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贺知章【草书孝经】书法作品(对照文字及译文)


草书孝经:贺知章书写(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之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是为甚麽吗?

曾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的根源。你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就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习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应尽的孝道呀!《尚书·甫刑》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百姓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诸侯在上位而不骄傲,任其再高的地位,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任凭财富丰盈也不会逾度。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才能够长久把持尊贵的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才能够长久守住自己的财富。自身保有了富裕和尊贵,社会国家的安全才得以保全,并与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们应尽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如身临深水潭边担心坠落,如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的心态,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符先代圣君所制定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符先代圣君所说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言说;不符先代圣君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说话不需事先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刻意也不会越轨。所说的话语,天下皆知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不会遇到怨恨厌恶。服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以先代圣君准则齐备,则能守住自己祖宗香火兴盛。这就是卿大夫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以侍奉父亲的心情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以侍奉父亲的心态去侍奉国君,崇敬心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以爱心,侍奉国君是以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於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就能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级就能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位即能维续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保持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从早到晚都要牢记实行,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理解上天的季节,充分利用土地的利益,自身谨慎节省俭约,以奉养父母,这就是一般百姓应尽的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一般的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永恒存在,但凡担心无法做到,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人们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的自然法则,人们从其法则中,领悟而遵循。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以大地天然的优势,顺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教化不须严肃施行便有成效,政治不须雷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不敢遗弃父母双亲;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会去遵行,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令人厌恶的区别,人民就了解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郡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他们便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享受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祸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应当是如此。《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时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天生的本性孝道。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不敬爱自己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而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不是在力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民众敬畏而爱戴,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才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的诸侯,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臣子,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好名声也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父亲的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处理好长幼的秩序,对上下各层关系也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显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指的就是他的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有。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思考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思考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哭声发不出悠长的腔调;举止行为失去了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应该进食,是教导百姓不要因失去亲人过度悲哀而损伤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木、穿戴的衣饰及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陈列摆设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告别。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双亲的义务。


*** 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2006313日至2006426日于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展出。

书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由于小编在整理父亲是三行先生的书法作品“百善孝为先”的时候,在网上寻找补充资料,发现了贺知章的《草书孝经》,但是对照的内容都很难理解,我是利用“美工软件的手法,将各章单独合并,俾让读者容易阅读每章的笔法及其对照文字,及译文。)


另,是三行先生故乡行书法作品展41-8【孝顺格言】,观赏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fc0e670102v2pm.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经》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忠经》.
曾子三观与《孝经》
孝经拼音版以及翻译
孝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