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州蒙古人和“铁改余”的由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蒙古族同胞。几百年来,他们探索到一套与西南特殊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来的游牧文化也随之变迁。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传的方式,顽强地传承着民族和家族的沧桑历史。

蒙古族是贵州世居的18个民族之一。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蒙古族数量5.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黔西和铜仁市的思南、石阡等地。据《余氏家谱》所载:“我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大元太祖高皇帝,姓奇渥温、名铁木真。吾祖铁木健,是其后裔也。”自元朝之后,经过了600多年的岁月,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蒙古族,形成了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格局。他们顽强地传承本民族与家支的历史,坚守着自己是蒙古族的信念。后人通过家谱、墓碑碑文及口传,流传着一个内容基本相同的“铁改余”的传说。为识别、考证贵州蒙古族族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原副主任荣盛、民族学家杜玉亭、高力士、马世雯、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胡昭曦、那楚格教授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据调查,蒙古族余姓是西南地区蒙古族中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姓氏。

根据《余氏家谱》和大量文物证明,在明末清初,余姓蒙古族由四川辗转迁入贵州毕节市的大方、黔西和铜仁市的思南、石阡等地。经学者对多地《余氏家谱》进行分析发现,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改为余。据大方县八堡乡海龙村树龙四组余琪俊保存的黔西县林泉镇西溪余家寨余大刚于1896年修订的《余氏家谱》记载:铁锈一等十人行至凤锦桥边,商议隐姓埋名一事,他们议到,铁属金,为了不改变其本质,决定改姓金,但还是怕被人发觉,于是有人提议,去掉金子下边的一横,改姓为姓余。达溪镇、百纳乡、八堡乡、兴隆乡、马场镇和铜仁市思南县、石阡县等地族谱均有类似的纪录。经多方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余姓还本归原改祖籍为蒙古族。

特木尔巴根/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方县蒙古族的余姓分支
张玉皎 刘修志:云南蒙古族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探究
传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转贴)
此余姓家族坚称为铁木真后裔,省史学会遂成立“铁改余姓蒙研会”
忽必烈嫡传子孙的后裔在沾益
[非遗]蒙古族呼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