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宇军:加强交流传播 携手探索太空——在珠海论坛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上的发言

为促进航天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跨界合作、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与航天科技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9月26日,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等机构作为支持单位的2021珠海论坛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召开。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受邀发表主旨演讲,从传播的角度解读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构想, 为中国航天文化艺术“创想未来”分享心得,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今天有机会出席2021珠海论坛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非常荣幸。这可不是一句套话,因为我的名字叫宇军,“宇宙”的宇,“军队”的军,可见我自出生就与航天有着不解之缘。我是1970年4月出生的,在我出生后不久,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成功发射升空。当时是举国同庆、全民振奋,于是我父亲就给我取了同宇宙和航天有关、而同祖传家谱无关的名字。有的朋友对我说:“你爸爸给你取这样一个名字,太霸道了。”我说:“不是这样的,因为我父亲取这个名字不是要让我长大称霸宇宙,而是为了表示'向宇宙进军’。我理解,就是和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意思差不多。”

在我的同龄人中间,有许多相似的名字,宇虹、宇光、宇栋、宇航、宇峰、东宇等等,都是父母为了纪念中国的航天工程而取名的。我还认识一位小朋友,干脆就叫“卫星”。但是他母亲总抱怨他父亲没有文化,给孩子起名叫卫星,这太简单粗暴了,而且卫星一发射上天就回不来了。直到后来,我国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这位阿姨才释怀了,大概是觉得儿子再也不会流浪星球了。

在那个年代,父母把自己对太空的向往寄托在儿女身上,儿女也为拥有这个名字、这份理想而感到自豪。老百姓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探索太空的梦想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由于借用了宇宙和航天的元素,产生了不少重名的孩子,这也成为具有时代标签的一道风景。

给孩子取名字是时代文化的体现,给航天器、航天工程、航天项目、航天活动命名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我发现,中外航天产品的命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类取自神话故事,借神话人物表达对太空的向往和追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航天任务、航天设备都以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命名,我来说几个,您听听是不是很熟悉?“阿波罗计划”,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丽亚娜”火箭,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一位美丽公主,她帮助热恋中的雅典王子塞休斯逃出魔鬼把守的迷宫。“祝融”号火星车,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他为人间驱散黑暗、带来温暖。“祝融”号登上火星,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逐梦星辰。

同样是月球探测器,我国起名为“嫦娥”,日本起名为“辉夜姬”。这两个神话人物都是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在各自国家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都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月球的仰望。这说明在文化同源的国家之间,航天产品的命名更具有相似性。

第二类表达了向前辈先贤致敬,也是对先驱人物卓著成就的传承。有的以古代科学家命名,比如欧盟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伽利略计划”,以纪念伽利略这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欧洲自然科学的创始人。印度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阿耶波多”,他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中国发射的世界上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是以中国古代先贤墨子命名。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因此墨子也被尊为“科圣”。

有的以文学家或文艺作品命名,比如,欧洲发射的航天器“凡尔纳”,来自于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据说加加林等许多著名航天员都深受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的影响。我国建设的载人航天空间站实验舱“问天”和去年公布的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都来自于古代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对追求科学真理的坚韧与执着。

第三类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永无止境、不畏艰险的情怀。比如,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是为了纪念第一艘绕世界航行一周的同名船只。“奋进号”和“发现号”都来自于著名探险家库克船长所搭乘的同名考察船。

我国运载火箭以“长征”为名,更具有深刻涵义,它的灵感来自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长征路”与“飞天路”薪火相传,红军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航天人排除万难的创新精神、超越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寓意我国航天事业会像革命事业一样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外航天工程命名方式的相似性反映出古今中外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相融相通,突显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航天知识的交流传播,树立对航天活动的正确认识、科学认识、共同认识,推动世界各国在太空领域携手共进,推动航天事业造福全人类。要做好这项工作,我想到五个关键词,就是开放、真实、融通、共情和传承。

一是开放。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航天事业应该是和平开放、包容发展的合作共赢,而不是对抗封闭、各自为政的画地为牢。个别西方国家在航天科技传播和人文交流中设置壁垒障碍,强行给航天活动涂上“政治”色彩,将外太空作为地缘竞争的角力场,这不仅无法构建和谐的“太空之城”,反而可能会让掠过我们头顶的航天器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宇宙广袤无边,容得下全人类共同探索与合作。各国之间加强经验分享,相互交流借鉴,既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价值。航天科技、航天文化、航天艺术等领域的交流需要超越意识形态束缚,避免陷入所谓“政治正确”的框架。

二是真实。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高新科技的支持下,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使得人类采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全息化”。但与此同时,信息获取的移动化、分众化、碎片化倾向容易使受众一叶障目,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片面化解读,更可能造成歧义。有的国家的个别媒体和人士在谈论中国事务时,或者是片面强调中国的强大,误解误读中国人民的和平善意,或者是刻意传播中国的落后,甚至制造虚假新闻,歪曲诋毁中国形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跨境人员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媒体人在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各国媒体人在传播报道时要努力做到真实立体全面。国内媒体人在报道航天信息时也要坚持客观真实科学理性,既要讲成绩,也要讲不足,展示真实、可信的航天形象;既要讲自己,也要讲他人,引导公众“睁眼看世界”;既要介绍各自的优势,也要彰显各国的共性,还要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补充,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三是融通。航天科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世界各国国情不同、航天发展水平各异,促进融通是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理念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要促进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的融通。来自于宇宙飞船、空间站和各个发射现场的直播画面超强震撼、张力十足,航天科幻大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运用VR、AI等各种新技术的模拟平台令人身临其境、爱不释手。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推动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提高航天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外航天文化的融通。比如,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创作的影子舞,就是将中国标志性元素融入西方舞蹈艺术,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了像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神舟飞船等多个体现中华文化、航天文化的优美形象,一经演出好评如潮,成为中外文化互融互通的范例。需要注意的是,开展任何领域的国际传播都要考虑到国情不同和文化差异。比如,我国研发的太阳探测器“夸父”,其名称源于“夸父追日”这一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但在一次国际空间学术研讨会上,我国一位专家介绍夸父(Kuafu)方案,国外一位专家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这个探测器真棒,叫“Kongfu(功夫)”,很了不起。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这样的误会在所难免,这需要我们积极沟通、主动化解。因此在航天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既需要专业化本土化的解读,也需要尊重并适应文化差异,打造既不失原意又让受众好理解、容易记的表达方式。

四是共情。各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航天精神存在共通之处。航天精神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奉献,每一位航天人都有着微小的、具象的但又是令人感动的精彩故事,能够引发共识、共鸣、共情。因此,讲好航天故事,说到底是讲好航天人的故事。航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线的航天员,他们身后的科学家、技术员、保障团队,每一个人都是航天事业的攀登者、奋斗者、探索者,也都是传播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去报道、去传播。

五是传承。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九天揽月”的重任终将落在青少年的肩头。青少年不仅是航天传播的客户群,也应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各国应携手推进对青少年的航天教育,加强对Z时代人群的航天传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对于时间、空间等未知领域的向往,让他们走进航天科技,领会航天文化,感悟航天精神。

与我的父辈相比,当代的家长已很少将个人航天之梦寄托于儿女的名字之上。其实,孩子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不管他叫张天宫、李北斗,还是李雷、韩梅梅,或者是近年来流行的子涵、浩然,只要对航天具有兴趣、向往和情怀,长大以后终将成为未知世界的探索者和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培养孩子们的航天精神,需要我们今天在座每一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十八数藏以文化IP赋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龙凤呈祥》演播上线元宇宙  再创行业新标杆
宇宙探索 太空与航天艺术图
《航天英雄赞》组诗 董凯
未知与好奇推动航天科技进步
上网晒字也是文化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