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三首《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正月十五夜


     【初唐·苏味道·五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拼音版:

huǒ shù yín huā hé ,xīng qiáo tiě suǒ kāi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àn chén suí mǎ qù ,míng yuè zhú rén lái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yóu jì jiē nóng lǐ ,háng gē jìn luò méi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jīn wú bú jìn yè ,yù lòu mò xiàng cuī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作品介绍]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

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②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③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⑩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5]  。

⑪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通往皇城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作者介绍]

苏味道(约648~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后任成阳尉。深得吏部侍郎裴行俭器重,两次以书记之职随其征讨突厥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官拜天官侍郎,圣历初年官至宰相,颇得武后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职,前后共计七年。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为官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中宗复辟后,因其曾依附于张易之兄弟,被罢黜宰相之职,贬为眉州刺史。五十八岁时卒于四川,后于栾城苏邱安葬。身后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后代中以“三苏”最为出名。

赏析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作品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名家点评

《本事诗》:宰相苏味道与张昌龄俱有名,暇日相遇,互相夸诮。昌龄曰:“某诗所以不及相公者,为无‘银花合’,故也。”苏有《观灯》诗曰:“火树银花合……”味道云:“子诗虽无‘银花合’,还有‘金铜钉’。”昌龄赠张昌宗诗曰:“昔日浮丘伯,今同丁令威。”遂相与拊掌大笑。

瀛奎律髓方回: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

《唐诗镜》:纤浓恰中。

姜斋诗话》:“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

《唐诗成法》:此诗人传诵已久,他作莫及者。元夜情景,包括已尽,笔致流动。天下游人,今古同情,结句遂成绝调。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三、四故是爽笔。“秾李”“落梅”工切,便极见妍姿。结语得“金”、“玉”字小对,弥足增致;他处金玉纁黄、藻丽堆垛者,又复无致。此所须辨矣。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真正盛唐。《品汇》所分,谬也。纪昀: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许印芳:八句皆对,唐律多如此。

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多有赞赏。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佚名

赏析

这首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佚名

赏析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这里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这里指代洛阳天津三桥。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这两句是说,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光芒,简直像明艳的花朵一样;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通往皇城的铁锁也打开了。

“火树银花”是多么奇妙的夜景,“合”是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沉沉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京城开禁,看灯的人人山人海,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这两句是说,达官贵人,马蹄下尘土飞扬,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转动的人群。

人潮一阵阵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歌女、舞女。秾李:《诗经·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花如桃李。”用桃花和李花的秾艳,形容妇女容颜服饰之美。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曲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这两句是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妆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歌曲。

在灯影月光的照耀下,花枝招展的歌姬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京城里的禁卫军。玉漏:指计时的漏壶,玉是形容质料的精致华美。这两句是说,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的过去。

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后世。诗人为促进五言律诗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

佚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繁盛景象。据史料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前来赏灯的真是人山人海,到处人声鼎沸。豪门贵族的车马喧腾,市民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是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春天悄悄来了,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辉光,简直就像是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合”的形容,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幅多么瑰丽而又奇异的夜景。因为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打开了铁锁而现“星桥铁锁开”的场面。“桥”是指城河上的桥,在平日,这座桥是黑沉沉的,不见灯火,可今天,在元宵之夜,却换上了节日的盛装,那无数明灯的点缀,那灯影辉光的闪耀,从城河望去恰似天上的星河。“火树”、“银花”、“星桥”,描绘的都是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灯光着笔,统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里也侧面写出了游人之盛。唐代都城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桥上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诗人接着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对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上。

人潮一阵一阵地汹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看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了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当头的皎洁的月亮。啊,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明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俏丽,她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梅花落》的曲调。“皆秾李”是用桃花和李花的秾丽,来形容妇女容颜和服饰之美;“落梅”是古曲调名。

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愉快的人们彻夜狂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深更时分,大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而过。“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是指京城里的禁卫军。“玉漏”,漏是计时的漏壶;玉是形容漏壶材质的精致华美。这两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收束全篇。

这首诗音调和谐,韵致流溢,宛如一幅色彩浓郁、画面鲜活的古代节日的风情画。

佚名

赏析

今天我们讲一首过节的诗,这首诗虽然《唐诗三百首》里没有选,但是它完全够得上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资格,什么诗呢,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是这么说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诗讲的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其实没那么热闹了,但是在古代,这算是个大节,又叫上元节。其实所谓上元、中元、下元,这都是道教的概念,上元正月十五在道教中的说法是天官赐福。所以这一天,是普天同庆,那上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绝不是吃元宵,因为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之前都没有。但上元节呢,有另外两大好处,所以非常的吸引人。第一个好处,它点灯。第二个好处它不宵禁。

这两个好处在今天看,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在古代可是不同寻常,因为古代没有路灯,也没有霓虹灯,所以晚上照明就靠月亮。平时晚上都黑乎乎的,但只有在上元节这天,包括上元之前之后的那两天,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那是家家举火,户户点灯啊!一下子就把这个夜空给照亮了,那是平时完全看不到的景象。

那另外一点呢?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实行宵禁政策。就是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的呆在家里,街上是黑灯瞎火,没有行人的。而且还有金吾卫执行监督,谁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来。当然在这里在补充一句,这个金吾卫当年是读金yù卫,当然现在都统一为金吾卫了。就是只有上元节这一天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一天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通通涌上街头。所以说上元节,又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那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唐朝上元节的狂欢。你看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形容什么?有人说形容焰火。不对,唐朝还没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时候有灯啊,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特别大。你比方说唐玄宗的时候,史料记载,在皇城前面竖一个灯轮,这个灯轮多高啊?是二十丈高,上面挂五万盏灯。你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漂亮。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啊。

那为什么“火树银花合”呢?首先是天上和地下合,你看天上有银河,银河是亮的,地下有灯河呀,灯河和银河交相辉映,仿佛合在一起了。另外是什么呢?另外当时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点灯啊,这个四面八方的灯也合在一起了,所以是天地上下,四面八方“火树银花合”。这个场景太旖旎动人了,太漂亮了,所以自从这句话出来之后,后人就全部模仿,你比方说辛弃疾他讲“东风夜放花千树”,那就是从这学来的。现在这个“火树银花”干脆已经成为成语了,这是“火树银花合”。

那“新桥铁锁开”呢,一听这句话,我们应该反应过来了,这是写洛阳城了。因为新桥又叫新津桥,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你要知道苏味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他是武则天时候的人,这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而武则天的都城了就在洛阳,所以新桥也就是整个首都最重要的一座桥。为什么呢?这座桥北边是皇城和宫城,也就是皇宫和政府办公区,南边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常这座桥是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的。但是正月十五狂欢节,所以这条河这座桥上的铁索都给打开了,皇帝也罢,后宫也罢,文武百官也罢,全都出来了与民同乐,你看这一句话,所谓镂金错彩,整个给了一幅全景图,节日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那下一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什么啊?从宏观写到到微观了。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都骑马出来游街来了。把地上的尘土也都给卷起来了。你想没有灯的时候,土是看不见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之下,这种一团团的暗尘,就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那你抬头看天呢,正月十五十月是元之夜呀,天上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那你要是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你看对照也特别得好。

那再下一句,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为什么说最美?从男性讲到女性了,“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什么呢?歌女呀,就是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呀,大众偶像。她们是一个个浓妆艳抹,艳如桃李。这句话其实是从《诗经》里化出来的,《诗经》里讲“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苏味道把它借过来了,说“游伎皆秾李”。这美人出现了,已经很好看了,可能还不够呢,这些美人啊,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嘛。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那她们载歌载舞,唱什么呢?唱落梅啊,或者叫落梅花啊!唐朝有两支最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

所以你看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还写什么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两首曲子。那你看这些桃李年华,艳如桃李的歌姬,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走过来了,她们这是干什么?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外一方面也是公众表演了,这是在给自己做广告呢!所以她们一出来,那周围就都轰动了。这是狂欢节的高潮啊!

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在古代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啊?就是因为这一天呢,在大街上公开露面儿的,不仅有那些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呀!那小伙子和大姑娘,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相遇了,难免就会有一些,丢丢手帕呀,捡捡手帕呀,这一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呢,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你看欧阳修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你看到这个时候,宏观也有了,微观也有了,天上也有了,地上也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姑娘也有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了吧。这时候啊,该接最后一句了。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是什么呀?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呀。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的嘛,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啊。可是正月十五这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了,不管老百姓了,让老百姓尽情享受了。可是玉漏呢,也就是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啊,为什么你还在一滴一滴地滴下水来,滴滴嗒嗒,像是在催人们快点回家呀!所以苏味道在讲啊,玉漏啊,你别再催了,你看这一句结束得真好。把人生的感慨的结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这个美好永驻啊!

可是时间呢,就是那么无情,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要走向明天的平常了。从今天的狂欢,要走向明天的平淡了。乃至要从今天的青年,要步入明天的白发苍苍了。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呀,但是呢,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不得已,才正反衬出上元之夜的美好啊!短促的美好嘛。所以你看从尽情欢乐,到微微的惆怅,这其实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啊。而苏味道的本事,就是把它如此动人,如此微妙地表达出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觉得呀,这是所有描写元宵节里,最好的诗篇。

那最后呢,再和大家说说苏味道。苏味道首先是大诗人,当时的文章四友之一嘛。另外他也是一个大宰相,武则天后期的宰相。武则天这个人呢推崇文学,喜欢才子,推选了许多大文豪,进入朝廷当宰相,苏味道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也知道,武则天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上比较残酷,经常搞清洗,所以大臣都很谨慎。苏味道他是文人出身,手无缚鸡之力呀,他尤其谨慎。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你为人处事啊,说话呀,别太明白,处事持两端。就是让别人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你这样呢,就永远不会出错,永远不会犯罪,所以当时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苏模棱”。政治上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但你看呢,处事模糊,写诗写的确是非常得明白,非常得风流。可见这个诗人和政治家还真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件事儿。

当然还有一件事儿,跟苏味道有关,值得提一提。苏味道呢,有几个好后裔,谁呢?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那就是苏味道的后裔,那这几个后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那就比祖先出彩多了。 其实这也是祖宗最愿意看到的场景。

佚名

《正月十五夜》   [初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夜》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苏味道,政治家和文学家,是武后时期的宰相,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那就是苏味道的后裔。

       在专家的赏析文章当中,有说此咏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的诗作是咏长安上元节盛况的,还有说是咏洛阳上元节盛况的。在学诗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有唐一朝,长安是都城,洛阳是东都。然,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是以洛阳为都城的。而且,唐朝都洛阳的还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等6帝,前后30余年。

苏味道是武后时期的宰相,且诗文当中有提到星桥,星桥即星津桥,洛阳天津三桥之一。

综上所述,此星桥非代指长安,《正月十五夜》一诗,确是咏洛阳城的上元节盛况之诗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洛阳城上元节的夜里,成群的灯笼挂于树上,好似火树银花不夜天一般。皇家也开恩,为庆祝上元节,连通往皇城的桥梁都开放了。这其实就是代指上元节这一天,洛阳城开放了宵禁。

一“合”一“开”将洛阳城上元节的节日欢庆盛况给勾勒了出来。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按道理讲,夜晚马蹄扬起的尘土肯定是看不见的,可是,由于贵人的马匹太多,飞驰过街,再在灯火的照耀上,居然能隐约看见“暗尘”--由此可见此时的洛阳城摩肩接踵。

上元节明月最圆最亮,人们在哪里都能看得见月亮。

一“随”一“逐”将洛阳城上元节的节日狂欢盛况给描绘了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有句:“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而落梅则是乐府曲调名。

其实,颈联不仅是描写歌伎观灯,更是描写上元节歌伎游街表演的场景。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宵禁,对私自夜行者会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

此尾联呼应了首联。更是表达了百姓“欢娱苦日短”的心情。尽管上元节此诗已经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

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成语“火树银花”即来自苏诗。“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

《正月十五夜》,是诗人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反映了唐朝国家的强大和百姓的安宁和富庶。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味道诗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千古第一元宵诗,辛弃疾模仿、曹雪芹引用,还创造了一个成语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普天同乐庆元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每天背一首诗词……
苏味道诗鉴赏
唐诗鉴赏辞典 正月十五日夜 苏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