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书法神韵断想之 (21-25)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一-二十五
孙过庭籍贯官职考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一
关于孙过庭的籍贯问题。孙过庭自称吴郡,窦蒙注云富阳人,张怀瓘云陈留人。想必三种说法都是有其依据和道理的。
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余杭(今余杭镇),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
晋咸和元年(326年),司马岳被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罢吴国,复为吴郡。大明七年(463),改隶南徐州。次年复归扬州。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叛乱,攻占吴县,改吴郡为吴州。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陈后主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析扬州地置吴州,治吴县,吴郡隶属吴州。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平定江南,改吴郡为苏州。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隶江南东道.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
富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富春县。初置时幅员辽阔,辖境含今杭州桐庐、建德等地。属会稽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名诛岁。仍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富春。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部分设吴郡,富春属吴郡。汉末孙坚、孙策就是出自富春而崛起江东,孙坚子孙权继业创建吴国,功垂后世。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历史上曾两度撤并。隋开皇九年(589)并入钱塘(后改钱塘)县,大业三年(607)复置。
从上面资料看富阳是吴郡的一个县,富阳人称吴郡是以大地名称之,不矛盾。
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春秋时郑地也,为陈所侵,故曰陈留,战国时魏惠王都大梁,即其地也。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汉高祖刘邦尝兵败于此,昭灵后是以死焉。。武帝元狩中分河南郡置陈留郡,逮至兴平中,董卓暴乱天下,魏武乃自此兴兵倡义。若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论,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县、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间的地区。其后,郡治屡有变更,但均未出今开封市境。
张怀瓘云陈留人,不应该是空穴来风,可能是孙过庭中年时期在陈留居住过。也可能是孙氏祖籍地 、出生地。终上,孙过庭祖籍吴郡富阳,后来又移居陈留,客死洛阳。
关于孙过庭的官职问题。窦蒙注云“右卫胄曹参军”,张怀瓘云“率府录事参军”。两种说法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说这两个官职孙过庭都干过。按照陈子昂所撰《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简称《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看,这两个官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右卫胄曹参军”在先,“率府录事参军”在后且为最后。因为一般墓志铭所写的官职都是死者生前的最后一任官职。从孙过庭“四十见君”开始为官,到“遭谗慝之议”离官,前后算来十六年之久,相信任过的官职当不止这两个,这两个官职仅仅是史料中显示出来的而已。
我们所知道的孙过庭所担任过的这两个官职都是军职。右卫属于皇帝管辖的军队,率府则属于太子管辖的军队。孙过庭的官职有多大呢?参考唐代的官吏制度,胄曹参军和录事参军均属于从八品。套用现在的军职则相当于团职的参谋、干事或协理员一类。
陈子昂《孙君墓志铭》中说:“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意思是:先生于仕途上的机遇特别的不顺。当先生学业有成的时候,赶上了国有大事,凶孽之灾延误了仕途。直到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惋惜的是先生这一次没能考取。让人安慰的是虽然没考取却能被录用为官。先生的仕途很不顺利,干了十六年还是个“率府录事”。遇到了太子暴死一事,又有人借此机会说先生的坏话,诬陷先生,使得先生连“率府录事”这样一个小官也丢了。 “遭谗慝之议”,就是因为别人的不实诬陷之词丢了官。如果不是丢了官,那也就够不上诬陷了,仅仅是瞎说而已。这应该就是孙过庭的仕途的结束。“谗慝”又指的是什么呢?孙过庭官职是“率府录事”,是太子管辖的军队里的军职,遭诬陷丢官,看来一定与太子事件有关。查阅唐史,孙过庭入仕时的太子是李弘。李弘656年封为太子,675年暴死。当太子19年。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孙过庭入仕的时间。按孙过庭“四十见君”一说计,当是显庆四年(659年)入仕。李弘死后,太子之争相当激烈。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率府军队交由谁管?原来的那些军官谁能用谁不能用等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些问题必然波及到原率府军队里的军官甚或士兵。这些人都存在着一个工作变动甚或去留的问题。孙过庭“遭谗慝之议”丢了官应该就是这件事。这一年即上元二年(675年)。如此说来孙过庭只当了16年官。
孙过庭生平考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二
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一篇是《祭孙录事文》(《陈伯玉集》卷七)。是解读了解孙过庭生平的较为重要的资料。文字不多,已透露了大量的孙氏的生平事迹、人生际遇。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陻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
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
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祭率府孙录事文 陈子昂
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仁德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己;诚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惭于贞纯,乃洗心于名理。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乌呼哀哉!平生知己,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之百年。相视而笑,宛然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夭当年。嗣子孤藐,贫窭联翩。无父何恃,有母茕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稽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飨!
现就两文的大意,参考相关资料,解读一下孙氏的生平。
孙氏名虔礼,字过庭,大唐吴郡人,幼年但对父母很孝心,与兄弟相亲友好,小时家境不好,来不及学文,十五岁喜欢上了书法,便发奋学习,写了一手好字,特别对二王的作品更是都有心得,经过十多年的苦练,已到了乱真的地步,成年后他博学各科,对天地之间的大道颇有领悟,但一直不能跻身仕途,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考中举人,三十岁那年他的书法已经有了一定成就,太宗看了他的作品,十分欣赏,称赞“过庭这个小子,书法与二王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这本来是孙鱼跃龙门的好机会,谁知太宗去世,一切落空,那时又逢“房遗爱谋反案”出现,此案牵连到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以及高阳公主等。这些人都被处死,冤狱株连很多。李恪随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强,很有社会威望,太宗尝谓此子像他。李恪为吴王,孙过庭吴地人,裹挟其中,无以自辩,与仕途无缘。四十岁时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令人惋惜的是又一次不能被录取。所幸却被录用,担任了右卫胄曹参军,右卫属于皇帝管辖的军队,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后来又迁任率府录事参军,率府则属于太子管辖的军队。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只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知道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忠贞于国家不掺杂自己的私心杂念。做人做事讲究问心无愧。但虽如此,在那个风云多变,官场倾轧时代,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依然不能自保。上元二年(675年),五十六岁的孙过庭遭受别人的不实诬陷丢了官。成为一介草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忠信已被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但当初的诬陷却未能给予昭雪。他的仁义诚实克勤,同样也不被外人理解看重。,故尔对官场顿生厌恶,有人劝他,打通关系,重返官场,他回答:当官光宗耀祖,那是别人的事,与我孙过庭有什么关系呢?孙氏以教授书法为职业,潜心研究书法理论。又总是时运不济,最后客居洛阳,贫病相加。常靠借贷过日子,欠别人的债务很多,长时间还不了人家。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心态很好,志气和平,别的什么都不在乎,也不为其它的事情操心受累。只是一门心思研究书法,他要通过书法体会人与天的关系,感悟万物变化的道理。到了老年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法建树,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书谱》一书。并立志将自己的书法理论通过其《书谱》和自己的书法教学实践传授给众多学子,使书法事业得以发展。谁知他的志向还没有实现,突然得病死去了。客死在洛阳的植业里客舍。诗人陈子昂为他写了《孙君墓志铭》《祭孙录事文》以怀念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惊呼:钟繇等书法先贤死后,他们的书法技艺就没人传承了。先生这样的书法艺术人才是多少代以来才能出现的一位,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及的。怎么能够想到孙君还没有发挥出他最大才智,书法艺术正在发展时,就去逝了。孙君于书法方面诸多的才艺、诸多的思想理论都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却永远地去了。虽然有翰墨留下,但这些东西就如同他的魂魄一样,必定是虚掩的。悲哀啊,莫大的悲哀!
关于对孙过庭《书谱》艺术理论的评价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三
《书谱》一书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含金量很高的、全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影响力很大的、倍受书家们欢迎和重视的一部书学著作。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有人评价孙过庭的《书谱》时用了类似的话,即“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孙过庭之《书谱》:如史如诗,如歌如咏,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入规入矩,入情入理,潇潇洒洒,四千余言。论文意、论文采,与屈子之《离骚》相比,毫不逊色,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书谱》之问世,千百年间,论书之众,书论之多,谁人可与孙子比肩?哪篇能随《书谱》其后?。
什么是书法艺术最高深也最为普遍的理论呢?三个字:书达情。孙过庭将“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作为书法的最高主旨,所要解决的就是书法艺术的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以往的书法理论重在用笔,突出技巧,错把书写技巧置于书法的主导地位。孙过庭的书法理论旨在用意。他力主在用意的前提下用笔,通过用笔体现用意。这是他对以往书法理论的最大突破,也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于当时是超前的,于今天亦不落后。
孙过庭《书谱》的问世,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才告开始。此前所称书论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书法艺术或写字的方法、技巧、经验、感受、体会、评说之类。《书谱》难道不是绝唱吗?
《书谱》是一部书法史诗。《书谱》从古至唐,将以往书法家、书法品评、书法作品、书法理论进行了大总结,推出了精华,屏弃了糟粕。手笔之大,论说之精之确,无人可与比拟。《书谱》从文学角度看,又是一部散文诗。诗文之长古文中并不多见;立意之新之深绝无仅有;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说理透彻,言简意骇;遣辞恰确,富有文采;等等。诗歌中惯用的修辞手法如若比喻、对比、排比、互文等在他的笔下运用自如,妙笔生华;诗文中的对仗、压韵随处不在体现,等等。称其为“书史之离骚”一点也不过分。
《书谱》是一部书法学讲义、书法教材、书法课本。孙过庭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为书法的主旨,对书法的方方面面包括书家、学书、书牒、运笔、授书、评书等展开了论述。其中充满了辩证法,巧用了方法论。说理透彻,比喻精辟,妙语连珠,富有趣味。翰墨之精,入矩合规,字数之多,堪为后世草书之法帖。于右任先生致力于草书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取字取法多源于《书谱》。
《书谱》是书法批评的短枪和匕首。孙过庭对书法的批评所击之处,切中了书法之积习陈弊,鞭辟入里,言真意切,有拨云见日之效。这些批评有效地导引了书法之发展与未来,为后世学书人指明了一条学习书法以及书法创作的成名、成家、成功的正确道路。
宋高宗谓孙过庭《书谱》“此谱妙备书法”。米芾《书史》中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近前而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代李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天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孙过庭,生性耿直,才思敏捷,善于文辞、精于翰墨。书史上对其褒贬不一,褒多于贬。褒者出于公心,贬者泄于私愤。
孙过庭的书法,开元年间书论家张怀璀对他有极高地评价:“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品。”《宣和书谱》也说他 “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可见孙氏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有超凡的天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系。
厚今而不薄古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四
《书谱》在书法理论方面有什么建树,提出什么创新,有什么理论思考,这决定《书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在《书谱》开篇部分孙氏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十分有意思的问题,如何评价古今的书家。历来评价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盲目崇拜古人,大唱颂歌,一种是盲目自大,厚今薄古。这两种都不利于书法的传承。前者影响书法的发展与创新,只能在古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最后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是书法文化自宫;后者偏离书法的传统正轨,抛弃前人书法优秀成果,斩断书法传统的源头,造成书法艺术走入歧途。
防止厚薄之弊首先要客观评价前人。《书谱》是怎样评价前人的呢?他是通过引用王羲之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古今是相对的,对孙氏来说唐以前的就是古,对王羲之来说,晋以前的是古。孙氏人微言轻,说出的话没有份量,他不得不搬出书圣,特别那是个尊王时代。这么做是无人敢非议的。这是孙氏聪明的地方。
《书谱》开宗明义说道:“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殒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这就是说,自古以来善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堪称书艺卓绝,晋代末期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世称精妙。孙氏认为:各个时代都有优秀的人物,汉魏的钟繇和张芝,晋末的王羲之、王献之,就是那个时期的优秀代表。真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在书法史上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今草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现在已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这在书法史上是有定评的,至今未动摇。这四人在书法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都开创了书法的新局面。钟繇由隶入楷,张芝创今草,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他穷通各家。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他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在这里孙氏并不因为王羲之“推张迈钟”而厚此薄彼,也不会因为尊羲鄙献世俗之风而人云亦云,而是以卓立不群的精神,表达自己的看法,显示了书法理论家的独立的人格。在四人中,孙氏认为是继承关系“钟张殒没,而羲献继之”承认传统,承认书法史的连续性,这是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点。承认继承、承认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正确的书法发展观。中国书法正是沿着这条路子不断地前行。
在书法史上,厚古者有之,一切都是古人的好,处处讲出处,离开对古人的模仿,就无法动笔。
在书法理论方面,言必古人,拾人牙慧,生搬硬套,生吞活剥。
厚今者有之,横空出世,目空一切,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花里胡哨,招摇过市,自说自话,搞一些旁门左道,混淆视听。在书法理论方面,生搬西方美学的艺术公式,标新立异,以丑为美,胡乱涂鸦。
薄古者有之,否定一切,前无古人;薄今者有之,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人有的是无知,正所谓无知者无畏,还有一些人,头脑发热,狂妄自大,还以为拔着自己的头发就可以离开地球。
其实,书法艺术的个人实践与书法传统是无法分离的,但每一个人又有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客观公正的考量才行。理论探讨、评论欣赏,就是专业的考量。当然,考量的过程既是考量作品、书家,同时也是考量书评人的专业水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落笔就是极品!壹庸《书谱》用笔作品局部图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三讲 孙过庭名字籍贯官职辩
孙过庭书法艺术
孙过庭 草书集字《心经》
话◎《书谱》新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