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关思考22 | 亲子焦虑3-孩子的教养理念是父母潜意识地再现

虽说这段时间,我的领悟都在这句话里了——当潜意识被看见,命运就会被改变。

但改变真的很难,或者说有股力量在抵触改变。

比如说身边总有些人,干脆就是我自己,兜兜转转,到最后感觉总是跌入同一个坑,落入似曾相识的困境中,就仿佛是一部老电视剧,被不断的翻拍,演员会有变化,场景和道具会有新鲜,但是主角和配角的人设却相差无几,曾经痛苦的桥段总是在新的人和事的演绎下重复上演。

我们太熟悉这个痛苦了,甚至都可以预测它、掌握它,还知道它会怎么延续,怎么收场,相比对改变之后不确定带来的恐惧感,我们更愿意接受它,从而回避挑战和改变。

这就好比我的湿疹,让人无法挣脱,但又不至于死,伴随我快30年了。而我回避治疗,给自己的借口,竟是它在帮我排毒,我能忍。

其实生活每天都在给我们机会改变,尤其是孩子出生之后,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能照见父母的问题,将之呈现在父母的前面,让其看得更加的清楚;也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错一步,孩子步步错。

但现实很无奈,不是每个人、家长都能看清楚自己的回避,可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回避,将其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才导致所谓的孩子的问题。

而投射无时不再,它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你自己过去所经历的感受、过去所经历的那些痛苦,投射在当下,放在孩子身上,然后产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

比如晓丫,比如我老公,都是如此——

怎么说?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晓丫~~
1、自从这两年研究心理学,把意识的手电筒从他人转向照到自己时,我发现即是在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不断地照着镜子,看见了自己的潜意识,渐行渐清晰。
2、晓丫贡献了自己的案例,才有了下文和前两篇文章。

其次向晓丫致敬——
不得不说,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未知,未知即空白,空白=慌张和恐惧。

好了,感触也发表完了,再说亲子焦虑,接上两篇:
《亲子焦虑1-滑滑梯》
《亲子焦虑2-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

在面对同样的场景——孩子玩滑滑梯时,碰到霸道男孩的插队并威胁。
我们这对父母和晓丫夫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

晓丫告诉我,她之前的举动是:

群体游戏或活动中难免碰到霸道不讲理的孩子,比如在肯德基店里玩滑梯,孩子们第一时间的陌生感消除后,就会自动达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游戏规则。我家孩子属于遵守规则的,不会给其他人增添麻烦的类型。

如果突然来了一个霸道的孩子试图插队,而且恰巧插在我孩子前面,我家孩子会当作没看见,无所谓的神态,让了就让了,我作为家长旁观,也会默认。

如果碰到你这样的情况,自己孩子没有让道,霸道孩子强行插队,甚至不惜用肢体冲突去打破游戏规则。

我会上前告诉霸道孩子插队是不对的,但孩子霸道自有霸道的底气,不会接受我心平气和的劝诫,所以下一步我就会建议孩子索性让让,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个插曲无疑破坏了玩滑梯的兴致,我会带孩子提前退场,离开是非之地。

而我老公采取的方式是:
拦住我上前干预,在设置安全底线的同时,接受现状,让事情发生,或者说等事情发生,观察孩子是如何处理、解决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解决的好,支持孩子,解决的不好,再上去干预。

老公之所以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源于3岁之前,他都在引导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那么再往下探探呢——

为什么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究其根源——

晓丫,从小是被忽视的孩子。
老公,从小是被安排的孩子。

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就开始各自的潜意识投射——

晓丫认为她的孩子,不能再体验她当时的那种「痛苦」了——她在家庭兄弟姐妹间是夹在当中的,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所以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孩子,父母无视她的情感、需求,或者是顺带被满足的——满足弟弟、姐姐的需求时捎上她了。《晓丫的自我认知之路9|矫枉过正》

被忽视的孩子大多数跟父母的情感是失联的,内心缺爱、孤寂、缺乏安全感。
做了母亲之后,晓丫潜意识放大了这个创伤,不由自主的就认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苦,然后做出的行为,采取的模式,就是「过度重视」俗称「包办」——

  • 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比实际年龄更小的小孩;

  • 凡事都替孩子做主,凡事都冲在了孩子前面,成为一线战斗英雄;

  • 所有的生活琐事,都替孩子代劳,结果是孩子从未或者很少学会照顾自己;

  • 孩子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 经常挑剔孩子关于日常事务的意见和能力;

  • 当孩子承担新任务时,总是插手,并给予过多的意见和指导;

  • 害怕孩子出事,总是警告孩子这危险、那危险的;

  • 看似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过于安全的环境」,以至于孩子从未受到过严重的拒绝和失败;


不难看出,过度重视,过度保护的父母通常也是过度控制的,他们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彼此的自我边界很难区分开来。

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好比被一个保鲜袋紧紧的裹住,鲜是鲜了,但长期以往被这种爱裹挟,会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同时缺乏安全感,从而变得:

  • 要么很依赖——不敢去尝试新事物,怕去新的环境,但自身又没有能力和毅力去摆脱,更有甚者部分孩子都患有轻度和中度的「强迫症」。

  • 要么很叛逆——大部分行为都和父母对着干,而且会跟父母大吼大叫,然后摔门走开,看上去他不需要父母理解他,当然他也不想理解父母,把父母远远的推开。

但你知道吗?叛逆也是一种依赖——反向依赖。孩子其实是在试探父母,看看你们离自己到底有多远。

这个观点是出自《解码青春期》这本书,书中说到一个场景——你们有没有看过这些孩子们去玩游乐场的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会有一个安全作用的压杆从头上拿下来,放在腿上。

作者发现十来岁的、青春期的孩子,就老会去推那个拉杆,把那个拉杆往上推。
你或许以为他是不想要这个拉杆儿吗?
他傻呀,没有这个拉杆儿,人就甩出去了。

这些孩子不断的推,不断的推,他是看这结实不结实,行不行,安全不安全。
当这些孩子有了思想以后,尤其是有了不安全感以后,他的这些举动都是在不断的测试。

所以《解码青春期》的作者得出一个观点特别重要——叛逆中的孩子比你想象的更需要你。

好了,再说我老公,搞笑的是,我家老公就是从小被外婆「过度保护、过度重视」中长大的孩子。

庆幸的是,后来被他妈——我婆婆接管了,我婆婆是幼儿师范毕业的,心理学是他们的必修课,因此她对我老公的思想和行为逐步修正了很多。

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老公也一样,因为童年的这些经历,下意识地同样采取了「反过来」的模式——不能「过度保护」孩子。

但好在有我婆婆的监督,慢慢地老公开始意识到不能矫枉过正,好吧,也算潜意识被看见了,后来但凡他要管教孩子了,基本上是提前设置预案。

碰到突发情况,即便有时还是会下意识的做,但事情过后,他就开始反思,向内觉察,嘴巴上也经常念念有词:
“不着急,不急一时长短,慢慢来,孩子每天都会给我们机会修正自己,继续调整策略。”

还经常教育我:打骂怒吼,威胁恐吓,条件交换是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奴隶社会就有了,已经埋在骨子里了。
几乎用不着思考,而且孩子越小见效越快,但是越这样,以后的麻烦越多,不用太晚,12岁以后,你会瞧见的,孩子会全部都还给你的。

好吧,学到了,呵呵。

至此以后,我搞理论,他搞实践,理论结合实践,不断试错、迭代,到孩子初养成,我们已经总结了12条方法论。

而这三篇文章用了一个场景写亲子焦虑,其背后的逻辑基本上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三篇文章我只展现了「解决亲子焦虑问题」的冰山一角,最复杂的部分——家庭结构和父母各自的原生关系才是孩子教养方法养成的根本。

大家也可以根据这个案例,想想自己会如何处理,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有粉丝问,如果是那个霸道男孩的父母呢?如何避免下一次孩子再犯,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也会陆续输出。

此图是孩子教育产品的一个框架体系,课程还在打磨之中,期间也不断地在线下通过公益活动的形式推出和迭代。

如果你是上海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glasses4。10月份将有两场关于家庭和亲子关系的沙龙活动,都是免费公益讲座,欢迎您的到来,并提出你的宝贵意见。谢谢!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出关思考21 | 亲子焦虑2-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幸福力亲子沟通网络工作坊】报名中!
亲子教养:表达你的关心而不是干涉
父母最不爱孩子的3个时期
教养男孩,爹妈请谨记住这几句话
趁着孩子还没有满18岁,改掉孩子和你“唱反调”的习惯
我偷偷带儿子做亲子鉴定,鉴定结果我敢怒不敢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