当为汉宫西向殿阙上的瓦当,虎身刻有生动的条纹,随着虎的运动姿态而旋转,更增加其动感。虎身绕圆心张口吐舌的头部和有力的四条腿均适合于圆内,上部空白处巧妙地以长尾卷曲直上,显示了虎的力量,形成了完美的雕刻图案。
汉代画像砖是我国优秀的艺术遗产,古时将它用于墓室,四川地区出土的大型方画像砖最有特点,画面多为浅浮雕。如“弋射收割图”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为了突出上部分,用了2/3的画面表现弋射,人物集中在左侧,右侧采用硕大的鱼群平衡,上方飞禽走兽采用左右飞离的辐射线,使视觉中心更为突出。人物形象俯仰转侧、婀娜多姿,富于变化,画面情调和谐欢快。(下图为南京西善桥大墓出土的南朝青砖模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宋以后的砖雕多用于民居建筑上。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砖雕最为精致,遍于全国各地的砖雕南、北风格又各不相同。南方砖雕刻工精良,精雕细镂,层次丰富。北方砖雕构图丰满,刀法浑厚,朴实大方,装饰性强。南方以徽州、苏北、广东砖雕最为突出。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古称徽州。砖雕用于住宅大门的门楼、门罩以及官邸、祠堂的八字墙。题材以人物为主,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戏曲唱本,场面庞大,内容丰富,多雕刻在额枋上。甘肃临夏市台子栱北砖雕是著名的河州砖雕,是北方砖雕的典型。其工艺分为“捏活”、“刻活”两种,前者以手捏制造型后再入窑焙烧成砖,后者烧成砖后再雕刻。“博古图”(左上图)即是河州砖雕,其风格上与南方砖雕不同,从构成到造型上均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规则的矩形平面上错落有致的分割图案,对称的结构中不同的纹饰而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玉  雕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
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还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
形容玉的种类丰富多彩,可谓之“千样玛瑙万样玉”。说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表示玉的经济价值为它物所不及,可谓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她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
木  雕
木雕指在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我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它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树帜各地;有的虽是后起之秀,但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种类分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二大类。工艺木雕通常是指流传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工艺木雕又分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或半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历史人物等,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有思想意义的作品。如温州黄杨木雕,产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实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宫灯、落地灯、屏风、镜架、笔架、镜框、钟座、首饰盒、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还有专为其他工艺品配制装饰的几、案、座、架,如玉器、牙雕、花瓶、首饰,瓷器等,这些艺术品配以木雕装饰,烘托了主体,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在木雕艺术中,工艺木雕虽然是根据某种装饰需要(它们大到传统建筑、古典家具、寺庙、神坛;小到生活用具、案头摆设),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由于这种木雕需要量大,应用范围广,所以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或工艺美术师设计、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工人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制作工序也很明确,分出坯、修细、打磨、上光、配置、底座等流水作业。
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作品。艺术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艺术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雕塑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艺术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也就是“因材施艺”。艺术木雕的表现手法丰富且不拘一格,有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有精雕细刻、线条流畅;有简洁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艺术木雕不仅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美化环境、陶冶性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与所有的雕刻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所谓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而言,通常是被作为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间的浮雕而言。这类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雕像略微突出的称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称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象效果被称为镂空雕;雕像的构图层次多,一层一层雕进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与底面没有关系的又被称为透通雕。透通雕的特点主要融合各种雕法在一个画面上,是表现多层次的作微俯立体型的全面镂空雕刻,作品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于传统的古建筑木雕装饰上,如广东的金漆木雕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并以“之”形与“S”形的径路来区分不同的情节和场面,镂通层次一般在二至六层,雕工细致已近于牙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可根据环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属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
木雕的创作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我们可以比较自由的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也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由于木材的结构是由纤维组成,它的易断易裂要求我们在创作构图上强调整体性、牢固性。一般来讲,艺术木雕不讲究拼接,否则就失去了木雕的特征。要在一段原木上做文章,就得避免张牙舞爪的动势,就要舍弃支离破碎的细节。为了突出木材的肌理,表现美丽的木纹,造型体积就不易太小太多,要作大块大面状,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左图为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漆绘木俑)。
第二种方法是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所谓七分天成,三分雕刻。这种方法也叫“巧雕”,其构思过程比实际雕刻的时间应更多,而其中的乐趣亦无穷。“巧雕”是一种适形造型,也就是它要适应某种条件,这种条件是一种限制或是约束,似乎也给作者造成麻烦,然而往往受局限的东西反倒会成为形成其艺术特点的决定因素,这种因素能予朽木以神奇。有的玉石雕刻之所以宝贵,就是体现在作者是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艺的方法,创造了绝妙佳品(右图为战国时彩绘木雕女俑,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自然给我们以许多启示,有的材料拥有一个不寻常的特征明显的外形,对你的想象或灵感有直接启发;有的则不太明显,需要深思熟虑,苦思冥想;而变化多端的木纹又常常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好或不好的因素;有些木料的“残片碎块”不规则形状也能引发我们联想起某种形象的存在。因而许多雕刻家经常把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搜集起来长久地摆放在周围,时常琢磨和推敲,一旦考虑成熟便拿起刻刀,欲罢不能。当然作品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一念之差,“真所谓,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这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密切相关。
木雕创作的第三种方法是完全摆脱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用人工或机械堆迭粘合的方法,使大大小小的木块木片按设计意图拼制成大致的形状与厚度,然后再进行雕凿(左图为曾乙候墓出土的战国时漆木梅花鹿)。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随意增加木头的体积,大大减少切削木料的功夫,节省大块原木。假如是用不同颜色的木料堆迭粘合起来,呈木头形状的“三明治”,其木材外表经过雕制,会显现出清晰美妙的装饰性木纹,使作品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有些雕刻家还经常在雕刻物的任何部位增加想要增加的木料,他们用组合粘接的方法,以期望扩大木雕的比例和形状。还有一些雕刻家在运用木材创作时更加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们把种在花园里的树木原地不动的雕刻成作品,有的还为它们加枝添叶,因势度形,创造出与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木雕艺术品。   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好处,而人类所能给予的回报应是将它们那种特别的温和与美丽,以及纯朴的品质尽量地体现保存下来,并赋予新的生命。
根  雕
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渊源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做装饰品。在1982年河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避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神韵,色彩古雅朴实。到了隋唐时期,根艺发展已趋
于繁荣。《李泌传》里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爪”献给皇帝的记载。清明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振兴,经济繁荣,根艺事业也蓬勃发展。在1983年《根的艺术》纪录片拍摄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使中国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1994年9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二级学会晋升为中国文联所属的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上]
古建美 · 无宅不雕花
中国古老的石雕,砖雕刻,艺术欣赏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
中华文化:徽州四绝(组图)
中国古代建筑-雕塑-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