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三篇关涉海南旅游疫后重振文章的读后感

 

一、大疫迫使旅游业遭遇至暗时刻
其一是研学旅行联盟中心发表的李可为先生文章,标题有点耸人听闻:《三个月超10000家旅游企业倒闭,旅游业经历了怎样的至暗时刻?》。
李文笔下描述的旅游业至暗时刻:
2019年我国全年的旅游总收入为6.63万亿,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随着疫情的到来,整个旅游行业陷入了全面停滞的状态。对比2019年旅游业的收入,今年第一季度旅游业的损失将达1.3万亿元。长达3个月的零收入让无数旅游企业和从业者面临倒闭和失业的困境。
截止3月25日,2020年全国共有11268家旅游类企业注销、吊销经营。这10000多家旅游企业注销的背后,是旅游企业面对疫情的无奈之举!这10000多家旅游企业注销的背后,会让多少旅游从业者深陷失业的困境! 在旅游业因为疫情被按下暂停键的60多天里,从几十万的中小旅企,到身价几十亿的行业巨头都在经历着旅游业的至暗时刻!
进入三月份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确诊病例的逐渐清零,我国多个地区陆续恢复了旅行社的部分经营业务,解禁了周边游。然而解禁的周边游因为只能接待本地人游本地,加上人们对于疫情的戒备心理,对旅行社的实质性业务增长意义并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现阶段被允许经营的周边跟团游,大巴上座率不能超过50%,而且一辆旅游大巴需要配备2名导游,大大增加了跟团游的成本,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效果并不大好。
旅游业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培养游客外出旅游的信心也需要一个过程。旅游业要想全面实质性恢复,恐怕也还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按】李文的色调不免有点“至暗”,但披露的实在数据确实触目惊心,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全国旅游业大环境正处至暗时刻,海南旅游业风景这边独好的可能性几无。所以,温馨提示海南旅游业同仁最好不要被某些媒体描绘的莺歌燕舞复工繁荣表象所迷惑而造成判断失误,冷静头脑,对困难局面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为正道。
我倒认同李文结尾的感慨:2020注定是旅游业最艰难的一年,撑下去是每一个旅游从业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二、海南旅游需要大破同质化自恋思维

其二是天涯社区发表的网名悄无言2010”的万字长文,标题是海南的路在何方》。

文章以北京人的视野,论述了海南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海南旅游的部分如是说:

    海南的自然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缺少独特性,二是低价值,三是数量少。比如热带作物不仅华南地区有,东南亚更是多到烂了街,而且人家品种多,质量好,价格低。
自然风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独特性,同类海岛型旅游区有的是,随便说几个,日本冲绳、美国塞班、广西涠洲岛、广东阳江、马尔代夫、泰国苏梅、越南下龙湾、菲律宾长滩、印尼巴厘岛、马来西亚沙巴……。
真正让人吃惊的是水,我原以为一个一年下几个月雨的热带海岛,应该水资源充足,可我上网一查,海南居然缺水!主要因为是地表径流太短,河流刚发源,没等渗入地下就入了海。
粮食应该够吃吧?也不够!要保证940万海南人每天一斤粮,全年需要175万吨,但是2019年海南的粮食产量只有145万吨。
总结一下海南的自然条件吧,说出来可能大家不服气,海南没有任何可以傲视周边,赖以发展为富裕地区的自然条件!位置差,资源少。
国际旅游岛是第一个重磅好消息。十年过去了,却只留下了几个免税店,帮那些大牌处理过季尾货,还不便宜。说好的高端游客呢?如果把高端理解为欧美的话,反正我没见过欧美游客,原来还有不少俄国人和韩国人,现在也少见了。其实我们国内游客现在消费力也很强,有一部分也可列入高端。但是他们似乎并不会选择海南。
相对东南亚国家,海南没有独有的旅游资源!还有几样重要的东西是人家有,咱们没有的。比如没有普遍会讲英语的当地人,别管说得多烂,起码交流无碍;没有特色鲜明、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黎苗文明没有得到机会充分发育起来;也就没有寺庙、王宫、地主大宅、著名事件发生地等人文景观可供参观。近些年修了观音像和祭祖大典,但没什么吸引力;也没有鲜明的特色,比如新西兰的极限运动,泰国的人妖;更没有赌场和或明或暗的色情场所,咱们都是健康旅游,吃饱了晒太阳,适合修仙。

也没有低廉的价格,要是冬天参团去泰国,双飞加五星酒店七天的费用刚够从北京往返三亚的机票钱。今年我去三亚,机票单程3300,一个人来回6600,还不算往返机场的费用。你想吸引人家来,总得给个理由吧?别说欧美人士,就是我北京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去泰国而去三亚?我也只能说,能听懂普通话。
有个误区认为有了高端酒店和设施就能吸引高端游客。其实三亚的酒店、道路设施真比泰国、印尼好。可是游客不是来住店的,不是来逛高速公路的。海南旅游就象一个超豪华餐厅,金墙银地、水晶盘子玉石碗,但只能提供家常菜,味道还不正宗。
另外总是宣传有多少国家可以免签入境,简化入关手续没意义,人家不来并不仅是因为签证难办。外国人去西藏比来海南费劲吧?可依然有很多欧美游客徜徉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高端游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务旅客。可是海南有什么商务值得大家跑那么远呢?没有高端行业,也就没有高端商务。
所以在现状之下,海南的旅游真的只能赚点零花钱,而且赚得好辛苦!由于季节性明显,几十万游客呼啦一下来,呼啦一下走,严重考验政府管治能力和当地公共资源保障能力。
当地人在旅游的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末端,勉强挣点小钱,生活成本却实实在在地上去了,被迫提前过上了发达国家的生活。
游轮游也是个热点,我看国家给的政策里还有游轮客人可以免签入境15天。这就有点儿想当然了,游轮玩的是船上、海上的悠闲时光。游轮公司巴不得你每一分钱都花在船上,上岸只是补充,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你上岸15天,船在港口干等你?而且海南也很难成为游轮游的出发地,当地游客数量有限,外地人更不会选择从三亚上船出发。我们北京人从天津港上船,大连、上海、广州和厦门也有港口。
海南旅游业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突破原有的定位,需要大破大立。

【按】
“悄无言2010”的万言书,对海南发展的看法,基调有点悲观,叙事的愤青风格亦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并非完全认同。
但文中对海南旅游同质化现象振聋发聩的批判,的确让人警醒;其北京人对海南恨铁不成钢的殷切情愫,倒也强化了一种大家庭意识:海南自由贸易港并非海南的自留地,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全国人民匹夫有责。
同时,万言书对一直以来以共性资源为导向,以同质化视野为风尚的海南旅游发展观来说,亦不失为一种直言不讳的忠言逆耳。
万言书“海南旅游业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突破原有的定位,需要大破大立”的结论,本人是十分赞同的。
海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难以与时俱进,业态产品市场竞争乏力等弊病经年叠加,即便没有疫情,也总是要爆发露馅的。大疫只是导火线,引爆了海南旅游业脆弱体系的残酷重创
因而,海南旅游业的疫后重振,注定要标本兼治,彻底地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体制机制、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启动行业大洗牌,激发整体大变革,促使自贸港建设开局元年凤凰涅槃的海南旅游业新生。 
 

三、氏八问引人共鸣。
其三是凤凰网海南综合发表的吴湟帅的专访,标题是《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解读海南<振兴旅游业三十条行动措施>》。
关于海南旅游业重振,王健生先生如是说:
近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海南旅游不仅同国内市场竞争,而且同国外特别是周边热带海岛旅游国家的市场竞争。全国性抗疫胜利后,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产品竞争、客源争夺、营销大战、刺激市场措施比拼等等将更加白热化,对于深受疫情影响、依赖省外客源市场的海岛省份海南,旅游业恢复发展工作的难度会大于内陆省份。
鉴于海南在空间地理上是属于国人的远程旅游目的地,通常海南旅游促销对岛外客源地市场产生实质性启动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面对疫情过后全国各地刺激旅游市场恢复和竞争加剧态势,我们预计,海南旅游市场的真正恢复会比内陆省份至少还要晚三个月至半年。
疫情过后的国内外旅游市场争夺战,首先是目的地之间的竞争。面对疫情过后的旅游市场新形势、竞争新格局,海南旅游要一改往常“各自为战、产品打头、分散营销”的做法,特别需要省政府统筹、整合全省的资源、资金、力量,全省一盘棋,抱团取暖,形成“海南旅游”的“省级军团”,精心梳理、整合、优化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活动、项目及资金,对标《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认真策划以海南作为一级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市县作为二级旅游目的地构成海南旅游“目的地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新形象、新品牌、新产品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营销合力参与国内外客源市场的竞争和瓜分。
新市场、新需求、新机遇,我们需要新思考——海南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竞争性优势有哪些?海南旅游目的地该打出什么形象和品牌?除了传统的观光景点,目的地全域旅游的多元化吸引物有哪些?如何策划、包装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当下该向哪些市场推出什么样的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主题目的地和特色产品及玩法?目的地需要重点发展哪些新业态项目、开发哪些新产品?海南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如何创新才能撬动多元化的目标客源来目的地和景区?如何构建目的地全域旅游的散客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按】
王健生先生是海南知名的旅游大佬,其对形势的判断一向较敏锐,对问题的诊断也能精准到位,开出的药方也相对外来和尚来说更为接地气。
从上述的解读来看,王先生关于海南旅游业恢复发展工作的难度会大于内陆省份”的判断是准确的,其对疫情过后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目的地争夺战更加白热化”的担忧亦能引发有识之士共鸣。
本人认为,王先生解读最出彩的是关于海南旅游业疫后重振的八问,其锋芒直逼作为自由贸易港主导产业的旅游产业体系的重构与新生。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新市场、新需求、新机遇,需要新思考,王氏八问显然是新思考的结果。

海南旅游业疫后重振的座标,应当是如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强调的: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上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必须对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因此,海南旅游业疫后重振的新思考,应当是对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的“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这种新思考无疑是需要新视野与新本领的。
本领恐慌”则是海南旅游业疫后重振的关键性短板。试举一例:
中国拥有主权的约21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正好在海南省的管辖范围。
   显然,南海战略经济手段的国家使命,就是海南自由贸易港义不容辞必须承担的道义与责任。
正因此,“4、13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时至今日,海洋休闲旅游已成为世界海洋经济的最大产业之一,成为不少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目的地在世界海洋休闲旅游中占有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级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海洋休闲旅游无疑是当前全球旅游增长当之无愧的重要引擎。
所以,海洋休闲旅游无疑“4、13重要讲话”所提“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中牵动力最强,也最容易出成效的“新兴海洋产业”。
显然,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旅游是国家使命战略站位意识的必然要求,亦是海南旅游业疫后恢复重振的国家规定性任务与海洋强省版自由贸易港最具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这方兴未艾的海南旅游业重振的热潮中,具有如此战略地位与新兴产业价值的海洋旅游产业竟然被轻视,甚至很有分量的旅游业重振文件对“海洋旅游”四字提都不愿提。
这种与国家战略背离的社会意识的集体失语失策,恐怕就是相关决策者与从业者,对“4、13重要讲话”精神与国家战略部署领会不透,政治站位意识淡薄,知识结构中海洋产业、海洋旅游知识缺位所引发的典型的本领恐慌现象。

刘赐贵书记说得好:面对建设自贸港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不少干部都有本领不足的问题。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需要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实干本领。强化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利用一切机会、争分夺秒恶补专业知识,尽快在各自领域掌握“金刚钻”、干好“瓷器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 旅企密集抢滩布局
一季度迎客2680万人次,总收入530亿元!旅游“热风”席卷海南
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 以项目推动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蓄势待发
停业不停步,旅游业静待春天
海南和广东湛江相隔不足30公里,为何旅游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