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婆谙熟的乡俗杂礼  娄炳成

  我的外婆生于清朝光绪末年,享年八十九岁,可谓“三朝元老”。外婆一辈子住在康北山区老家的农庄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我的外爷去世得早,外婆就成了家里最高的老辈,是家里的主事人,农村里叫作“女掌柜的”。外婆幼年时就缠了脚,解放以后政府号召放小脚,外婆放了小脚反而不会走路了,就又继续缠着。虽然如此,她走起路来急急火火的,却从不打偏,从不摔跤。

  过去,老家的农庄里绝大多数村民生活都很清贫,但对生老病死、婚育寿岁、动土上梁等等活动,都很重视,都很讲究,叫作“遇事”,都有一套虽不成文、但却约定俗成的礼仪。外婆没有上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却对杂礼乡俗谙熟于心,简直就是一部乡风民俗的活字典。无论是自家,还是庄里谁家“遇事”了,凡有疑难问题,都要请教外婆,按照她说的去办理,就不会有差错,就会得到全庄人的认可。

  记得我的小姨刚刚生了孩子,小姨夫就提了两瓶酒,来给外婆报喜。我外婆就通知我的两位舅舅,来到家里,与外婆一同喝喜酒,并安排舅舅们于半月后的那一天,带上大烧饼、红糖、鸡蛋、奶罐(内装油、盐,罐口贴红纸,罐耳系红绳)等礼品,前往我小姨家贺喜。外婆说,这叫作“送饭”,也叫作“下奶”。

  又过了半个月,小姨的婴儿满月了,亲戚朋友都来祝贺,有的送烧饼花卷,有的送布料,有的送童衣童帽。外婆又安排我的大舅舅(当然也是婴儿的大舅舅)给婴儿剃头,剃头时放一个洗脸盆,内亲都要往盆子里放数额不等的“压水钱”。剃完头,就由我大舅舅给婴儿起名字。实际上,我知道名字是外婆早就起好的,大舅舅只是走个过场而已。然后,小姨夫就设好家宴,盛情招待来宾。外婆说,这叫“做出月”。

  后来,小姨回娘家,对外婆说孩子经常夜里哭闹,老是生病。外婆就让小姨给孩子找个干爹(我外婆老家称作“干大”),这样孩子就好养活了。外婆对小姨说,让小姨夫在天麻麻亮时抱着孩子到村头上大槐树下去等,见到的第一个人,要是男的就是干大,要是女的就是干娘。结果小姨夫碰到的是村里一位刚成家的小伙子,第一次遇到这件事,不知道该咋样办,就来请教外婆。外婆就告诉他,第一次去拜干爹,干爹要给干儿子或干女儿送一只鸡、一个碗和一双筷子。逢年过节,干儿子或干女儿要带上礼物去拜望干爹干娘。干爹干娘去世后,干儿子或干女儿要披麻戴孝,给干爹干娘送终。外婆说,这叫“拜干大”。

  我大舅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弟,出生时,正好庄里也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外婆说,这两个孩子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要互为老庚,同庚之人以后就亲如兄弟姊妹。就让我大舅舅提上两瓶酒,去与儿子同庚的那户人家,双方认亲,双方父母就成了儿女亲家,逢年过节就互相走动,约定好双方老人去世后,同庚晚辈都要披麻戴孝,视对方父母为自己父母。外婆说,这叫“打老庚”。

  庄里无论谁家,老人到了50岁以后,每十年,即60、70、80、90岁时,儿女都要做寿,请来亲朋,设宴待客。外婆就会安排我大舅舅去献寿帐,送寿礼,倘若对方是老辈,还要给老寿星磕头,敬酒,祝福。外婆说,这叫“贺寿”。

  每年收完麦子的最后一天,外婆会做许多好吃的,摆满两个八仙桌,把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们召集在一起,将一把镰刀供在正堂上,亲手点燃三炷香,插在镰刀前面的香炉里,率领晚辈们一起跪下,很庄重地给镰刀磕三个头,之后才开始入席吃喝。外婆说,这叫“卧镰”,表示庆祝丰收。

  每年夏收打碾结束后,外婆都会安排晚辈带着用新麦面做的花卷或烧饼,去拜望远近的亲戚长者。亲戚长者都会回送一个中心空洞的圆形大烧饼,称作“圈圈”。外婆说,这叫“尝熟”。

  庄里无论谁家盖新房子,在上梁这天,外婆都会安排大舅舅,去那家以钱粮随礼,送红联,放鞭炮,表示祝贺;那家搬往新家,也去以钱粮随礼,帖红联,放鞭炮,祝贺乔迁之喜。这两项活动,主家都要设宴,热情待客。外婆说,这叫“贺房”。

  庄里老人上了年纪之后,子女要提前给老人准备好棺材,俗称“老房”。做棺材的木匠不是由主家管饭,而是由主家的邻居轮流请吃。棺材做成后,外婆也会安排大舅舅去送礼祝贺,主家要设宴待客。外婆说,这叫“贺棺”。我大舅舅给外婆做棺材时,外婆安排得非常仔细,准备了十桌丰盛的酒席,凡是请吃过木匠的四邻五舍,都请到,一个不落,连同前来“贺棺”的远近亲戚,给予热情答谢。

  庄里谁家“遇事”,有不懂礼仪不会操办的,都请外婆去指导,外婆就按照主家“遇事”的不同性质,按照不同的规矩讲究,安排连轴转的酒席,事情结束时最后的酒席最丰盛。祝贺孩子满月,款待娘家人的酒席,中间放一盆清炖全鸡,叫作“凤凰抱蛋”;招赘女婿,酒席中间用肉菜做成宝塔状,叫作“状元插花”;已故老人百期、三周年待客酒席,有“王祥卧冰”、“孟孙哭竹”等体现孝道的菜名。外婆说,这叫吃“花儿席”。

  庄子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了敬奉龙神,由群众集资办会,杀猪宰羊,打羊皮鼓,以祭祀龙神,祈求龙神保佑,将龙王爷塑像抬到各村游行,称作“游会”,在各村大吃大喝,称作“吃会”。这些事情,有专门的一套班子操办,但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倘若做错了,或做得不到位,外婆也会指出来。譬如,久旱不雨,外婆就会让司公子把搭在龙王爷塑像头顶上的大伞去掉,说龙王爷不给我们降雨,就让日头也烤烤他;倘若久雨不停,也会让司公子把搭在龙王爷塑像头顶上的大伞去掉,说龙王爷让我们的庄稼泡了汤,就让他也淋一下雨。

  至于婚丧礼仪,那就更为讲究和隆重了,在外婆老家属于大礼,虽然外婆也都很精通,但按规矩是要男人主持操办的,外婆不参与,故不列在乡俗杂礼中叙述。

  除了以上乡俗杂礼之外,对于年节风俗,外婆同样也是非常熟悉的。每年里,只要到了民间要过的节日,外婆都会提前安排,或亲手操作,做好各种具体准备工作。

  “过年”是外婆老家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除夕夜,鸡叫头遍,外婆就把全家集中起来,祭天地,祭祖先;到了子时,就安排长孙到大门外放鞭炮。清晨天还不大亮,会要求晚辈给老辈磕头拜年,磕头完毕,敬酒三盅,寓意为福禄寿。外婆、大舅舅们喝了敬酒,会给小孩发放压岁钱,数额不等。初一第一顿饭吃长面,寓意年增岁月人增寿。还让年轻的晚辈荡秋千,或在麦场上,或在庭院里,寓意迎接春风早到。过年时,外婆严命不得犯忌,忌说不吉利的话,忌使用针剪,忌扫地。好在,晚辈都听她的话,没有违犯的。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拜友,外婆安排晚辈男子带着媳妇孩子,携带烟酒礼品,去给丈人丈母娘拜年,路途近的一般不留宿。直到正月十六,过年才算完毕。

  “破五”也有讲究。农历正月初五早晨,外婆早早起来,把炕席下、墙角处扫出来的尘土送出门外,倒在“喜神”方位,烧纸钱,俗称“送五穷”,所谓的“五穷”也就是五种动物: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外婆的老家把“元宵节”叫“过十五”。农历正月十五,各大庙会举行社火汇演,集庙会祭祀、文艺表演、集市贸易、娱乐玩耍、小吃摊点于一体,人山人海,极尽喜庆。外婆要带领晚辈们去庙会观看社火表演,晚上都聚集在一起,吃她亲手做的汤圆。

  过“二月二”也很有意思。农历二月初一傍晚,外婆就安排孙子和重孙子抬上草木灰,在房屋周围撒一圈,名曰“圆二月二”。初二凌晨,再让孙子和重孙子拿着木棍敲打粮食升子,沿着撒了草木灰的地方走一圈,边走边说童谣:二月二,龙抬头,跳蚤臭虫不抬头,跳蚤臭虫抬了头,一把打在灰里头。名曰“打二月二”。然后就一起吃外婆炒的豌豆、爆米花,寓意粮食暴长,五谷丰登。

  “清明节”是全民祭祀的日子,外婆会更加重视。农村都流行“有儿有女早上坟,无儿无女等清明”之说。外婆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就安排大舅舅率领大家祭祖扫墓。平日里坟上不许动土,唯独清明时节,可以动土立碑,给坟头培土。上坟主要内容是给逝者敬献酒菜果蔬,挂纸烧纸,磕头烧香,燃放鞭炮。

  外婆的老家把“端午节”叫“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外婆会安排全家吃粽子,喝雄黄酒,到山坡上采来艾蒿,挂在家门上,驱除蚊虫,但主要是辟邪。外婆还会给晚辈小孩子手腕脚腕,拴上五彩花线绳,让他们吹柳笛。

  外婆的老家把“中秋节”叫“过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外婆会和晚辈们一起吃月饼,或其它糕点,赏月。外婆说,旧社会时,还把这一天作为“教师节”,学生须给老师送礼。外婆没有上过学,不知她老人家何以记得旧社会的“教师节”。

  “祭灶神”。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家家户户烙饼,叫“灶干粮”,给灶神爷供茶献饼,焚香化纸,送灶王爷上天。每年的这一天,这些事外婆都亲自操作,不让晚辈们插手,做完了,最后就跪在灶台的清油灯前,祈求灶神爷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外婆的老家把除夕叫“过三十”。农历腊月三十,逢月小为二十九,外婆会安排大舅舅率领大家先到祖坟去祭祀,请故去的老人回家过年。安排孙子、重孙放鞭炮,迎灶神,贴春联,贴门神。傍晚吃饺子,有团圆之意。全家老人孩子通宵不睡觉,名曰“守岁”。过去,外婆在世时是摆上凉菜,全家喝酒。三十晚上,忌讳外人串门。现在,自然都是围在电视机前,看一年一度的“春晚”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外婆老家许多的杂礼乡俗、年节风俗,有的简化了,有的改变了,有的消失了,上述这些,都是外婆在世时由她老人家亲自操办,我们看到的,或是她老人家给我们晚辈讲述的,把它们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记录下来,供研究民俗文化的人参考吧。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大到国家外交,小到庶民往来,都有一整套礼节规矩。民间乡俗中,在处理人情世故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杂礼,体现了民间礼尚往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外婆老家的乡俗杂礼、年节风俗,名目繁多,虽然都是旧时代的产物,但也深深打着民俗文化的烙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礼仪文化的深厚积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郁氏文化】先辈的优良家风 是激励我们晚辈前行的动力(文/郁兰芳)
那时过年走亲戚,提上馍笼,挣一毛钱的压岁钱......
陇南民俗中的杂礼
说句再见吧少年
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
【云南】孙晋芳 |外公与芳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