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历史——兵器篇(殳)
userphoto

2022.09.23 黑龙江

关注

    手持兵器殳砸击或撞击    

   兵器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殳”shū,会意字,从

shū从又,因系统不显示'
’字,故借'殳’描述下象形字'
’,后不再另设'
’篇,'
、殳’字皆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为了狩猎需要,经常制作一些石球,作为远距离攻击猎物的工具。而到了新时期时代,这类石球便发展成为了环状的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又出现了锤斧形石器、多瘤形石器等等。商代甲骨文的'
’字即指一种多瘤、椎状或锤状的青铜兵器,安装长柄,东周时期使用普遍。它是一根八棱形积竹杖,长约3米,两端套有铜冒和铜鐏。其实战作用就是砸击,《左传》昭公二年载:“张匄抽殳而下(离开战车),……扶伏而击之,折珍(车上横木)。”另外,它也作为车队出行的前导仪仗。

春秋晚期,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国出现了一种兼有砸击和刺杀两种功能的有刃铜殳。这种殳在3米多长的八棱形积竹柄顶端,装有一个青铜殳头,殳头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状,可以刺杀;骹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还在柄上套装带刺的铜箍,是一种很有威力的车战兵器,是先秦时期盛行在战车上的五种兵器之一。

秦殳形制较简单,是一个铜圆筒,顶部呈三棱锥形,无利刃,下接长柄,显然这样的兵器不大利于实战,主要是作为仪仗队的礼兵使用。在秦俑三号坑中曾成批出土了铜殳,据考证,三号坑是指挥坑,而手执铜殳的武士俑正是担任警卫职务的殳仗队。

秦以后,由于战车退出了历史舞台,铜殳也逐渐淡出战场,但它的演变体却一直在发展。一个方向是实战,而另一个方向是礼器。在实战方向上,殳安上了“刺”,也就变成了“蒺藜骨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狼牙棒”,因为其杀伤力巨大,甚至被北方游牧民族吸收利用。礼器方向,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叫“金吾”的兵器,就是一种两段涂金的铜棒,朝廷中御史大夫、司隶大夫一级的官员可手持“金吾”。因此,历史上才有了刘秀那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金镀银蒜瓣式骨朵

而在两宋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也可以发现这种现象,那就是骨朵已经基本不再用作实战,而是成为武士手中所持的军仗礼仪用具。

到了明清时期,骨朵的军事用途彻底消失,成为专门的礼仪器具。如《明史·仪卫志》中提到:“宫中常用仪卫二十人,内使八人,色绣幡二,金斧二,金骨朵二......”,金骨朵和金斧,已经成为了单纯显示皇家威仪之物,对于金骨朵,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叫法——“金瓜”。而除了金骨朵,还出现了玛瑙骨朵、玉骨朵等等。

明 《出警图》

“殳”字从'又’从'

’,又,手持;
,多棱兵器。造字本义:手持兵器
砸击或撞击。(介于'
’字无法打出,借'殳’表兵器'
’。)



古文释义



《唐韵》市朱切。《集韵》《韵会》慵朱切。《正韵》尚朱切,并音殊。

《说文》:以杸殊人也。

又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释名》: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

正义曰:《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冶氏为戈戟之属,不言殳刃,是无刃也。

《诗·卫风》: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又戟柄之别名。扬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谓之宴戟。其柄,自关而西谓之柲,或谓之殳。

又书法名。《前汉·艺文志》:八体六板。韦昭曰:八体,六曰殳书。

欧阳询《书法》: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说文序》:七曰殳书。

《徐锴注》: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故八体有殳书。

又姓。

又打谷之架曰摄殳。

扬子《方言》:佥、宋、卫之间谓之摄殳。注:佥,今连架,所以打谷者。

从𠘧。𠘧音殊,鸟短羽也。与几案之几别。

《佩觽集》:殳,示朱翻,戈殳也。莫勿翻,沉也。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殿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兵器之殳
殳[汉语汉字]
象征权力 首领专用
张不叁 | 传说中的“十八般兵器”是怎么来的
中国古代青铜兵器鉴赏
古代兵器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