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纯纯的白话文2

伤寒例第三

四季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预测疾病的方法:

立春是正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艮方

雨水是正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寅方

惊蛰是二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甲方

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卯方

清明是三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乙方

谷雨是三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辰方

立夏是四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巽方

小满是四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巳方

芒种是五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丙方

夏至是五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午方

小暑是六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丁方

大暑是六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未方

立秋是七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坤方

处暑是七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申方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庚方

秋分是八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酉方

寒露是九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辛方

霜降是九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戌方

立冬是十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乾方

小雪是十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亥方

大雪是十一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壬方

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子方

小寒是十二月的节气,这时斗柄指向癸方

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这时斗柄指向丑方(83)

二十四气中,节有十二个,中气有十二个,五天为一个候,气也一样,一共有七十二候,可以通过其来断病及病的预后。这都要详细了解清楚。

《阴阳大论》说:春季的气候温暖和煦,夏季的气候炎暑酷热,秋季的气候清凉爽利,冬季的气候严寒凛冽,这就是四季之气变化的正常规律。冬季严寒,各种生物都深深地潜藏起来,懂得养生的人都能周密防护,就不会被寒气所伤。万一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作伤寒病了。被四季之气所伤害,都能造成疾病,尤以被寒邪所伤得病最重,这是因为寒邪是最肃杀猛烈的邪气。感受寒邪后,当时就发病的,叫作伤寒,当时没发病,而潜藏在人体肌肉皮肤之内等到春季才发病的,就变成了温病;到了夏季才发病的,就变成了暑病。患暑病的,发热的程度比温病更高。所以劳累辛苦的人,在春夏两季患温热病较多的原因,都是因为在冬季的时候感触了寒邪所造成的,而不是感受了时行邪气。所谓时行邪气,如春季的时候应当温暖,反而出现大寒;夏季的时候应当炎热,反而出现大凉;秋季的时候应当凉爽,反而出现大热;冬季的时候应当寒冷,反而出现大温,这都是不在这个季节而有这种气候的异常现象。因此在一年当中,老幼患病症状大多相似的,这就是时行疫气为害了。要想知道是四季的正常之气,还是异常的时行疫气所造成的疾病,都应当按照前面所说的斗历来测算。农历九月霜降以后,气候就应当逐渐寒凉,到了冬天就更加寒冷,到第二年正月雨水以后,寒气应渐渐解除,之所以把这个节气叫作雨水,是因为冰雪消融而天降雨水的缘故。至二月惊蛰以后,气候渐渐温暖起来,到了夏天就变得十分炎热,到了秋季就又变得凉爽了。从霜降以后到春分以前,凡是接触感受到霜露寒冷,身体被寒邪所伤而当即发病的,这就叫作伤寒。九月、十月的时候,寒气还不太厉害,造成的病症就比较轻一些。十一月、十二月的时候,寒气凛冽严酷,造成的疾病也就最严重。正月、二月的时候,寒气逐渐将要解除,造成的病症也就比较轻。这都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调摄不当,因而感受了寒邪的人,即时所发生的病症。在冬季也会出现不应时令的温暖,叫作冬温。冬温邪气对人体的伤害和伤寒大不相同,冬温邪气伤人而发病,有先有后,参差不齐,而且病势也有轻有重,治法也完全不同,它的证候就像后面章节中所说到的那样。从立春以后,气候没有突然出现的严寒,又没有出现冰雪天气,但却有人发生了高热不退的病症,这是由于春季阳气的升发,激发了冬季伤人后伏藏在体内的寒邪而发病,而这时的发病就变成温病了。从春分以后到秋分节以前,天气突然出现异常寒冷的,都叫时行寒疫。三月、四月的时候,有时天气突然寒冷,这个时候阳气还比较弱,如果被寒邪所伤,发生的热病还比较轻微。五月、六月的时候,阳气已经兴盛,如果被寒邪所伤,发生的热病就会很重。七月、八月的时候,阳气已经衰退,如果被寒邪所伤,发生的热病也比较轻微。时行寒疫为病和温病、暑病在发病季节和症状上有相似的地方,只是在治法上有所不同罢了。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之中,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总共四六二十四个节气。但是气候也有应该到来而仍然没有到来的,也有不应该到来反而已经到来的,还有虽然已经按节气到来但又太过的,这就都成了可以造成疾病的邪气。只是天地的动静,阴阳二气的变化,都各有一个正常的自然规律,因此春天的温暖,渐渐发展为夏季的暑热;秋天的凉爽,也就渐渐变为冬季的严寒。所以在冬至以后,由十月的坤卦变为十一月的复卦,是增加了一个阳爻,而减少了一个阴爻;夏至以后,由四月的乾卦变为五月的姤卦,是减少了一分阳气,增加了一分阴气。也就是说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二气相交接的时候,春分和秋分是阴阳二气相背离的时候。在这阴阳二气交错变化的时候,人体如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容易发生疾病。这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夏二季注重保养阳气,在秋冬二季注重保养阴气,以顺应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而那些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违背了自然规律,大多会遭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发生暴发性的疾病,医生就需要知道这些毒烈的邪气侵入了哪一经,发生了什么样的病症,然后通过周密的辨证而决定治疗方法。因此春天被风邪所伤,夏季就会发生泄泻;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季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季就会发生咳嗽;冬天被寒邪所伤,春天就会发生温病,这是必然的规律,难道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伤寒这种病,随着病程日数的增加,逐渐由浅入深地发展,所以就应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施方论治。现在的人患了伤寒病,有的在发病初期不及早治疗,即使治疗,又药不对证。有的拖延了很长时间,直到病势沉重的时候,才来求助医生。而有的医生又不能按照正确的程序来治疗,这就不会把病治愈。都应当根据具体病情,随时斟酌用药配方,这样就不会有不效验的了。现在搜集采用仲景的原著,收录了他所论述的证候、诊脉、闻声、观色等内容,以及那些有神奇效验的治病真方,编次成书,以备世人急需。(84)

另外地域有气候温凉和地势高低的不同;物产的性质有刚硬柔软的区别,人们的饮食居处习惯也都不一样。因此黄帝才提出四方的居民患同一种病而治法各有不同的问题,岐伯才列举了砭石、毒药、艾灸和针刺四种治疗方法的适应地域和功能,以此来启发后世学者,来开导那些还不明白应该因地制宜的人。临床医生,对地域的差别和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两个方面,都应当十分清楚明白。(85)

凡是伤于寒邪的,就会出现发热的病变,热势虽然很盛,但不会死亡。如果表里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而发病的,这叫两感,大多会死亡。(86)

寸关尺三部脉都见浮象的,是太阳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一二天发病。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上连风府穴,所以会出现头项部疼痛和腰背部拘强、不柔和的症状。(87)

寸关尺三部都见长脉的,是阳明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二三天发病。因为足阳明胃经夹鼻部循行并连络到眼目,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两眼疼痛、鼻腔干燥和不能安卧的症状。(88)

寸关尺三部脉都见弦象的,是少阳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三四天发病。因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两胁部并连络两耳,所以会出现胸胁疼痛和耳聋的症状。以上这三经都感受了病邪,邪气还没有传入腑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89)

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细的,是太阴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四五天发病。因为足太阴脾经布散于胃肠,连络到咽喉部,所以会出现腹部胀满和咽喉干燥的症状。(90)

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的,是少阴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五六天发病。因为足少阴肾经贯通肾脏,连络肺部并连络到舌根,所以会出现口舌干燥和口渴的症状。(91)

寸关尺三部都见微缓脉的,是厥阴经感受了病邪,一般会在受邪后第六七天发病。因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外生殖器并络于肝脏,所以会出现烦闷和阴囊挛缩的症状。以上这三经都感受了病邪,如果病邪已入于腑的,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愈。(92)

如果是表里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的,第一天太阳经感受了邪气和少阴经同时发病,就会出现头痛、口干、烦闷、口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经感受了邪气和太阴经同时发病,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欲饮食、谵语等症状。第三天少阳经感受了邪气和厥阴经同时发病,就会出现耳聋、阴囊挛缩和四肢厥冷等症状,如果又出现汤水不能下咽且昏迷不省人事的,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以及五脏六腑都感受了邪气而发病,就会出现营卫之气不能运行,脏腑气机不通,最后会导致死亡。那些不属于两感证,又没有发生邪气的传变,也不兼夹有另外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经的病气衰退,头痛等症会渐渐痊愈。到第八天阳明经的病气衰退,身体发热等症会渐渐缓解。到第九天少阳经的病气衰退,耳聋等症改善而稍稍有些听力。到第十天太阴经的病气衰退,腹胀等症已消除而恢复正常,就想进饮食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经的病气衰退,就没有口渴、舌干等症状,而可以痛快地打喷嚏了。到第十二天厥阴经的病气衰退,挛缩的阴囊已经松弛,拘急的少腹已经稍稍缓解,大邪都已解除,患者精神爽快,神志清晰。如果超过十三天以上而不见好转,寸关尺三部脉都沉伏无力的,是十分危重的证候。如果又感受了另外的致病邪气,演变为其他病症的,应当按照本书后面将要讲到的坏病症候来治疗。如果寸关尺三部脉都盛大,属于重新感受了寒邪的,这就转变成了温疟。如果寸脉浮滑,尺脉濡弱的,再感受到风邪,就转变成风温。如果寸脉洪数,尺脉实大的,再感受到温热邪气,就转变成温毒,温毒这种病是致病最重的。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再感受到温热邪气,就转变为温疫(一种说法为“疟”)。因此说冬季被寒邪所伤,就可以发展为温病。应详尽地诊察证候的具体变化,尤其是脉象的变化选方与论治一如本书所说的原则。(93)

凡是人有了疾病,应当及时治疗,隐瞒或忍耐而希望侥幸自愈,因此就可能造成顽固难愈的后果。小儿和妇女,在这方面就更加严重。如果感受了时令不正之气而感到不舒服,就应当及早告诉医生,找出致病的原因。当邪在腠理的时候,及时治疗,很少有治不好的。患者忍耐着痛苦,几天以后才向医生诉说病情,邪气深入内脏,就难于制服了。这是家中有患者的,应当特别注意的要点。凡是使用汤药治病,不可分白天黑夜,只要一感觉到有病,就应当立即制备汤药用于治疗,不要再等到早晨或晚上,这样病就容易治愈了。如果有所拖延,病情就会发生传变,虽然想去除治,也就难以为力了。凡是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去服药,恣意违反医嘱的患者,那就不必去治疗了。(94)

凡是伤寒这种病,大多由感受风寒邪气而引起。在开始的时候,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只要注意加盖衣被,适当地发汗,没有不消散的,邪气一旦入里就不容易消散了。不详察证候及论治的原则,就打算要攻邪,这是很盲目的,还是应当先解除表邪,表邪解后才可以攻下。如果表邪已经解除,而里证没有消除,未见腹胀满,而寒热内结,则病未愈,若表邪已解,里证未消,腹中胀满结实有燥屎结滞的,自然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来除掉它,虽然病程已经四五天了,也不会为害。如果不适合使用攻下的方法而贸然去使用,里气被伤,邪热乘里虚而内陷,于是就造成协热下利,烦躁不安等变证,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其中轻一些的病情加重而危笃,严重的就难免要造成死亡了。(95)

那些阳热炽盛、阴液虚损的病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引起死亡,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治愈。那些卫阳不足、阴寒外盛的病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治愈,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引起死亡。即使有奇功的神丹妙药,如有发汗作用,怎可以错误地使用?具有泻下作用的甘遂一类药,怎可以随便地乱投?虚证和实证的治疗方法,相背千里,吉凶的变化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哪能允许随便更改呢?况且像桂枝汤一类温热的汤药给阳热内盛的人服下后,就可能毙命;像承气汤一类苦寒泻下的药给阴寒内盛的人服下后,就可能导致死亡。生与死的重要关头,在于片刻之间,甚至眼看着患者死去,都不容你去计算时间。这些阴阳虚实交错的变化,表现十分不明显,发汗、催吐、泻下等治法的应用如果相反,那造成的危害也就极其迅速。那些医道狭隘,医术浅陋,头脑糊涂,不懂得疾病根源的医生,一出手治疗就会发生错误,造成患者死亡,还自以为是患者该死。于是使冤魂充塞于阴间的道路,死尸遍布于人间的旷野,善良的人们看到这种情景,哪能不痛心呢!(96)

凡是两感病而表里两经同时发病的,治疗的方法应有先后次序。发表和攻里,本来就不相同,而执迷不悟又固执己见的人,就说有发汗奇效的神丹妙药与其攻下作用的甘遂之剂合在一起服用,既可以解表邪,又可以除里实。这种巧妙的言论好像正确,其实完全违背了医学的道理。高明医生的举动,常常是周密而谨慎的;庸医的做法和行动,必然是鲁莽和急躁的。这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的变化,哪可以欺诈呢?世上的一般人,只是追求那显赫的荣华富贵,而看不到这致命的危险。只有那些明智的通晓事理的人才懂得固护生命的根本,并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汲取有益于健康的道理。如果都能这样,那么人人可以健康长寿,又怎能说是遥远的事呢?(97)

凡是具有发汗作用的性质温暖的汤药,虽然处方上说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严重而不能解除,就应当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用药与病情不相适合,也便于使患者尽快有所察觉。病情严重的,应当昼夜二十四小时都注意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就应当再将这种汤药给患者服用。以至有不容易出汗的人,一直服三剂药才使病症得到解除。如果始终出不了汗的,就是死证了。(98)

凡是患了时气病的人,到第五六天的时候出现口渴想喝水,又不能多喝,那就不要勉强给他水喝。为什么呢?因为患者里热还不盛,不能消耗大量的水,过多饮水,就会更给他添病了。到了第七八天,口大渴而想喝水的,还要根据具体证情而适当给他水喝,常使他有水没喝够的感觉,不要让他尽情痛饮。他说能喝一斗,就仅给他五升。如果喝水后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或者气喘,或者呃逆等症状,就不能再给他喝水了。如果喝水后忽然出了一身大汗,这就是病症要自愈了。(99)

凡是患病以后,反而能喝水的,这是将要痊愈的病。有些不懂得这种病情的人,只听说有的病通过喝水可以自愈,于是遇到稍稍口渴的患者就强迫他多喝水,因此就酿成了祸患,这种情况是不可胜数的。(100)

凡是患病以后,患者的脉搏动数,服汤药以后脉由数变迟,由浮大变小,证候由当初的烦躁不宁变为心安神静,这都是痊愈的表现。(101)

凡是治疗温热病,可以针刺五十九个穴位,另外人身上共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其中三十个穴位用灸法有害处,七十九个穴位用针刺法有危险,并且容易伤中精髓。(102)

脉见四损的,三天内就会死亡。正常人呼吸四次,患者的脉搏才跳动一次,这叫作四损。(103)

脉见五损的,一天内就会死亡。正常人呼吸五次,患者的脉搏才跳动一次,这叫作五损。(104)

脉见六损的,一个时辰内就会死亡。正常人呼吸六次,患者的脉搏才跳动一次,这叫作六损。(105)

脉象盛而实,伴有身体恶寒怕冷,是由于外感寒邪所导致的;脉象虚软,并伴有身上发热的,是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的。寸关尺三部脉都盛大,汗出非常多而不止,病反不解除的,是死证。寸关尺三部脉都虚软,又高热不退的,是死证。脉来或快或慢的,是死证。脉来像转动的绳索,紧急而硬,毫无濡弱之象,当天会死亡。谵语说胡话,身上轻度发热,脉象见浮大,手脚温暖的,可以痊愈;如果手脚逆冷,脉象沉细的,不出一天就会死亡。在这以前表现出来的都是伤寒热病的证候。(106)

~~~~~

按:本篇论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发病及传变规律,其次论述了治则、治法、调护及预后,是一篇地地道道的伤寒学课程。从前两条中我们可以发现《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影响之深远,《伤寒论》借鉴了其五运六气、季节寒暑与发病的观点,将外感病分为伤寒和温病两大类。何谓伤寒?伤于寒者,名曰伤寒,即被寒邪所伤。寒冬时节,如果肌肤卫气充足,隐藏室内,则不被寒邪所伤。作者按照24节气的顺序对气候的顺逆进行分析,其中有很多内经的观点,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痓,音识,又作痉,巨郢切,下同。)

在感受外寒所发生的太阳病中,痉病、湿病和中暍这三种病,本应当另外论述。又因为它们和伤寒有相类似的地方,因此放在这里讨论。(107)

太阳病,有发热、无汗的症状,并且患者恶寒的,叫作刚痉。(108)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汗出,并且不恶寒的(《病源》一书中说恶寒。),这种情况叫作柔痉。(109)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兼脉象沉细的,名叫痉病。(110)

太阳病,发汗过多,津液损伤,于是导致了痉病的发生。(111)

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两脚寒凉,颈项部强硬挛急,恶寒,时而头部烘热,颜面潮红,两眼充血红赤,只有头部阵阵摇动,突然牙关紧闭口不能开,背部强直痉挛,呈现角弓反张的,这就是痉病。(112)

太阳病,表现为关节疼痛烦热,脉象沉细的(一种说法为脉缓。),这叫作湿痹(一种说法叫中湿。)。湿痹这种证候,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快利,治疗只应当利小便。久患湿病的人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全身各处都疼痛,发热,皮肤的颜色像被烟熏过一样晦暗发黄没有光泽。久患湿病的人,会出现这些症状:只是头部出汗,背部拘紧不柔和,想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如果过早地使用攻下的方法,就会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利、舌面上出现白滑的舌苔,因为下焦丹田部有热,上焦胸中有寒湿,口渴想要喝水,但又不能喝的,仅仅是口中干燥不适。(113)

对久患湿病的人使用泻下的方法,患者出现额头上出汗,轻度呼吸喘促不去,小便利的(一种说法是小便不利。),是死证。如果腹泻不止的,也是死证。(114)

问:风邪和湿邪相合侵袭人体,患者全身都感到疼痛,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来使病邪得到解除。正值天阴下雨不停,医生说这个病可以发汗,但发汗以后病症并没有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呢?答:用发汗的方法,造成汗大出的,只是使风邪得到了祛除,而湿邪仍然存在,因此病就不能痊愈。如果是治疗风邪和湿邪相合侵犯人体而发生的病症的时候,用发汗的方法,只应使患者轻微地出汗,风邪和湿邪就都能够祛除了。(115)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上疼痛、时有发热、面部发黄、气喘、头痛鼻塞并且心烦等症状,患者的脉象大,饮食正常,腹中调和没有病痛,病的根源就在于头部中了寒湿邪气,因此才出现鼻塞,采用鼻孔塞药的治疗方法就可以痊愈。(116)

患者全身都感觉疼痛,下午三至五时日晡时分出现热势加重的,这叫作风湿病。这个病是由于出汗后又遭受风邪,被风邪所伤,或者是由于长期贪凉饮冷所造成的。(117)

太阳经受到暑热邪气侵害的,就是暍病。患者有汗出、怕冷、身上发热和口渴的症状。(118)

患太阳中暍证的人,身体发热而疼痛,肢体沉重,脉见微弱,这是因为夏天的时候被冷水所伤,水邪侵入肌肤皮部所造成的。(119)

患太阳中暍证的人,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和疼痛,脉象见弦细芤迟,解完小便后,汗毛耸立、瑟瑟发抖、手脚冰冷、稍微活动身上就出现发热、张口呼吸、门牙干燥等症状。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恶寒就会更加严重;如果用温针、火针的方法来治疗,发热就会更加严重;如果屡屡用泻下的方法来治疗,小便淋涩不畅就会更加严重。(120)

~~~~~

本篇讲了痉病、湿证、中暍这三种病症。这三种病在《金匮要略》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做了阐释,在《伤寒论》中提到它们是因为这三种病与伤寒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痉病是外感寒邪,寒气阻滞足太阳经脉,导致颈项与后背处发紧僵硬这么一种病,根据其是否汗出又分为刚痉和柔痉。湿证又有湿痹和中湿之分。湿痹相当于现在的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心中烦乱。中湿为湿邪较深,表现为身黄似熏,周身疼痛。汗出后又遭遇风邪,或者体虚之人遭受风寒邪气,全身疼痛,发热,热势下午3至5点较重者为风湿。暍即热,中暍即中热,为夏天吃冷饮或伤于寒湿(如空调房间温度太低)所致。

~~~20230326x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例读书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9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伤寒论》讲稿14.2(下)
伤寒明理论(6)
一日一解《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