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九十六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
李白)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盛唐·李白·七言古诗】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拼音版:
jīn líng yè jì liáng fēng fā ,dú shàng gāo lóu wàng wú yuè 。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bái yún yìng shuǐ yáo kōng chéng ,bái lù chuí zhū dī qiū yuè 。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yuè xià chén yín jiǔ bú guī ,gǔ lái xiāng jiē yǎn zhōng xī 。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jiě dào chéng jiāng jìng rú liàn ,lìng rén cháng yì xiè xuán huī 。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作品介绍]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古,主要写的是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头两句诗写金陵夜空寂静,凉风忽起,诗人独上高楼,远眺吴越;三、四两句写景,色调以清澈静凉为主;五、六两句写诗人在此情境下,万千悲苦汇集胸间,因觉知音稀少而怅然徘徊,不肯回去;末两句诗说只有南齐诗人谢朓的诗句能道出眼前之景。全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朓的钦佩,以即景抒怀的手法,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表达了作者对谢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笔触所及,广阔悠远,足见其构思之精巧。此诗在词语、韵律、色彩、声调、韵味等方面都协调一致,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
[注释]
⑴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酒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胜地。
⑵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⑶吴越:泛指今江、浙一带。杨齐贤注:“越州会稽郡,勾践所都。苏州吴郡,阖闾所都。今浙东西之地皆吴越也。”
⑷空城:荒凉的城市。《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
⑸白露垂珠:此化用江淹《别赋》“秋露如珠”句意。白露,指秋天的露水。
⑹沉吟: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⑺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稀:少。
⑻解道:懂得说。澄江净如练:《文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径引其后句,而改动一字。
⑼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其字玄晖,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
[译文]
金陵的夜晚寂静凉风四起,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白云映在水中摇动着空城,露珠晶莹低垂欲坠映秋月。
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归,自古能与我相接者少又稀。
只有他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让人长久地回忆起谢玄晖。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赏析壹壹/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至金陵时登金陵城西楼有感而作。另一说,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李白酒楼”条下引有此诗,当即城西孙楚酒楼。该卷考证曰:“李白玩月城西孙楚酒楼达晓,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李白有诗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整体赏析
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金陵城西楼所见所感,诗人彼时的寂寞也包含在其中。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的内容。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神识超迈。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太白诗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全诗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实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名家点评
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谢玄晖最以“澄江净如练”得名,故李白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送人守嘉州古诗,其中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上两句,全是李谪仙诗,故继之以“谪仙……登楼”之句。此格本出于李谪仙,其诗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还忆谢玄晖。”盖“澄江净如练”即玄晖全句也。后人袭用此格,愈变愈工。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太白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还忆谢玄晖。”至鲁直则云:“凭谁说与谢玄晖,休道澄江静如练。”……反其意而言之,盖不欲沿袭之耳。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清气袅人。
佚名
赏析贰贰/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诗人初至金陵时。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李白酒楼”条下引有此诗,当即城西孙楚酒楼。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全诗一二两句叙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夜深人寂,金陵城下西风乍起,诗人独上西城,举目四望,只见整个吴越原野全都被如水的月光笼罩了,呈现出一片朦胧的景色。这两句起笔平稳,境界阔大,虽未言情,而墨浓情深,从而为以下所抒发的思古幽情,蓄足了力量。
接下两句即以写景承之。“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摇”滴”二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
五六两句上承第二句,转出“沉吟”一层。诗人所以“沉吟”“不归”,是因为处于如此明静的景色之中,览物兴怀,不禁联想起古今诗坛的盛衰。“古来相接眼中稀”一句,即写出内心深处的深沉感慨。一方面表达了对古人的倾慕,另一方面又含蓄地表达了对自梁陈以来“艳薄斯极”诗风的不满。
七八两句是全诗的结末,点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推崇的不是别人,而是“令人长忆”的谢玄晖。
这首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脁的钦佩。首尾之间的联系,关键就在于诗人眼前的明丽景色正恰如谢脁诗清新秀丽的风格特点。谢脁的山水诗虽然缺乏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对于祖国东南一带秀丽风景的描摹却是异常细腻、精确和生动的。诸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这些诗句精工明丽、清新自然。由此能体会谢脁山水诗的风格即有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明”的明媚。处于这种环境之中,也就自然会联想起当年谢脁描写金陵景色的名句。这正是此诗含蕴精微的所在。
佚名
赏析叁叁/
这首诗写作的具体年代不详,大概作于诗人在遭权奸谗毁离开长安之后。
金陵即是现在的南京。金陵城西楼又叫“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经登临吟咏而有此名,楼在城西覆舟山上,所以又称作“西楼”。诗叙写了诗人夜登金陵城西楼所见所感。
诗的头两句说,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静寂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了西楼,远望江、浙一带的风景。“凉风发”,交代了时令是秋天。“望吴越”,道出了登楼的目的。一个“独”勾勒出诗人此时形单影只、孤寂惆怅地流连于秋夜的心境。
三、四两句写景。上句写诗人从西楼向下俯瞰,只见江水里白云、空城的倒影因为水波的涌动而摇曳生姿。下句写诗人从西楼向上仰观,但见晶莹澄澈的露珠,好象从秋月中滴出一般。这两句写得意象奇妙,情趣盎然。不说影动却说白云、空城“摇”,不说月照白露却说白露径直就是从月中“滴”出似的,鲜明地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捕捉力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他将原先几乎静止的画面点化了,驱使一个妙趣天成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活现了出来,夜静江清,露白月明,境界全出。
大自然是多么纯静,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于是诗人在这氛围中静静伫立着,而眼前的秋景竟搅动了他的情思,他思索着,沉吟着,久久没有归去。诗人是在想些什么呢?“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只能在慨叹之后神游往昔,与古人遥遥“相接”,可是,这样的知音也是“眼中稀”啊! 这一方面显现了李白恃不羁之才而傲视古今的气概,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感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的悲凉与怅惘。同时,这五、六两句也起到了照应题意,引出下联的作用。
“解道 ‘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指的是南朝齐的著名诗人谢朓。此人是“竟陵八友” 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与谢灵运合称为“二谢”。他家世显贵,才华出众,善作五言诗,主张创造新体;历任京官以及宣城太守等地方官,后因遭人诬陷,下狱而死。李白对谢氏十分推崇仰慕,他曾经吟咏道:“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人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 “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不仅是因为谢氏的诗才,也因为李白与谢氏有遭际的相似之处,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遂把谢氏引为同道和知己。“澄江净如练” 是谢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中的著名诗句,当时,谢氏受人倾轧而被迫离开“京邑”——建康,亦即金陵。在这首诗中谢氏通过对金陵壮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此时的李白亦联想到自己与谢氏同样遭人谗毁,被排挤出“京邑”的遭际,使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于是他满怀幽愤,吟出了这样的诗句,说: 我最能理解谢氏“澄江净如练”这样的诗句,每当吟咏起他的诗句,使人深深地怀念他,永远地敬慕他。
联系“古来相接眼中稀”,最后两句诗中似乎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的含义。诗人李白对谢氏“长忆”,也见出当时能够理解李白心意的人是何等之少,令他只能对早已作古的诗人小谢表达自己的心情,似乎也在渴望那位与他“心心相印” 的诗人能够理解他。诗人此时也许还在想,我今天长忆小谢,后世会不会也有人来“长忆” 自己呢?这样读来,诗人借诗句流露的那份无奈的情绪与那种深沉的希冀,令人觉得含意隽永,回味无穷。
小谢曾经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很多诗音节和谐,清新隽永,妙趣天成,呈现出一种澄净的自然美,宛如朵朵出水芙蓉,令人喜爱。对小谢极力推崇的李白,可以说深得小谢诗的精髓和神韵,且又有创新。这首诗写得自由舒展,如行云流水。诗人叙写秋夜登临眺望,时而描绘秋景,时而抒发胸臆,时而赞叹古人,似信手写来,不屑雕琢,不受格律束缚。全诗围绕“月下吟”,丝丝入扣,一意贯之,浑然天成,达到了精妙的境地。
佚名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盛唐·李白·七古]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吴越:杨齐贤注“越州会稽郡,勾践所都。苏州吴郡,阖闾所都。今浙东西之地皆吴越也。”即今江、浙一带。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chuí)珠滴秋月。
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白露垂珠:江淹《别赋》中“秋露如敢。”此化用其意。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解道澄(chéng)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huī)。
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澄江净如练:《文选》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径引其后句,而改动一字。谢玄晖:即谢脁,其字玄晖。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顾名思义,此诗是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吴越:今江、浙一带。此两字,顿见大诗人之大气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摇”字、“滴”字使月下美景极具动感。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月下沉吟,思绪万千不思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觉得古人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甚少。唯有大诗人才可以这么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连古人能知心的,都很少,那么,活在当下的,知音就更不必提了。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澄江净如练:《文选》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汉魏六朝诗选》)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
那么是谁能大诗人知心呢?唯有南齐写出“澄江静如练”的谢玄晖啊!谢玄晖:谢眺(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
那为什么是谢脁呢?
谢朓是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写就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诗描写了金陵壮美的景色,更抒发了去国怀乡之愁。
同样的,大诗人在此借谢脁诗句,抒发了自己与谢脁当年一样的孤寂、抑郁、怅惘,孤独的心情。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至金陵时登金陵城西楼有感而作。另一说,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读此诗,泊客相信是后者。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是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即景抒怀的手法,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表达了作者对谢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唐诗鉴赏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古诗词赏析】…《金陵城西楼月下吟》(54)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诗海拾贝】
描写月亮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