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清照诗词解读与欣赏(四)
前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她是一代词宗,千古第一才女,荣登世界文化名人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的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名字。她的诗词倾倒无数读者,也吸引着我。今天借用网络平台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自知理解偏而浅,错误甚多,因是学习不怕现丑。故此,诚恳欢迎朋友批评斧正,不胜感激!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当春怀人、盼望远人归来之作,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词是词人李清照得知丈夫将要回家时所作。李清照十八岁时嫁赵明诚,二十岁时赵出外任官,二十二岁时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回京师。此词或作于这两年间。一说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因此别夫回原籍。此词作于李清照回原籍后的崇宁三年(1104)春。
解读:
“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
是写作者晨起所见。“长门”,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曾居
此处。
易安将自己的居处比作长门,意在表明丈夫离家后的孤独。较之陈皇后,她此时虽然不是被弃,却同是幽居。“春草青”,字面的意思是说春天已经到来,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隐含的意思则是春草已青而良人未
归。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言野梅只有少许嫩蕊初放,尚未遍开,而此时也正是赏梅的好时节。以上三句突出写春色尚早,目的是要引出歇拍呼唤远人归
“著意过今春”之意。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
,容器;
一瓯
意即一瓯春茶。
宋人习惯将茶制成茶饼,有月团、凤团等数种,饮用时皆须先碾后煮。“碧云笼碾玉成尘”,写饮茶前的准备。“碧云”,以茶叶之颜色指代茶饼;亦可理解为茶笼上雕饰的花纹。“笼”,贮茶之具。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写晓梦初醒,所梦之事犹残留在心,而香茗一杯,顿使人神志清爽,梦意尽消。“
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瓯品茗,是可乐之事,春天给作者带来无
欢乐。
下片一下到
了黄昏,重点写月。“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重门”即多层之门。天刚黄昏,月儿即来与人作伴,淡淡的月光,照稀疏的门帘上,花影掩映,飘散出缕缕幽香,春日的黄昏,是这样恬静,这样香甜,难怪作者止不转热烈赞叹:“好黄昏!”。这是“有我之境”,这个“我”就是词人。正是她,此刻正花前月下徘徊留连,沐浴着月之清辉,呼吸着花之清香。末尾三句点题。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东君”原为日神,后来演变为春神。农历遇闰年,一年中首尾常有两个立春日的情况。“二年三度”加重表现痛惜之情。“负东君”,这里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师的春光是这样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负了它,也非常可惜,何况两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负,这该令人何等痛惜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此次归来,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过汴京这一年这个无比美好的春天。下片着重写作者叹春又惜春的心情。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创作背景
七赵挺之已平反一年多,后辈人陆续恢复工作。的李同丈夫闺怨
解读: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怎不令人恼火这天气呢。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险韵诗”,指用冷僻难押的字押韵做诗。“扶头酒”是饮后易醉的一种酒。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难寄。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描述,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被子越睡越冷,罗衾不耐春寒,人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这首词选本题作“春情”或“春日闺情”。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满庭芳·残梅》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白话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何年所写彼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刘瑜《李清照全词》认为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认为这首《满庭芳》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的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谢桃坊则认为它应是作者遭到家庭变故后所作。
解读:“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这句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古代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生活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更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一样。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词人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即使这样的咏物词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这首词原来只有词牌满庭芳,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写作背景:
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证实: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争,时居东京汴,返回济南原籍。期间作《小重山》《多丽》等。但也有人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解读: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人妻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词人这里用了韩令(指韩寿)偷香,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傅粉两个典故,韩令偷香是指东晋韩寿貌美体轻,贾充的女儿贾午看中他,韩寿也逾墙与贾午暗通,贾午将皇帝给他的西域奇香偷给了韩寿,后被贾父发现顾全名誉没有张扬,最后贾午嫁给了韩寿。徐娘傅粉是指梁武帝第七个儿子肖绎,十岁时取了信武将军徐绲的女儿徐昭佩,并册封为湘东王妃。一天肖绎来到徐的房内,看到徐半面浓妆,不解其意,便问道:“你为何只化半面妆”?徐答道:“殿下向来只用一只眼看人(肖是个“独眼龙”),而且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只要化半面妆就可以了”。为此,肖气得脸色发白,便悻悻离去再也不见徐。词人写道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细细看来,屈平(指屈原)和陶令(指陶渊明),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於淡雅的荼蘼。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秋阑:指秋深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於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写作背景:
按当时朝廷规定要向皇上呈送谢表,向高宗面谢
解读:
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她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已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草间蟋蟀轻轻地鸣叫着,鸣声虽弱却惊得梧桐树的叶子飘然而下。“作者不直接说出这时已经是秋天,而是利用草间蟋蟀的鸣叫和梧桐树叶的凋落,来显示秋天的来临。本来在自然界中代表着初秋节令特征的景物是很多的,而作者只选择了蛰鸣和叶落这两种现象。蛰鸣有声响,叶落是动态,寥寥数字,却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一派生动的初秋景象。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是说牛郎织女所住的天宫里门禁森严,那层层的关卡,他们是无法逾越的,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使人感到词人在凄清的环境里很是想了一会,她想的很远、很深。“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但此时大概他们正在分离中吧?不然的话,为什么一会儿晴朗,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刮风呢?“莫是离中”,推测之辞,但含有对牛郎织女的关注,有“生怕离怀别苦”之意。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天上不是一会儿晴朗,一会儿又下起雨、刮起风来了吗?这里作者以大自然的阴晴变换象征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作者巧妙地把人间和天上沟通起来了,用牛郎织女隐喻自己和丈夫。是意在强调人间夫妻也和天上的牛女一样重逢非常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行香子》(图)
李清照: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李清照的一首七夕词,如电影场景美的心醉
古诗词日历 |七夕来临,还想读一遍李清照的七夕词
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译|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