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悸证治——郝万山讲内科(2)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慌心跳、惊悸不安,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心中惕而不安,不能自控)。

惊悸和情绪有关,突然发作,少时缓解。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发作时悸动严重,缓解后无悸动,伴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焦虑抑郁。多为心主神志功能失调。

怔忡多为久病渐成,因劳倦而加重,难以速已,病情较重。持续悸动不安,伴气短胸闷、神倦身疲。多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

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论治

中文“心”的含义:

字形代表解剖学的心脏,主管血液循环,中医叫心主血脉

东汉”刘熙《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孟子:心之官则思。

读音 xin ,代表思维、情感等功能,中医叫心主神志

一、病因病机:

1.心虚胆怯:

素体心胆虚怯,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

久病或劳倦,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心神失养而不宁。

3.心血亏虚:

素体虚弱,脏腑虚损;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心悸。

4.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房劳过度,遗泄频繁,伤及肾阴;

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

心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液,水停为饮。水饮凌心,心阳被抑,引发心悸。

6.心血瘀阻:

心气心阳不足,血液循行不畅,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阻遏气血,日久生瘀,而致心悸。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本病与他病:

心悸本病初起即以心悸为主。

他病如心痛、水肿、出血、失眠、疼痛都可能见心悸,但先有他病后见心悸,或心悸的同时他病也存在,甚或是他病加重的过程中出现心悸。应治本。

2.别惊悸与怔忡:

惊悸怔忡,都属心悸

惊悸轻,怔忡重。惊悸为阵发,怔忡持续不已。

惊悸多因情绪紧张焦虑,突然发作,多见于焦虑,失眠多梦之人。

怔忡初起可有类惊悸的症状,但很少是由惊悸发展来的,都是久病,伴心悸不安,气短胸闷,脉律不整。

惊悸多为功能性疾病;

怔忡多为器质性疾病。

3.察虚实与兼夹:

心悸以虚证及本虚标实者为多见,单纯实证较少。

【虚证】

1)气虚,心悸胆怯,无所倚持,伴面觥白,神疲倦怠。

2)阳虚,心悸而自觉空虚,难以自持,伴气短胸闷怕冷、面色晦暗,手脚发凉。

3)血虚,心悸心烦,伴少寐易惊。

4)阴虚,心悸心烦,伴手足烦热,潮热盗汗。

【实证】

痰火多兼阴虚,心悸不宁,烦热闷乱,手足心热。

水饮多兼阳虚,心悸而怵惕不安,伴胸闷气短。

血瘀久病心悸,血行不畅,可兼见血瘀,表现心悸有闷压感,伴心胸闷或痛,唇青甲暗,舌有瘀斑。

4,辨兼证:

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肾有关。

心胆虚怯,常因惊恐而致心悸,伴多惊善忘,情志抑郁,精神敏感,焦虑不安。

心肾不交,心悸怔忡,伴烦扰不寐,头晕耳鸣。

心肾阳虚,心悸气短,伴腰膝软,畏寒肢冷,或阴冷阳萎。

心肝火旺,心悸伴烦躁胁痛,头晕耳鸣,口苦目眩。

心脾气虚,心悸虚怯,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腹胀。

 5.察脉象:

特别是久病怔忡,诊察脉象更为重要。

脉细数无力,为阴血亏虚

脉沉迟涩弱,为阳虚内寒

脉沉细而弱,为气血俱虚

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

脉兼结象(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为气血不续,或痰瘀阻滞

兼代象,(缓而一止,止有定数)为脏气衰微

脉虚数兼促象(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为阳气欲脱

(窦性心律不齐,房早,室早,

房颤,房室传导阻滞)

辨舌:

舌质淡,为气血不足;

舌红嫩少苔,为阴血亏虚;

舌红紫而暗或有瘀斑,为瘀血阻络;

舌淡苔厚膩,为水饮内停;

舌红苔黄燥,为痰火内盛。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虚证较为常见,补虚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

本病邪实,以痰饮内停和瘀血阻络为常见,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也是常用治则。

心悸不安是临床的主要症状,故在补虚及祛邪的基础上,常配用安神法。

1、补虚:

心阴虚,多表现为心肾阴亏,滋养心阴用百合、阿胶、麦冬、生地等;

补益肾阴,用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女贞子。

心血虚,多为心肝血虚,用当归、白芍、何首鸟、熱地黄、龙眼肉。

凡因阴血亏虚,内生虚热者,应选用滋阴泄热药生地、玄参、天冬、知母;凉血泄热药丹参、地骨皮、丹皮等。

心气虚,心气可助脾胃之气,脾胃化生气血以养心,故心脾气虚常同时出现,治宜心脾同补。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山药。

2.安神:

安神是治疗心悸的重要环节。在补虚的同时,佐用养血安神药。用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合欢花、合欢皮、夜交藤。

根据证情的不同,还可选用畅心气、安心神的药物,如远志、茯苓;敛气阴,安心神的药物,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

镇静安神的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琥珀、殊砂等。

3.调脉:

心悸以脉率快者为多见,减慢脉率,用当归、制首乌、柏子仁、菟丝子、石斛等。

加快脉率,常用养心生脉法,用人参、刺五加、北五加、五味子(打碎)、黄芪等。

对脉结、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选人参、炙甘草、生地、麦冬。

4.驱邪:

素有痰火,或久病虚火灼津成痰,致痰火心悸者,用天竺黄、胆南星、半夏、橘红、川贝母、枳壳、竹茹。

心火偏盛者,宜清火除烦,用莲子心、丹参,黄连配阿胶,栀子配豆豉。

阳虚水停者,在补气的基础上佐用温通化饮,用白术、半夏、茯苓、陈皮、熟附子、干姜。

水饮内停浮肿者,佐渗湿逐饮,选劳子、防己、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泽泻、猪苓。

久病不已,血瘀心络者,佐用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郁金。

(三)常见证治

(1)心虚胆怯

证候: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例: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人参10、茯苓15、茯神15、远志12、石菖蒲10、生龙齿20(先煎),加琥珀粉3克(分冲,最好装胶囊服用)或磁石15-20克(先煎,不得过30g,会泄泻)。

兼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若兼痰火内扰,胃失和降,证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枣仁、远志以清热痰,安心神。

个人经验:柴桂温胆定志汤

北柴胡 黄芩 桂枝 炒白芍 陈皮 法半夏 白茯苓 竹茹 枳壳 制远志 党参 石菖蒲 炒枣仁 炙甘草 珍珠母。

(2)心血不足

证候;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弱。治法:补心养血,益气安神。

方例:【归脾汤】(《正体类要》)加减。

炒白术15、当归15、白茯苓15、炙黄芪20、龙眼肉10、远志12、炒酸枣仁20、木香6、人参10、炙甘草6。

若气虚血少,血不养心见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3)阴虚火旺

证候:

心悸不宁,虚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疫,甚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例: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人参 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 当归 五味子 麦门冬 柏子仁 炒酸枣仁 生地黄(《校注妇人良方》)。

阴虚,虚火较重者,用殊砂安神丸加减。

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医学发明》)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可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人参、麦冬、五味子(打碎)

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疫者,乃阴虚相火妄动之故,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4)心阳不足

证候:

心悸不安,面色苍白,气短胸闷,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沉细而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减。

桂枝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15、生牡蛎30(先煎)、生龙骨30(先煎),陈皮15、法半夏9、茯苓20、人参10、炮附子10。(蜀漆可能没有卖的,其作用祛痰湿,用陈皮,半夏,茯苓代。因为阳气虚,加炮附子。)

心阳不振重证,证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饮邪凌心

证候: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形寒肢冷,甚则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通心阳,行气化水

方例:【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30、桂枝10、炒白术15、炙甘草6。

水饮凌心发展至肾阳虚衰,不能制水,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重者,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炮附子10、炒白芍30、生姜15、茯苓30、炒白术15。

(6)瘀阻心络

证候: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面色晦暗,或心痛时作,或唇青甲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例:【桃仁红花煎】(《陈素庵妇科补解》)

红花 桃仁 当归 香附 延胡索 赤芍 川芎 乳香 丹参 青皮 生地。

【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负向情绪和过激情绪,防止突然而来的声音和危险环境的刺激。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以免诱发心悸,或使病情加重。

2.轻症患者,可做适当体力活动,其强度以不感觉劳累为限。

重症病人,卧床休息。

呼吸急促伴有痰声,咯血或下肢浮肿者,可采用半卧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脑病证
【心悸怔忡】的辨证论治及其调养
心脏偶尔“开小差”,心律失常看过来!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病
『心肺疾病的 19 大病因自查表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