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足之道】西汉开国君臣智慧的精华阅此三篇仅此(下篇)
【立足之道】(下)                     
三:
刘邦麾下的第二号智慧人物是韩信, 而不是萧何。萧何尽管功劳第一,但他自己也承认,
韩信惊才艳羡,远非自己所及,所以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发生。
刘邦这样评价韩信的智力水平:“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确实恰如其分,纵观
韩信在楚汉战争的表现:挥师东向,灭三秦之王、魏王、赵王、齐王,几乎整个北中国全
是在韩信的直接指挥下打下来的,最后歼灭项羽本人的垓下之战,也是在韩信的直接组织
指挥下取胜的。在这些战役中,韩信表现出了他对古代兵法的创造性的理解能力,他创造
出的战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已是后来军事家们反复学习揣摩
的经典战例,成为其后中国兵法中的 重要教学内容。因而, 可以说韩信的军事智慧在那
个时代可坐第一把交椅。
但韩信的问题在于他有某些道德缺陷,而且这种缺陷产生了致命的后果。
韩信年青时,也和刘邦一样,无所事事地混迹于街头,但与刘邦不同的是,那时的刘邦虽
然分文皆无,却人缘奇佳,他到别人的酒店里白吃白喝,喝高了倒头就睡,可店老板们都
欢迎他,主动免他的酒钱,因为只要刘邦一来喝酒,他们的酒店营业额就翻倍。因为在刘
邦的朋友中有有钱的人,通过这些人的收入,酒店收入还增加了,所以,人们都喜欢刘邦,
说明刘邦在为人方面确有长处。可韩信就不同了,他到处吃白食,但到处讨人厌。当时一
位亭长同情他,让他白吃了几个月饭,但亭长的老婆实在看不上他,有一次早早地把饭做
好,让亭长吃饱了上班去,等韩信再来时,锅碗瓢盆中已经一无所有 , 韩信也看明白了
问题,只好离开。在河边洗衣的一位老婆婆同情韩信, 每天给他饭吃,这样过了数十天,
韩信对老婆婆说:“我将来发达了,必有厚报。”弄得老婆婆生气地骂他:“你这么大个
小伙子不知道自己挣饭吃,自己不反省自己的错误, 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回
报呢!”韩信究竟是如何讨人厌的,史书上记载不详 ,但从这些情况来看,他在日常生活
的为人处事上肯定有所不足。
对于他被吕后和萧何所杀之事,后来许多人均从功高震主,免死狗烹的角度出发,对刘邦
多有微词,这种评价其实很不公道。在刘邦和韩信这件事上,过失在韩信一方。当年,刘
邦与项羽相持在河南荥阳一带,状况十分困难,攻占了齐地的韩信不分兵来救,反而提出
让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刘邦本想破口大骂,但在张良和陈平的暗示下,又改口说:
“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王,何必代理”,还派张良送去王印。这件事上,韩信就
做的不对,他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卒, 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却在刘邦危难的时候提条件,
说明他确实有些不仗义。好在刘邦大人大量,不在意这些。项羽被消灭之后,刘邦改封韩
信为楚王,这次改封并非出自削弱韩信的考虑,而因为韩信本是楚人 让他治理楚地比较顺
些,楚地是项羽的老巢,派韩信去较为合适。 但韩信确实不太规矩,不仅私藏刘邦通缉的
要犯、项羽的旧将钟离昧 而且也在背后说了些想要造反的过头话,听到这些消息后,刘邦
用陈平之计,假借视察,逮捕了韩信。但当时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阳侯,留在京
城居住。但韩信很不甘心,他觉得自己有本事,羞于与周勃、灌婴等人为伍,有次他去舞阳
候樊哙府中,樊哙跪拜迎接他。樊哙也是一员勇将,且是吕后的妹夫,以这样恭敬的礼仪对
待他,是出于对他军事才能的尊重,可韩信事后却发牢骚说:“唉,我混背了,居然只能和
攀哙这样的人做朋友了。”这种为人方式怎能招人喜欢?后来代王陈豨叛乱,韩信确实有里
应外合、卷入叛乱的动作,这才有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所杀的结果发生。韩信的经历说明,道
德因素对人的决策影响太大了。韩信尽管聪明过人,但在为人处事上只顺着自己的野心、甚
至虚荣走,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直至利令智昏,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试图谋反,自
取灭亡,怪不得别人。
四:
在兴汉“三杰”之中,若论智慧水平,萧何仅能排第三,他没有张良那种洞彻世事人情以及
历史大势的高瞻远瞩的能力,也没有韩信统率百万大军处理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的军事才干
。让他获得成功的最突出的素质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持续了他
的一生。还在沛县当“文书”的时候,萧何就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条理性强,被秦中央政府
下来检查工作的官员发现了,非常赏识他,准备提拔他到京城工作,萧何以故土难离之类的
理由谢绝了这次升迁的机会。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后,诸将均去争抢金银财宝,而萧何却只收
罗了秦丞相府中的法律、政策及地图等文件,这为刘邦后来的作战和治国,提供了最基础的
资料。刘邦评价萧何的长处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主要是集中处理
民政和后勤供给事务上的精细,认真与可靠。司马迁评价萧何说:“以他这种智力秉赋,在
秦朝也只能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刀笔小吏。而处于兴建汉朝的时代大潮中,他荣幸地与汉高祖
这种英雄在一起,发挥了其“谨守管钥”的长处,故得立不世之功。 ”严格说来,认真敬业
这种素质更倾向于道德方面的范畴,而非智慧的范畴,所以,我觉得萧何的成功主要来自他
的道德素质而不是智力的素质。而且,有时候,比起张良、陈平这些足智多谋的人,萧何在
某些事情的处理上,还“慢了半拍” ,以至于闹出笑话。
刘邦在封萧何为相国之后,几次还加封过他土地人口,比如在萧何配合吕后杀掉韩信之后,
就增封了他五千户,这时有人给萧何出主意说:“这是刘邦因为韩信造反,也怀疑你,加
封土地是试探你,你不能接受,应上表辞谢。”萧何这样做了,刘邦果然挺高兴的。类似
的情况发生过多起。总之,只要有人对萧何说:皇上开始怀疑你功高震主了,你该怎么做
怎么做,萧何就会言听计从,他以为通过这些方式,就能打消刘邦的疑虑。但有一次事做
过头了,公元前194年(汉十一年),淮南王黥布造反, 刘邦带兵出征在外,经常派使节
回来向留守后方的萧何了解后方的工作情况,可能是使节过问的次数频繁了些,萧何又多
想了,这时有人建议他说:“皇上统军在外作战,知道你在后方很得民心,如此频繁地派
使节来过问工作  ,说明对你又起疑心了。当今之计,你不如多买田地,而且是以低价强
买的方式,自污自己,让老百姓对你有意见,皇上就心安了。”萧何果然依计而行。等刘
邦打仗回来,老百姓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买民田宅院数千万,等等。刘邦见到萧何后嘲
讽了一句“您当相国,就是这样对待老百姓的?”然后把老百姓的告状信交给他,说“你
自己去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吧!”这时的萧何,脑袋仿佛转了筋似地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
而说:“现在长安的土地太少了,老百姓没有地种,皇上的猎场上林苑中的空地很多,不
如分给老百姓,总比喂养那些禽兽好。”言下之意,不是自己强占民田导致老百姓有意见
,而是长安地确实太少,是刘邦的猎场强占民田, 才导致的老百姓有意见。刘邦大怒,骂
道:“你他妈受了谁的好处来打我猎场的主意。 ”命令廷尉将萧何囚械入狱。后人常把此
事又解释为伴君如伴虎,萧何为民 请命,反被猜忌功臣的刘邦下到狱中,这种看法严重地
误解了这一事件的性质。知人之明者如刘邦,难道看不出来,这是萧何拙劣的“苦肉计”?
他当然看得出来,而且以他对萧何的了解,萧何自己断然想不出这等主意,他本来想给萧
何一个台阶,让他自己把强买的民田宅院退回去,就算了事;不想,萧何变本加厉,反而
又提出要把上林苑的土地分给百姓。当时长安的土地并没紧张到那个程度,百姓们的意见
也不是没有地种,而是因为萧何低价强买土地所致。 而萧何这么做的本意是:第一,自己
低价强买百姓土地,落得坏名声,  就可以降低自己在百姓中的威信,让皇上放心;第二,
皇帝将自己猎场的土地分给百姓,会让老百姓觉得皇上是个好皇上,相国是个坏相国,增
加百姓对皇上的爱戴之心。刘邦看透了这个小把戏,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猜忌萧何,萧
何为了些神经过敏的小道消息,竟然不惜污损自己的形象,很不值当。萧何一向廉洁奉公、
生活俭朴、爱民如子,这些刘邦都是很清楚的,如今他这么做,借污损自己的形象来树立
皇帝的形象是不识大体的糊涂行为,相国贪鄙不就是朝廷贪鄙吗?而且,将来天下人知道
相国这么做是为了打消皇帝对他的猜忌,那么,皇帝拔出几千亩猎场土地的好名声岂不马
上又被心肠狭隘、猜忌功臣的坏名声给抵消了吗?另外,萧何此举让刘邦想起了秦朝的宰
相李斯,李斯当政时,就是“恶事归己,善事归君” 但秦始皇死后,就是这个佞臣,与
赵高合谋,害死公子扶苏,让秦二世登基的,结果导致秦朝的灭亡。刘邦有些担心,萧何
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会丧失政治原则,堕落成李斯那样的佞臣,那对大汉的天下是极
为不利的。所以,采取囚系下狱的重法,让萧何猛醒。果然,没过几天,刘邦借口别人说
情,又把萧何放了出来。出狱后的萧何光着脚拜见刘邦(原来萧何是经过特许可以穿鞋带
剑上殿的), 萧何这么做是为了表示自己有罪,  向皇上致歉。刘邦一见他这样,骂道:
“得了得了,你歇了吧,少来 这套。你为请求从我的猎场里分出土地给老百姓,我不答应,
就是想让老百姓知道,你相国是贤德的好宰相 而我刘邦不过是桀纣一类的昏君而已。我
把你关起来,就是让老百姓知道我有过错。”这段话说得极为坦诚,意思说,你再别搞那
些小把戏了,你想给我的好名声,我不领情,以后不要这么做了。
当然,如果和普通人相比,萧何也是智慧超群的人。首先,他有过人的识人之能。当刘邦
混迹街头时,萧何已是县里的“干部 ”,是个体面人。 那时,萧何无论职务还是地位都
比刘邦高,但他却慧眼识英雄,认定刘邦是能做成大事的豪杰。所以,无论大事小事,公
事私事,都照护着刘邦。刘邦起事后,他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从未起过二心。他是不
如韩信那样明白,但也没有韩信那样的“小九九”。韩信在识人方面是远不如萧何的,他
根本就不认为刘邦比自己有智慧,所以,到后来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还敢想着造刘邦的
反。萧何对刘邦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刘邦智慧的推崇。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找
到比自己有智慧的人,终生追随,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在处理身后事时,萧何所表现的智慧也是令人称道的。他家里没有盖豪华的宅院,所住的
地方也不太好。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的后代如果贤明,应该学习我的俭朴;
如果不贤明,就这种破房子,也没人惦记着来抢夺,至少能混个平安吧!”这种智慧可以
让那些想为后世留下庞大家产的人们好好学习一下。
五:
我写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努力从当时的历史事实理解那些充满智慧的西汉开国君
臣,努力廓清后来那些浅薄之人强加给他们的君臣猜忌的瞎话。他们都是智慧超群的人,
彼此之间有深刻的互相理解的能力,他们的友谊是基于共同智力水平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所以,才能默契配合,创出一番大业来的。如果后人只从狭隘的互相猜忌的
角度去理解这些人,那么也只能办出更为狭促弊巴的事情,离伟大的境界远矣。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功业造化与智慧有关,也与道德素质有关。最成功的人物
一定是智慧、道德素质都比较均衡的人,一旦道德上出现缺陷,对这个人命运的负面影响
是不可估量的,韩信的例子就是证明。那么,对于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智慧能否学到呢
?我觉得既可学到,又不可学到。对那些资质秉赋优秀、有理解智慧本质的能力的人来说,
当然可以从前辈的智慧中学到东西了;而对那些毫无鉴别能力,妄自尊大的人来说,自然
是什么也学不到的了。而历史学家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前辈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合乎实际
地展示出来,存放在那里,等着有智慧的来者去鉴别。
关于西汉开国君臣的记述的,最原始、最权威的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后人关于这方
面的一切研究文献都是来自《史记》,所不同的只是加入了后人不少肤浅偏狭的理解。与
其读那些经过偏见过滤过的“二手货”,还不如直接去读第一手资料:《史记》。
《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作品,太史公见解深刻,语言警策,生动传神,是任何一位
想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必读、且终身持续读的伟大著作。我们这里所推荐的版本是按现代
阅读习惯横排的版本,且由现代学者加以标点注释,白话今译。尽管有些具体的地名,句
子的解释可以商榷,但总的说来,是一部治学态度严谨的现代注释本,非常便于现代人阅
读。
QQ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者有道——西汉开国君臣智慧解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老好人”萧何为何出卖了韩信?
刘邦杀韩信为什么不能用刀
同为大汉的开国功臣,生性多疑的刘邦为何杀了韩信却放过了萧何?
刘邦带兵远征黥布,萧何倾尽家财资助刘邦,门客:你等着被灭族吧
萧何:保全自己是官场斗争的第一要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