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唱戏的真不少,戏迷把人能绊倒——人才多又全的华州秦腔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人的秦腔情结系列
之艺术人才多又全
作者 秦获幸

在华州地区民间,如果说“爱唱戏的真不少,戏迷把人能绊倒”是毫不夸张的。戏迷从八旬老妪和老叟,在当年那露天剧场(戏园子),只要晚上有唱大戏的演出,那些老人们下午就早早来到戏园子,拿着板凳坐在前面。老人们说起传统戏如数家珍,虽然没有文化,却能把那些剧情记得滚瓜烂熟。他们对秦腔戏的痴迷程度是无可比拟的。

柳枝镇秦家村大戏台 雷梅摄

说到唱戏人才多又全,也非虚言。如果你在村上见到一个自认为不起眼的老头儿,说不定他就是当年自乐班的板胡师傅,或者是把暴鼓敲得震天响的司鼓师傅。也有体态臃肿,头发花白的老妪,可能就是当年那铁梅、常宝、梁秋燕的扮演者……
生于斯,长于斯的秦人,骨子里早都把秦腔秦韵秦之声溶化了。胡胡一响,喉咙就痒。

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里,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现代戏的兴起,妇女登上舞台,极大的调动了华州人唱戏的积极性。

本文仅就零星不全的资料显示:在一九六三年以后,华县北片、东片就有数十个生产大队的秦腔艺术爱好者,成功的演出过大型的现代戏和少量传统戏本戏。只所以要说各大队能演本戏,是用事实说明华县秦腔人才多而全的现像。

三星剧团演出照 秦获幸供

在当年侯坊街就演出过现代戏《红灯记》,辛庄公社魏三庄大队演出过现代戏《海港》《沙家浜》,下庙街的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王巷大队的《蟠桃园》和迷胡戏《梁秋燕》,田村大队的迷胡戏《两颗铃》,毕家公社的孟村大队和北刘大队各自都演出过现代戏《红嫂》,拾村大队的《法门寺》,《福寿图》,北拾大队的现代戏《箭杆河边》,秦家大队的迷胡戏《两颗铃》《沙家浜》,毕家大队的《十五贯》《沙家浜》《三世仇》《血泪仇》和迷胡戏《龙马精神》……

下面谈柳枝公社的南关现像。

南关大队地处华县东大门,和华阴县接壤,是柳枝公社人口最多的生产大队。这个大队秦腔艺术人才济济,行当更齐全。况且,在解放前就有老艺人们演出过传统戏《串龙珠》《齐双会》。健在的老艺人有二华知名的栗步才老先生。

南关村牌楼 高振强摄
栗老是土生土长,自学成才的民间老艺人。他今年高寿八旬有三。栗老从少年時代就十分热爱秦腔艺术。他悟性极高,精通文武场面,擅长导演。自八十年代以来,他常为二华地区包括秦岭电厂的自乐班进行业务指导。据悉,栗老先生在南关业余剧团导演的秦腔本戏就有:《三娘教子》《八件衣》《白玉楼》《安安送米》《墙头记》《窦娥冤》《铡美案》《三世仇》《红灯记》《沙家浜》……

南关业余剧团能演出这么多的本戏,体现了他们艺术人才的实力。他们更能走出华县,到过大荔县、潼关县、渭南县和洛南县进行商演,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南关大队艺术人才除了老一辈的栗步才老先生,还有第二梯队的王拉锁先生。王拉锁先生曾是华县剧团的扬琴演奏员,以后又工板胡,是一个全能的秦腔传人,现在仍然活跃在艺术天地,带领一班爱好者把秦腔艺术传承下去。著名旦角演员王西琴名扬二华,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家。青年司鼓武柏娃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南关现像是华州人挚爱秦腔艺术的浓缩版。

在盘点了以上有关大队组织演出本戏多达数十部,笔者确实感到震撼。理由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数以千记的秦腔艺术人才。仅就每一个能演出本戏的班子,至少都有十个文武场面的人才,演职人员至少要有二十来人。用最简单的算法,全县按三十个能排本戏的自乐班,每一个班子按三十个人算,应该在九百人以上了。

华县三星剧团演出照 秦获幸供

根植于民间土壤里的秦腔艺术根深叶茂,曾经的辉煌虽然不再,但她最终还是秦人的魂!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戏欣赏】秦腔现代戏全本《红灯记》新疆乌鲁木齐秦剧团演出
西和县剧团秦腔全本戏《蜜蜂计》
秦腔传统丨本戏《秦晋会》甘肃西和剧团
秦腔全本戏《天水关》又名《姜维》甘谷县秦剧团演出
秦腔名家 姚会民
姜女故里桃花红 秦人村落秦韵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