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脏象学说

第三章 藏象學說

第一節 臟腑

  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髒一腑,一陰一陽為表裏,由經絡相互絡屬。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穀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藥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密切聯繫,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且以經絡為聯繫通道,相互傳遞各種資訊,在氣血津液環周於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


   
 

  心居於胸腔,橫膈膜之上,有心包衛護於外。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並與舌、面等有聯繫。心與小腸互為表裏。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脈中運行,依賴於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心臟的正常搏動,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主要依賴於心氣。心氣旺盛,才能維持血液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諸多病變。心主神志。在中醫學理論中,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不僅歸屬於五臟,而且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變,影響到神志活動,則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方面的異常表現,可見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則譫狂;或見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則昏迷等臨床表現。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迴圈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穀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這些功能全賴於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其華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從面部色澤的變化而顯露出來。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如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發白、晦滯。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竅。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覺,表達語言。而味覺的功能正常和語言的正確表達,則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紅潤,舌體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如心神志功能異常,則見舌強語謇,或失語等。[]心包絡心包絡,簡稱心包,又可稱"膻中",是指包在心髒外面的組織,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代心受邪。如熱病過程中如出現高熱、神昏等病症,中醫學稱之為"熱入心包""蒙蔽心包"
   
 

    肝位於上腹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裏。肝的經脈循行於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症多從肝論治。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燥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症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

    肝主藏血  

    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幹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肝開竅於目 

     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幹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系列症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餘"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脾位於中焦,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和胃相為表裏。兩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後其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穀精微,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

    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後,須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並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從而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飲食水穀方能化為精微,生成精、氣、血、津液,以充養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脾的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脾的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也就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脾主升清。""即上升之意。""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

    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將水穀精微物質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

   二是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臟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穀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泄脫肛等病症。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證,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並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症狀。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四肢則痿廢不用。
   
 

   肺居胸腔,在諸臟腑中,其位最高,故稱"華蓋"。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藏"。肺與大腸相為表裏。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和肅降,肺主通調水道。肺開竅於鼻,在體合皮,其華在毛。肺主氣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 

   肺主呼吸之氣是說肺有司呼吸的作用。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人體通過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從而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若肺受邪而功能異常,可出現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呼吸系症狀。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並調節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之氣的作用。首先體現在氣的生成方面,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而成。其次體現在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異常,可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機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氣短、聲低、乏力等。肺主宣發和肅降。 

   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升宣、發散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

  一是通過肺的宣發,排出體內的濁氣。

  二是將衛氣、津液和水穀精微布散周身,外達於皮毛,以充養身體,溫潤肌腠和皮毛。肅降,即清肅、潔淨和下降之意。

  肺主肅降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

   二是將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向下布散;

   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如果兩者失調,就會出現"肺氣不宣""肺失肅降"的病變,表現為咳嗽、喘息、胸悶等。肺主通調水道。

   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於體內的水液代謝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一是肺主宣發,不但將津液和水穀精微布散於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開合,調節汗液的排泄。二是肺氣肅降,可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所以說"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肺通調水道的功能異常,則水的輸布、排泄障礙,出現小便不利、水腫和痰飲等。肺開竅於鼻。鼻是肺的門戶,為氣體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氣和主嗅覺的功能,均有賴於肺氣的作用來維持。肺氣的功能調和,則鼻的通氣功能正常,嗅覺靈敏。肺的某些病變,常可影響及鼻,使之產生多種病理表現,如鼻塞流涕,不聞香或鼻衄等。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依賴於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成為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肺合皮毛是說肺能輸布津液、宣發衛氣於皮毛,使皮膚潤澤,肌腠緻密,抵禦外邪的能力增強。如果肺氣虛則體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則易於感冒。由於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響肺的功能而招致相應病變。


   
  

    腎位於腰部,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由於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腎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互為表裏,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開竅於耳及二陰,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精有精華之意,指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不斷充實壯大,"後天之精"來源於水穀精微,由脾胃化生,轉輸五臟六腑,成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除供應本身生理活動所需外,其剩餘部分則貯藏於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故腎精的盛衰,對各臟腑的功能都有影響。 

  腎精的主要生理效應有: 

  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腎所藏的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的生死之精,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即《素問·本神》所說的"生之來,謂之精",所以稱"腎為先天之本""後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後,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穀之精氣,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後的剩餘部分,藏之於腎,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腎所藏之精化生為腎氣,腎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例如,人在七、八歲時,由於腎氣的逐漸充盛,所以有"齒更發長"的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氣充盛,產生了一種叫做"天癸"的物質,於是男子就能產生精子,女子開始排卵,出現月經,性機能也逐漸成熟而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腎氣漸衰,性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逐漸減退而消失。 

    2、腎主水。腎主水是指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來自水穀精微、具有濡養、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液輸布全身;二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後的濁液排出體外。而水液代謝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腎有司開闔的作用。開,則水液得以排出;闔,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瀦留。如果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闔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果腎主水的功能失調,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紊亂。如闔多開少,可見尿少、水腫;開多闔少,則尿多、尿頻。

 

    3、腎主納氣。納即收納、攝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故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腎虛不能納氣,可出現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等症,稱為"腎不納氣"。腎開竅於耳及二陰。耳的聽覺功能依賴於腎精的充養。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腎精不足,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二陰是前陰與後陰的總稱。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貯存和排泄雖為膀胱的功能,但須依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凡尿頻、遺尿或尿少、尿閉多與腎的功能失常有關。後陰指肛門。糞便的排泄雖由大腸所主,但中醫認為亦與腎有關。如腎陰不足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衰,脾失溫煦,水濕不運,可致大便泄瀉;腎氣不固,可致久泄、滑脫。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腎藏精,精能生髓,髓藏於骨腔中以營養骨骼,稱為"腎主骨""腎生骨髓"。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養,則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所以臨床所見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常因腎精不足所致。牙齒與骨一樣,也是由腎精所充養,稱為"齒為骨之餘"。故凡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成人牙齒鬆動或早期脫落,中醫認為均由腎精不足所致。  發的營養雖源於血,但其生機卻根源於腎。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則毛髮多而潤澤,即所謂"其華在發"。凡久病而見頭髮稀疏、枯槁、脫落,或未老先衰、早脫、早白者,多屬腎精不足和血虛。


   
 

   膽居六腑之首,又屬於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膽與肝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裏。《素問·本輸》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淨之液,即膽汁,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 

   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異常,影響飲食消化吸收,則可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症狀,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 

  由於膽本身並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穀,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裏。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穀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容納於胃中的飲食水穀,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後,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在藏象學說中,胃的通降作用,還概括了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並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噁心、嘔吐等。
   
小腸 

 小腸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相為表裏。 

 小腸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小腸主泌別清濁 

 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並將水穀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於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品質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大腸  

 大腸居於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裏。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沿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或便膿血等。
   
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又相表裏。 

 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其濁者下輸於膀胱,並由膀胱暫時貯存,當貯留至一定程度時,在膀胱氣化作用下以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氣化功能,膀胱的氣化,實際上隸屬於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餘瀝,甚至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裏。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為通行元氣,二為水液運行之道。  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

   三焦是報導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雹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而充沛於全身,故說:"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說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穀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穀,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即飲食水穀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指溝渠。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穀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奇恒之腑,除膽屬六腑外,都沒有和五臟的表裏配屬關係,但有的與八脈相聯系。 

  腦居顱內。《素問·五臟生成篇》中的"諸髓者,皆屬於腦",《靈樞·海論》中的"腦為髓之海",指出了腦是髓彙集而成,而且說明了髓與腦的關係。腦的功能,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頭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把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能都歸於腦。 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時,把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做了聯繫。
  髓的生成與先天之精、後天之精都有關系,其功能有養腦、充骨和化血三個方面。
  骨有貯藏骨髓和支持形體的作用。
  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迴圈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穀精微,以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
  膽附於肝之短葉間,與肝直接相連。膽與肝又互為表裏。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為六腑之首。但是,由於膽本身並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女子胞位於小腹內,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 中醫認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與心、肝、脾、腎以及沖任二脈有關。這是因為其主持月經、孕育胎兒的功能無不與血、精有關。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任主胎胞,沖為血海。在病理上,當各種因素導致上述臟器、經脈功能異常,即影響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經失調與不孕。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五脏注腑之间关系
五脏六腑
中医论-五脏 六腑
圣人医未病(一) 中医的五行与五脏关系
藏象
人体五脏六腑之相互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