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馆藏战汉玉印鉴赏 上篇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德也,封物使可转德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春秋时代的玺印,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都较少。战国时玺印使用趋多,且各国用玺都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战国玺印可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5大体系的玺印各有明显的特征。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则是篆字。
强大的秦国在古玺印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制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且一改战国玺印神秘怪异、杂乱无章、各体纷呈的状况,采取统一秦篆文字,为秦以后玺印的发展制定了模式。秦印的形状大致可分为方形和长方形,其中方形玺印影响到汉以后玺印的主要形制,而长方形玺则是今天所说的“半通印”。方形玺印多作“田”字格,长方形玺印多作“日”字格,印文排列顺序格式较为自由。但秦代民间私印则有战国古玺遗风,形式各样,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玺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汉代,完备了战国至秦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从质料、形制、款识上加以规范,对东汉以后的玺印风尚影响深刻。汉玺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龟纽,随后又有瓦级,玺印的厚度宽度比案印增大。不再用“田”字格“日”字格。西汉中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王宇印,开“章”字使用于印文之中的先河,艺术风格多以沉稳平实为大宗,印文不竞巧、不尚奇,以朴实稳健的线条和儒雅平正的形体取胜。汉代流行的鸟虫篆入印,为士大夫和文人所推宠。
秦汉期间的玉印体式多为简洁易制的覆斗,即上小下大,如斗倒合。初期系绶的孔眼只在斗底穿过,继而斗底四边琢界,分作二层,覆斗为一层居下,斗底一层演化为矮平台,孔眼生在这矮平台的边壁。但是,孔眼的制作为了省力又为防顶部被弄崩,始终采用两端稍稍朝下对钻,经过反覆琢磨而成外大内小状,其交接处因此多错位。秦以前的玉印笔道起止较浅而尖,而汉代则为了合乎当时篆法平正方直,多在笔道的起止处再横向砣磨,使之端方。有时砣磨过头超出了笔道的宽度往往近乎斧形,有时只是笔道的一侧而类似朴刀,这是制作汉玉印的特征。
“王间信鉩”玉印
印面2.0×2.0cm 通高1.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计官之鉩”玉印
印面1.8×1.8cm,通高1.35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春安君”玉玺
印面2.3×2.3cm,高1.9cm
现藏上海博物院
战国时期青白玉官印。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凶奴相邦”玉印
印面:2.45×2.45cm,高1.82cm
现藏上海博物馆
战国此玺系青玉,方形,覆斗钮。凿白文"匈奴相邦"四字,是战国时代晋系的玺印,对研究战国时代匈奴与中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长于君相室鉨”玉玺
印面:3.3×3.3cm,高1.1cm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战国私印。白玉质,覆斗钮。文字镌刻精美,为白文“长于君相室鉨”六字。此玺为一枚战国时期的官玺,长于君是人名,相室是职官名。人名与职官名连署,在古玺中非常少见,极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赠。
“赵憙”玉印
印面2.2×2.2cm,通高1.2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田莞”玉印
印面2.3×2.3cm,通高1.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苏意”玉印
印面2.4×2.4cm,通高1.8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
印面2.3×2.3cm,通高1.9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
印面2.3×2.3cm,通高1.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异”玉印
印面1.9×1.9cm,通高1.4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应衢”玉印
印面1.4×1.4cm,通高2.0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妾繻”玉印
印面2.0×2.0cm,通高1.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
印面2.3×2.3cm,通高1.8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刘先臣”玉印
印面2.6×2.6cm,通高2.4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绩平”玉印
印面1.2×1.2cm,通高1.9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
“潘燕”玉印
印面1.9×1.9cm,通高1.4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
“赵婴隋”玉印
印面2.1×2.1cm,通高1.5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
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和田玉
故宫馆藏玺印(图文6)
故宫馆藏汉玉玺印!(收藏版)
古代玉印印文鉴赏(二)
[转载]故宫博物馆馆藏战国玉玺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