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45)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燕性悫,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或以击倍。”武侯曰:“善!”
吴子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力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孤涉险,半隐半出。诸如此者,击之勿疑。有不战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冲吾北,齐临吾东          冲:面对
B.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          细:细致
C.选而别之,爱而贵之          贵:使……尊贵,重用
D.能审料此,或以击倍          审:了解、看清
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
A.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
B.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
C.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行驱饥渴,务于取远
D.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表现了吴起卓越军事思想的一个方面,他对敌国情况的分析透辟,应对策略恰当,处处显露卓见。
B.吴起面对武侯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从容坦陈自己的见解,首先指出,要国家安全,必须戒除对财宝的占有欲,其次才是军事策略。
C.吴起的军事思想中十分重视选拔和重用人才,厚待他们的父母与妻室儿女,注重严明的赏罚制度,这些思想都很有借鉴意义。
D.吴起分析事理,条理性、逻辑性都很强,很有说服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
(2)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参考答案
1.B(细:小,普通)
2.C(“楚性弱…不久”是陈述楚国的军事情况,非吴起之军事思想)
3.B(“戒除对财宝的占有欲”对原文理解错)
4.(1)政令松驰而待遇不均,一阵之中人心不齐,兵力部署前重后轻,所以阵势强大但不稳固.
(2)当其士卒因争利而脱离其将领掌控时,就趁其混乱打击其零散的部队,并设置伏兵,伺机取胜,它的将领就可以捕获。
(五六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2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译文: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劳:慰劳。
2、C   解析  ③⑥句不属于。
3、D   解析  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的心境。
4、(1)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2)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3)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
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五六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③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⑤,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⑤巽:xùn,通“逊”,委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行营节度使                            领:领导
B.戚不敢言                               戚:忧伤
C.舆来庭中                                舆:抬着
D.然终不以在吾第                        第:住宅,府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罪且及副元帅                         臣死且不避
B.       吏以告泚                 权以示群下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3.以下各组句子,分别直接表明段太尉“不畏强暴”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A.①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②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B.①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
②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C.①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②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D.①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②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2)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
(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参考答案
1.A     (领:兼任)
2.B     (A将要,副词/尚且,副词;B均作介词“把”;C就,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转折;D怎么,副词/什么,代词)
3.A     (B①表现段太尉做事讲究策略;C②表现段太尉廉洁;D①非指太尉之事)
4.D     (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5.(1)您如果能任命我担任都虞候,(就)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注意“诚”“某”“已”等字)
(2)(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注意“益”“无以”“即”等字的翻译)
(3)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它。
(注意“幸”“货币”“慎”等字的翻译)
参考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驻扎在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后,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全都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已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求见并劝说焦令谌。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怎么竟敢说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血污,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临时驻扎在径州的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责打无罪之辈,还收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焦令谌虽然凶暴傲慢,但是,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流浃背。
等到太尉自泾州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时,告诫他的亲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财物。”待到过歧州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而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让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五六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殷不害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以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任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温,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父忧过礼      忧:(父亲的)丧事
B.仕梁廷尉平      仕:做官
C.因将家属西上     将:将要
D.号泣不辍声      辍: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见者莫不哀之
B.远近寻求,无所不至
是吾剑之所从坠
C.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
D.不害先于别处督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下列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殷不害之所以深得梁武帝的赏识,是因为他长于政事。
B.殷不害是简文帝的心腹,当简文帝被侯景囚禁的时候,他得以和简文帝朝夕相处,侍奉简帝更加恭敬。
C.简文帝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吞下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殷不害借用晋文公的经历解梦,从而祛除了简文公的心病。
D.殷不害有孝行,“居父忧过礼”;老母死于战乱,他历尽艰辛寻得母尸,之后长达七天粒米未沾,悲伤过度,日渐消瘦。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简文为景所幽
译文
(2)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
译文:
(3)  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译文:
5.请概括殷不害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
1、C
2、C
3、D
4、(1)等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
(2)如果上天有预兆,希望你说的话不是虚言。
(3)从此吃着粗劣的食物,穿着粗布衣裳,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看见他的人没有谁不怜悯他。
5、孝顺、勤劳节约,擅长治理,事上恭谨。
(五六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抚司克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译文: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译文: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译文:
参考答案
1.D(间:从小路。)
2.C(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B(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4.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5.(1) 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2) 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 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
【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死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五六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
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
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
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     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     就:靠近,凑近
C.迤逦咨嗟击节           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         等:相同,一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
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
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
②请隐士毕其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参考答案
1.C 迤逦:连续不断地。
2.D ①是老画工对隐士画艺的赞扬,②是老画工对隐士的画艺的佩服。A项①形容隐士学画刻苦,②写老画工对隐士画的“前驱”不能理解;B项①是杜甫形容吴道子的画的,②表现隐士的谦虚;C项①是老画工绘画的理念,②毕少董对韩愈的文章的评价。
3.B 故意曲解。“画工弗敢当”,不是老画工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不好。后文也有隐士对他的评价,“尔艺与其他工不同”。
4.(1)在前面引路的人地位低下,骨骼相貌应当瞪着眼怒张着胡须。
(2)虽然你的技艺与其他画工不同,(但)总之你只能画人间罢了。
(3)大概力量用尽却感到没有用尽,文章写完了意思却不贫乏(即言犹尽而意无穷),到了巧夺天工惊鬼神的地步,文章的气势还不能够停下来。
参考译文:
毕少董说,在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庙里有吴道子所画的壁画,(画的)就是杜甫诗中所说的“冠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的情形。官府拿那壁画拍卖。有一个隐士,也是画画的高手,用三百千钱买下了壁画。于是闭门三年(临摹这块壁画),然后就用车子装着壁画沉入洛河。(后来)老子庙也修建完工,庙里的墙壁应该第二次画上壁画。郡里邀请隐士作画,隐士没有推辞。
有一个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来画画的。众人讨论谁应该画东边的墙壁,隐士把东壁让给老画工画,老画工不敢接受。谦让再三,隐士就凑近东边的墙壁开始画天地。隐士刚刚画完在前面引路的两个人,老画工就来到东壁旁看隐士画画,没有说一句话就离开了。老画工也画在前面引路的两个人,隐士前去观看后,也不说一句就离开了。于是各人神闲意定,不拘形迹(解衣:脱衣。《战国策·齐策六》:“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盘礴:箕踞。伸开两腿坐。 宋·苏轼《<和饮酒>序》:“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輒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餘。”宋·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今朱君无求於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余亦得攫攘其旁也。”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不再相互观看。
等到画好了后,老画工前来观看,他在起初表现出不赞许的神色,渐渐地看到了其他的,连续不断地感叹击节称好。等到看到车中的一个人的时候,老画工惭愧惊骇地下拜说:“先生的才能不可匹敌,我从这以后烧掉画具,不敢再谈画画的事儿了。”有人问他,他说:“在前面引路的人地位低下,骨骼相貌应当瞪着眼怒张着胡须,可以和赶马车的人相比。近侍清高尊贵,骨骼相貌清奇高大秀丽,可以和台阁大臣相比。至于车中的人,就是帝王,骨骼相貌应该是像龙一样的姿容和像太阳一样的外表,可以和至高无上的人相比。现在先生的在前面引路的人,竟然画得清奇高大秀丽,我私下认为地位卑下的人都像这样,那么怎么能够画好近侍呢?近侍继而可以勉强画出,那么有怎么去画车中的人呢?如果(画的)贵贱的神态全都相同,那么不值得把这作为壁画了。现在看先生所画的,在前面引路的人是我的近侍。所画的近侍是我车中的帝王。等到我看到(先生所画的)车中的人,他的神态气宇骨骼相貌大都是我平生不曾见到的人,古代的图画中也不曾见过他们。这就是我惭愧惊骇的原因。”隐士说:“这是画的世间的人。你所画的瞪着眼睛,怒张胡须,那是人间的人罢了。人间的人就面容眼神气色神态都是尘俗的。虽然你的技艺与其他画工不同,(但)总之你只能画人间罢了。”老画工前去毁掉了自己画的壁画,拿出家里的钱赔偿,请隐士完成画壁画的事情。
少董评论说:“我评价隐士画壁画,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章开头就说大海作为环境,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大的了。假如其他的人也能这么写,那么后来就一定没有能够继续写下去的人了。韩退之的文章积累千言所说的繁多而没有多余的,大概力量用尽却感到没有用尽,文章写完了意思却不贫乏,到了巧夺天工惊鬼神的地步,文章的气势还不能够停下来。世上写文章,谁能做到像这样?所以对评论隐士的画也是这样。
(五六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  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参考答案
1、 A解析  正:使……改正。
2、 C解析  A项最/到;B项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C项都;D项连词,来/凭。
3、 B解析  B项省略成分应为“而”。
4、 C解析  ①说的是“法”;③说的是“人”,间接反映;⑤间接反映。
5、 D 解析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错。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不可治理,不修礼义,廉耻之心就树立不起来。百姓不知礼义,法律也不能让他们走上正路,不尊崇善举、罢止丑行,百姓不会趋向礼义。没有法律不可以治理国家,不知礼义不可以推行法律。法律能诛杀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做出像孔子、曾子那样的善行;法律能惩罚偷窃之徒,却不能使人做到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高徒七十,学子三千人,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无论言行、仪表、文章,都是教化而成的。为墨子服役者有百八十人,都能使他们赴汤蹈火,死不后退,也是教化所致。
在肌肤皮肉上刻花纹,受伤流血,很难忍受,然而越人以此为荣。圣王在上,阐明好恶给百姓看,用褒贬引导百姓,亲近、举荐贤士,黜退无才之徒,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而有尊贵、显赫的声名,老百姓又有谁不服从呢? 古代设法却无人犯法,设刑却不用刑,不是可以刑罚而不刑罚;百工按时劳作,万事兴盛,是因为修明礼义、任用贤德之人。英雄豪杰,各自按照才能大小处于合适的职位,得其所宜,由本至末,以重制轻,那么君主倡导而百姓和顺,上行下随,四海之内,同心一致,弃贪鄙向仁义,这样教化百姓就好像风摇草木,过处无不顺伏。
如今使愚蠢的人教导智者,使无才之人管理贤士,即使刑罚严明,百姓也不会顺从,这是因为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所以圣主推举贤能,建立功业,昏主推举惟命是从的人。文王推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就是举贤建功。夫差任用太宰嚭而灭亡,秦王任用李斯、赵高而亡国,这是因为推荐惟命是从的人。所以观察君王所推荐的人可知治乱,观察君王亲信的人可知其贤愚。
(五七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石焉,翳于奥草     翳:遮蔽
B.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纡馀:曲折萦回的样子
C.公之择恶而取美       择:选择
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石焉,翳于奥草           ②有泉焉,伏于土涂。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④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辇山石,沟涧壑              B.芟其芜,行其涂
C.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D.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4.联系全文,对本文内容与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理,托物言理,言从新堂而起,意却在新堂之外,把题旨确立在如何为政上,内容充实,立意颇高。
B.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叙发端,经叙而议,议后再叙,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会贯通,做到景情事理的和谐统一。
C.文章交错运用偶句和散句,散中有整,参差多变,音节徐疾相济,形成一种行文流畅,顿挫有节的艺术风格。
D.从整体上看,文章结构以翻腾开合,跌宕多姿取胜,且在直起直落中饶有映衬、对比之美。
参考答案:
1、C(择:去除)
2、A(①②表被动的介词。③取独④结构助词 的)
3、D通“殖”,生长(A沟:动词,疏浚沟通;B行:使动用法,使……通行;C蓄:名词,积水)
4、B “以议发端,经议而叙,叙后再议”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五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 (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 ,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 ,甚慢易之                          易:轻视
B.吾王长者,不倍德                         倍:通“背”,背弃
C.吾王审出乎                                       审:审问
D.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多:赞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贯高“能立然诺”的一组()
①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②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③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④终不复言
⑤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⑥乃仰绝肮,遂死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刘邦对待赵王张敖是相当的傲慢无礼,但张敖想到自己是刘邦的女婿,故而隐忍不发,按照女婿对待丈人的礼节行事,毕恭毕敬,自居卑下。
B.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平日就很讲究气节,看到刘邦侮辱自己的赵王,心中无法忍受,要求把刘邦杀了,乘机拥戴赵王做皇帝。
C.贯高等人谋刺刘邦未能如愿,后来被仇家告发,赵王被逮捕,贯高等人纷纷挺身而出,自承罪责,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推给赵王。
D.贯高的朋友泄公受刘邦委派,入狱探问贯高案情真相,贯高将事情经过从头到尾、源源本本说了出来,证明了赵王确实清白,张敖最终得到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译文:
(2)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皇上向赵国发布文告说群臣和宾客有追随赵王的全部灭族。(关键词:“诏”“族”两词都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
(2)皇上愤怒地说:“若是让张敖占据了天下,岂不要轻视你的女儿了吗!”(关键词:“少”,轻视;“而”,代词,你的。句式特征为假设复句、反问句。)
【参考译文】
汉五年,张耳逝世,谥号为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接续他父亲做了赵王,汉高祖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赵王敖做王后。
汉七年(前200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节。高祖却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伸开两只脚,责骂,对他非常傲慢。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原是张耳的宾客,他们的性格生平豪爽、易于冲动,就愤怒地说:“我们的国王是懦弱的国王啊!”就规劝赵王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高祖那么恭敬,而高祖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是依赖高祖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开口。”贯高、赵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议论说:“都是我们不对。我们的王有仁厚长者的风范,不肯背弃恩德。况且我们的原则是不受侮辱,如今怨恨高祖侮辱我王,所以要杀掉他,为什么要玷污了我们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功劳归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汉八年,皇上从东垣回来,路过赵国,贯高等人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墙中隐藏武士,想要拦截杀死他,放到隐蔽的地方。皇上经过那里想要留宿,心有所动,就问道:“这个县的名称叫什么?”回答说:“柏人。”“柏人,是被别人迫害啊!”没有留宿就离开了。
汉九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他的计谋,就向皇上秘密报告贯高谋反。于是皇上把赵王、贯高等人同时逮捕,十多人都要争相刎颈自杀,只有贯高愤怒地骂道:“谁让你们自杀?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与,却要一块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没有反叛的意思呢!”于是被囚禁在栅槛密布而又坚固的囚车里和赵王一起被押送到长安。审判张敖的罪行。皇上向赵国发布文告说群臣和宾客有追随赵王的全部灭族。贯高和宾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剃掉头发,用铁圈锁住脖子,装作赵王的家奴跟着赵王来京。贯高一到,出庭受审,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赵王确实不知。”官吏审讯,严刑鞭打几千下,用烧红的铁条去刺,身上没有一处是完好的,但始终再没说话。吕后几次说张敖因为鲁元公主的缘故,不会有这种事,皇上愤怒地说:“若是让张敖占据了天下,岂不要轻视你的女儿了吗!”不听吕后的劝告。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皇上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他是臣的同乡,我向来了解,这原是赵国讲气节、守信用、说一不二的人。”皇上派泄公拿着符节在便轿前问他。贯高仰起头看看说:“是泄公吗?”泄公慰问、寒暄,像平常一样和他交谈,问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这个计谋。贯高说:“人的感情,有谁不爱他的父亲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因为这件事已被判处死罪,难道会用我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吗!但是赵王确实没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他详细地说出了要谋杀皇上的本意,和赵王不知内情的情状。于是泄公进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地作了报告,皇上便赦免了赵王。
皇上赞赏贯高是讲信义的人,就派泄公把赦免赵王的事告诉他,说:“赵王已从囚禁中释放出来。”因此也赦免贯高。贯高喜悦地说:“我们赵王确实被释放了吗?”泄公说:“是。”泄公又说:“皇上称赞您,所以赦免了您。”贯高说:“我被打得体无完肤而不死的原因,是为了辩白张敖王确实没有谋反。如今赵王已被释放,我的责任已得到补救,死了也不遗憾。况且为人臣子有了篡杀的名声,还有什么脸面再侍奉皇上呢!纵然是皇上不杀我,我的内心不惭愧吗?”于是仰起头来卡断咽喉而死。就在这时,他已经在天下闻名了。
(五七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黩近                   黩近:狎近
B.柔举家适河北              适:到
C.子盍去乎                   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               寡要:少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去而从曹操
惑而不从师
B遂南之武陵
卒之东郭墦间
C钦数见奇于表
莫不有求于王
D遂委心服事焉
惧有伏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 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的态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译文: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译文:
(3)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所以一同来荆州,是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不要同我们在一起。
(3)譬如同坐一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只是为将军考虑啊!
【参考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年少时,因为颍川为战乱之地,他劝家乡人赶紧避难,家乡人多因怀乡不能离开。荀彧独自率领他的宗族前往冀州(今河北),当时占据冀州的袁绍待他用上等宾客的礼遇。但荀彧思量袁绍此人终究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去跟随曹操。他的家乡人留在颍川的,大多数被强贼乱军所杀。
袁绍派遣使者迎接汝南(今河南上蔡东南)的士大夫,和洽独自去了荆州,刘表待他用上等宾客之礼。和洽对人说:“我所以不跟从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是要避开争战之地。昏世之主,不可过分接近,久留不走,邪恶就会兴起。”于是南往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那些留在荆州的,大多数被刘表杀害。
曹操为兖州(今河南滑县东)牧,陈留(今河南陈留)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关系人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高柔把全家都迁到河北,张邈果然叛变曹操。
郭嘉初次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道:“明智的人将会慎重地衡量他的主人,袁公头绪很多,但不得要领,好为谋略,但不果断,这样的人难于与他共济大难,我要再次行动,另找新主人,你们怎么不走呢?”辛评等人说:“袁氏在当今天下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离开袁绍,去依附曹操。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门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繁钦因躲避战乱到了荆州,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露奇才。杜袭说:“我们所以一同来荆州,是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不要同我们在一起。”到汉献帝立都许昌,赵俨说:“曹镇东(曹操时为镇东将军)一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今河北献县东)邢颙在无终(今河北蓟县),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平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天下士人中的先觉者。”
孙策平定丹阳(今安徽宣城),吕范请求暂时让他兼任丹阳的都督。孙策说:“子衡(吕范字子衡)已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济时世,譬如同坐一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啊!”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结友好。及孙策死,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一见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刘备服务。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五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①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③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杀之。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③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        间:离间
B.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
C.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  独:难道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
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当以何事去?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
C.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      不敢言而敢怒
D.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作者对范增的评价的一组是( )
①不去,羽必杀增
②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③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④力能诛羽则沫之,不能则去之
⑤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面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⑥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A. ①④⑥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增被一点点夺去权力之后,就向项羽请求告老还乡。还乡途中,病发而死。
B.作者认为,诸侯都背叛了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C.项羽夺去范增的权力完全是因为中了陈平的反问计,此前从未怀疑过范增。
D.本文就范增当不当离开项羽,当在什么时候离开项羽展开议论,批评了范增不能知己,欲依项羽以成功名的浅陋。同时也指责了项羽的猜疑和不能知人。
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藏之于耳藏之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不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1)  用斜线(/)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直接断在原文划线句上)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②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不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参考答案
1.C(独:只,只是,仅仅)
2、C(C项均为转折关系连词,可译为“却”。 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可译为“因为、由于”;后者可译为“凭……身份”;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但意义不同,前者用在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假设,可译为“那么、就”;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
3、D(①③句是对项羽的评说,④是作者自己假设范增应该怎么傲。)    4、C(义帝为范增谋立,项羽杀义帝时,就已经对范增起了疑心,是在陈平施反间计之前。)
5、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王项羽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情,渐渐地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很生气,说:“天下的事已经平定下来了,以后君王您就自己来干吧。希望您允许我告老回乡为民。”范增回乡时,还未到彭城,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很正确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不早点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去呢?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是做臣子的职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此离去呢?《易经》上说:“能预知事物的苗头是神明的!”《诗经》上说:“看那天上下雪,是先落雪珠的。”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时。陈涉能得民心,是因为假借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能够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项羽,是因为他杀掉了义帝熊心。况且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难道只会影响到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会与义帝有共同的祸福。没有义帝死而范增能长久活下的道理。项羽杀掉宋义,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了义帝,就是对范增疑心的最根本的表现。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事物一定会先腐朽而后生虫子;人也是先怀疑某人,而后关于某人的谗言也就会轻易接纳了。陈平虽然有智谋,又怎能离间对人无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议论义帝,是天下的好帝王。他单派沛公入关破秦,而不派项羽:在许多人中间看中宋义,有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贤明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诈称义帝的命令杀死宋义,义帝一定不会容忍,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不必等聪明人识破然后才能知道。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们都因此服从,半途杀死义帝,决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会尽力争辩而不听任项羽的土张。项羽不采用他的意见,反而杀死范增拥立的义帝,项羽疑心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当项羽杀死宋义时,范增与项羽以同等的身份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确立。替范增计谋,有力量杀死项羽,就杀死他,不能,就离开他,如能这样,难道不是一个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合不来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该去不该去的情由,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见识是多么浅陋啊!虽说是这样,范增,是高祖所害怕的人,范增不走,项羽就不会灭亡,他也算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啊!
(五七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汝阴侯夏侯婴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   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        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B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C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D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译文: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译文: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C(北,被打败的敌人)
2.B(第一个“也”表示肯定或否定语气,第二个“也”表示感叹语气)
3.D(“八岁”意为八年)
4.C(很有谋略)
5.⑴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
⑵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 夏侯婴。
⑶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参考译文】
汝阴侯夏侯婴是沛县人,(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管养马驾车。每当送客人回来,经过沛县四水亭,就跟高祖交谈,没有不谈到日影移动,天色已晚才走的。不久,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与高祖很亲近。高祖开玩笑伤害了夏侯婴,有人揭发了高祖。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后来这个案子又翻了过来,夏侯婴因为高祖(作伪证)的牵连而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终于因为这让高祖逃脱了罪责。
高祖当初跟手下想攻沛县的时候,夏侯婴以县令属官的身份做高祖的使者。(后来)高祖回师平定三秦,夏侯婴又跟随高祖攻打项羽,到了彭城,项羽打败汉军,汉王打了败仗,因为形势非常不利而逃跑,(路上)遇见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让他们上了车。因为马已经疲惫而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汉王着急,几次用脚把孩子踹到车下,要丢下他们。夏侯婴几次都把他们从车下抱起来,让他们坐在车上,先慢慢驾车,等到把孩子抱好坐定后,才驾车奔跑。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但最终得以逃脱,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送到了丰邑。
汉王追击逃跑的匈奴骑兵到平城,被胡人包围,被困了七天,汉王派使者送厚礼给匈奴单于的阏氏,冒顿就解除一面的包围。汉王出城时想快点跑,夏侯婴却坚持慢慢行走,弓箭手都拉满弓向外以护驾,终于脱身。
夏侯婴跟随汉高祖在沛县起兵,一直至高祖逝世,长期担任太仆官职。后来仍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于是把宫殿北面第一等的公馆赐给夏侯婴,说是“近我”,来显示他地位尊贵并且与众不同。孝惠帝逝世后,代王来了,夏侯婴以太仆身份与东牟侯进入宫廷,废去少帝,用天子车驾到代王宫邸迎接代王,与大臣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他仍担任太仆。八年后去世,谥号为文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专题阅读24篇
文言文阅读练习1
名校月考文言文阅读精选(九)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注解27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