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辽金时期名镜集萃(中)
中国古代青铜镜,自齐家文化起,伴随着辉煌又灿烂的华夏文明史一路走来,绵绵不绝。铜镜铸造的历史到了宋辽金时期,学术界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是铜镜发展的衰落期,这个说法显然有一定的艺术局限。实际上宋辽金铜镜较前朝在艺术风格,制造工艺和金属配比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不可否认也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色,既有继承与发展的创新其中以人物故事镜为题材的铜镜纹饰尤为突出。
在中国铜镜的合金成分方面,宋镜也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宋镜与汉唐镜不同,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多,于是一反汉唐镜铜质银白色泽,而为黄铜色泽,质地也不如汉唐镜坚硬,变得粗软。重实用不重纹饰是南宋镜的最大特点,宋代除了名号,没有任何纹饰的镜商标铭文镜极为流行。这种情况在唐代镜子中几乎没有见到。
宋辽金镜不但量大,更难得质精的令人赞叹,这对于端正学界传统的中国铜镜宋以后便“中衰”、“衰败”之说,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从现已能看到的宋辽金铜镜,中衰之势与汉唐相比,确实有之,但毕竟不是主流,中国铜镜真正中衰期是在明清,宋辽金更多的是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 由于镜子铜质配比的变化(或者说是配此“失传”),宋辽金元铜镜的表面质量,和汉、唐银光熣灿的铜镜相此,已不可同日而语,确实有“中衰”之征,而宋金之人正是利用该时期铜质疏软的特点,创制出了“雕工镜”,最典型的便是宋金时期的雕工双鱼镜,寓意吉祥如意的主题,巧夺天工雕刻技术,神韵灵动、栩栩如生的双鱼所表现出的绘画技巧,不蒂是最具该时期特色的“海兽葡萄镜”,是该时期铜镜艺术登峰造极的产物,是宋金时期铜镜创新发展标志性镜种,汉唐时期铜镜高锡青铜的质地,硬而脆的特性,产生不了雕工镜。
二, 铜镜纹饰题材丰富多彩,花卉蜂蠂、芦苇秋雁,山水飞瀑,八卦符咒,降妖伏魔,诗书钱纹,踘蹴春游,无一不能入镜。尤其宋金元的神仙人物、历史典故人物镜, 其题材品种之丰富,存世量之大,更是唐镜所无法比拟的,在工艺制作上,也别具特色,除铸制工艺外,个别镜种也应用了雕工工艺,令人耳目一新。该时期的许由巢父,柳毅传书,麻姑献寿,唐王月宫,张羽煮海,犀牛望月,八仙过海,王质观棋等题材的铜镜,名闻遐迩,深受广大镜友的青睐和爱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 镜形推陈出新,多姿多彩。该时期镜形除了承袭唐代菱花、葵花、亚字、方形等传统镜形外,还创制出了鼎形、炉形、钟形、花瓶形、桃形、心形等种类繁多五彩滨纷的镜形。丰富了宋辽金元铜镜文化,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些镜形仅为该时期所独有,如鼎形、炉形、花瓶形,自然也是该时期的最大特色之一。
四, 带支架、带柄铜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古镜必须悬而用之、架而用之的传统使用方法,支架镜可以支而以用,增加了铜镜的便携性和实用性。而带柄铜镜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决不能看做是圆形镜仅多了一个柄,此柄的出现,有其深邃的社会需求的支撑,是整个社会交往(尤其上流社会)礼仪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古代铜镜中心具钮,不管是架而用之或悬而用之,镜子是固定的,这就把人也固定了,“对镜梳妆红”,准确的写出了妆容时镜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伟大恢辉煌的另一面,采光不足是通病,雨霾天气更甚,这就增加了宫厅闺房用镜的局限性,促生了有柄镜的出现。首先,以手执镜,镜隨人走,要比架镜、悬镜映照整容更方便又隨意,可以“逐光”而照。其次,与架镜、悬镜相配合,可以窥视、修整发髻、发形头首后半部分的梳理妆况,而没有带柄镜,这一需求便很难滿足。以中国铜镜为代表的东方具钮镜系,在其发展的最后时刻,由于社交、生活需求,在中国,带柄镜逐渐增多,而在日本,具柄镜要多于具钮镜,便很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这应该是宋金时期人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对中国铜镜发展的一大贡献。
五, 反映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中国铜镜的纹饰内容,自它开始有纹饰始,就和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有关,灵禽异兽,神仙羽人充斥其间,这种状况一直到隋,一脉相承,没有大的变化。从唐开始,中国铜镜的纹饰出现了回归自然、回归凡尘的倾向,完全写实的猎人、啄木鸟、矢鸡、仙鹤、蝉、野猪、羚羊、蜂蠂、蜻蜓开始出现 在唐镜上,反映宫厅贵族现实生活的狩猎纹、打马球纹镜更是令人爱不释手。这一倾向,到了宋辽金元,形成了一股更加世俗化的风气,换句话讲,铜镜的使用更加普及,而进入到更多的世俗百姓家。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发展和需求是其最大的支撑和基础。其次,唐镜铜质配比的失传,在毫不掩饰是科技倒退的同时,由于锡的比例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含铅量上升,也降低了铜镜成本。当中部分原因跟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社会风气有关,这使自由的艺术思想受到窒碍;加上宋代经济发达,大量铜被采用作铸币之用,也间接使铜镜的发展受到影响。第三,和唐相比,宋人不讲侈华,清静无为,“有路不行船”的社会风气,使宋镜普遍采取斜缘较薄的镜体,最后,大量流行于社会几近素镜的湖州招牌镜、浅雕花草镜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生产工艺的简化最终都会降低宋镜的制造成本,为“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創造了条件。铜镜在全社会最大限度的普及,这时的镜形制则呈多样化的发展,除延续了唐代的菱花形、葵花形外,长方形、钟形、盾形、心形、鼎炉形、手柄镜等花样繁多。比较流行的纹饰有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带有商标铭文的铜镜占有很大的比重。整体呈现的是素雅纤秀的风格。使使用铜镜的阶层变化了,铜镜纹饰必定要反映社会各阶层审美情趣和爱好,这就是铜镜纹饰题材丰富多彩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基础,也是宋辽金元镜的另一时代特色。中国铜镜越来越世俗化的潮流,自此始而走向了清末民初。
双鱼镜
双鱼镜是金代最具特色和最为流行的镜种之一,其形制以圆形居多,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在水中对游,有的填饰水草、花枝,有的满饰水波纹,形态生动活泼,具有浓浓的自然情趣。鱼是女真人所崇拜的对象之一,女真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河清水秀,生产鲤鱼。鲤鱼是松花江产量最多的一种鱼类,与女真族生活关系密切。语文大量的应用在金代铜镜上,可能与当时实行的鱼符、鱼袋制度以及女真族尊崇鱼类的的思想密不可分。此镜即为此时期双鱼镜一经典代表,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双鱼环绕镜钮折身摆尾对游,体态丰盈,动感十足。其间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铜镜刻画极为清晰逼真,锈色自然美观。宽素缘,品相完美,收藏佳品。
双鱼镜
金代时期官铸双鱼题材铜镜,高浮雕的表现技法,工艺精湛,磅礴大气,此镜为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旋转对置,占据了整个镜背纹饰空间,纹饰采用浮雕技法,双鱼张嘴鼓鳍,尾鳍翻折,硕大鳞片,形神兼备,极富动感,周围满饰水波纹。生动的表现了鲤鱼在水中觅食漫游的活泼姿态,此镜写实的手法使得鲤鱼形象栩栩如生,水波纹不拘泥于形式,随着镜面布局需要而变换波纹,或层层排列,或曲折回环,把水的高低起伏表现的淋漓尽致。双鱼肥壮,鳞甲清晰,扭转的造型有透视效果。素缘,边缘刻款“通司验记官”。
双鱼镜
金代时期双鱼题材铜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旋转对置,占据了整个镜背空间,纹饰采用浮雕技法,双鱼张口鼓鳍,尾鳍翻转,硕大鳞片,形神兼备,极富动感。周围满饰水波纹。生动的表现了鲤鱼在水中漫游嬉戏的姿态。此镜纹饰刻画细腻,浮雕感强,写实的手法使两条鲤鱼的形象栩栩如生,水波纹也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随着镜面布局需要而变换波纹,或层层排列,或曲折回环,把水的高低起伏表现的淋漓尽致。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曾画《十二水图》,水纹表现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此镜对于水纹的表现,使我们得以洞察金代铜镜中对于写实题材的表现能力。
“安明贵宝,弗剑而镜”桃形双剑铭文镜
宋辽金时期镜形推陈出新,多姿多彩,此时期铜镜除了沿袭了唐代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与方形等形制外,还创新性的制造出了鼎形、炉形、钟形、花瓶形、桃形、心形等种类繁多五彩滨纷的镜形。丰富了宋辽金元铜镜文化,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些镜形仅为该时期所独有,如鼎形、炉形、花瓶形,自然也是该时期的最大特色之一。此镜便为其中杰出代表,形制为桃形,镜背装饰纹样极为少见,镜背下方有一鼎炉,炉顶飘出屡屡香烟,恍若仙境,鼎炉两侧分饰两把宝剑(宝鉴)两侧饰有八字铭文“安明贵宝,弗剑而镜”极具仙侠豪情,镜背的地章凹陷的装饰风格也为此类镜一大特色。
瓶形双凤镜
宋辽金时期镜形推陈出新,多姿多彩,此时期铜镜除了沿袭了唐代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与方形等形制外,还创新性的制造出了鼎形、炉形、钟形、花瓶形、桃形、心形等种类繁多五彩滨纷的镜形。丰富了宋辽金元铜镜文化,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些镜形仅为该时期所独有,如鼎形、炉形、花瓶形,自然也是该时期的最大特色之一。此镜为瓶形,扁钮在瓶的上部。瓶颈部饰一翱翔的凤鸟纹。镜钮下部两朵祥云对称分布。瓶腹部圆圈内双凤展翅盘旋环绕钮满布整区。凤鸟姿态优雅、飘逸,与圈外的留白区域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疏密有致,富于装饰意味。
瓶形双龙镜
宋代时期少见异形龙纹题材铜镜,工艺精湛,此镜为瓶形。两边加铸长方形耳,双耳之间饰缠枝花卉纹,瓶腹饰双龙戏“火焰宝珠”(即摩尼宝珠)纹,下有仙山一座。窄斜缘。瓶形镜为宋代在铜镜形制方面的新创,镜形上的追新求异,使得宋代成为中国铜镜史上镜形最为丰富的时期,此镜胎体厚重,铜质优良,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为难得的宋代铜镜精品。
“匪鉴斯镜”钟形铭文镜
南宋时期少见形制铜镜,工艺精美,版工力度一流,头版头模,镜体干净,品相完美。此镜为钟形,镂空桥钮,钮内穿一环,下置扁乳,两侧各有一行字体较大的四字铭文:“匪鉴斯镜,以妆尔容”,字体隽秀,字口清晰深邃,力度感尽显素平缘,特殊型制。环上工艺精美。,此镜铸造精美,字口深峻。大气厚重,为难得的收藏佳品。
钟形双剑铭文镜
宋辽金时期镜形推陈出新,多姿多彩,此时期铜镜除了沿袭了唐代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与方形等形制外,还创新性的制造出了鼎形、炉形、钟形、花瓶形、桃形、心形等种类繁多五彩滨纷的镜形。丰富了宋辽金元铜镜文化,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些镜形仅为该时期所独有,如鼎形、炉形、花瓶形,自然也是该时期的最大特色之一。此镜为钟形,镂空桥钮。镜背中间有鼎形炉与火焰宝珠(即摩尼宝珠)纹饰,其上有“子孙永用”四字铭文。两侧各有一剑,如意形剑首,柄上有圆环,剑体饰有云纹,两侧铭文为:“高名入竹桑,新渥照乾坤”。此镜纹饰精美,铸造精良,字口深峻。纹饰内容反映了道教活动中镜与剑合二为一的法器功能。精美。
六鹤同春镜
金代时期六鹤同春题材铜镜,浮雕铸镜工艺,做工精美,镜背主题纹饰浮雕感十足且寓意吉祥,此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六鹤,姿态各异,或举首张喙而鸣,或回首引颈上望,或垂首下啄于地,或乘风振翅而舞,或低颈整理毛羽,或徐行而回首下顾。六鹤徜徉于山石、灵芝、枝繁叶茂的花木之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鹤的神态、舞姿和典雅飘逸的神韵,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升华。铜镜铸造精良,每羽仙鹤皆能看出水晕墨张的变化,寿石苍劲,花木虬韧,刀工精娴,足以看出工匠的非凡造诣。
雀鸟穿花镜
金代时期铜镜,浮雕工艺,做工精美,锈色温润漂亮,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枝蔓缠绕,雍容华贵的花丛之中,四只雀鸟嬉戏穿梭其中。花枝虬曲,花叶翻卷,花朵争相绽放,雍容华贵;雀鸟姿态各异,灵动自然。素缘。整体纹饰画面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气息与无穷活力。
饕餮纹镜
宋代时期铜镜,宋代盛行仿古之风,故而此时期众多器物上相对较多的引用了古时流行纹样,此镜便为其中代表,菱花形,小圆钮。以镜钮为中心四方各饰艺术化造型的四组纹饰,主题纹饰为双线勾勒的四组饕餮纹。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为宋代复古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较为少见。
许由巢父故事镜
宋代时期故事题材铜镜,此时期铜镜人文气息相对更加浓重,众多民间较为流行的传说以及先贤故事均做纹饰应用在铜镜镜背,此镜的装饰纹样即为其中一例,许由巢父题材,版式少见,此镜圆形,圆钮。镜背钮下河流绕过的三角坡地上左侧巢父一手牵牛绳,一手指着许由作发问状,牛身侧摆;许由蹲在镜钮右下侧,一边洗耳一边作言语状。其身后山峦起伏,平地处一株柳树枝叶随风飘拂。两人服饰为宋人装束,可以看出每个时代在推测古人的形象时都是参照当时人的形象进行表现的。河水从镜背下部流过,近缘处的陆水相接处生有一小丛花草。河水上游有一条小船,船头半露出于镜钮左侧的山石之后。此镜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将水波纹浅色与人物山石树木深色调巧妙搭配,形似一副优美的写意山水画,体现了当时追求的空灵意境。由于宋金时期山水画的兴盛,此镜景物色彩布局都匠心独运,明显受工笔设色山水画的影响。精美
八仙过海故事镜
金代时期神仙故事题材铜镜,此类镜受民间道家影响影响,故而将流传的神仙故事作为装饰纹样应用在铜镜镜背,另外也凸显出人民对于神仙世界的美好向往,此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波涛汹涌的海水中,传说中的八仙于惊涛骇浪之中自持法器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即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景写照。此镜佐证了“八仙过海”的故事在金元时期就已很流行。
张天师龙虎镜
宋代时期道家题材铜镜,工艺精湛,此镜菱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在枝繁叶茂的崇山峻岭之中,一棵枝干虬曲枝繁叶茂的松树横伸至镜钮右侧,树干上趴伏一头上挽髻、身着长袍的道人,头顶一片祥云掩映。树冠下一虎显露半身,作蓄力欲扑状,树下似乎在水中一蛟龙也显露半身,此镜纹饰内容较为少见。画面中的道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张天师,所处环境或许就是道教圣地龙虎山。张天师作法降妖驱邪的题材在宋元时期很流行,表现了人与神之间的沟通。
仙人观瀑故事镜
宋代时期神仙故事题材铜镜,圆形,圆钮。镜钮左上方芦苇荡漾,其上水禽飞舞;下方身着长袍的仙人席地坐于崖石之上,背后童子站立;镜钮右侧高山峰峦,瀑布飞流直下,气势蔚为壮观,崖顶两只水鸟翘首远望。素缘。构图简明,留白合理。浮雕感强,层次分明。高山,人物,芦苇,飞鸟与远近景物结合,营造出一片郊野风光。精美。
双龙镜
金代时期龙纹题材铜镜,高浮雕的表现技法,工艺精湛,此镜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条张牙舞爪的龙环绕镜钮,右龙头上尾下,曲颈张口,角曲须飞。其右前爪伸至左龙尾部,爪指张开,似作抢夺状。其左后肢支撑于地与尾纠结,右后肢则弯曲作踏爬状。左龙头下尾上,曲颈昂首,张嘴吞珠,角伏须扬,右前肢伏地,左前肢作争珠状。外围一圈如意云头纹更类似花瓣状作整齐排列。边缘刻款“X州验记官(押)”。精美。
沈敬煮石故事镜
宋代时期少见故事题材铜镜,内容丰富且布局考究,此镜菱花形,带柄。双弦纹内切镜面形成的圆形为主题纹饰区。镜背主题纹饰为沈敬笠帽羽衣,坐于火旁煮石,前面放有瓦罐等器具。其旁一老妇人手拄拐杖似在说话。沈敬身后有一株大树,枝叶横伸至镜背上部,而老妇左侧和瓦罐旁则生有杂树。此镜纹饰用减地平雕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富有绘画的艺术效果。沈敬是唐宋间道教徒,传为仙。浙右(今浙江西部)人。据《疑仙传》载自幼学道,后进钟山,遇一老姥,认为他骨秀神清心又正,十年后当得道,嘱咐他修炼,给他一块白石说:“但以山泉煮此石,不停火,待软如药剂即食之。若未软,不得停火”。此镜反映的正是这一故事情景。
降龙伏虎镜
金代时期少见题材铜镜,高浮雕的额表现技法,工艺精湛且版工力度一流,此镜圆形,圆钮。镜钮上方一仙人头戴纶巾,身穿圆领袍服,右手平托,左足抬起坐于岩石之上。左右各有一双鬓童子捧物侍立。两侧山石林立,树木繁茂。镜钮左边一龙昂首蹲坐在山岩之上,右边一虎低眉顺耳俯卧在山间平地上。素缘。镜面表现的应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人,隋文帝、唐太宗曾先后召他入京,或征他为国子博士,或授之以厚禄,孙都辞而不受,执意隐居在浏阳,为百姓治病,并致力于医药研究。药王的医德医术,不但闻名于人间,而且惊动了三界,相传龙虎也上门找孙治病,长沙还流传药王为龙治疮的故事。唐代以后孙思邈作为神仙形象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直至今天其形象仍然多是一手擎龙,一脚踏虎的造型。
犀牛望月镜
金代时期铜镜,此镜圆形,平顶圆钮,镜面满布细密的水波纹,水天交接处一轮弯月掩映于祥云之上,其投影映射到水中也形成祥云托日的纹饰。镜钮左侧一身体健硕的牛深情的望着水中的新月,镜钮右侧对应水陆交接处的岸边水生植物。传说犀牛看月久了,起了感应,竟然把影子都印在了犀角上,形容长久盼望。此镜表现的犀牛望月形象由于大面积水波纹的精心布置使得镜背主次分明,颇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感慨。
红叶题诗故事镜
宋代时期少见故事题材铜镜,圆形,圆钮。画面布局饱满,内容丰富。左侧山石溪涧,右侧繁密树下一女子,树冠高耸入云,其下岩石陡峭。女子头戴钗簪,身着襦裙,霞帔环胸绕背而执于左手,右手抚树,驻足观望。此镜似为一故事题材,但是没有特殊的文本参照,所以并不能确定具体故事,只可看作普通生活场景。女人从服饰上来看应为年长妇人,从整体画面来看,我们不妨做如此推断:妇人在幽静的环境中驻足长叹,感叹自己韶华易逝;就树叶的形状而言,似为枫叶,所以有可能为“红叶题诗”故事。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元时期的铜镜与特征
铜镜之美 照鉴古今
铜镜传奇
金代双鱼纹铜镜探析
宋代铜镜的发展
華夏國拍2010秋季拍賣會銅镜玺印专拍图片集锦(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