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历史——自然篇(葫)
userphoto

2024.04.28 黑龙江

关注
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葫”hú,形声字,从艸胡声,'葫’字目前最早见于南朝·梁《玉篇》。艸,与草本植物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
备注:出土于河南地区的「令狐君嗣子壺」是战国中期的一件器物,铭文中的“瓜”字是“瓜藤垂瓜”的象形描绘,与东汉《说文》及今版基本相同。而楚国同一时期的“瓜”字字形同“反写的'寸’”,其中的符号“十”即为“瓜藤”或“瓜架”,符号“丶”即为“果实”。两款“瓜”字虽有出入,但整体上趋同。
“狐”字为会意字,从犬从亡,“亡”字的本义是“人呈长直状”,会以“长条状的犬”之义。甲骨文的“亡”字形似“瓜”字,但与瓜科植物的“瓜”字并无关联。“狐”字应是在隶化过程中,与表义植物的“瓜”字在字形上相似,进而产生了一些混乱,从「令狐君嗣子壺」中使用的“瓜”字可见一斑。战国晚期以前的“瓜旁形声字”受“狐”字影响颇多,暂且不提。
抛开特殊隶化的“狐”字,战国时期楚文字中的“瓜旁形声字”,“瓜”在其中作意符(声符),如“柧、苽”等;东汉《小篆》中的“瓜旁形声字”,“瓜”在其中作形符,如“瓝、瓞、瓟、瓢、瓤”等。
汉代以前,原产地在中国并可食用的瓜科植物主要包括瓜蒌(栝楼)、冬瓜、瓠瓜(葫芦),这些植物中,除瓜蒌外,都适合日常食用。显然,就这几种瓜是不足以以“瓜”作部首来造字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截止到东汉末期,传入我国的瓜科植物可能有西瓜、甜瓜、黄瓜等,大大丰富了瓜科植物的种类。大约也是在两汉时期,创造了不少以“瓜”作形符的字,在其后的《说文》一书中有所收录。
“瓜科植物”的果实通常被称为“瓠果”,瓜科果实形状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长筒形、扁圆形等。“瓠”字,从夸瓜声,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小篆,即指一类“大而虚的瓜”。
汉朝所指的“胡人”并非特指某个固定的地区或国家的人,而是泛指一系列居住在汉朝北方、西方及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及部落联盟,其中以匈奴最为显著,同时包括了后来崛起或已存在的其他诸多民族。这些民族活动的地域涵盖了从东北至西北、远达西域的广袤地带。
“葫”字并不特指瓜科植物,凡是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都可以算作“葫”,如草莓、覆盆子、八角茴香、南五味子、莲蓬、大蒜、苦瓜等。但上述这些常见植物中,除覆盆子和莲蓬外,均在西汉及其后传入中国。故“葫”字最初可以表示的草本植物仅在覆盆子、莲蓬、瓠瓜之间。受汉代“胡人”一词的影响,三国时期孙缅语录、《玉篇》中将“葫”释作大蒜是可以的。
“葫芦”一词中,“芦”的本字作“蘆”,是指一种像盧的草本植物,这仅与瓠瓜的形体相吻合。也就是说,单字“葫”可以泛指“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复合词“葫芦”特指瓠瓜。
古文释义
【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
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釋文:一壺千金 釋義:壺,通「瓠」,瓠瓜,葫蘆類植物,中空,能浮
田野里1种植物,人称地稍瓜,果实脆嫩有奶香味,价值很高!
葫子
那些农村常见却又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你认识吗?
40、瓠瓜
食疗食物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