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学记: 告子上06性善章
 性善章

公都子曰1):“告子曰2):'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3):'性可以为善4),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5),幽厉兴则民好暴6)。’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7),以瞽瞍为父而有舜8),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9),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10)。’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1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12),乃所谓善也13)。若夫为不善14),非才之罪也15)。恻隐之心16),人皆有之;羞恶之心17),人皆有之;恭敬之心18),人皆有之;是非之心19),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20),我固有之也21),弗思耳矣22)。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23),不能尽其才者也24)。《诗》曰25):'天生26),有物有则27)。民之秉彝28),好是懿德29)。’孔子曰:'为此诗者30),其知道乎31)!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1)公都(du1)子:人名,孟子弟子。(2)告子:人名,孟子弟子。(3)或:有的人。(4)为(wei2):成为。(5)是故:因此。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兴(xing1):兴盛的时候。好(hao4):喜欢。(6)幽厉兴:周幽王和周厉王兴盛的时候。好暴(hao4 bao4):喜欢暴力。(7)象:人名,帝舜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多次设计陷害帝舜而未遂。(8)以:凭借。瞽瞍(gu3 sou3):人名,也可以写作“瞽叟”,帝舜的父亲,因为目盲而有此名。为(wei2):作为。(9)以纣(zhou4)为(wei2)兄之子:凭借商纣作为则微子、比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说,微子、比干是商纣的伯父或叔父。(10)微子启:人名,商纣的伯父或叔父,为了保护祖先灵位而离开商纣。比干(gan1):人名,商纣的叔父,因为劝谏商纣而被杀。(11)然则:那么。彼:指以上所列的那些事。非:错误。欤(yu2):语气词。(12)乃若:如果说。其情:顺应他们的真情。为(wei2):成为。(13)乃:就是。(14)若夫(fu2):如果。(15)才:天生的材质。(16)恻(ce4)隐之心:不忍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害的本心。(17)羞恶(wu4)之心:自然而能知晓何为羞耻、何为可恶的本心。(18)恭敬之心:不敢丝毫怠慢他人的本心。(19)是非之心:能明辨何是何非的本心。(20)铄(shuo4):用火烧炼金属。(21)固:本来。(22)弗(fu2):不。耳矣: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3)或相(xiang1)倍xi3):从善的程度来说,有的人相差一倍,有的人相差几倍。无算:乃至无法计算。(24)尽其才:接近天生材质中所有的善性。(25)诗:此指《诗经·大雅·烝民》。(26)烝(zheng1):众多。(27)有物:有事情要做。有则:有法则要遵守。(28)秉彝(bing3 yi2):秉持常性。(29)好(hao4)是懿(yi4)德:喜爱如此美德。(30)为(wei2):撰写。(31)其:大概。知道:知晓天下正道。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过:'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有人说:'性,可以成为善的,也可以成为不善的,因此,周文王和周武王执政的时候民众就喜欢向善,周幽王和周厉王掌权的时候民众就喜欢暴力。’有人说:'有性善的人,有性不善的人因此当帝尧做君主的时候却会有(性不善的)象(性不善的)瞽瞍作为父亲却会有(性善的)舜有商纣作为微子、比干的兄弟之子,而且作为君主,却会有(性善的)微子启和王子比干。’如果说'性善’,那么以上所列的那些事难道都是错误的吗?”孟子说:“如果顺应真情就可以向善,那就是所谓的善。至于说做出不善之事,那不是上天生之为人时有什么罪过。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可以修养成仁;羞恶之心,可以修养成义;恭敬之心,可以修养成礼;是非之心,可以修养成智。仁义礼智,并非凭借外在的东西锻炼我,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人们)不去想这个问题而已。所以,(自己)想去求得(善),就能得到;(自己)舍弃(善),就会失去。有的人(善的多少)相差一倍数倍,甚至无法计算,是因为不能扩充完善自己的天生之才所导致的。《诗经》说:'上天既然生庶民,便有事情法则。庶民秉持其常性,因此喜爱此美德。’孔子说:'此诗的人,大概通晓大道吧!所有说有事情也一定有法则,庶民能坚持其平常的本性,所以才会喜爱这样的美德。’”

朱注: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好,去声。此即湍水之说也。)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与,平声。)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乃若,发语辞。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夫,音扶。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恶,去声。舍,上声。蓰,音师。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恭之主于中者也。铄,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算,数也。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扩充以尽其才也。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以着其本体,故言有不同耳。)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好,去声。诗大雅烝民之篇。蒸,诗作烝,众也。物,事也。则,法也。夷,诗作彝,常也。懿,美也。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愚按: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说解:

大概是因为公都子听到了告子所说的“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就认为既然人性本来就没有什么善与不善之分,那么,也就意味着本来就是空白的,或者本来就是那么一个“性”而已,无所谓善与不善。朱子说,在宋朝的时候,苏氏、胡氏之说大体上就是如此。虽然有“四书”、“五经”都在,却在宋朝以后到现在,也有不少持此看法的。这是不明心性、不明道的情况下,人凭借自己的思想和观察所得到的认识,是不信圣人之道、不信经典之文的表现。

公都子接受了此说,所以就此而引发出了一些思考。他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说法来证明这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性,本来无所谓善不善,既可以后天的影响而成为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影响而成为不善。正因为如此,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兴盛起来的死后,倡导的是善,于是庶民就开始喜欢善了;可是,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强大的时候,不再用善来行教化,于是,庶民就喜欢暴力了。”也就是说,庶民的善与不善,是国君的行为和教化的结果,不是人们本来就有善性。如果基于这个说法,那么,国家的政教就必然是“改造庶民”、“塑造心灵”,所有的善与不善,就都是外在添加给人的。既然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与不善,也意味着人本来就不知区别善恶的标准。在这里,“好善”与“好暴”之中的“好”都是“喜好”之意,所说的根本就不是“本性”。

第二种说法:“每个人的性是不同的。有的人是性善的,有的人是性恶的。因此,帝尧身为君王,他是性善的,不会因为有那个几次三番要杀掉大舜的'象’就变得不善,那个'象’、本来就是性恶的,不会因为有帝尧就能变成善的;大舜有不善的父亲瞽瞍,然而,大舜之善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商纣是微子启、王子比干的兄弟之子,其性不善,却有性善的微子启和王子比干。”这种说法,接近于韩愈先生所说的“性三品”。他认为,人性有“圣人之性”,其性纯善,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变为不善;有“恶人之性”,其性全恶,而且无论如何也不会变为善;有“斗筲之性”,其性既有善又有不善,教之以善则变善,教之以不善则变为不善。这么一说,也就否定了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否定了孟子所说的“人人可以为尧舜”。如此说来,圣人就是天生的,恶人也是天生的,都不必教化,惩罚也不起作用;只有“斗筲之性”的庶人,教化和惩罚才起作用。

说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后,公都子问:“如今先生说'人性善’,那么,难道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吗?”公都子的这个疑问,意味着他认为“性善”也好,“性恶”也罢,都是一种“认识”,都是一种“说法”,就好比说是各说各有理,却不知“人性善”是事实,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也无不如此,而根本不是“前提预设”,更不是“人性假说”。

孟子说:“一个人,当他的本性刚刚发动的时候,也就必然表现为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也就是其善的体现,不会有不善,更不会有恶。人们之所以做不善之事,并非天生某个人的时候就使他拥有了不善之性。天生人的时候,赋予每个人的性都是善的。有恻隐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仁;有羞恶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义;有恭敬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礼;有是非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智。所以,人之有仁义礼智,不是外在事物引发出来、锻炼出来的,而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本来就有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想到自己本来就有的这种善性,而且自己完全可以修养完善这种善性。所以说,只要一个人能立志于扩充完善自身的本性,就可以成就善;如果不想保持住自身的本性,就会变得不善。人们的善相差比较多,有的很少,有的较多,有的可以接近完善而终究不能达到完善,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完全把本性修养完善而已。”

然后,孟子又引用《诗经》中的话和孔子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孟子说:“《诗经》中有一段话说,上天所生的众多百姓,本来都是'天民’,使之按照人之性去担当人的责任。按照人之性去担当责任便是'事物’,人之性便是人所应当遵循的法则;众多的百姓都有这种善良的本性,所以,都会喜欢善而厌恶违背善性的邪恶。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大概可以说是通晓大道的人,所以能说出来人人都有善性,都由上天赋予了人所应当担当的责任,也都必然喜欢善而不喜欢邪恶。”由此来说,人人生来就具有善性,也都应该由此善性去担当起人生的责任。如果不知这一点,则虽然生而为人,却会像明珠沉在大海之中而不自知,甚至犹如明珠被深深埋在泥土、污秽之中而无法呈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之说,平世之道也
人性善恶论汇总(上:先秦至东汉)
《孟子》第148讲【告子章句上】(6)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
情范畴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
性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