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州人收麦子的记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人收麦子的记忆

作者:张文

又到了收获小麦的季节,如今的年轻人未必知道,他们喜欢吃的面食原料——小麦,有着怎样的收割过程。

小麦,自古为华州主要粮食作物。明《华州志》载:“华州河山。。。,谷则多麦,多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州的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

华州塬上麦田 知足常乐 摄

在三十多年前,每到六一前后,村里人就开始了收麦子的前期准备工作。乡亲们把麦场上的杂草铲除掉,往地上洒一遍水,稍作侵湿后,从牛棚里赶来几头牛套上碌碡,在场面上转圈碾压,把地面压的实实确确。有人从家里搬来闲置的大水缸,摆放在麦场四边,每个水缸相距十米左右。水缸内装满水,作为防火之用。在麦子进入麦场前,生产队队长(现在叫村民小组组长)会安排电工在麦场周围栽几根电线杆,接灯引线。到了晚上,麦场四周的大灯一打开,把夜晚的麦场照的灯火通明。

那个时候收麦子,有专用的麦镰割麦子。最初的镰刀由刃片和镰床组成,镰床呈略拱形弯度。上面装有两三个卡子,用来固定刃片。刃片可以随时卸下来,很人性化的设计。后来改为一体的,刀片和镰床用螺丝固定着。还有一种神器叫散子。两手握着手把,对着麦子抡起来,麦穗倒在网子里。

麦收时节,龙口夺食,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就在此一举,这是一年中最紧张和忙碌的时候。曾经有一年,连阴雨造成麦子发霉,麦穗全长发了麦芽。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收麦。学校也给学生们放了“忙假”。全家男女老少,早上四五点就进入麦地。天明觉,八抬轿,孩子们睡得正香,就被大人喊醒了,娃娃们揉着惺忪的睡睛,很不情愿地跟着大人们去割麦子。

父亲亲自教我怎么割麦子,左手朝下,手心向外,大拇指分开,其他四个手指紧挨着。抓一把麦子,右手握着镰刀,贴着地面,往自己面前摟,麦茬要割的平溜。麦子要放整齐,不要蚂蚁上树(乱七八糟)。割麦子很讲水平,高手叫做把式。把式割麦子方法叫:走镰子。他可以连续几刀割掉很大一片麦子,一次放下的麦子就是其他人的几倍。难度在于,他可以让很多麦子挤在左手周围,还不会散开。大家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把式潇洒的动作,好像欣赏书法家挥毫泼墨一样。

华州塬上麦田 知足常乐 摄

家里地多人手少的,会去县城“人市”或者公路上找几个“麦客”,也有的麦客就在村里转悠。麦客一般来自陕南,陕南麦子晚熟一些,他们抽空来打短工。麦客头戴草帽,穿着厚厚的外套,除了防晒,更重要的为了不让麦芒刺伤他们的胳膊。麦客真是割麦子的职业高手,割起麦子来速度惊人。表面看,他们一天到晚不停歇,实际上,一样腰酸腿困。

麦子割完了,把带勾哒的滑子绳铺开,还要把一蒲一蒲的小麦堆抱起来放在绳子上。先一蒲麦穗朝左,后一蒲麦穗朝右,因为麦穗那头比较重,这样一巅一倒就平衡了。捆麦子要用力压、勒。也有人不用绳子,直接用有韧性的还不够成熟的绿麦杆捆麦子。

华州塬上麦田 知足常乐 摄

麦子捆绑好了,有人肩(扛)麦捆,有人用扁担挑着麦捆,挑麦捆的扁担必须软和,随着扁担上翘和下落的节奏走起来才舒服,看起来也潇洒。也有人用架子车装麦捆,那麦捆磊的跟小山一样。有条件的,车辕上套上牛。会省力很多。

麦子堆积在麦场上。每天晚上都要用彩条布盖住,以防下雨。这时候,大人就每天按时听收音机里发布的天气预报,以便随时调整收麦子的进度。等自家麦子全部割完拉回来,选一个好天气,把麦子在场面上散开,用铁叉均匀地摊开晾晒几个小时,然后请人用拖拉机碾场。拖拉机拖着碌碡,顺时针逆时针来回的转上一个小时,这就是传说中的碾场。第一次碾场后,大人就用铁叉把麦秆翻起来,让麦杆互相支撑着立起来,让太阳和风吹晒几个小时,再重复碾场一次。

网络图片

麦子在经过几次碾场后,大部分麦粒从麦秆上脱落下来,接着就开始“起场”。用铁叉把麦杆挑起来后堆在一边,麦场上铺满了饱满丰润的麦粒。把麦粒扫在一起堆起来,等下午起风了,开始扬场。扬场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需要一定的技巧。用木銑铲起麦粒,放在扬场把式的双手端的簸箕里,只见把式迅速的将麦粒抛向高空,风把麦圾(包裹麦粒的皮)吹远了,干净的麦粒垂直落下。麦子与麦圾分离后落下成堆,这就体现出把式的水平。有个别麦圾落在麦粒堆上,必须扫掉它,这就叫:打行(hang)。

网络图片

最后的工序就是过筛子和晾晒。

过了几年后,小麦脱粒机开始广泛使用。劳动强度减轻了很多,把脱粒机拉到麦堆前,两三个人在麦堆上,把麦捆往下扔,一个人把系麦捆的麦杆(捆绑麦捆用的还是麦杆,叫做爻)割断。脱粒机入口处两个人,负责把麦秆均匀地从入口处塞进去,塞的太快太多,机器会噎死。出口处的人则把机器吐出来的麦杆迅速挑起来扔到远处,再有人负责把麦秆堆起来。用脱粒机脱粒麦子,至少需要十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几乎每家都需要人帮忙,有的叫来亲戚朋友,有的请本村人。你帮我,我帮你,一家挨着一家,有时候,整宿都不能休息。

网络图片

又过了几年,联合收割机开始普及,这下收麦子变得极其简单,方便快捷。拿着彩条布和蛇皮袋子在地头等着,一亩地十分钟收割完毕,只等机器开放仓门,那麦子就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打包装好。运回晾晒。

有人说庄稼汉就是庄稼憨,未必这样。在这个不愁吃的年代,很多人开始盘算,一亩地麦子打多少斤?值多少钱?除去种子、化肥、农药、除草的天数次数人工费,到底还剩多少钱?有没有必要种麦子?于是,有人种植核桃、花椒、苹果、梨树、桃树……

因为不划算,不种庄稼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沿山一带,缺乏水资源,收成好不好,关键取决于老天,是不是能赶上风调雨顺!于是,很多人出外打工或者做些小生意……

虽然种麦子的人很少了,镰刀不见了,碌碡成了被人参观的摆设品,放在农家乐或者被一些人收藏了。但是,那些年,给邻居帮忙时吃到的冰棍、麦场上热闹的场面历历在目,收获时的喜悦还记忆犹新。民以食为天,打的粮食够吃了,温饱解决了,我们才会放心的做其他事,脸上才会有笑容。不饿肚子才能谈安居乐业。那段时光不仅是一段回忆,也是几代农民的必经之路。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李筱勤 | 碾场记忆
远去的“麦场”
代文梅散文||远去的打麦场
麦收
李拥军:收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