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告诉你,什么才是焦虑时代的终极解药

看点 疫情影响了全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不少人更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帮助孩子准备好面对瞬息万变的将来,似乎更加困难。根据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同时也是太极推手世界冠军的乔希·维茨金所著《学习之道》一书,本文作者认为,掌握学习方法,成为终生学习者,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解决家长焦虑的“终极解药”。

文丨胡炯 编丨Mia

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

寒假伊始,没有人会料到,一个短暂而温馨的假期会变成一个漫长而五味杂陈的亲子季;

没有老师会想到,自己在新年里get的首要技能居然是如何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主播;

没有家长会预见,已经身兼数职的自己,竟然还要再增加网管和学监的头衔。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常常是新的技能还没有习得,老的技能就已经过了有效期。

刚刚觉得有了点应付小学生的心得体会,就发现面对步入青春期的神兽,自己依然无计可施。

花一万小时辛苦练成神功,本以为可以独步天下,却发现被机器取代只是弹指一挥间。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双目所及,满满的都是焦虑。

而贩卖焦虑,也已然成为一门生意,一个赛道, 一整个产业。

你补了应试,就有人告诉你素质也很重要。你学了课本,就有人告诉你体育也不能落下。

你刚刚应付了当下,就有人告诉你未来更不容忽视, 编程机器人才是保证不被 AI 淘汰的不二法门。

任何技能,似乎只要你想学,就没有学不到的。是不是很美好?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家长的焦虑感却越来越强烈。孩子将来从事的职业,很可能现在还根本没有出现,更加无从知晓这份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该如何选择呢?

请先来听听两个人的故事。

· 国际象棋冠军

第一个人是电影《王者之旅》的主人公原型。他从 6 岁开始下国际象棋,13 岁获得美国国家大师称号。16 岁获得国际大师称号。

他不仅自己获得 8 次个人冠军,还带领自己所在的学校的校队,赢得七次国家团体冠军。他是美国唯一一个赢得全美小学、中学、大学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的“大满贯”赢家。

· 太极推手世界冠军

第二个人是一位太极推手世界冠军。

他因为不再喜欢自己之前的职业,22 岁开始学习太极拳,之后连续 21 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同时他还成为了一名冠军教练,带领美国太极推手团队赢得多项奖牌,并且指导队友获得世界比赛奖牌。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讲这两个人的故事。象棋大师有不少,武术冠军也有很多,听起来都没有什么特别。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你会不会很惊讶?

国际象棋冠军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在多年的象棋生涯后,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对象棋的热爱。于是在 22 岁“高龄”开始学习和象棋完全无关的太极推手,而且很快成为世界冠军。

Josh Waitzkin

在截然不同的领域达到巅峰,可能有人的第一反应是乔希是个天才,做什么都能很出色,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拳,而是学习之道。

没人有可以预见未来的水晶球,你也不可能让孩子现在就学会他这一生可能会用到的所有技能。不管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只要懂得了学习的艺术, 有了出色的学习能力,都可以掌握,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学习之道》(The Art of Learning)是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作者乔希.维茨金在书里分享了他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学习艺术。

今天外滩君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打造焦虑时代的终极解药——学习之道!

思维决定一切

生活中永远充满了变数和未知,就如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猝不及防,令整个世界陷入混乱。

我们没有办法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一切,给他们配备好足够一生使用的装备,然后让他们到人生这场游戏中去打怪通关。

人生充满变数,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不惧怕挑战,用努力来实现成长,应对变化。

发展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卡罗尔.德韦克博士(Carol Dweck)描述了两类智力理论——整体理论(Entity Theory)渐进理论(Incremental Theory)

Carol Dweck

“整体理论”即“固定性思维”。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考试失败或者比赛失利,意味着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固定性思维的孩子,害怕失败。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愿意面对挑战。

“渐进理论”就是“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不断成长的。他们相信努力,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遇到挑战时,会不断尝试,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乔希认为成长型思维是自己学习之道的关键要素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我们来听听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看法。

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学,学生们要通过若干测试才能够毕业。如果他们没有通过所有的测试,学校会给他们一个“not yet”的评注。

“not yet”的意思是还没有成功,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失败。还没有成功表示学生仍然在学习曲线上, 走在通向未来成功的道路上。

我们培养孩子,绝不希望他们仅仅成为考试机器, 在一次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更希望他们心怀梦想,有远大的志向。

而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固定性思维的孩子,会认为失败是对自己的否定。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尝试。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 他们知道,还没有成功不等于失败。只要再努力一些,多尝试几次,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在不断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孩子,会慢慢养成成长型思维方式,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不管未来如何千变万化,他们都会充满韧劲、接受挑战!

“慢下来”是为了“快起来”

和一般的老师不同,乔希的老师布鲁斯是一个棋子一个棋子教他下棋的。一开始棋盘上只有一个王, 一个后和一个小兵。等到乔希完全掌握这几个棋子的用法后,布鲁斯老师才会增加新的棋子,让他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在初期看起来非常慢,似乎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让小乔希参透了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的角色和用法,为他日后成为象棋大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打好了地基,再盖万丈高楼就不是什么难事。

这种慢慢打基础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国际象棋,在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是公认的成功要素。

给大家举一个关于音乐的例子。

在纽约有一个小提琴大师班。参加的学员都是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来到大师班参加训练, 老师对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慢下来,从基础开始练。

所有的学员都在一间大教室里练琴,老师在他们中间随意走动,如果老师走过某一个学员身边,能够分辨得出学员拉的是哪一首曲子,就说明他/她拉得太快了。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员能够完全准确地掌握最基本的技巧,把它们内化成几乎等同于本能。这样在学习更高阶的技巧的时候,就可以百分之百地投入在新的技能上,更快地领悟,表现当然会更加出色。

慢下去,是为了快起来!(Go slow to go faster!)

再给大家举一个军队的例子。

蒂姆.拉金(Tim Larkin)曾经执教美国海豹突击队 25 年, 是著名的自卫格斗专家。教学中,他会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动作分拆成很详细的小步骤,一步一步教给学员。只有完全准确地掌握了一个步骤,学员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步骤的学习。

他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追求速度,就会牺牲准确性。而一旦动作走样,和预期的效果有出入,在实战中造成 的后果可能会是致命的。

因此蒂姆要求学员反复练习最基本的动作,直到它们内化成一种本能。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可能和本来预想的大相径庭。只有打好基础,把技能变成一种本能,才能在面临变化时保持冷静,把精力用来做更复杂的事情,比如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制定出最佳的应对之策。

很可惜,现在能够抓眼球吸流量的并不是“慢下来”,而是“快起来”。各种速成班虎视眈眈地包围了我 们——游泳、写字、背单词,保证立竿见影,砸下去银子,肯定能见到水花。

一个孩子,从出生就不断地被催促着要“快起来”——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学高中的课本。这样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似乎只有不停地超前学,才能在一轮轮淘汰赛中安然胜出。

然而,不断朝前追赶,带来的弊端可能是前面的基础还没有掌握,后面的新内容又增加了上来。万丈高楼似乎转瞬之间就平地而起,然而很快就会发现, 没有扎实的基础,摩天大厦也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更可怕的是,不断追求进度会导致孩子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后非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可能会“停下来”。考上了大学就再也不想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

现在的孩子在未来可能会从事十几种不同的职业, 不管他们现在学习什么内容,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新本领。

因此,从小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慢下来”。打好基础,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 好地学习现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饥渴,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如何进入学习状态

不是不想用功,只是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实在太多, 这种情况怎么破?本来只是想稍微放松一下,却一刷手机就是小半天。怎么才能进入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呢?

方法一 小仪式

乔希的做法是,打造一套常规“仪式”,帮助自己进入状态。

比如你想要养成游泳的习惯,可以制定一套五步走的“仪式”:

游泳前吃一点小零食

进行 15 分钟的呼吸或者冥想练习

做 10 分钟的拉伸

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开始游泳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建立起一种心理联结——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整个人就已经从身心两方面准备好,进入状态了。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仪式”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形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比如用一顿丰盛的早餐代替零食,把拉伸的时间缩短到一分钟,在上学路上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等等。

不断地练习和调整之后,这个“仪式”可以缩短到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终只要你想起仪式中的某一个环节,都能使你进入不受干扰的学习/工作状态。

方法二 化敌为友

乔希在一次重大的比赛中失利,原因是当时他的脑海中不断响起一首乐曲,让他不能专注,最后输掉了比赛。

事后乔希反思整个事情的过程,明白不可能让周围的环境来配合自己,而是要适应环境,顺势而为。他把这个方法称为走进“软区域”(soft zone

于是他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刻意地一边播放音乐, 一边下棋。直到音乐非但不成为一种干扰,反而成为带动他下棋节奏的进行曲。

其实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也不需要刻意打造极端安静的环境。顺其自然,甚至巧妙地把干扰变成自己学习的助推器,顺势而为,才是上策。

不怕输,才能赢

乔希刚开始参加比赛的时候,一路过关斩将,获奖无数。但是当他开始和成人对抗的时候,却开始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面对失败,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仔细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他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棋艺,而是缺乏成人的专注力。这是因为他当时还是一个儿童,因此不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专注。

一旦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乔希就有的放矢进行训练,最终在各个巡回赛中取得成功。

花时间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就能最终迎来成功的契机。

允许孩子经历失败,可以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但是允许孩子失败,对于家长而言,尤其是一直很优秀的孩子的家长,是很难接受的事情。

家长也有家长的逻辑,如果幼升小失败了,不能进入一个好小学,就会导致不能上一个好初中,可能就不能进入一个好的高中,甚至考不上高中……

这样的想法,在逻辑上叫做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发生A,就一定会发生B,接着一定会导致C。我们不能接受C 这样的结局,所以一定要坚决反对A。

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怕他们最终一败涂地。

然而悖论的是,人就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输不起,会让你赢不了!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与其焦虑, 不如沉下心来,让自己和孩子成为终生学习者。在喧闹纷杂的环境中,不断专注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

1. 《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 The Art of Learning by Josh Waitzkin)

2. “Developing a Growth Mindset with Carol Dweck” – Standford Alumni

3. “Learn Fast by Going Slower” –interview of Tim Larkin by Jim Kwik

关注外滩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象大师、太极推手世界冠军的《学习之道》(2)
这个曾经酗酒、赌博成风的印度村庄,被一位少年用一副国际象棋拯救了……
中国象棋走向没落
拿女儿做实验20年养三小天才:家长做到这几点,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哪个好?棋协大牛告诉我的答案太意外了!
章汉强棋谱、介绍、象棋比赛成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