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堂赵明篆刻课徒散论 (下)

◆线条有波折起伏,线条外咱就冷静对待。这样空间就有张力对比了。不要像时下有人刻古玺的,全部毛糙,当然,也不宜装酷瞎冷漠,感觉没有底气似的。艺术路线就是“模糊路线”。要用自己的艺术个性游走在艺术形式之间。法为我用,万象才能为宾客啊!

 

◆理论指导实践啊!将内心郁勃之气,如何通过点、线、面表现出来就是一门学问啊!积点成线,目标是线。如果仅仅积点,就容易琐碎,线条艰涩。

 

◆将军印基本上全是工具性线条,临摹和创作要注意很冷静地表现那种率意。行刀时要兼顾到线条的另一侧,才容易得到中锋线形。第一刀如果爽利冲出,另一侧的第二刀就很难迎合,实现完整的线形。因为将军印錾凿之时,白文线条立就。有圆起圆收,也有方起尖收,但都力在其中。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揉入些自己的才情,加以发挥,开创新面哈。将军印放得开的是线形,收得住却要靠线质。线条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因为在这样恣肆奔放看似简单的直线斜线中,要时刻注意刀刃的“留”的意趣,要勒得住缰绳!

 

◆多蒐集些古文字形态,知其变,然后知其所以变!再然后,揉入些自己的审美,唯自然而变,进入大道!

 

◆技法形态的探索实质是想了解、掌握一个变化的“度”。就印章的平面构成原理看,到底边框和文字线条的粗细达到一个什么的比例,人们还都能接受。包括其它的文字形态的对比,如光滑和毛糙,直线和斜线,清晰和模糊,完整和残损等等。一边光一边毛的阴阳线条是比较难统一的。虽有齐白石在前,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转的。

 

◆刀刃的角度小些,披削时阻力产生的震颤,会使线条多出些的波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

 

◆刻细朱文是怕迸断线条。如果用寿山石效果会好一点的。主要还是看刀法是否得法。行刀的力量集中在刀刃上,和运刀的角度一致,就不会产生向外的力量,线条也就不会迸断了。行刀如笔,细朱文更要看出笔意来!

 

◆吴昌硕“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实际上是对当时许多人学封泥尽是烂泥边的忠告。“锋锐”和“神虚”应该是审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刀拙”不是刀之拙,而是用刀掩盖其拙,实质是刀刻动作对线条的不确定性,属于做印法的范畴。但其程度的掌控关键是要看线形线质是否有“锋锐”的感觉。同样的“神虚”,也不能掩盖在“貌古”之下。“古”不一定是好的美的,必须“神虚”,必须有自己的审美在。老子有“守静笃”句,与此同义。所以,为什么会有“不动声色方为老到”之句啊!生命长久的绝对不是张牙舞爪的。适可而止的“动”是为了更好的“静”。

 

 
 


 

◆钱松的刀法是有相当技法难度的。“切中带削”只是运刀动作的说明。但具体的实施细节需通过印面分析才能清楚明白。这也是近距离观察印面的重要性。他刀刃入石的角度和力量比较独特。角度较小,力量适中,比较悠闲地体味使刀如笔写的意思。力量大,速度就会快,线条的边缘就比较光滑,就不沉着了。力量小,速度慢,线条的边缘起伏较多,就显得琐碎了。他和浙派开山祖丁敬的刀法实出同源,不过是更加写意化了。

 

◆古玺的刀法表现方法和以直线为主的秦汉印式不尽相同。淋漓的刀法表现中要体会出曲的意思来方为高妙。如果一味直率就不是古玺那个味道了。

 

◆创作到了一定阶段,感觉无可学,无不会,这实际上就发出了危险信号。技法层面的熟习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创作出篆刻的艺术品。只有当你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深邃的中国哲学联系在一起,扎下深根的时候,你才算是正在的篆刻入门了。

 

◆枯湿、燥润在一方印中有对比?回答是当然肯定的。印面相当于一幅书法作品,墨色变化的调子和印面做印法的程度其实是一样的。在有限的面积里融入更多的思想,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品。今天读报,看到一句马克思说过的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对我们当下的创作不无启发啊!每当徘徊迷惘的时候,说明自己的创作就没有多少老本可吃了,就需要进行新的学习和思考了。

 

◆老马的哲学也有他的片面性。唯物主义它也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基础性的方面;它和唯心主义共同构成宇宙观。符合老子的太极图!艺术直指人心人性,它有许多唯心层面上的东西,在严谨的科学实验那里简直是无法说得清楚的。中国文化和艺术永远离不开儒、佛、道!!!

 

◆徐老师(徐正濂)的作品当然可以学,但如果学习他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面目的路径,可能对我们的帮助和启发更大些。徐师的精巧精致,冷隽幽默,富有现代城市文化气息的卡通式的夸张,都是可以对照取法,嫁接使用的。

 

◆新手的感觉很好,技法不太稳定。老手技法比较稳定,但感觉往往比较滞后。学业如登山,越接近目标难度也越大,因为有主观上的可以了,不错了等既定目标在影响着自己。但实际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是有波动的,不能保证每件作品都能成功都很成功,所以,有代表作一说啊!这时,可以停下来喝杯茶,看一看风景,吹一吹山风,理一理思路,看看前面的创作,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再翻翻古人和前人的作品。休整后,继续上路!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没有痛苦,更没有退缩,有的只是往前走的信念,娱乐自己,更是为了娱乐他人。艺如人生,永远在路上。人生就是这样!


 

 
 

 


 

◆要想学得好,学得深,学得快,学得牢,首先要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效率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特点是快捷直观,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共享。聪明人行不二过。从别人的创作中汲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这一点容易做到。对别人不成熟的技法问题和审美趋向予以警觉,在自己的创作中力避此弊,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这等于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继续向上攀登。所以,新学员要通读课室里的全部帖子。既看自己的,也看同道的。对讲义和精华帖子更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老学员也需要学习,温故而知新啊!

 

◆动脑第一,动手第二。篆刻创作有很强的实践性。新学员还有刚进入课室的新鲜感和创作冲动,老学员可能表现出无所思无所学的状态,在往来的批评建议中找不到了自己。积学如行舟,不进则退;积学如登山,靠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积累。无所思无所学的状态实际上是对自己目前创作现状的满足,陶醉在已有的创作成绩当中。这是个比较危险的信号。问几个问题:1、你对自己的篆刻创作有具体的规划吗?当下短期的和长远的;2、你对印章史、篆刻史了解多少?你的艺术定位在什么层次上?3、你对感兴趣的印面形式和边款刻制有深入的了解吗?4、你对现有的技法水平感到满意吗?不足之处在哪里?提升的空间有多大?能够达成你想表现的文词内容和艺术意义吗?5、对你不熟习的印面形式是否就一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吗?6、印外求印的篆书水平,古文字形体形态的研究纳入到正常的学习内容了吗?7、现在还有临摹、读印的兴趣吗?8、能坚持看专业理论书籍吗?看多少页而不走神?……问的杂了些哈!思考上的多元,才能保持艺术触觉上的敏感和新鲜,才会有对艺术形式展示的冲动和表现的激情。有冲顶的预谋,才能有创作中佳作精品产生的可能。

 

◆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多层次多形态的个体活动。如要硬分,可以分出三大块来,道、技、艺。是不可教的。顿悟也好,渐悟也罢,需要自己心领神会。但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道法自然。把创作目标瞄准自然,把作品融入自然,就可能接近了。只是个指南针,它的意义不在那个针尖上,而是在它所指的那个方向。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要迷失自己,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形而下者谓之技。技是可以教也是可以学的。可以就印学印,传承规模;也可以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如引入平面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和古文字的天然大美结合起来,按照自己的审美需要进行重新改造和组装,贴上自己的风格标签推销出去。大篆对古玺印式创作是一个坎,秦篆、缪篆对汉印印式创作是一个坎,工艺化美术化的篆书形态对鸟虫篆圆朱文创作是一个坎。篆法先行,绝无大错。一味逞刀使性,终入误区。过坎的绝招就是要多看多思,多归纳多总结。要养成记笔记随手摘录的好习惯。心摹手追,长期积累。章法从篆法中来,整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感是首先要考虑的。为了达成审美大目标,对篆法的挑挑拣拣,变形夸张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当然必须的。要牢固树立艺术创作观。当下的篆刻创作不是古玺秦汉印的翻版或者克隆。刀法我曾喻之为筷法。只要能完成吃饱的任务,其实不必要过分夸大其功能地位。但正常的挟、挑、拣还是要熟练掌握的。对应到刀法上,不外乎冲、切、做。如果再深化细分到印面形式朱白文印的刻制上,那么,朱文印的线陇和白文印的线槽则是我们要十分关注的最终目标。它直接导致钤印后印花的直观效果。如何制作线陇和线槽是刀法的本意。刀刃的角度、力量、深浅、行程,以及行程中的长短、抖动等控制点,是决定个性化制作的几大要素。理解和掌握了这几个重点,刀法层面基本上就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手技了!艺者,达其言,传其心。借助篆刻,借助篆刻的某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人生阅历,既愉悦自己,也感动他人。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印也同样如此!

 

 
 


 

◆自然的心态在创作中是很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有太多的企图在小小的印面上制造太多复杂的冲突,由于技法还没有能够自足,全局的协调掌握能力缺失,往往以失败告终。时间长了,会影响自己的创作心情,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刻印的料了!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线条的遒劲和下刀的凶猛不是正比例关系。如果是,那大力士都是篆刻家了。所以,创作前的激动冲动要很自然的过渡到刻制时的理性。让心去感觉刀刃耕石的力量、角度,去体会线条本身以及线条之外的空间。要比较从容不迫,自信优雅,随机生发地完成印面(包括做印法)和印侧边款的全部过程。泡壶香茗,来一段音乐,除去印面墨线,钤印,修改,直至大功告成!

 

◆奇崛之气在那儿能表现呢?实际上就是制造出奇不意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在篆法上、章法上、刀法上的打破常规或者程式的突破口在那儿?我们要思考这个。把看似简单的原生态的东西经过整合提炼,成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技法组成部分,再回归到作品创作的“原生态”,则是更高的自然之道了!

 

◆刀法和线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刀法作为纯粹工艺操作时是很好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它容易产生标准,但如果要提升到艺术表现手法时,它的内含是有些大不同的变化的啊!

 

◆在盘曲中注意对称线条部分的相向变化。对称的让它不对称,不对称的想办法让它对称,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变化来。要同中有异,出人意料。追求些深层次的趣味变化。

 

◆边框的问题可以不要固执一端,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但它必须是印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入到印面的整个线条关系之中。这也是不同于直接拿来就用的原生态的地方。所以,边框的审美标准是和谐的、相称的,是和印面不可拆分的!

 

◆古代印章原型也是按照美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尽管是实用的。现在艺术了,更应该突出古文字的美感和图式的美感啊!个性化的审美因素往往体现在小的细节方面,并作反复的强化处理使之更突出。如小沈阳的说话腔调、眨眼带清嗓的动作。创作中可以捕捉些相似的部件,在同中求异中求变化深度,在那个里面体现个性。如对线条的起止,转角,独体字根类的相似变化等等。

 

◆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并不是真的不要字形,而是在神采的下面必需要有更精细经得起推敲的字形。

 

◆眼界不妨再放的宽一点,一个是古代优秀的印章原型,一个是流派印的优秀作品是必需要关注研究的对象。个人的才情毕竟是有限的啊!站在他们的肩头上才有可能成为巨人啊!

 

 
 

◆怎样把刻印提升到艺术创作,没有操刀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得到的。如果承认秦印是个分水岭,那么,往前的古玺,它的篆法特征是以圆势为主,以参差为美;往后的秦汉印是以方势为主,以排叠为美。抓住了这个篆法的形式特征,即使你套用楷书或者其它文字也会得到古玺或者秦汉印的味道。章法的组合构成存在比较微妙的技巧。微妙在于各人的艺术秉性,也可以说是天生的。大而化之的本意是首先能大,要有包容各种风格的能力和信心,化者,则应为我所用,以我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审美取舍。成就我自己的艺术面目是根本大法。所以,围绕这个目标就需要拾遗补阙,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法基础。篆法的书写形态是刀法表现的母本,它的圆势特征一定要强化而不是削弱,不要用汉缪篆的直线去表现大篆的圆线。这一点,需要学员们引起重视。朱文印的线陇和白文印的线槽是刀法存在的客观状态,做印法是它的丰富和意外收获。古玺印式的行刀势要圆,不要只有一面,要考虑到二面、三面,甚至是四面。另外,边框和文字的关系处理,我认为若即若离为好。让边框为整个章法服务,文字尽量不要占了边框的位置。

 

◆用切刀法时,线条不能扭扭捏捏的。浙派开山祖丁敬和黄小松的刀法是让起伏附着在线条上,后继者将起伏游离在线条之外,便遭人诟病了。

 

◆创作中,需要激情与冷峻的碰撞。起稿时的冲动渴望和行刀时的处处随机,撂置案头的反复揣摩和润色,是一件传世作品必需首先经过的三重门!

 

◆大篆形态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之间。一规整,人工的痕迹太重,便失却了许多自然的天趣。无论是篆刻也好,书法也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站在技法的基础上,对自然统一的理解和展现程度的时代把握。

 

◆创作如流水,有它的不可逆转性,所以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值得珍惜和重视。当技法不成主要问题时,想表现的那个东西就很重要了。一直在捕捉,一直在找寻,在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东西,是多年后,会让你潸然泪下的东西。这东西也许就是人生的舍利子!

 
 

 

◆线条形态是刀法的落脚点。单根线条来说,线条的两端,线条的中间,这是三个控制要点。篆书中的技法标准可以直接对应来要求。组合起来的线条来说,一是转换处,一是连接处,这是二个大的控制要点。可以有技法上的要求,如不要妄生圭角,不要如算子;也可以有审美上的追求。因处理手法的不同往往容易显示出个性来。将这些个关系理清楚,再对照临摹就容易掌握主动性,比较得心应手了。

 

◆篆刻创作的审美也讲中庸,就是各种矛盾关系的制衡。越是难以统一协调的矛盾,在你手下举重若轻的化解掉了,越显示出你水平的高低。刀法爽利是特点,但爽的太过直接了,没有玩味的余地。诗品里面有专门的“含蓄”,可见古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

 

◆要多从篆法形态变化的角度来揣摩章法结构的形成。切记:倾斜产生势。

 

◆竖长方形的章法难度比较大,因为和常见的正方形的审美视觉不一样。如果篆法比较牵就变作长方形,容易造成单个字的篆法形态张力减少。这样的客观状况,在相对静态的圆朱文印式中没有大问题,但在古玺印式中,则会变得比较单薄、孤立。

 

◆线条的弹性从哪儿来?就是要有去有回,在书法上就是要一波三折。在汉印印式中,无论是铸印、凿印,他们的线条都能收的住。

 

◆古玺多字印最需要克服容易散的软肋。我的心得,是从篆法形态上的相似性入手,借此来为章法的团聚起到作用。

 

◆字形的内结构和外轮廓也是可以大显身手加以变化的。就技法的高妙而言,控制点越多,技法难度越大,就越有个性,就越难被模仿。

 

◆一般的篆刻理论讲篆法,我为什么要讲“篆法形态”。这个篆法形态对于实际创作来说,是活泼生动的个性化部件,而不是静态的单纯共性结构。如果篆法是骨架,篆法形态实际上是各式各样的人。骨架,我们是要熟习的;形态,我们是需要赋予的。在这个基础上,艺术辩证法才容易找到切入口,才容易生发自己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从何处来的原型,到自己的手下,都需要进行审美改造。我的从楚简到楚玺的论文发在群共享里面了,可参看。

 

◆书画篆刻自古以来就是小众的,一大众就和中国大妈差不多了。

 

◆刀法锋利无比,得之于爽,失之于厚。线条一是不要扭捏,二是不要柔嫩。多体会汉印印式的刀法的工具性,无论铸印、凿印,它的线条边缘是一次性形成的,我们现在拿刀刻印需要在线条的两侧行刀。所以,在线条的两侧行刀要互相照盼,不要顾此失彼。注意边框形状对整个章法的影响。

 

◆现在有的肖形印缺少形象的提炼,只是一种图画的转换到石头上。肖形印和篆刻还是有些不同的,可以追溯到商周的族徽,和古代岩画,在那里面探寻些远古的气息。

 

 
 
 

◆篆刻以金文的錾凿为突破口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先在书法上做些准备。将两周金文、秦、汉金文图片尽可能的搜罗齐了,下功夫写上个二三年,将其中的养分充分吸收、提炼,厚积而薄发,为篆刻创作做好充分准备。

◆把篆刻创作的学习直接推演到周、秦、汉,和古器物同呼吸!借古开今,渲自己性灵!

◆意趣是属于审美的,需要长期积累。初学者的问题在技法,重点是对技法运用的理解。个别学员的朱白文印的线条都是扁薄的,就是对朱文印的线垅,白文印的线槽采取的是现代人的普遍方法。从他们的朱文印印面看,线条是平面的,不是线垅∩这样的形状。所以,打出的印花怎么能古呢?课室里有相关资料,大家可以参考。

◆宽边细朱文的章法也是可以考虑变化的。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字的下边离边框比左、右、上的距离稍大些,抬升后的文字,显得味道古雅。

◆从楚简来的篆法,其形态太过飘逸了,转移到篆刻上来,一定要端庄些起来,使之适应方形的印面。

◆边款字因为是刀作主,所以,要加入书法元素,就是线条要体现出书写的弹性和自如。这样,以石为纸,使刀如笔才有驰骋的空间。边款练习可选练习石,磨去蜡,用墨涂黑,干了以后,直接用刀临摹圣教序、晋唐小楷或精致魏碑。

◆如果走秦汉印,可以有方便之门。大量的秦篆、缪篆、汉隶供你选择变化,有成熟的印式可以承载,成功的机率是相当高的。如何着手呢,1.读印:为的是深入理解,“形而上”;2.临摹:熟练技法,积累手上功夫;3.读书:理论指导实践。

◆方法论很重要。方向第一!否则,南辕北辙,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自己的艺术目标呢?方向确定之后,可以从素材的积累逐步走向创作的繁荣。

◆印面的线条粗细、轻重搭配起来使用的时候,注意不要太过刻意,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粗细揉和在一起,神出鬼没,让读者猜不透结局,才有味道。

◆砖文入印重在拙中藏巧。如果抽掉这个内在的东西,用这样的字形来组织章法,往往其貌似古,但味如白水,经不起玩味。我的意见,还是先从临摹经典作品下手。将古人的技法经验学到手,然后再求个性的张扬。

◆篆刻创作的便利处,就是无论从那一节车箱上车(古玺、秦印、汉印、流派印),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因为,虽然有印式的不同,但基本技法其实是相通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尽量避免时风对自己的影响。所以,现在要确定自己的审美导向,按照审美导向来对应所有印式中符合的原印,入手进行临摹、研习。有的放矢,才有可能事半功倍。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初学者要通过临摹解决的问题太多了,顾此失彼是经常的事情。我认为重要的是先抓全局。从章法入手,确立此印的规模印象,尤其是空白的别样处理。这一点直接关系到以后是不是能尽快上手,得到大模大样的感觉。其次是局部的分割,及分割的内在联系。字与字之间是怎样勾环粘搭的。再次是位置。可以拆解到具体的每根线条的位置。第四是线条的形状。并要充分考量线条的面积,体量感是印面结实、厚重的重要保证。第五是还原刀法。以现有刀之薄刃再现、表现既有的原印工具性线条的线形和线质。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朱文印的线垅,白文印的线槽。

◆印面上的篆法形态是一个完整、完备的系统,它不单是一个字一个单元的问题,是一个加一个大于二个元素的问题。考虑的控制点越多,其看点就越丰富;处理的技法手段越纯粹,作品就越耐品味。

◆印文可以放在印面的任何位置,就是不要居中放了。留下宽边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注意秦印线条的“钢筋”性质,这时候的刀法宜退居在线形、线质后面,要圆劲有弹性,不要扁薄如片露圭角。界格边框也需要这样同等对待。

◆章法最贴近“道”,“道”讲究动静相宜。如果印面上4字全部都在动,就显得不稳重了。如果实在想动,对角安排也是可以的,就是对角二字,二动二静,互为补充协调。

4公分的大印其章法难度比较大,篆法形态的聚散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篆法形态的源头开始,因字生形,因形造势,抓住变化的关键再来谋篇布局。仅用刀刃直接刻达不到貌古而神虚的境界,所以,要有做印法的渲染。做印法是很重要的创作技法,不是可有可无、简简单单的敲、磨、刮、擦。

汉朱文印一般看看就行。封泥也宜读。忌学烂泥边。我写的《做印法技百讲》可以一读。

汉印哪些可临哪些不能临呢?这关乎技法审美。你现在问的这个问题,可以在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的《篆刻学》中找到答案。

◆以简化字入印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是简化字的笔画。文字经过简化处理后,文字的笔画相对集中,过繁的笔画的字差不多给简化到15画之内了。这个文字条件的改变,给篆刻的繁简变化带来了致命的缺陷。二是简化字的构形。方形结构,斜线突出,给篆刻章法的随机应变带上了镣铐。如遇到入印文字全部是斜线、撇捺而出,章法几无和谐的可能。如果用界格印式作分割安排,沦为刻字,其章法的单调则无法避免。三是篆刻印式。印式这个东西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其包容性也是有一定的限度。字数少的简化字入字可能在小趣味上还能有可观之处,但如果是简化字的多字印,则章法难度可想而知。不是一团乱麻挤在一起,就是被斜线分割的杂乱无章。









宽边细朱文的线垅很高,其线条立面是呈这样的形状的,放在玻璃上打印花,会将细的朱文线条打出劲健的感觉来。宽边细朱文的刀法宜干净爽利。
注意印面中竖线左右之间的注视和穿插意识。这是章法紧密的最要紧的地方。
印式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现在是学习的技法,你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去探求,不要太在意古玺、秦汉印、流派印什么的。
古玺、秦汉印、流派印什么的,就是个艺术样式,都是艺术。弄好了都是很不容易的。你学的是技法,技法是工具,怎么运用是你的审美思想决定的,工具当然是多多益善的啊!艺术创作的观念一定培养要起来。
临摹是重要的学习手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中的思考、探索、挫折、失败都是相当宝贵的经验。
多字印的章法是有难度的,就像交响乐。众多的技法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为了阴阳和谐,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面的。多从这个地方参悟,就能找到突破口了。课室里面有取金文为多字印的训练,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
玉印也是有多种线形的。线形等线宽的一路,其特点似黑体字,婉转自如,不乱生圭角就比较容易达到。多分析原印字的线条和边框的形状、宽窄、残缺等关系。
好的作品是众美并集,不是将某根线条修饰得怎么样。但不好的线条肯定会对全局产生致命的影响。
拓边款为什么字口总是被淹呀?要注意几个细节:1.石头上面的腊或油一定要清理下的啊;2.字口尽量刻的深一些;3.字口尽量刷得清楚些;4.纸也不宜干透,但也不能太湿润,以不沾手,隐约看到印石花纹即可;5.墨很重要,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水。这个自己多试。我用的是十几年前的一得阁。用时摇晃一下;6.拓包里面的呢子要吸墨,外面的绸子要紧密些,不能有过多的绒毛;7.蘸墨一次不宜过多,蘸一下,可在砚背拍几下,使拓包上的墨均匀了;8.从无字处、有纽处开始拓。这个纯粹是手艺,熟能生巧,肯定能达到专业水准的!
线条平、白,没有书写感,问题出在刀法上。行刀比较快,多用直冲,线条光洁,这样的线形线质就缺少古意了。可以尝试多用些切刀,在磨磨蹭蹭中推进刀刃。这个过程还可以改变些刀刃入石的角度,角度小就是披削刀法了,线条容易厚实起来。刀法是技法,慢慢摸索积累,熟能生巧的。
一般的规律:和边框线条平行的文字线条是可以适当破边的。因为,此处的破并不太影响文字的释读。反之,不太适合破边的地方,就需要多留出些边框来。破的目的,一是为了解闷透气,更重要的是为了制造新的章法平衡。
一般在原印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效果并不是太好的。原因是你没有预先留出2030%的修改余地。所以章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章法为什么和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节奏其实就是小单元的重复。这个小单元可以是线条的线形、线质,篆法符号的相似性(方、圆、三角等),密实处、空白处的相似性和对角的呼应,包括4边、4角的错开呼应,等等。
切刀可以看二个人,一是丁敬,一是黄易。
避免将4字放在印面中间!章法的基本手法。中国文艺的章法都是相似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正则无姿4字放在印面中间的章法没有任何的机心安排,一味的平铺直叙,其味必淡啊!
在章法协调的情况下,再照顾到篆法个体的感受。如果喜欢小清新的感觉,可以考虑用宽边细朱文印式。
边框可以看作是四条线的组合。边框也是线条,也可以稍加修饰,线段的组合搭接会增加现代审美意识。
合文处理一是要巧,二是要有空间,三是形态要相称。形态要懂得避让和省减!
一个是怎么刻?一个是刻什么?前者是所有的技法集合,后者是个性审美的价值。怎么刻?我可以教大家;刻什么?我只能指个路子了,需要大家各自自己的修行了。




 
 
 
 
 

 

◆要深入到传统经典作品中去,认真地读印、分析,有所得,然后再创作。重复既有的技法,练手而已,熟和俗一步之遥啊!

◆技法提高不是很难的,难的是审美眼界的提高!

◆临摹时重要的是将原印的线条理顺了,其构成的疏密关系,位置关系,包括和边框的位置关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临摹的时候可以抓大放小,突出表现原印的主要面貌。

◆刻白文印的时候,刀刃可以刻在墨稿线条的外侧,行刀要肯定,斑驳处先不要太计较,留到后面的做印法来处理。

◆书法临摹和篆刻是同样的道理。行笔要慢些,要让锋梢顶着纸走,力透字背,线条才有力量。每根线条都要写清楚,从字再到章法,逐步的苛求自己,功力才能有所积累。

◆刀法的要点,是要把每根线条刻清楚,不要含糊其词。

◆鉴赏书法、篆刻、国画首先看空白处的处理!

◆要用做学问的态度进行创作!做个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法的篆刻家!

◆关于古文字,对篆刻创作,不是能不能,行不行,而是浑然一体,浑融无迹。不要把学术问题强加给艺术创作。学术问题只是创作的基础,是冰山下面的东西。

◆古文字的变形、夸张要循着六书之意。不要选错别字,残破不以破坏文字结构为底线。做印法只是舞台效果,烘托意境。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金文文字形体都有不同。特别是各个时期的晚期,文字潦草,错别字很多。对今天的我们创作来说,就是地雷啊!

◆学篆刻要读书啊!先读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先打个基础;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的《篆刻学》要通读几遍,对中国篆刻史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篆刻创作之双楫!

◆白文印的四个角不要全部弄圆了。多临摹临摹汉私印,多积累才有能力创作。

◆临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走向对章法重心的影响。

◆章法的审美要求,要真气弥满。这是个整体性的问题,不是一招二招的问题。要多从经典作品中讨生活。

◆学篆刻要技与道双修。而初学者当下应侧重技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法)的锤炼。尤其现在一定要狠狠地读几本书,要考虑自己能走多远,能攀登多高!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唯坚实者永存!

◆细想起来,虽然说是和我学习篆刻,但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更大范围的学习内容。因为篆刻的学习和人生内容的学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却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所以,这个一定是草率不得的。

 
 
 

 

◆一是大篆主要应用于古玺印式,缪篆主要应用于秦汉印式;二是要区别字义古今,字义的发展有延续、扩张、缩小、偏移等。如云雲:在古玺印式中,云、雲可以不分,择机取用;但在秦汉印式以下,则有必要分清。尤其是如“人云亦云”等特定词语,此“云”千万不能用“雲”,用了就是“硬伤”。这是今天篆刻创作篆法和古今文字的学术规定。也是不精“六书”不能篆刻的最新注脚。

要加强刀法的艺术理解。你现在刻的是线条,不是笔画。区别就是笔画所具有的书写性和艺术性。要将笔画的此类特点,加以个性化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篆刻创作中。这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临摹的时候要注意,将原印并笔、残损等等模糊掉的线条清晰出来,增强线段感。线段感增加了,立体感就容易出来了,印的精神也就有了。所以,行刀一定要精准,当止则止,当行则行。这个“当”的标准就是二条,一是技法上的控制;二是审美上的高妙。

创作中要对笔画的主次关系要理清楚,长的主要线条尽量不要残破;字与字之间垂直交接的直线条尽量不要残破;中心位置的线条尽量不要残破。如字中竖的残损,就会减弱了整个字的精神。

◆创作上再多些机心,不要满足于走老路,走套路。现在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突破以往的瓶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刀法要将笔画的起承转合“有趣味”的表现出来,不能象根面条,要有笔画的“表情 ”。

◆字形不要全部打开,要有收有放,收放有了,虚实对比就容易出来了。收放自如是当下创作的一个目标。现在当然功力不够,比较盲目被动接受找来的篆法。所以,提高审美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要有自己的审美,在自己的审美观下变化篆法。

◆苛求到每根线条就是在线条上经得起推敲,线条讲究中锋,不要有破绽。以这个要求,刻完后对全印的线条再梳理一下。

◆不管风格怎样,笔画不要出现懈笔。笔画的转换处要收拾干净,不然就象断柴了。

◆临摹前要将文字的笔划理清楚。这样,通过一次临摹收获的会更多些。临摹时要细致,一根线条一根线条的要理清楚,不要含糊其词,拖泥带水的。

◆要深入到篆法形态的屈曲、长短的自如变化。篆法不活,章法必僵。刀法不灵,笔画无神。

◆书法理论中的“一波三折”不仅是技法动作,更是审美要求。笔画的起承转合是和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你的文字线条因为少了这些书写动作,成了一根面条,只是弯曲盘绕,就显得非常软弱了。

◆临摹时增加线段感,以自己的理解去完善临摹效果都是很好的办法。不被动,不盲从,就容易学到真东西。

◆玉印的线条基本上是琢的结果,这个工艺动作造成线条的两头尖,中间厚实的线形,并且,这个线形会随着长短线条、直线、弧线等会发生变化的。

 
 
 

 

◆要冲刀、切刀结合。你线条上的起伏都是雷同的,没有体现出笔画的阴阳向背和提按顿挫。没有内容,所以就显得单薄了。

◆一个人的篆刻综合素养遇到相巧的内容可能会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这是一般的过程,影响创作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多了。所以,精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倍加珍惜!

◆增加些情趣哈。不要刻板,不要僵直。刚柔相济,一张一驰。篆刻不是简单的刻戳子,要有文人的趣味在里面。

◆刻汉印印式最好再有针对性的写写汉隶,增加对缪篆形态的自主把握,刻的时候就没有陌生感了。

◆要加强书法理论的学习。篆刻创作离不开理论指导,篆刻的理论基本是从书法移植过来的。

◆临印要注意原印的章法位置,这是它精神所在。其次,要注意章法的留空。察之贵精,拟之贵似。

◆秦印的中锋线形效果非常重要。单刀容易扁薄。秦印的线形特征简单些理解就是凿子凿的线段组合。临摹时要注意线条两端的收拾,同中要有些变化。多参考参考秦诏版,揣摩凿子凿的线形和线质。因为秦诏版和秦印虽然不同,但制作的工艺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得”字原型下部有残缺,你在拿来运用时,一定要进行修补。此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古文字入印。章法上再向深处变化。如果篆法重心垂直,仅有位置上的移动,所构成的空白也是苍白的。所以,一定要有些倾斜,倾斜才能造势,空白才有挤压的紧张感。

◆没有倾斜就没有“势”,没有势的渲染和营造,空间就没有张力了。

◆就刀法而言,一是线条本身的肯定、直接、清晰、准确,二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衔接。衔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形态,也是个性和趣味集中展现的地方。

◆古印陶的取法要取其意,从原型的荒率中体会到笔画的自由组合。临摹线条过于光滑,就容易显得薄了。

◆你可以先从24字开始,积累些经验,再尝试多字印的创作。你现在设计的章法难度是非常大的,难度的根本是你对章法的空白没有全面足够的认识。这和打乒乓球一样,不会打的,眼里只有面前的巴掌大可以运用,高手是桌面上的边边角角都是战场。古玺印式的章法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说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随形布势是最大的特点。

◆边框不要被动的就是一个框子,要看成是4条笔画组成的,和印文有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是在篆法阶段就要预设“扣子”,印面上4个字没有什么形态上的关联,所以,就容易散,线条再增粗,格局没有改变啊!篆法需要有严谨的态度。

◆学篆刻是技法,更重要的是从此登堂入室,抢占自己的人生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摶泥堂 [http://289891774.qzone.qq.com]
赵明:做印法之重镇吴昌硕篆刻技法解析
赵明:古玺印式的临摹与创作
篆刻从入门到精通,篆刻技法百讲,248篇,图文并茂
篆刻艺术《汉印技法通议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