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趣 (十一) 梅关古道

 夫人庙的故事
 超然亭主、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来杨柳枝枝绿,三月桃花朵朵红”-- 三月春光,如诗如画,旖旎妩媚。山林原野、河岸田园,处处是枝头新芽初露、田间绿荫一片、春风轻拂桃花艳的撩人景象。


  三月的春天分外美丽,三月的春天分外娇娆。美丽的三月最适合游春赏景了。三月一日,笔者因公事到南雄市,在相关单位领导的陪同下,笔者兴致勃勃地畅游了梅岭古道。


  梅关古道距南雄城约30公里,从南雄城驱车半小时后来到梅岭山脚。可能是由于气温骤然下降的原因,这天的游客并不多,停车场里只停放了四五部车辆。但据随行的刘主任介绍,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今年春节期间到梅岭赏梅的游客特别多,梅关古道景点门票春节期间也从平时的30元涨到50元一张。开通高速路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南雄很快就得到显现。


  在停车坪泊好车,跨过“来雁亭”,我们踏着古朴的鹅卵石铺就的驿道漫步而上。古道上稀少的游客,使整条古道显得异常安静。古道两边都是茂盛的梅林,由于梅花盛开的季节已过,大部分梅树花已凋零,树枝上长满了嫰绿的新叶。


  而此时此刻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梅岭古道两旁桃树虽然不多,但那娇艳欲滴的桃花在一片绿色掩映下显得格外抢眼。此外,间或有几株矮小的珍珠梅,也还盛开着洁白的花朵。


  一边漫步石砌古道上,一边听着刘主任介绍古道曾经的辉煌与酸辛,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夫人庙”跟前。


  “夫人庙”庙门两边悬挂着二副对联:“岭路控南陲驿草蛮烟风度至今怀故相,庙门临北野松声梅影仪形终古拜夫人”、“风度永存神宛在,精诚所至石能开”。细细品味着这二副对联,不知不觉有一层泪雾蒙住了我的双眼——我仿佛感受到了“夫人庙”在默默地向路人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当年开凿梅岭的苍凉故事,诉说着张九龄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于是,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一幅苍凉而又悲壮的画面——

 

 秦皇汉武时期,为了开疆拓土的军事需要,朝廷曾在梅岭山中开辟一条山路。但是,小路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上多年失修,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肩挑背负的山民猎户,步履艰难。张九龄既是笔者的家乡人,也是笔者的前辈先祖。据说在他年青时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张九龄后来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唐玄宗开元四年,张九龄向圣上请长假回乡探视年迈病重的母亲,途径梅岭。他忆起赴京参加殿试曾经过梅岭,接昭入朝做官也途径过梅岭,亲眼看到古道上有峭壁,下有深渊,也亲耳听到古道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且常有强人劫掠。于是,张九龄心中就萌发了重修梅岭古道的念头,并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在开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张九龄的夫人戚夫人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不料,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如此折腾了半个多月,让宰相张九龄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一天清晨,他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见一老者从岩后走来,询问开山情况,张九龄如实相告。老者其实是个神仙的化身,于是说:此山有妖魔作怪,必得孕妇之血才可镇妖辟邪,打开山口。正身怀六甲的戚夫人从丈夫的闷闷不乐中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这位出身贫苦、一直想向丈夫报恩的小夫人,于是在半夜只身佩剑来到梅岭关隘,对天诚心祷告,“为助九龄开路成功,妾愿杀身以镇妖魔。”随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山岩轰然巨响,通道顿开。四方百姓为之悲恸,为感谢戚夫人的恩德,当地人们便在梅岭为其建庙、塑像,每年祭祀,以表崇敬。这就是“夫人庙”的来历。



  梅关泪



  梅花路两旁,


  青石铺砌路中央。


  客栈休息转酒坊,


  东坡树依然如常。


  六祖衣钵化石灵,


  夫人庙却仍凄凉。



  踏雪寻梅风儿累,


  开凿古道牺牲谁?


  踏雪寻梅风儿吹,


  凄厉声音呼唤谁?


  是谁把妖精追,


 是谁两眼留着泪?



  在古代,没有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思想文化的传播非常落后。因此,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播只能是随着人走的,人走到哪里,思想文化才可能走到哪里。梅岭古道凿成后,一些文化大师才得以经此而南下,梅岭古道因此而形成了一条“文化通道”。苏东坡被贬岭南途径此地,在这里交友、赋诗、伤感,留下许多传说和墨迹。汤显祖路过此地,听到了杜丽娘的故事,获得了灵感,创作了不朽名作《牡丹亭》。王阳明告老还乡经过此地,在遍访故旧时神秘的死去,此地留有“落星亭”。历代以来,众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千余首。据刘主任介绍,以前梅龄古道沿途两侧共有诗碑136块,这些诗碑记载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可惜现存诗碑已不多。幸好在古道旁边小摊上摆卖有《梅岭古今》、《梅岭史话》等书籍,这些书籍收录了一千多首历代文人墨客路过梅岭古道时留下的诗词歌赋,其中开篇就有我岭南张氏先祖、开路功臣张九龄写的一首古风——《自始兴貂夜上赴岭》:“常蓄名山意,兹为事网牵。征徒屡及此,初服已非然。日落青岩际,溪行绿筱边。去舟乘月后,归鸟息人前。数曲迷幽嶂,连圻触暗泉。深林风绪结,遥夜客情悬。非梗胡为泛无膏亦自煎。不知于役者,相乐在何年?

 

  一千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从此,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流频繁,加快了岭南的开发。人们为纪念张九龄开劈梅关古道功德无量,便在梅关南面百米左右驿道旁建有张文献祠,但因年代久远,该祠现在已无处寻踪。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中,大部分都与张文献祠有关。仅以“度梅岭谒张文献公祠”为题的诗词就有上百首。其中不泛精辟名句:“凿开危石张文献,勘破禅关卢祖师”、“丞相祠前日月明,我来端拜仰仪形;君臣万古天无愧,梅岭千年地有灵”、“文献凿庾岭,功与九河同”、“勋名史外孤忠远,文献江南万古先;金鉴未磨天护宝,炉峰不动日烘烟”、“谁将禹凿通尧域,故遗重关逼上台;一代勋劳天地老,千秋纳献古今才”、“风度乾坤壮,精诚金石移”、“一代孤忠在,千秋大雅存;诗才推正史,相业忆开元”、“一代直声悬帝眷,千秋风度使人思”......


  我们在青石板路上走走停停,半多小时后登上了梅岭之巅的关隘口——梅关。这里,两面青山夹道对峙,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梅关的关楼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楼门洞南北上方分别镶嵌着石刻扁额,北面书“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均为明朝万历南雄知府蒋杰题写。关隘的北面右边石壁上,竖着镶嵌着清康熙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的 “梅关”石碑,字体苍劲有力。


  走过关楼,来到隘口,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梅关古道从崇山峻岭间蜿蜒北去,放眼望去,赣南地区的盎然春色尽收眼底……


 因为还要赶回南雄城吃午饭,游兴未尽的我们只好匆匆下山。在驱车往回赶的路上,一边观赏着公路两旁盛开的红梅,一边轻吟着历代文人墨客的精彩诗句,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梅岭古道那种 “一路梅花一路诗”的景象和神韵。


 不知不觉间,二首短诗渐渐在我脑海里跃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天地】梅开庾岭为香国丨丨蓝诗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篇):南粤雄关与古道
江西赣州梅关古道
南粤古驿道的综合文化通衢:梅关古道Ⅰ
南雄名胜联
风雨南雄梅关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