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脊源性月经紊乱症

1          范围

规定了脊源性月经紊乱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适用于脊源性月经紊乱症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脊源性月经紊乱症是指由于颈、胸、腰、骶椎病损(排序紊乱、曲度改变、侧弯等)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疼痛,表现为月经期腹痛、腰痛,或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的病理表现。

脊源性月经紊乱症现代医学称之为“痛经”、“月经不调”,中医亦称“痛经”、“经迟”、“经早”、“经乱”、“月经愆期”。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一般有明显的脊柱损伤病史,颈、胸、腰骶部疼痛,以腰骶部多见,尔后出现痛经、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症状。

3.1.2  临床表现

3.1.2.1  症状

  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月经提前或错后正常周期7天以上或月经前后不定期,行经时小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有时可放射到阴道、肛门及腰部,遇热多可缓解,并伴有颈椎、腰骶椎僵痛不适,以及上、下肢麻木、胀痛,尿频、尿急,便秘或便溏等。

3 .1. 2.2  体征

    可出现颈、肩、背、腰骶肌肉紧张、疼痛,颈椎、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功能受限,脊柱侧弯、骶髂关节髂后上嵴左右不对称。颈部寰枕筋膜、棘突及棘旁压痛明显,腰骶部棘突压痛,棘突偏歪,棘突有阶梯样改变。可伴有叩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阳性。

3.1.2.3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示颈、腰曲变直、反弓或加深,腰骶轴交角变小,颈4、5成角,腰2、3反弓,颈、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等。

3.1.2.4  物理检查 

B超示子宫及附件无异常。

3.3  诊断要点

3.3.1  有明显的颈、肩、胸、腰骶的损伤史,局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的症状和体征,伴月经紊乱半年以上。

3.3.2  X线摄片提示:椎曲异常,骶髂关节异常。

3.3.3  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其他病变所致的月经不调。

3.3.4  B超证实子宫及附件无异常。

3.3.5  排除药物、环境及其他内分泌因素所致的月经紊乱。

 3.3 鉴别诊断

3.3.1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行经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周期性发作,疼连腰骶,疼痛程度与病史长短相关,妇科检查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B超可帮助诊断。

3.3.2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年龄12~25岁之间,有不规则子宫出血,往往先有一段时间停经,然后突然大量出血,延续几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不易自止,亦可表现为断续出血,量时多时少。

3.3.3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年龄45~55岁之间,无规律性子宫出血,大量出血用止血药后出血可减少,反复出血可伴发贫血,多伴有心慌、心悸、多汗烦燥等更年期症状。

3.3.4  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前后不定期,不育、多毛、肥胖。B超示卵巢增大,被膜增厚,可见多个滤泡。生化检查:血促黄体生长激素/促卵泡生长激素(LH/FSH)>3,雌素1/雌素2>1。

4  辨证

4.1  痛经

4.1.1  气血虚弱证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小,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4.1.2  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腹痛拒按,得热痛减,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4.2  月经先期

4.2.1  血热证

    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喜冷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2.2  气虚证

    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纳少便溏,或小腹空坠。舌淡,苔簿,脉弱无力。

4.3  月经后期

4.3.1  寒实证

    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娇嫩。苔薄白,脉沉紧。

4.3.2  血虚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少苔,脉虚细。

4.4  月经先后不定期

4.4.1  脾肾虚弱证

    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疲腿软,小便频数,或神倦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沉细或缓。

4.4.2  肝郁气滞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

5.2  治疗方法

5.2.1  理筋疗法

5.2.1.1  药熨法

    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1.2  针刺法

    取患椎两旁夹脊穴,采用1.5~2寸毫针直刺达椎板,八髎穴刺入骶后孔内。根据寒热虚实不同,辅以肾俞、脾俞、腰阳关、血海、气海、关元、太冲、三阴交等穴位,并可配合艾灸疗法。也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5.2.1.3  推拿法

    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采用推、搓法刺激两条经络穴位,患椎局部采用按、揉、压,分筋理筋,以达疏经活络之功。

5.2.1.4  拔罐法

    局部僵硬者可行走罐或刺络拔罐。

5.2.1.5  小针刀松解法

    对颈、腰曲变直和反弓的患者,可在椎旁行小针刀松解术。

5.2.2  正脊调曲疗法

5.2.2.1  正脊骨法

    因本病多涉及颈、腰椎椎体排序紊乱,椎曲改变及骶髂关节错位等筋骨病变,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正脊骨法。

5.2.2.2  牵引调曲法

    根据病情及X光摄片所示颈、腰曲的变化,行颈椎布兜牵引及应用四维整脊牵引床选择相应的牵引调曲法。

上述理筋、调曲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后第二疗程。

5.2.3  分证论治法

5.2.3.1  痛经

5.2.3.1.1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5.2.3.1.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驱寒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或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5.2.3.2  月经先期

5.2.3.2.1血热证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主方: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减。

5.2.3.2.2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5.2.3.3  月经后期 

5.2.3.3.1寒实证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主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5.2.3.3.2血虚证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主方:人参养荣汤(《太平圣惠和剂局方》)加减。

5.2.3.4  月经先后不定期 

5.2.3.4.1脾肾虚弱证

    治法:补肾健脾,养血调经。

    主方:固阴煎(《景岳全书》)加减或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5.2.3.4.2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5.2.4  练功疗法

根据病变部位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二式、第四式、第六式、第十式、第十二式、第十四式、第十六式等练功方法。

5.3  注意事项

5.3.1  一般2疗程显效,临床疗效观察2~6疗程,无效转妇科治疗。

5.3.2  治疗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仔细阅读X光摄片或CT。特别是对高位颈椎有病变及腰椎峡部裂的患者,椎弓峡部不连不宜侧扳法;颈椎上段病变不宜坐位牵引;月经期不宜做手法治疗及针刀治疗。

6   护理

对患者进行精神安慰,指导练功,注意卧床休息。

7   预防

7.1  颈、腰部避免受凉。

7.2  避免劳累过度及久坐伏案。

7.3 注意生活调理和经期卫生。

7.4  经期禁食生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宫肌瘤危害大,这些中成药得知道!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四)
7 痛经
子宫肌瘤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关于痛经
月经过多怎么办?便携式中成药得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