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八十二首《古意》(李颀)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古风泊客一席谈】

  古意


     【盛唐·李颀·古体诗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拼音版:

nán ér shì zhǎng zhēng ,shǎo xiǎo yōu yàn kè 。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dǔ shèng mǎ tí xià ,yóu lái qīng qī chǐ 。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shā rén mò gǎn qián ,xū rú wèi máo zhé 。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huáng yún lǒng dǐ bái yún fēi ,wèi dé bào ēn bú néng guī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liáo dōng xiǎo fù nián shí wǔ ,guàn dàn pí pá jiě gē wǔ 。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jīn wéi qiāng dí chū sāi shēng ,shǐ wǒ sān jun1 lèi rú yǔ 。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作品介绍]

《古意》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注释]

  1. ⑴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2. ⑵事长征:从军远征。

  3. ⑶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4. ⑷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5. ⑸“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6. ⑹“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7. ⑺“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⑻磔(zhé):纷张。

  8. ⑼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9. ⑽小妇:少妇。

  10. ⑾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11. ⑿羌(qiāng)笛:又称羌管,我国古代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

  12. ⒀塞(sài):边塞。

  13. ⒁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

  [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一称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

赏析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名家点评

张文荪《唐闲清雅集》:“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

佚名

赏析

诗的前六句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了“长征男儿”的豪侠勇猛。其中“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一句,抓住其人胡须短、多、硬这一特征,用杀敌时胡须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有力地刻画了边塞男儿威猛粗狂的形象。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是为了与诗情协调一致,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前面六句勾勒了一个雄伟莽苍的背景,而粗犷的男儿见到这一片白云也难免兴起一丝思归之情。但如果接下来诗人着力描写男儿思乡情切,急于求归,又不符合铁铮铮的硬汉子身份了,于是用“未得报恩不能归”一笔拉转,说明他虽然偶有思乡之情,但却因为还没报答国恩而不回去,显出斩钉截铁的决心。“辽东”两句远远宕去,看似与上文全无关系,颇有些出人意外。但“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相呼应。此处似离似粘,可见作者谋篇布局之高明,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诗鼓荡着一股壮气,前六句为五言句式,一气贯注,后六句为七言句式,奔腾顿挫,血脉豁然贯通,激越高昂中而又低回婉转,情韵并茂。

佚名

赏析

开头六句塑造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形象。这个“男儿”从小在幽燕游历,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剽悍的幽燕民风,使诗中男儿自小就具有豪侠气概,他敢于同伙伴们在马蹄下打赌,把七尺身躯看轻,一上战场就勇猛杀敌,使敌人不敢上前。这六句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儿的英雄气概。男儿长得什么样呢!“须如猬毛磔”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接着两句写出了这位男儿的一丝思乡情绪,但因为未报答君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去。后面四句写听到辽东少妇的羌笛声,全军将士泪如雨下。后两句出现的声音,与前十句的人物、布景、色彩融为一体。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使视死如归的硬汉们也“泪如雨”,自然包括首句的男儿在内了。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含蓄精炼,功力深厚,情韵并茂。 

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不义战争的否定态度。 

佚名

赏析

这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诗的主题明显有两个层次,一是歌颂少年的英勇,二是抒写少年的乡愁。前三联,写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长征”一词暗示着与家乡的远距离分隔。“少小”寓示战事频繁,军士不足,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幽燕”在唐代即指条件艰苦的边塞。第一联所提供的事件和环境本是铺写伤感之情的序幕,但是此诗并没有直接那样写。第二联是一转折,在苦寒之境中,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品质。在战马边一掷千金,竟然能胜出,对金钱和生命全不看重。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无敌,这两句的意思是,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使敌人不敢靠前,他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刺,锋利无比。将战士的不可见的勇敢比喻成可见的锋芒,这是一个妙喻。第四联是全诗的转折,也是第一层主题向第二层主题的转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征战关外,其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 而不是被动的! 其二是少年有思乡之情! 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第五联写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之笛声恰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歌女与歌声本是为了取乐,但结果使战士乡情大发,悲不能禁。 

诗题所谓“古意”,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它与乐府古题《少年行》、《从军行》、《游侠篇》、《轻薄篇》在主题上都有相关联的地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形象”,它是古乐府诗中一类著名的角色,他们少年勇猛、轻生重义、一诺千金、杀人报仇、赌博宿妓、轻薄放荡,是诗人们崇拜和歌颂的对象,是古典时期人们浪漫理想的寄托。所以这个文学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诗的前提。但是,传统的乐府诗所写到的少年除了他们的潇洒和英勇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忧愁,因为绝大多数少年游侠都活动在京城都会和州郡县乡之间,诗歌从不写他们悲观的一面。因而,可见此诗的好处在于,它将少年置身于艰苦的边塞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考验他们轻生重义的“少年品质”,另一方面又别出心裁,将笔触引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乡愁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少年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证明边塞的苦寒之深!

佚名


《古意》   [盛唐·李颀·古体诗]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事长征:从军远征。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马蹄(tí)下,由来轻七尺。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zhé)。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纷张。

黄云陇(lǒng)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小妇:少妇。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今为羌(qiāng)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首联描写幽燕少侠,远征陇西,保家卫国。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次联赞赏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何惧马革裹尸。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三联描写其英勇杀敌,威猛粗壮。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四联称颂其男儿志在四方,何况保家卫国!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忽然转折,出现了歌舞少妇。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前面四联大写特写少侠为代表的将士们在边陲毫不惜命,英勇杀敌,尾联却仅仅听到了一曲出塞乐曲,将士们就泪如雨下,思乡乎?怀人乎?皆有之也。

尾联高潮点睛。

《古意》,这是一首拟古诗。这首诗以豪迈的语调描写广大边疆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也抒发了广大军民渴望和平的厌战情绪,揭露了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全诗赏析
古意_李颀
李颀《古意》
古道,不仅有西风瘦马,亦有侠骨柔肠!浅读诗人笔下的豪迈与柔情
【醋溜唐诗41】一幅幅传神的人物肖像,状写啸傲大唐的狷狂之士
李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