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理探微 | 吴鞠通治伤寒

先贤曾言:《吴鞠通医案》议论高超,方药精切,足为后学师范,堪作诊断术之专书。


前 言


最近在临床带教中医学院实习生,热爱中医的学生较少,读经典学生更少,而读经典的学生基本都是抱着一本《伤寒论》在读,也没有读《金匮要略》,谈起《温病条辨》更没有人读过,对于温病的概念只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等,对于吴鞠通,只知道是寒凉派,只知道是与《伤寒论》对立的。然而,当我们阅读了《温病条辨》可知吴鞠通阐释温病的一些概念、病机、发病转归、立法处方等,每每旁及《伤寒杂病论》的相关论述,通过对比、概括、延伸可更加深入理解伤寒与温病,如其在论述太阴风温,如见“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这样的比对互释,对于理论与临证大有裨益,然《温病条辨》毕竟是为了补偏救弊,重点论述的是温病,“不能遍注伤寒,偶举一端,以例其余。明者,得此门径,熟玩《内经》,自可迎刃而解,能解伤寒,其于本论,自无难解者也”,“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如果只是粗略地学《伤寒杂病论》,只知道所谓的“抓主症”,临床莫不是误诊、误治,吴鞠通深得仲景本意,著述《温病条辨》,“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视其证之所见,而不可先有成见也,至于误之一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通读《温病条辨》,酣畅淋漓,吴鞠通的学术目的为了临床,因此,我一直认为吴鞠通是古往今来读《伤寒论》、用《伤寒论》最好的医家,没有之一。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创新做的最好的非吴鞠通莫属,而怎么去检验这种学术,就是阅读作者本人的医案。  



读医案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在读案过程中能有理论和实践双收获最好,然而由于每个读案者本身的思维体系、临床见闻、知识盲点等不同,同读一个医案,各自的偏重往往不同,所以收获也就不同。因此,我采用的方法是用“木桶短板理论”解读《吴鞠通医案》。用“木桶短板理论”读经典是我的老师——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王寅教授首先提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讲,就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去解读经典,读出什么是什么,反复几年,这样不断地认识自己的知识短板,历经“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困惑与豁然,从而知识不断完善,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吴鞠通治伤寒



五十八岁,癸酉二月

 初一日

太阳中风尚未十分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桂枝四钱、 厚朴二钱、蚕沙三钱、杏仁三钱、防己三钱、茯苓皮五钱、姜黄二钱 、炙甘草钱半、 广皮钱半


二帖

初二日

行经络而和脾胃,则风痹自止。


桂枝八钱、白芍四钱、半夏五钱、 防己六钱、炙甘草三钱、生白术五钱、生姜五片、大枣二个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头一次啜稀粥,另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

左脉沉紧,即于前方加熟附子五钱。

初六日

脉洪大而数,经络通虽解而未尽除,痹也;小便白而浊,湿也。


桂枝三钱、泽泻三钱、黄柏炭一钱、通草三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薏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猪苓三钱

初八日

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与瘼中微有血迹,证从寒湿化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阳,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尺。


杏仁泥三钱、黄柏炭一钱、黄芩炭二钱、陈皮钱半、薏苡仁五钱、半夏三钱、滑石五钱、厚朴二钱、细苏梗一钱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九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则畏寒,身热已退,阳虚湿气未尽无疑。


桂枝三钱、薏苡仁五钱、炒白芍二钱、 陈皮半钱、半夏五钱、生茅术二钱、杏仁 三钱、厚朴二钱、全当归钱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

诸症向安,惟营气与卫不和,寐不实,寐后自觉身凉,以调和营卫为主。


桂枝三钱、薏苡仁五钱、大枣二个、白芍三钱、陈皮钱半、炙甘草二钱、半夏六钱、 生姜三片、茯苓三钱


 六帖

十六日

营卫已和,即于前方内加:胶饴三钱   白芍二钱成五钱


七帖而安。


该案前后十六天,共八诊,有始有终,辨证的指向性、立法处方用药的动态演变,虽无跌宕起伏,但连贯性极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类连续多诊的医案,比一些“一剂知,二剂已”的医案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可窥见吴鞠通辨治疾病的一些观点。



首先从所提供的症状上分析

一诊:太阳中风尚未十分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二诊:行经络而和脾胃,则风痹自止。


三诊:左脉沉紧。


四诊:脉洪大而数,经络通虽解而未尽除,痹也;小便白而浊,湿也。


五诊: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与瘼中微有血迹,证从寒湿化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阳,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尺。


六诊: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则畏寒,身热已退,阳虚湿气未尽无疑。


七诊:诸症向安,惟营气与卫不和,寐不实,寐后自觉身凉,以调和营卫为主。


八诊:营卫已和。


粗略来看,从一诊到四诊,疾病基本往好的方向;五诊病情有起伏;六诊到八诊基本向愈。


详细而言,临床上,首诊是非常重要的,医者对病因、病位、病势等疾病的基本要素的把握程度,往往体现在所用的处方之上。


该患者初诊,吴鞠通省略的症状较多,因此如果不仔细阅读,往往会错过精彩之处,因为一个医者,出版一本医案集,所录入的医案是筛选过的,因此读案需细嚼慢咽,于有字处求之,于无字处求之。


初诊提示:太阳中风尚未十分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首先什么是太阳中风?吴鞠通所说的太阳中风和张仲景的太阳中风一样吗?《吴鞠通医案》中用六经的名词概念、病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比较多,如“阳明本旺,胃阴自能下降,六腑通调......”、“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类似的论述比比皆是,因此首诊的太阳中风是症状的替代词,太阳中风取桂枝汤,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然而临床上患者的病情却不是那么单一,此患者,在中风基础上兼有湿痹、髀痛。湿痹是什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中下了明确的定义: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关键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在本条下面自带注释:“《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即吴鞠通不管在理论推演还是临床实证,都是为了“认证无差”。



由此该患者,初诊应有: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髀痛。那么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患者在此之前已经在他医处就诊过,可能用了桂枝汤,病情有所缓解,而尚未清解,来吴鞠通处就诊;第二,吴鞠通之前接诊过,首诊其实是第二诊。


但是本次接诊不管是第一诊还是第二诊,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强调“诊病以现症为主不必拘执古方论”,即强调当时症状,此患者既有太阳中风症状、又有湿痹的症状,因此立法处方之前就必须明确哪个是主证,哪个是兼证,主证提示疾病的主要矛盾,兼证预示疾病的临床走向,因此临床实际上,在抓主证的基础上如果明兼证,则处方用药更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判断疾病的用药反应。即此患是在太阳中风兼湿痹还是湿痹兼太阳中风?临床上怎么鉴别?从病史来讲太阳中风兼湿痹,往往是新感,兼有风、寒、湿三种外因,病位比较表浅;病势向外,因此治疗上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于祛风、除湿、散寒,桂枝汤的加减就要往向外的方向用药;如果是湿痹兼有中风,患者湿痹的病史可能较长,而且湿痹和中风时间上往往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并且这种患者体质上有从湿化、从阳虚(脾阳、肾阳)化倾向。鉴别是为了明确诊断,明诊断,则立法处方随之而来。观吴鞠通所用处方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宣痹汤义,此合方恰好说明,疾病有入里内陷之势,但仍以表证为主,因此去柔药白芍,湿热不盛去苡仁、滑石、赤小豆皮、栀子、连翘,即仍以从表论治。



二诊直接省略了所有的症状,只留有治法(行经络而和脾胃)和方药(在一诊的基础上去蚕沙、杏仁、茯苓皮、姜黄、陈皮,加白芍、白术、生姜、大枣,并且桂枝、防己加量)以及疾病预后(风痹自止)。从方药的变化来讲,二诊时寒邪基本除尽,遗留风邪、湿邪,而正虚渐显(正虚之处,必是邪留之所)。


三诊酌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功,而因湿邪未尽,四诊湿邪有化热趋势(脉洪大而数),因此四诊方用五苓散加减(去白术,加黄柏炭、通草、杏仁、滑石、苡仁),此乃治湿从太阳、膀胱通阳利湿转接到肺与大肠,《温病条辨·中焦·暑温》中言“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利湿”,“盖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此治湿两法共用于一体,是吴鞠通继承《伤寒论》而创新于《温病条辨》,融伤寒与温病一炉的一个体现。


五诊是最耐人寻味的,这类的反应,临床中也经常碰到。吴鞠通用“开肺与大肠法”治寒湿郁而化热,湿热解,却出现了便血,这时候如果患者有所顾虑,医者对自己的辨证不自信,往往会改弦易张,重新辨证,另具处方,而吴鞠通认定此证就是寒湿化热所致,因此用宣行腑阳,佐加寒凉,而未去着重去止血,分析其所用处方,以气分药为主,而所用血分药黄柏炭、黄芩炭仍是气分药中稍入血分之药,而不是用直接入血分的如地榆炭之类的。


为什么见血分病变仍用气分药为主?这里就涉及“卫气营血辨证”的思路。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即有部分入营血的证,如果是气分病变转入,或者气分病变为多时,这个时候,治疗上就可以“透热转气”,把营血分上的疾病,从气分上治,具体而言,叶天士又说“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叶天士是动态的观点看疾病的治法,因此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也是动态地看待疾病的方法,而吴鞠通本人继承叶天士学术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倡导三焦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五十五条解读中提到“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可谓读透了“卫气营血辨证”法,这和叶氏的“透热转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吴鞠通在五诊中,辨证自信,用了“透热转气”之法,因为对病情的转归把握自如,才敢言“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尺。”



果不其然,由于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一日之后,疾病确实又回到气分上来,仍以治湿为主,六诊、七诊湿气渐除,八诊以小建中汤加减调和营卫收工。


解读此案,我们可知吴鞠通将六经辨证法、脏腑辨证法、三焦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等辨证方法融为一体,运用自如,是“入伤寒,出温病”的临床大家,也就是说,在临床者心中,学术上是没有门派之争,正如吴鞠通自己所说“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鞠通医案
读医札记(10):一则温病学家的伤寒治验案
【李天顺:论《温病条辨》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
关于《温病条辨》“首方”之桂枝汤
《温病条辨》评释
寒温相承宗一脉 叶吴本是经方家(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