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市热点:画家徐卫片谈“题画诗”

        题画诗,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中国画于画内题写诗词,最早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腊梅山禽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幅画上各题五言绝句一首,这是我们至今能够见到的早期工笔绢本上的题画诗。这种将诗直接题写到画上空白之处的题画诗,宋朝可谓初见端倪。至元代后,尤其是明清以来,诗画相融的艺术表现形式于文人写意画中广为流传,他们或发抒情怀,或暗喻画理,或吟讽时弊,或畅抒己见,“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清·方薰语)的诗画融合的艺术主张,把诗、书、画、印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有机整合一体,浑然天成,似乎成为文人作画的某种程式,代代传承,影响深远。

        西方绘画没有在画上题写诗文的这种形式。对于诗画关系的认识,西方美学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从最初古希腊诗人西蒙尼蒂斯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奠定的所谓诗画一致说,到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诗与画界限的理论,则又彻底否定了诗画一致说,西方没有一以贯之的看法。其实西方古典艺术着重是分类的研究,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虽有联系(要求诗写出画的形和色彩),却是主观而表面的,且表现媒介系统不同,注重其差异性,强调的是诗画各自艺术表现形式特性(时间与空间)的不同之处。

        然而,中国文人在诗画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诗画的创作都讲赋比兴的运用,又统一于“兴”这个中心。以物抒情,以情造境的独特思维方式,将画的视觉与诗的听觉在意境的创造中相互打通相互融合。苏轼评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认为诗和画都应具有写意的美,且二者同源,时与空可相通相融。于是,将诗直接书写到画上,以增添画的丰富性和内涵的文人写意画逐渐发展起来,以至成为明清画坛的主流形式。

        画上题诗,诗画融合,这种文人写意画表现形式的生存与发展,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关系。

        首先,中国的诗与画,尤其是文人画,都具有写意艺术表现特征。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仅此一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古典诗词睹物兴情要言不繁的表现情景和意境的写意美。郑板桥题画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化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对物象的高度概括凝炼,将恣肆奔放酣畅淋漓的笔墨,融汇于文人的浪漫暇思和品德情操之中。诗情画意皆凝合于对写意美的共同的追求。

        其次,文人以书入画的艺术表现主张和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自然将题画诗之书法与水墨写意之笔法在创作实践中自觉的进行融合,在今天看来,是对线条艺术表现的研究。元代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与画同根同源,作画人当然须精通书法,会写诗,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人画了。画之笔法与诗之书法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一斑。而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人物画的十八描和花鸟画多种出枝的结构方法和规律,其线条结构组合之美皆暗合书法义理。画史品评徐渭以大草写画,狂放不羁;吴昌硕以篆书入画,浑厚拙朴;而齐石则以篆隶入画,雄健清新。王朝闻评齐白石的画是“分开来看笔笔是书法,合起来看笔笔是形体。”这些评论讲的就是文人书画艺术结合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书与画之线艺术特征于一位大师的艺术风格在作品中的显现是贯通的。因此,题画诗书法之美与画的笔法之美在文人画中是高度统一的。

       再次,诗情画意,相辅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譬如,元代王冕于《墨梅图》题诗云:“我家选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写墨梅画,却隐喻淡泊名利、坚贞纯洁、清新高雅的人格理想,画与诗,人与梅,浑然一体,其墨梅画的意境得以升华。画中难以形象表现的情和意,却可用诗来补充和拓展。此类例子在文人写意画中比比皆是。

        此外,古诗词的平仄韵律与画的章法、笔墨法的开合呼应、浓淡枯润等节奏变化相契合,看得顺,读得畅,互为整体,不可剥离。因此,题画诗于形式上抑或是章法布局的组成部分,须与画之物象形态分布统筹兼顾,经营位置,不可随意而为。

       总之,诗画融合,从审美内涵到表现形式,是建立在“情以物兴”(南梁·刘勰语)的抒情写意审美理念基础上的合谐统一。文人写意画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要会看(无声的画),还要会读(有声的诗)。清代文人对画的把玩、品评、鉴赏干脆称之为读画,一个读字,让我们体悟到文人写意画中题画诗的重要性。周积寅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收集了近五百篇题画诗(当然也有少量是宋以前对画赞叹的诗),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及,如果再加上题跋,数量就更为可观了。这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于世界绘画之林独树一帜的艺术标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现在的中国画于画上题诗题跋的越来越少了,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观念的更新,对西画造型、色彩和设计构成的借鉴,在强调所谓绘画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将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文人写意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逐渐淡化消减,甚至丢失殆尽了。即便有,大都也流于形式,加之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底的欠缺,与画难以相契相合,就是转录古诗画论,有的还甚至与画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在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我以为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中国画多样化的创作实践,诗画相融的中国画艺术是必须继承和发展的,而且我也坚信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诗为神韵,书显风骨,形神兼备的中国画艺术,依然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徐卫,1957年生,江苏如皋人,字紫藤,号雪松,又号江海闲人,斋名听雨楼。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美术分会秘书长,南通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雄风》(180㎝x97㎝)

题画诗:

黍子丛生处,蝗虫乐不消。

雄风骤然起,蹦跳定难逃。

《童年养鸡》(69㎝x69㎝)

题画诗:

童年养只鸡,天天盼下蛋。

一篮咯咯咯,换件花衣衫。

《争雄》(180㎝x97㎝)

题画诗:

狭路双雄遇,对攻争霸王。

风飚声欲裂,翼舞气轩昂。

胜负终有论,得失非异常。

至今思项羽,何为刎乌江。

《吹梦天涯》(69㎝x69㎝)

题画诗:

绰翁好戏芦塘雁,

闲人喜遊野荻花。

他若兴来挥尺素,

吾便意到统玄华。

乾坤长物万千象,

墨客初心今古夸。

欲问此情可处寄,

云移月谧浪天涯。

《花影蜂蝶》(138㎝x69㎝)

题画诗:

青藤挂紫铃,蜂蝶逐花影。

雨后地犹香,相逢坐绿荫。

江海闲人 徐卫:

《雪梅》(69㎝x46㎝)

题画诗:

寒梅对雪本知契,

闲人信手晕墨章。

梅融雪月更奇骨,

雪藏梅花尤暗香。

江海闲人 徐卫:

[图片]

《花影蜂蝶》(138㎝x69㎝)

题画诗:

山后隐幽篁,

气含泥土香。

烘晴响知了,

林野自清凉。

编辑:红雷  ●投稿或订购作品:请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家就必须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安贫乐道!
写意花鸟画的题款和印章
中国古代山水名画作品欣赏 《一》 编辑刘武宏
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普及 | 题画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