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 娄炳成

  在大西北甘肃省内陆腹地陇南,有个西和县。这个县有一座山,叫作仇池山,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古老的氐族在这里发祥,建立过仇池国;而这个县还有一个奇特的七夕风俗,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由众多民间女性参与,逐渐演变而来的历史悠久的乞巧节。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该民俗文化活动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陇南西和县的七夕风俗非常独特。有民俗专家考证说:“陇南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的塔穆兹祭风俗,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自于历史上陇南与中亚的粟特人的文化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通商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断言说,其起源于西域他国。还有个别学者教授认为:“西和七夕乞巧文化活动是秦人遗风。”但没有撰文,做进一步的论证。

  上述两种观点,都涉及到了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七夕乞巧文化活动的真实起源,及其传承发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直至今天。

  七夕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其节日风俗的核心是织女星崇拜和女性乞巧活动。七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观象授时时代,《夏小正·七月》关于织女星的记载,就流露出个中端倪,七月七日的节期则确立于东汉晚期。从魏晋到隋唐,这个以女性乞巧风俗为中心的节日,就有了基本定型。两宋时期,七夕节兴盛一时,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节日风物,如摩睺罗、种生、谷板等,不仅节日的规模盛况空前,而且,在某些地方,节日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七月七夕一夜延长为七月六日和七月七日两天,在东京汴梁,甚至从七月初一开始,整个城市就呈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氛。《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籍,对此都有翔实可靠的记载。

  陇南西和的七夕节,规模盛大,气氛热闹,节期从七月初一到初七,一直延续七天,而且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歌舞、祭祀、游艺活动。陇南七夕的“乞巧歌”别开生面,从初一到初七,节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歌曲,这些歌曲由乞巧的女性创编、传承和演唱,曲调哀婉,至于其歌词,则或者表达对巧娘娘(织女)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宣泄女子们对女性苦难的悲叹,或者吟唱当地风光,或者讽诵世态人情,内容多样,内涵丰富。因此在民国时期,就引起了当地文人的关注。陇南西和独具一格、古风犹存的七夕风俗,被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很大程度上,与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是分不开的。

  陇南西和乞巧风俗尽管独具一格,但历来文献中却绝少记载,在清代晚期至民国的县志中,也只有寥寥几笔的勾勒。如乾隆三十九年抄本《西和县志》仅记载:“七月七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乞巧”;乾隆六年刊本《成县县志》记载:“七月七夕,人家室女束豆苗置碗,拜献织女星以乞巧”,仅此而已。

  西和的七夕风俗与陇南各地,在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以时间为序,整个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可看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陇南西和七夕节日活动,历时七天,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节日活动独具特色,与其他地方的七夕节相比,体现出极大的独特性:第一,陇南西和七夕节隆重而盛大,是当地一个重要的节日,对于未婚姑娘来说,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过春节。第二,陇南西和七夕节从七月初一甚至六月三十日夜开始,一直到七月初七夜结束,历时长达七天八夜,这是其他地方的七夕所没有的。第三,陇南西和七夕节自始至终由一系列复杂、完整的仪式构成,这些仪式环环相扣,依次展开,缺一不可,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绝非其他地方形同儿戏的七夕风俗可比。第四,陇南西和七夕节中的每一项仪式都伴有相应的歌舞,搭桥有《搭桥歌》,迎巧有《迎巧歌》,乞巧有《乞巧歌》,送巧有《送巧歌》,曲调多变,歌词丰富,且伴有相应的舞蹈,这在中国各地七夕节风俗中可谓绝无仅有。第五,陇南西和七夕节是当地姑娘们的集体性节日,具有浓厚的集体狂欢色彩,而其他地方的七夕活动则大多是各家小儿女在自家的院落里单独进行的。第六,陇南西和七夕风俗中,有两件节物,即纸扎的神偶“巧娘娘”和彩带缠绕的“巧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其他地方也甚为罕见。

  网上人云亦云,说“陇南西和的七夕乞巧文化活动是秦人遗风”,但这个论点,并没有进一步的确切论据为支撑,不是经过深入考证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是人为制造新的神话传说,演绎出秦人的先祖女修,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织女的原型,依此来说明西和的七夕乞巧文化活动源于秦人的祭祖习俗,没有任何史料文字记载和实体文物为根据,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在学术研究上是站不住脚的。

  无疑,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国的发祥地、秦文化的发祥地、秦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区之一。“秦人”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孝王时期,由秦人的先祖非子封秦而来。在秦襄公建立秦国之前,秦的范围包括甘肃陇南、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后来,随着秦国势力的逐渐东移,到定都咸阳,陕西全部、甘肃一部、山西和湖北一部、四川大部,都成了秦地,这里的民众就都是“秦人”了。所以,“秦人”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是有地域性区别的,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泛泛而谈。不可否认,作为陇南民俗文化形态之一的西和七夕乞巧民间盛大活动,既具有陇南文化的鲜明特色,又带有秦陇文化的明显特征。但是,七夕乞巧这一民俗文化活动,是遍布中华大地的汉民族的主要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很难断定它就是某个具体氏族部落的遗风。我们只能说,西和的七夕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与在陇南生活了千年之久的古“秦人”有一定的关系,其渊源还有待于科学论证。

  另有专家专门撰文,提出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文化源于西域他国的观点,该文说:“中古时代的陇南地区本为氐羌之域,扼守丝路要道,很容易吸收来自西域的宗教和风俗。同时相对于历代文化中心——中原,又山高皇帝远,乡土风俗不容易被中原正统文化所同化,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机缘,让来自波斯或粟特的七月节风俗在历经千年之后仍然悠悠流传,作为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活化石保存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奇迹。”

  陇南西和的七夕风俗在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与古代丝绸之路通商贸易,有着一定的关系,是可能的。经贸往来,必然会伴随着文化交流,但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文化,无论相互影响、融合、吸纳的程度如何,都不会完全改变本民族、本区域文化最本质的实际内涵。相似并不等于相同;何况,对于织女星的崇拜,只属于中华民族自身创造的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从古至今中华大地民间所开展的一系列七夕乞巧民俗文化活动,都是由这个故事传说派生出来的,是纯粹的汉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活动范围涵盖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齐鲁、燕赵、秦陇、巴蜀、荆楚、吴越等非常广大的地域,属于古老的汉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之一。

  中国的七夕风俗和乞巧文化,只属于中国。陇南西和独特的七夕乞巧民俗文化,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当中,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并带有鲜明的陇南西和地方特色。作为陇南人,我们很骄傲,我们没有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失去自我,而是在传承发展伏羲文化、秦陇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我们陇南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们不需要用异域的、外国的,甚至杜撰想象而来的所谓文化渊源,来装点、粉饰和拔高陇南文化的内涵本质——正因为是西和的、陇南的,才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陇南西和县乞巧:原生态的东方情人节
图说古代七夕节风俗
七夕节探秘:甘肃西和乞巧节,流传在西汉水上游的秦人遗俗
《文化安顺》2017年第95期(总199期) 乡风民俗 臥看牵牛织女星
参考文献 | 2021年8月
【航拍】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 享受一次高空视觉盛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