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帖之祖《淳化阁帖》(之二)
(附图上者为《极寒帖》,下者为《日月帖》)
三、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十七帖》格调醇雅、篇幅宏大,为右军草书的典范,在《阁帖》中占有重要地位。或可说,
《阁帖》因为有《十七帖》而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对而言,右军的行书在《阁帖》中表现得就没有那么壮观了,只是星星点点。著名的《集王圣教序》,成于初唐,鸿篇巨制,可以视做右军行书的经典。那么,到了《阁帖》时代,用于集字的这些右军书迹是否已经不存了呢?关于这一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结果。
《阁帖》第六卷刻有右军行书《极寒》、《日月》、
《奉告》、《永兴》、《追寻》诸帖,具有典型的行书意味。特别是《极寒》一帖,几近正楷,风度与唐人极其相像。如果此帖不伪,那么它足可作为一个由晋向唐过渡的标准参照物,见证这一时期书法嬗变的轨辙。前人论书,每以晋、唐并举,此帖恰好是一个生动的注脚。据文献记载,初唐的楷书大家虞世南问书学于右军七世孙、南朝陈僧智永,可谓右军正传。今诸家书迹皆传,并几而观,是否可以窥见其胎息呢?
而《阁帖》第六卷所刻的这几通右军行书帖,肃穆端凝,态度渊雅,其内涵确乎与以《十七帖》为代表的右军草书不同———不论用笔的劲道、章法的灵动,还是气韵的超逸,都不无差距。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想,这种差距是右军的一种自觉的艺术创造。他有意使行书别为一体,所以在技术上充分、全面地求新求奇,给欣赏者以耳目一新的震撼。行书到了大令手里,则一破右军之法,流便恣肆,酣畅淋漓,较多地应用草法,字与字联系更加紧密,体势绵邈,使行、草二体趋于融合,界限不再鲜明。这看似是对右军的一种悖反,实则为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变通古今,择优适用,跳入跳出,在反复的磨合中呈螺旋式上升。
后人对《兰亭序》帖的认同,远在《阁帖》所刻右军行书诸帖之上。萧翼赚取以及殉于昭陵的种种故事,虽然于文献有证,却终究给《兰亭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轫的“兰亭论辩”,更使《兰亭序》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论辩双方言之凿凿,毫不妥协,十余年间,形同冰炭。此后,随着当事人的老去,《兰亭序》真伪迄无定论。局外人则大多沿袭传统,宁信其真。
《阁帖》所刻右军行书诸帖,与《兰亭序》确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传世《兰亭序》帖,在唐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诸家摹本,煊赫一时。北宋去唐未远,以上种种,宋人自然可以寓目
图为碧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局部
四、王献之的行书
王献之的行书,受自家学。那个“背后掣笔”的故事,妇孺皆知,虽然荒谬之极,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右军对大令的器重和父子的默契。事实上,王氏昆仲之中,也以大令最能传右军家法,其成就足以与其父相当。在书法史上,“二王”并誉,成为流传千古的风雅故事,他们的成就也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大令的贡献在于发展了右军的艺术。这一发展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行书趋于成熟并有所突破,二是使楷书最终定型,树立了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大令的行书,向有“破体”之称。那么,何谓“破”,又“破”在哪里呢?其实,这个“破体”,一言以蔽之,就是“破”了右军的行书体;说得啰唆一点,就是打破了右军的成规,突破了右军的藩篱,在书法的体势上实现了一种突破和跨越。元代赵孟頫浸淫于“二王”。他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个很有名的论断,后一句历来歧解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于“结字因时相传”一语,基本公认指的是字的间架结构因时代背景不同、审美取向不同而产生了多样化的结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令的书法是一个关键的转捩点,无论在书法史上还是在文字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破”的结果是催生了一个新的书体———行草。这种崭新的书体,气息绵邈,意态酣畅,动感强烈,直当一“破”字。前面我们说过,右军摆脱草法而别为行书,大令则利用草法改造行书,将二者巧妙地冶于一炉。须知这种熔冶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倒退和悖反,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充分调动艺术思维,运用“近乎道矣”的艺术技巧,自觉地、前瞻性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我们在此讨论的是《阁帖》中的王献之法书,本来不应旁骛,但是为了比较完整和全面地评论其艺术成就,我们不得不提及《洛神赋十三行》。
世传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元李倜语),流传过程中,墨迹逐渐散佚和损坏,至南宋时只存十三行。《十三行》墨迹传世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入元归赵孟頫,定为真迹;一为唐硬黄纸本,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今传无柳跋本的石刻,以“碧玉版”推为最精。此石明万历时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地下,石色深暗,美称为碧玉,初拓存字大都完好,石花自然清晰。以其地为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后人遂认为其为贾氏所刻。以传世晋人法书相参验,“碧玉版”雍容妍雅、灵动超逸,较柳跋本为胜。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确定的真迹,《十三行》是迄今所见王献之最早的、篇幅最大的、已经定型和完全成熟的楷书作品。据今所知,小楷的单刻帖始于宋,《十三行》作为其杰出代表,无疑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羲獻之跡
祝帅│“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吗?
如果书贴非要排名,那排天下第1.5的行书一定是它
书法史3000多年,传世经典有1000多件,排在前五的是这几幅字!
原来唐代的楷书真迹,全世界只此一幅,462个字,字字都是宝藏!
习书选帖的要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