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功之站桩-参考卢氏结构理论

卢氏结构全文

1、 卢氏结构简义

卢氏结构(又称卢氏定理或卢氏理论及规律等)是20世纪新的科技文明的崛起,而现代人体 生命研究和体育科学反应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技巧与技能难以统一深入的矛盾课题的情况下 ,经过卢忠仁(号正文)先生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而形成的后现代科学水平的基本理论概念 体系。
早在1937年,微观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丹麦人——玻尔,来华访问时,在见到中国古代哲 学的“太极图”时大为震惊,并据此图反思了他以前为了解决有核原子结构模型中的绕核电子 运动矛盾(根据传统的电磁理论,运动着的电子势必发射能量,电子最终令能量损失落入核中 ,致使原子结构得不到稳定)所提出的量子化电子运动,即电子各按一定能量轨道绕核运动而 不发射能量,只有向上、下级的跃进有所吸收的发放(经光谱实验证明),玻尔自己称这种运 动为“互补性原理”,他所提的电子轨道虽然不可观测,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前进。当时,玻 尔面对传统的经典电磁理论学说,提出了“互补性原理”,这无疑是始于大胆的设想,可是当 他见到了我国的太极图中阴阳相对的互补性内涵后,才知道中国已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这种哲理 ,玻尔对这一思想的深奥普适力量极为珍重,以至把太极图作为自己家族的族徽。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是50年代介子(新粒子)的发现人。他在发现了30多种基本粒子后,就 意识到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汲取启示,他根据《庄子.内篇》关于“条”和“忽”在“混沌 ”相会的寓言,运用了“混沌”概念,将“混沌”的无序状态看作是包裹着又可分化为一种类 基本粒子的时间、空间。至60年代,汤川在他的著作《创造力的真空——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 西方的考查》中这样写道:“空域中观念正是老庄哲学对我的想法所发生的成形影响的表现, ”“这种观念也许保留了老庄哲学某种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和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的始人,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戈西金等人都在倡导科技的新突破,应该是西方科技同中国古 老文明相结合,从而迸发出新智慧火花,在搞尖端科技时,更要从中国古老哲学思想中求取启 示。
80年代以来,东西方科技文化方面交流日益广泛。其中有人体运动现象上的最大科学难题被 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当代科学方法论名家WLB.弗里奇发现,然而,他的发现“现代科学的全部知识”,(关于现代全部科学知识,据法国科学家让.帕朗——维亚夫人所依据的统 计说:“至少存在九百门科学,竞然无法圆满地解释这种现象”。贝氏在他的专著《科学研究 的思维技巧》推理部分中郑重提出:“所有的儿童……脊椎动物,都发现了万有引力。”卢氏 结构这一科研成果,不仅解答了贝氏的难题,并且也使李约瑟博士毕生追求而悬而未决的问题 (人类直立会走后,因劳作和运动造成躯体偏向适应失去相互平衡等系列矛盾)找到了答案。 同时也是为本世纪中期现代体育科学反映在训练过程中暴露出机能与技巧难以统一前进时(通 过大运量大强度训练和各种营养品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出的指导或替代现有运动思想 的技能的全新理论和技术体系,完成了人类运动机制的转换工程,并将其理论与技能系统化, 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运动体系。它可理想的提高运动成绩,也可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减少伤害,更 可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整体体现了前俄国体育教育驱列斯加夫特所提出的“最大限度地节 省消耗”、“高度自如地控制身体”和“提高体能以达高难技巧”的课题。 这一“区别于现代有关各学科既定的、被决定的”的人体运动系统连同内脏器官运动条件下 的恒定性的运动模式,曾经在文化遗产中的吐纳导引的发生机制中的模糊记载或局部存在,在 武术中的活体对抗下自身整体部位受力时能使对手整体失控的极少数顶尖人物身上有所体现。
但要确认这一发现并使之进入科技领域,却耗尽了正文先生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必须将上述 体现所涉及的诸多现象系列出来,而后逐一剥离研究,直至找出最原始、最抽象、蕴含基本矛 盾萌芽的部分。然后再由此最抽象的内容重演和再现,如果能再现剥离前的整体诸般现象,则 由此才能确定这些东西是正确的,如此反复探索实践。实际上的研究工作量甚巨,而且根本不 具备应有的设备场所和资金,尤其是实际研究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顺理成章。因为每步的抽象, 所析之因不见得都是有意义或是有用的,必须考察其在过程上的地位和作用,而有的可以确定 的问题又不一定是符合现代科学的,更不能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宝贵遗产”而暂时假定下来, 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误差,更不能允许有假设和暂定。所以正文先生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具体 ”、“纯粹形态分析”的同时,还必须安排活体的练功实践,有专题的、有过程的、有阶段性 以及有参照体的逐一验证,直至验证无误才能确定下来。如此研究需要反复十几次、数十次, 甚至几百次。而如何确定细胞形态也就是如何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研究工作的极为要害的 问题。
在这项科研工作中,正文先生首先找到并确定了第一个最原始、最抽象,蕴含基本矛盾萌芽 的“细胞形态”——任何强力、紧张、爆发性的动作,肌肉都是“舒松状态”。研究工作深入 后又发现和研究了对抗动作的意识的“引力反馈”——任何动作的全过程(由起始——行进— —终了)都能克制阻力并反作用于施力对手,使之整体失衡,(真传上武技的特性是随时随地 要克服阻力;否则只是招法和体操动作);“意识反馈”的重要概念是“放弃抗引力”。然后 再通过科学训练将在地心引力由制动力变为驱动力!
正文先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等哲学思想,把握住中华武术中由原始的弓箭到古射法、 石器砍砸到器械格斗(石器砍砸增加了肌肉的钢性;弓箭的使用增强了肌肉的弹性),由械到 拳,由拳到械两个过渡这一技术链条,然后再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周易》和老庄思想的缘起 ,再使仿生在人体、能工巧匠的技能对武技介入,以及《黄帝内经.素问》篇中养生强体、祛 病延年理论等哲学精华的引入,使这一涉及人体机能,人与自然相合一的链条,在二者相继相 互的交结下,理出了网络中的人体机能形态上的演变,并以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 :肌肉如何张驰;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血脉如何流通这四大要素入手深入研究,解 决了这项成果中肌肉、骨骼、呼吸、内脏、意识五大要素的具体形态特征,使人体和人体动态 内外结构的合理成为千百年来肉眼可见,用手能触摸到首次定性。并由此逐次抽象追朔原起, 直至把握住在运动初始条件机能形态上(即种族遗传的既定形态,也即现代学科的既定状态, )始由历史的最初介入而开始转变动作机制,再遵循历史的演进,给以训练过程中的逻辑处理 ,并着重实践使之经历了三代人的活体训练、对抗和理论验证,在根据实践中新活体实作对手 的系列失控现象,检验新活体自身发现万有引力的完备程度:新活体发现万有引力和他的竞技 对手身上的失控现象是一一对应的。据此,才从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哲学因素、社会因素、历 史演进因素手网络中,结合我国传统平衡人体生理、机能和人体运动技术演进这两大链条交叉 在人体各大要素在形态变化上,分析其正反实践经验 ,去伪存真,并加以处理推进,确认此一 发现。这项学科的确认和应用,会使人体内外协调下的运动最佳内涵,必将成为现代体育训练 进程完善化的最高原——进入运动动作机制再转换机。
自卢氏结构问世以来,短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得到大批有识之士的支持或参与到 这一民族大业中来。正当其驾驶科学之舟冲破重重激流险滩,扬帆远航之时,极个别心怀叵测 者却认为有机可乘,开始兴风作浪,有的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诋毁卢氏结构没有套路招法, 不算武术;有的自己吃不到葡萄,却流着口水说葡萄是酸的;更有甚者,利用广大追求者渴求 学习这一成果的心理,公然以假乱真,大肆贩卖虚假伪劣产品,经调查和广大武友的举报证实 ,这些所谓的“卢氏结构”都是把杨鸿尘先生的《王芗斋拳学》和《武学指要》两本书的内容 剽窃复印的。
我自幼从家父习艺,并有幸得到卢老和三路师叔的亲授,拜识并研学了祖国的原传拳法和结 构功法,经多年实践,体认到其原理的确可以推进现代人科研和体育项目,亦可使广大习武者 在原先所练的拳种上明理精进,立竿见影,这一成果已为世人所瞩目。自家父在《王芗斋拳学 》一书中介绍了正文先生的事迹后,各地读者纷纷来信,要求邮购《卢氏结构》一书,以使大 家研习,而使这一科技成果尽早地服务于大家也是正文先生的宿愿,遗憾的是因家父忙于身授 ,常年奔走于大江南北,只能由我代笔,而我的学识和能力又实难胜任这一艰巨工作,何况“ 卢氏结构”不是一门新拳种和养生术,也不是什么百日速成的神技,更非气功、轻功、硬功之 类的杂耍。它概括了多门学科,并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的未知阶段,属后现代科技成果,而我 只是浅显地翻阅过此类书籍,也从未向卢老请教过有关深奥理论,只是专注于活体对抗这一方 面的学习和实践,即使是这一方面,多年的实践亦证实其在理论、功法、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形 成了独一无二,冠绝古今的训练体系,故于人体对抗这一方面的体会也是浅显之见,只能以蠡 测海,勉为其难而已。
因此成果千金不足以得,故名之“金匮”,而我所写仅是点滴尽得抉微而已,是以不敢妄称 “卢氏结构”,所写只能称为“金匮抉微”,计有“卢氏结构简义”和“桩法心鉴”及“运动 技能窍参”等章节。复因此教材专供大家练功急需,亦不作任何文词修饰,于源流、神意等主 要内容也未作介绍,诚望大家谅解。

2、 桩法心鉴
 
武术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始终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随 着时代的前进积累了丰富的功法和经验。但是,传统的拳技虽然著述如林、源流相继,代有传 人,但其中真传内蕴却多是浅而不确或秘而不宣,即使偶尔见到一些蛛丝马迹也多是隐言设喻 ,因此就造成了精华的失传或只在少数人中密传,而广大习武者至今仍沿习着低级或伪劣的功 法,尤其是如此博大精深的国粹至今还没有科学的理论,各家拳派大多是以自己所习功法去往 五行八卦、无级有极原始哲理上生搬硬套,因此,破解千古之谜关确定指导性的科学理论和功 法并使之进入科技殿堂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而卢氏结构工程的确立,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在 此我仅就涉及其中的人体对抗部分,以其原理指导直述一下内在的技术程序中的部分内容,这 一部分的核心功法就是站桩。
桩功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手段,随着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深入,“桩功为高 深武功的基础和深入的根本大法”已经成为历经磨难的觉悟者和继续执着追求武学真谛者的共 识,在此不在赘述。我相信练过马步等桩法和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桩法而收效甚微或至今明 白“为何有此一站”的朋友会从本文中受到启益的。

1、 混元势

混元桩也叫基本桩,是所有功法之基,其它桩法、功法均以此桩为本,只是外形和作用稍有 变化。其主要作用是返先天之体能,求取整体连通放长后的整体劲力。其练法如果套用传统的 诸如“含胸、拨背”“沉肩坠肘”之类的流行之词恐怕根本就毫无意义了,为了使学者加深理 解和便于掌握,只能请大家莫厌其繁了。下面就尽量详尽的介绍一下练功的方法和要领。
身正体端,双肘环抱,双足平行站立,其宽度不是与肩相同,而是双肩(肩峰喙)的垂直线 正好是双足的内侧距离,也就是双足内侧与肩同宽,双膝微弯。其外形略如此,其内在要求更 需一丝不苟,处处到位,保持练功始终。

(1) 正颈平锁

颈部微上耸,锁骨向两侧铺放下降,颈锁相互对称,形成上体头、颈和两臂的整体协调。正 颈不甚同于笼统的顶头竖项,因为绝对的顶头竖项会造成头昏脑胀,久习会产生弊端,正颈的 要求是头部随顶拔之势撂在项骨上这时后脑部的皮毛肌腱会随之发紧,用手触摸颈后的凹沟会 由肌腱运动而鼓平,此为头部阳面的要求,而阴面双目直线视觉平视,散线视觉内敛于鼻尖, 至口至心,这就是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牙齿如咬一根牛筋但不能咬断,舌微上卷 ,在这种状态下口腔内的唾液会增多,将其慢慢下咽,并随其势向丹田处撤气。面部肌肉放松 向面骨上贴近。
平锁的要领甚为关键,因为习武者大多知道练功时必须使双肩窝和胸口窝处放松,但无此要 求就根本不能真正放松,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举臂或踢腿,再用手触摸锁骨处,常人的锁骨和 其周围的肌腱都会随动作而上起,只要锁骨上浮,就会出现耸肩和胸部发紧、气向上浮的现象 。如果有意识地保持其向两侧下降和铺放做动作就不会僵肩浮气了。平锁同正颈同时正确,才 能形成上体和双臂的对称协调。

(2) 卸胛回胸

卸胛是下降放宽肩胛骨的距离,肩胛骨向两侧横拉包裹的同时胸部须向下 松沉,行家们常说松肩是练功的至要决窍,其实此说不确,因为上肢的根节不是肩部而是肩胛骨,只有肩胛骨下降放宽才能真正作到肩放松,才能连通上肢,通过训练获得发力时与整体涨缩一致,同时有利于脊柱控制上肢的运动。
回胸不同于传统拳术中的含胸或涵胸的模糊概念,这一要求包括胸廓正形和剑突定位两个主 要法则。胸廓正形指将圆形胸廓向后靠并使之定形,通过锻炼形成阴面凹圆阳面凸圆的形状。
剑突定位是指剑突略向后下并保持定位。这一要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持胸窝的松软,更重要 的约束胸廓的单项运动,加强心脏弹力,均恒心脏的位置,保证在运动条件下内脏不紊乱。
(3) 矫正脊柱

脊柱为人体最重要的运动中枢,矫正脊柱就是矫正脊柱后天形成的三个生理弯曲,使之成为 大椎上拔,尾闾下沉背部后靠上下对称拉拔的后绷形态,从而带动四肢和腰背部的肌肉连通放 长,并在运动中以脊柱带动身体各种整体一致的运动。

(4) 卷肱滚肘

卷肱是原传内家拳法的正确要领,肱是指肱骨。这一要领已失传,太极拳的倒卷肱已成了招 法,至杨氏太极时干脆改成侄攒猴了。“拳传卷压、陈氏称肱、要义撑裹、百家莫明。”卷肱 的要领是肩部放松,向下垂撑,即松着把肩拉开。肱骨头向内下方卷压,肘尖部则反向外翻滚 ,注意外翻之力与内裹之力必须同等。由此要求可以体会到掌握真正武学的不易和叙述功法的 难处,仅肩部就不能用一个动词表明。卷肱对肩部的要求就必须同时作到松、垂、撕、撑、翻 、卷、压等要领,而另一关节处肘部必须象拧毛巾一样对应反向运动。肘部的滚也包括吊、拉 、撑、捻等要领,也必须同时做到保持练功始终。

(5) 涨腕撑指(6)

卷肱滚肘定位后,腕部随势拉抻,以加大拉伸量,十指弯曲每节都要向外顶力,指尖伸力以 加大腕部涨力。

(7) 束腰云膝

束腰指腰如束带,评书中有罩袍束带之说,以束带之意锻炼才能使腰部稳固,中盘松韧适度 ,连接下盘,同时臀部微敛(但不要提肛),大腿内裹之力将胯部关节打开称为拧裆翻胯。小 腹随着前文所述的卸胛回胸之势向胯内沉插,这样人体的上下部的连接处就会形成插式的对接 状,而小腹的边缘和胯部又是人体的总重心,两部插接要比平口对接的形态稳固得多。小腿随 大腿内裹之力外翻,膝部需前顶亦要悬提,这里要注意双腿的弯曲并不是所谓略蹲,而是臀尖 和脚跟定位后用膝部的顶提之力将双腿拉弯的。双足十趾不要死抓地面要随云膝之力向后挠力 。
按照以上要领的同时到位,周身阳面的肌腱都会感到发紧绷涨,如同一张张开的网,此状态 传统拳种只有朦胧的局部认识和理论。如身备五弓和伸筋拔骨等所谓密传。其实双脚后根大筋 和脖项的连接使人体成为一张大弓外,每一处部位和另一处部位又相互牵引形成许许多多的小 弓。进一步讲,也不仅仅是多少张弓的问题,通过结构功法训练活体的实践证实:依照上述要 领桩能使整体肌肉连结为一个整体并使之整体放长,同时能消除肌肉的天然紧张,增加肌肉原 来的长度(初长度)使之均匀。并能自如的进行整体的松紧交替运动。站栏的目的主要是疏导 连通和精细分化等。所以在此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只许掌握并保持要领,不许用拙力死拉 硬拽。更要避免胸部和双肩的紧张憋气。2、力求整体均衡,不允许加强任何局部的用力 。
以上要领,开始要求一步就全部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时间也不会站的很长,但应尽快做到同 时到位和关节在空间定位。时间上也不能少于十五分钟。要力争早一些作到每次站四十分钟。
因为初练时会因与日常习惯动作相反而感到不适应,当感到周身筋力拉长,关节伸拔又需保持 这种状态时就会感到很累,但如果刚一拉长就因难支而收功,岂能收效和深入?所以累了也要 坚持到极限,不能少于十五分钟,但这种极限不能过分,因为硬撑又会使用后天的僵拙之力。
希望各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素质掌握好这一关键环节。从起桩至15分钟才能使周身进入桩态, 就可以圆满收功,休息一会再练。这样循序渐进直到一次达到四十分钟而纹丝不动。

2、 抟气势

依前所述浑元桩要领站好后,双手向前翻成掌心向外向前,十指向上,同时掌刃内拢、掌根 外吐、掌心相合上捧、双肘随拢、吐、捧三劲下捻,由浑元的吊、撑、捻之力变为垂肘但仍不 失此三劲。这时胸部会感到有挤压,肩部及腋下、两肋的肌腱有拔起绷涨之感,周身气血鼓荡 。我们第一步先要做到使气血平稳下来,因为血液在流动中是靠气压来催动的,所以气能顺下 来血流动的速度就会平和心脏压力就会减少。气顺首先要“气沉丹田”。从头顶顺面部将气下 沉至肩部这时浑元桩中所练的平锁骨之法就会显出作用,双锁骨按前文所述随面降下来的气向 下向两侧平展,再从肩部须胸将气放在胸腹的连接处,胸腹接口的尖突部位向后向下靠约一指 将气灌入丹田(耻骨上端)此目的不是为了练丹成仙,从人体胸廓的呼吸形式上看,是胸部平 稳,腹部丰满、背部圆撑、腰不过分地塌陷。这样的呼吸形式,一方面调整了脊柱习惯形成的 弯曲,一方面促进了内脏(内稳态)的机能平衡。这时胸部的挤压感就会消失,整个上身以脊 椎为轴,两侧肩胛、双肋、双胯同时像两片合面一样内合,这样加大了浑元桩的双臂抱圆抱方 的裹力,连上了中盘肋、胯的裹力使身体、双臂、双胯、的裹力同步。加强了整个身体左右的 连通性,为将来左右的分化力奠定基础。气顺之后气血就会平和,四肢的运作用力得宜,静脉 血管总是回血通畅脉管隐伏。而肌肉的韧度没有局部性的紧张缩短现象韧度很强。这一点气顺 、血和是相互制约的。浑元桩是入人体筋络上、中、下三个部位的横向连接称作“三校”,抟 气势桩法的三个部位的纵向筋络连接这才是完整的“三校归一”。基于此,再进行人体四肢、 躯干等各处的动作练习,形成一个“整中有分,分不失整”的完整系统性的统一的整体。抟气 势的腿部要领与浑元势相同。
此桩在《武魂》期刊上曾引起“夹马”和“骑马”的学术争论,是因作者训练各自有所侧重 而致。此桩同原传八卦掌夹马式外形虽似内在要领和目的早已深入推进,内有撑、抱、拢、吊 、吐、托、扶、沉等严格要求。最主要是练到高境界后周身气血会如指纹般的抟转运动故曰: 抟气势。

3、 反冲势:

双腿并拢站立,两脚尖的度数约四十五度(这里以左势为例,右势与之相同)左脚顺脚尖方 向迈一脚半距离。再向左移半脚,脚尖微向内扣,内扣之势与踝关节中小腿骨与脚骨正接为易 。前膝前顶上提将前脚跟微拉起,足趾挠地。前胯下撤。后脚跟向外移少许,同样小腿骨与脚 骨正接。与之相配后腿大腿根部内裹下掖,膝盖部拉曲。这里要强调一下,站桩时身体关节的 角度万万不可定死,如以上所述后脚跟外移是为了裹大腿之力,而后腿膝部弯曲,是为了下掖 胯量,前脚脚跟微抬是为了前膝顶力加大,而顶前膝又是为了与后腿的裹、拧、掖、之力相争 加大下肢的拉伸量,这是真正的矛盾力,真正的不动之动。所以并非站桩的架子低就功夫长的 快,站的高而无内在劲法之窍要也是无效果的。因此拳法中传统称用力为“劲力”以区别普通 的用力。双手抱拢高举过关顶,抬举之力与双胯下掖之力对称。双掌心上翻,肩部卷肱之力加 大,与翻掌之力对称。此手法动作取原传八卦的托掌之势形式,这个形式对于器械练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浑元、抟气二势桩法是为了增长功力,反冲势身法是取于古传“射经”(内讲射箭 之法)中“额前临如封兕(大犀牛)欲斗”之要诀以应武打之需要。其它内在要求要与浑元、 抟气二桩保持高度一致。此势看似防护,实则内藏杀机有很强的反冲杀之劲法。
 
三、站桩的其它内蕴和要领

1、重心的辨识和处理:

这一问题在任何拳术动作中都很重要,其它拳术都是把重心压在腿上,典型的如弓马步、趟 泥步(深州马庄老谱云:消息全凭后脚蹬)、之字步(也就是磨擦步,是趟泥步和步提落胯的 劲法结合)、西方的跳跃步等,就造成了双腿拖着身体运动的现象。结构功法则要求应把重心 放在身体的边缘上。这种重心的处理可以解决步法和重力分解的问题。关于重心的辨识应该首 先辨认人体总重心——即所谓丹田。此处在肚脐以下耻骨上端大约一寸三分处,所谓一寸三分 不是指度量的尺寸,而是借用了中医的说法,以个人的指宽为一寸。辨识了总重心后,在练功 和对抗中都要以此处配合脊柱带动四肢运动。这样就不会总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了。关于其它重 心是根据扎齐奥尔斯基的人体数据体会证实的。其位置是:两眉之间为头部重心;还有四肢重 心;大腿重心位于大腿中段靠近臀部处;小腿重心位于小腿中段靠近踝关节处;大臂重心位于 臂中段靠近肘部处;小臂重心位于小臂中段靠近肘部处。辨识体会出各重心点后,在站桩时应 意想将四肢的重心点放在支撑物上,头部和躯干的重点应在腹股沟微折叠的要领下放在双足尖 的连线外缘,三田一线垂直地心。在各重心接受引力后周身骨架定位,肢体的皮肉随各要领拉 长下沉,象一个放风筝的线故称放松。现在有些拳家指的放松是风筝落地后的线。当此法练到 一定境界肢体的皮、肉、骨呈“滑脱”状态,即肌膜能够禁受大的“撕拉”,骨骼坚硬如铁石 。也就是名家前辈的看家绝学易筋脱骨。有此就可以自如的控制和运用重力和惯性使内力系统 和外力系统相互推动,在激烈对抗中、动作结构的多变中,不破坏整体间架,达到任何局部都 具有整体的惯性作用。在此还要纠正一下“把重心放在体外”的误传,过去有些武友曾初步学 习过结构功法,因疏于不求甚解又以误传误,把重心放在体外其结果必然是前仆或前滚翻。正 确的原理应是“重心上提出体,但不要出支撑面。”同时还应注意这一要领应是后长前降,整体如钓鱼竿一样。切莫机械前爬折腹,造成憋气。

2、耽耽虎息:

呼吸,是体育运动,尤其是激烈的对抗性项目至为重要的问题,如果互搏之时,上气不接下 气那后果可想而知。现今的解决方法国内外都是以加大运动量和超负荷训练或到高原地区训练 以增加肺活量。我国传统各家拳派尤其是内家拳派虽然引入了周天法,要求气守丹田或气沉丹 田,但也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用说无附加条件的实作,即使理推手,如果不按各门派的固 定顺序,一阵连摔带顶,名家们就无不“其气喘矣,其身摇矣”! 气急缺氧,势必造成膈肌发紧,使原本就处在颠箕不稳状态下的心脏和其它脏器各不守位,互相冲撞,其危害不言自明。结构拳法是把这个问题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并予以解决。其手段 是扩展呼吸范围,整体涨缩建立脏器的“生物内稳态模型”。
常人的呼吸都只是胸在起作用,那是单项呼吸,卢氏结构则要求脊柱主动调节,并由脊柱带 动胸骨、肋骨、周身各细胞共济调节,以求达到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以求其最大功能,脊 柱主动调节呼吸,使胸部与脊柱相互共同增大呼吸范围,提高肋间肌的工作能力,腰椎胸椎共 同配合,主动牵引胸骨向后运动,会使胸廓形成三维呼吸的运动方式。复因腰椎不为肋骨所限 ,可利用其帮助横膈下降,如此脊椎主动,整体涨缩,周身绷涨时汗毛孔张大参与吸氧运动, 耽耽虎息整体一致,胸腔进气量自会增加,日久功深,自然能久战不倦,气定神闲,无论如何 疾猛运动,内脏始终抱整不被牵拉冲撞,使养生和击打,机能与技能做到高度统一。
以上所述,偏重于上体,这并非其它部分得不到锻炼,而是人类直立会走后双臂“游离”了 尤其双臂部的拙力习惯最为严重,要“返先天”,上肢应首先改造,而且此处体会比其它各部 位要快。也就是说长功夫从上往下长,退功夫由下向上退,站过桩的武友们都有体会,如果有 一段时间不站桩就会感到腿部发飘,这就说明在开始退功夫了。此时周身阳面全部放松,这里 的直观感能是阳面随衣服的下垂而放松,有的武友于此可能有些困惑,前文所述是阳面整体连 结拉长有明显的张拉之势,而阴面是下撤放长。现在阳面又要全部放松岂非矛盾?如果大家观 察一下虎豹,由其是牛的体态就会明白了——牛的背部脊柱高拱,周围的皮肉向肋骨两侧由腹 部的极放松软的皮肉牵引着。这种状态在人体上的体认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老牛筋” 功夫。
站桩训练需注意锻炼的阶段性,如果一开始练功就进行阴阳两面的整体连接,很容易造成憋 气身僵,这一点已有深刻教训,目前为止,已有五、六人因急于求成而造成严重恶果。所以练 拳要先学好做人,塌实勤恳、勇猛精进。初习应使阴面全部放松,只连结放长阳面(但不能因 阳面的拉伸造成阴面的收缩而憋挤于胸腹部正确的要领应使阴面的肌腱初长度不变。待阳面拉 伸有了功夫后,再使阴面放长,经过烘炼有得后,再利用头等客观物质因素——地心引力(包 括地磁)充分放松,使阴阳两面通过锻炼已获得的条件不变(不断加大),随着动作的进展, 起伏转换,阴阳两面的交替都兼有强弱的鼓荡,此即内在的全部变化。

三、运动技能窍参

卢氏结构,这一人体运动器官连同内脏器官运动条件下的特定性的新的运动模式。是由五大 要素(肌肉、骨骼、内脏、呼吸、意识)在原自组织机制上加以“再组织”而建成。其特点是 拳技活体对抗时强调紧张下“机能稳定和技术高度相统一”。站桩训练能使身体机能恢复先天 素朴的平衡,此为进行活体对抗的最根本条件,如若进行互搏还需进行技能的训练。婴幼儿的 体能是最理想的,是我们苦练“返先天”的启示和目的,但婴幼儿都不会科学的进行技术对抗 。科学的训练技术不仅可以掌握、熟练、精通、直至本能的发挥对抗时的诸如起势、布形、蓄 发、涨缩、临界、触点、路线、轨迹、变化等技术,而且会因量变产生质变。更加深入地促进 和完善生理机制的再组织,二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合,只有机能和技能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人体运动内在机能“后天返正十二组合”的多功能统一结构。
一个整体,二重性用力,三个交互关系五大要素自组织机制科学体系后天反正十二组合:(一)交换:依从地心引力的在关节定位下肌肉互反屈伸,互让牵引送呼吸充压内脏互为因果的 消息内容(二)交替:蠕动脊柱反称四肢连结均匀腹背两侧运动器系统一起止的张缩运动(三 )交叉:十五环节互为支承的立面体弹性变形“天体运行式”的运动轨迹。再加五对范畴:屈 伸、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从以上要点中我们能感到这是由静态桩法身体各部要领转向动 态对抗的关键环节所在!

1、 运动技能的特点:

除前文述及的增长整体连通、扩展呼吸范围、统一协调、内脏稳定、脊柱主动、辨识和利用 重心等特点外,还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体现是中外所有对抗项目无法作到或无法完 全作到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于人体科学研究领域遥遥领先的精华所在(格斗时的战略战术和 打法特点暂不论及)。
(一)、结构废弃一切招法等局部动作练习,即使是简单实用的手法、 腿法也一概不练,在周身各部要领同时到位时,瞬间手法、腿法等外形只是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劲力的局部体现而已。而现今中外的搏击术,虽然,也倡导所谓的整体动作和惯性爆发等劲力 ,但因内在机制不明,无一拳种能真正体现或完全体现这一特点,以人们公认的津津乐道的截 拳道和拳击而论亦是不具备这一特点,拳击的发力都是腿拖着身体身体的定步发力,未能把地 心引力由控制力变为驱动力,其发拳的路线直、摆、勾、刺、点等均未能统一,在变化中是直 线的抽撤运动,露出了形迹,李小龙本身(现在练截拳道的“截拳王”,“截拳正宗”等无一 人真懂此拳,只是模仿了影视中的外形而已,他们的搏击水平无一人是国内散打前10名者的对 手,故无资格为例)整体筋力强劲已极,但内在机制不明,发拳踢腿未有周身阴阳两面的交替 ,骨力的争拔,所以在打斗中也是以手或依靠躲闪再进攻处处受力的生拼硬打。
(二)、结构 拳法自始自终反对木桩和沙袋等踢打练习,所以和任何一项运动一样要出成绩是不能速成的, 有人认为拳击、摔跤等对抗运动练得快,所以很多门派便以速成来招揽生意,其实一个真正的 专业拳击、摔跤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不低于六个小时,到他的运动生命顶峰都是经过十几年 的苦练。所不同的是他们是边练边在对抗性实战中发挥技能,增长经验,而中国传统拳的练习 在讲招破手,或总认为自己所下的功夫未到,一但隐居出关便能笑傲江湖,把放手搏斗当成一 种野蛮行为曰:不讲武德。而一些“德高望众的名家却以当年师祖如何一拳将人打翻,一腿把 人踢死,自己发的劲力如何与老祖宗相似而显示人前,并且乐此不疲。结构拳法需要日复一日 的艰苦锻炼和体悟。众所周知凶猛的动物,如熊、虎、豹、等是根本不操所谓局部硬功的,但 它们随便一爪或一掌就能使被捕对象皮开肉绽,骨断筋折,其原因是经们所用之力均无意识本 能的符合了万有引力的原理,并且均为脱骨状态下的穿透力,王芗斋先生“且莫学排打”的遗 警是其一生研悟体认的心里话。在此还要举一个最易懂的例子,练功如树木之成长,打踢硬物 而获得局部硬度,如同杨树、泡桐树的树疤,因生理机能损失而出尖,疮痛加强了局部硬度, 但其它部位似杨树、泡桐的树枝、树干,并不都如树疤处的坚硬。我们的内在机制转变,则如 同紫檀松柏一样,虽长的不如杨树之类的树种快,但内部整体坚实如一。如果为了速成,当然 可以去操拍打,但必须放弃结构的练习,因为二者是矛盾的,结构需要连通放长的整体劲力, 而一操打则筋肉无不回缩。
(三)、大多实战拳派都是靠躲闪或硬抗(受拳能力、对方的进攻 进来力)而结构虽然也偶有此种情况发生,但其训练的要求则是使习者自身成为一个弹簧体似 的坚状整体拱形间架,整体拱形内蕴椭圆、三角等科学间架,但优于这些间架。笔者专门去观 瞻过闻名世界的赵州桥,京广铁路未通之前,此处为京广大道,每日车水马龙,人挤车压,仅 乾隆南巡路过此桥时就有三百多辆重载之车通过,但其历经千载却完如无损,世界各国无不称 为奇迹,此桥建筑除采石寻料严谨,施工精细外就是利用了拱形的原理,被世人公认为第一座拱形石桥。结构拳法的训练会使习者的内在骨骼间架成为“七节拱梁”使对手和巨力击打自分解并达于地下,并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施力对手冲起而使其失重。其它拳种的发力路线是对 折的直线伸缩或画圈,无不是靠局部加速、肌肉收缩和振颤来完成的,而结构拳法的发力却是 周身无处涨伸情况下的松静状态,而且所有拳法的路线都是椭圆轨迹的统一。(四)、在传统拳派中,也有练习站桩和做拳要求一致的拳种,但要领和目的同结构拳法大不相同或不完全相 同,有的是为了练气(实际是憋气),有的是为了扎马(把双腿定死),还有通过站桩刻苦训 练,好不容易使整体连通或几个部位凑整,但一单操或实搏就失去了桩的要领,自然也就失去 了整体间架,盲挥乱踢也就没有整体力了。这就造成了站桩同发力、步法等练用同站桩脱节。
而结构训练的各种变化是拓朴变形。对抗之际,对手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力的时机、角度、部 位也是在变化的,死持一桩而搏则必败无疑,但变化应是内在间架,威力不变的前提下随机随 势随意自如变化的,此谓拓朴变形,如铁水、玻璃浆等倒进不同形状的模具内冷却后可以形成 不同形状的成品,但如果因种种原因冷却后的成品内部晶格或化学分子式不符合工艺要求则为 破坏性的变形,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的东西,但内在物质机能未变。玻璃杯有方有圆,有 大有小,各种形状都为拓朴变形,但残缺或漏水,甚至摔坏均为破坏性变形。结构拳法的任何 变化必须是拓朴变形,每步一桩,每拳一桩,每动必桩,拓朴简称橡皮薄膜几何学。
2、 摇子午训练功法:

摇子午是卢氏结构由静到动的最主要的功法是结构拳法在运动路线中功力增长的总则。首先 站好反冲势,我们在法心鉴中提到反冲势内含浑元和抟气二桩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浑元桩和抟 气桩功力的应用之势。三校归一就是要把周身上中下三盘的横向经络在放长拉伸后再使其形成 束状,这要靠撤气,抟气来完成,这就是一束浑元气贯通,在反冲势中要体现此内涵要领。反 冲势上体不变,步距向前再加大两脚距离,小腹随势下掖,以脊柱督率全身反称而动,脊柱作 立圆转动躯干,由四十五度变为十五度,双手臂上升前伸,随身体做反称的立圆。也就是身体 向后,向下而手向上向前,身体向前向上,手向下向后回收,下肢随之挣拉和关节旋转,阴阳 两面的相互交替,下气可使周身上虚下实,也就是自身上举展放的双臂已不感费力,对手冲杀 之力可传递到地面,周身左右两侧相互交错,倾压随时发定力,寸力一触击出对手整体,这就 是二分整体阴阳明。有的读者看到此处,肯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极个别的人还会说:“我们 所习拳种也是划圆,也是螺旋运动。”不错,有的拳种的理论或功法的确已提出过螺旋和孤线 运动,但其距卢氏结构的深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下面的内容是所有拳种从未认识到的,如果的 话,那只有两上原因:一、从这本教材上抄的原文或把2改为1+1之类的创编。二、学了卢氏结构的功法。希望各位朋友日后明辨和作证。(在此要说明:王芗斋先生等极少数登峰造极者身上晚年已明显体现但内在机理未留下文字)。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标度看——即“最优化理 论”,整体劲力的运动轨迹应是“十五环节”(手2前臂2上臂2股2胫2足2头1胸1腹1)十五个 重心共同组成的综合轴向的椭圆轨道。以“摇子午”为例:脊柱、头顶、四梢如撑在一个略似 立着轮转的“飞碟”或橄榄或禽卵的薄壳中,从我们的间架中不难体会,双手双腿撑抱和身裹 的对角形成一个菱形对角,而上下左右前后的六面立体撑力才能使同身撑满薄壳,在转动中双 手臂、双腿分别和身体形成的菱形会出现长、短的变化,但菱形的内角度的和使终不变,这就 是三维空间菱形变。摇动时,或使身体触壳部分迫使薄壳轮转,或使身体触壳各部紧撑薄壳使人体和薄壳成为一体向轴向(俗称斜向的立圈)一起碾压;这里头、胸、腹三个环节各自的斜向立圈,轨道是三个斜向立圈,而各圈轨迹的起止点略有交错手和前臂两个环节的重心轨迹,
异常处不太明显,而上臂和手、前臂则有特殊表现(这是关节特有的形状决定的),摇动时, 上臂重心轨迹呈横圈似的轨道,统一处在于上臂中段靠近时部处(这是上臂重心位置)在看来 是横圈的动转下,实际横转之中已是随着身体总体的斜向立圈做出统一的由前向下,向后,向 上又向前的斜向立圈运动了,腿部同理,随各关节的特有形状,尽管转动范围各异,身体总的 大圈之内有各环节组成的小圈,小圈之间彼此轨迹同行而起止点不同,形成了一对对的“阴阳 鱼”,四肢各圈与躯干之圈也形成了“反称”(丹田轨迹是小于各处的)这就是人体内部运动 轨迹上的一幅淋漓的“太极图”(现在的太极拳运动对此可以说是门外汉的)。按照这个图做 发力时,肾部自然会朝向所发方向,上体这一侧的肾部自然呈出略突之形,就不需要外加一个 “突肾”了。至于肩胯的互争和变面就上述,十五重心轨迹圆满时,即是肩胯互争面转的最优 境界。关于发力的最优化,应是“斜向立圈的连续轮转橄式的薄壳的哪一面孤面某点,上有冲 杀力量,即从受力相反方面将孤面收缩近平(使原有的圆凹了)的同时,原来斜向的立圈仍是 接着不停地转,即如似小铁块投击已转动的砂轮相似。”可见,我们的发力是旋转切削,压轧 之力,这样周身各处随时地都可发出重拳。
摇子午是内在运动训练的核心功法,它贯彻了习者的拳学生涯的始终,其外形虽未大变,但 其内在要求却随着功法进境而不断深入使习者日感艰难。我曾研习过多种拳派和功法,确也见 到过“身体作立圆,平圆,斜圆的整体运动”的少有真知灼见,可惜的是研求者虽皓首穷经但 未有缘亲见到真正个别妙手身上的表现等原因而仰钻莫入。在此请大家先作个试验——以全身 做竖圆转动打出一拳,再以日常习惯出拳,试验结果肯定是两种打法的劲力大小差不多,甚至 画圈的身体后坐力还减轻了拳力,这是因为肩未松开和整体没有连结放长弹力不足所致。所以 摇子午的要领是:“重力躯动,脱肩过重,三维争拉,关节反称。”太极拳也主张圆,也讲绷 劲,但大家可留意一下全国的名家动作和该拳前辈留下的拳照,不用一一细看,只看起式即可 ——都是目随手走,手随身动,而且身起手高,身落手低。连一弓也拉不开,要拉开一张弓, 最少也需要把弓的两端相争相合,身与手相争相合……,如果都朝着一个方向用力,连项羽也 拉不开一张小弓,故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身手反称(长手抽身),即身起臂落,身落臂起。
再请大家作个试验,抬起右臂,让肘部划个横圈,再抬起右腿让膝部划个竖圈,试验后大家 就会明白所谓周身划横园和竖园都是想当然,实际上肘部根本划不了横圈,而膝盖也划不了竖 圈,这没办法,是生理决定。摇子午的运动轨迹是总重心自转,各关节按各自生理结构特点自 转,在此还要说明,脊柱和和肩、髋关节是可以随总重心的转动而趋方相向的,但其在空间位 置不同,所呈轨迹也甚规则,我们知道太阳系中九大行星都是围着太阳转动的,但公转的同时 还在自转(如:地球),不然就不会有日夜的现象,人体运动亦然,各大环节以丹田为总重心 ,在公转的同时都在自转。这才符合阴阳之传哲理,如果喻以现代说法摇子午的轨迹是一幅天 体运行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在这里还要强调:摇子午时各关节均为相互反称运动,单一骨骼自身两端也相互反称,每关 节两端在运动时都呈太极图中的黑白阴阳鱼轨迹,而整体则是一幅标准的立体太极图。(不能 牵强附会,必须真正作到达标)如此轨迹运动,整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向心的平衡系统,同时 此项训练使身体各部肌肉又加大了天然长度,使肌肉强度更加增强,作好了一触即发的准备。
而且是发力的最佳状态,可以随意由此子午线发施各向劲力。由于全身各骨骼关节反称,路线 也是圆就形成了独特的连续不断的发力机制。
随着功法体认的提高和功夫的增长,应继续深入三连六断的练习,深入需先体认整合六分三 维的交替机制。先体认上体上臂与下肢的分化动作(上下);继而再体认整体腹背两面的分化 动作(前后);再体认整体左右的分化动作。
三连是借用太极图中乾卦(三)符号来代表拳法中的囫囵整体劲力;六断是(三三)坤卦符 号,代表分化的劲力。三连力和六断力是卢氏结构的专用术语,三连力指整体劲力的连通放长 后的威猛劲力,历代具有此功力者已属廖廖。只有具备了三连整体力以后,六断力的分化训练 才能搜出骨力而整体不散。

3、摇旗

反冲势站妥当,胸腹为一块整皮向下撤,以腹股沟为底边,左肩胛骨同大臂的重心点和小臂 的重心点相争(意念中如同右大臂重心点和右小臂重心点上各系一条橡皮筋,另一端系在左肩 胛骨;左大臂和小臂的两个重心点亦有橡皮筋相系,另一端系于右肩胛骨),同时再设想左肾 部有一橡皮筋同右手腕相系,右肾部有一橡皮筋同左手腕相系。总之,身体各部都有一如反冲 势要诀——依从地心引力,关节定位,互反屈伸,互让牵引,互为固定。然后再用总重心摧动 两臂螺旋转动,意念中如摇旗撼树,此功法训练同摇子午一样会因周身蓄涨之势而出现波动。
同时又是综合轴相的螺旋。其目的是训练整体的速动体势,并增加“两臂如固,专摇其身”, 也就是两臂如固定在空间,两臂的各重心自转,将躯干当作两臂摇动起来,日久功深,自能使 身法达到最高境界。

4、中指拔纲十二势

以抟气势站妥,周身筋骨放松涨大,将双肘固定,然后以中指挑领周身大筋(为拔纲),肩 、肘、腕、胯、膝、踝(包括左右两面)十二关节松活协调的转动,身形由高难度而低,再由 低而高,如此反复训练,可洗开全身关节之量。
练此功法需注意以总重心带动身体各部运动,周身筋骨拉伸量不能回缩,各关节必须松柔, 内在的拢、勾、提、戳、崩、塌等劲力必须连贯一气,不许破体露形。待将各关节洗开后,动 作外形由大动变为定位似的小动而各关节之间以脊柱弹射带动躯干,使关节内部产生共振,周 身大筋随之鼓荡,则为“金鸡抖翎,”“脱身幻影”之表象。

5、步法

卢氏结构的手法(包括掌法、拳法)和腿法(包括步法和踢法)都是统一于整体身法和整体 劲力之中的,以上训练实际上包括了手法和步法的训练,如果将步法的动作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介绍,则必形成其它搏击术中招法和单操训练的误导,所以在此只能述其环枢。主要步法有鸡 行、鸟跷、马踏、单、双炸步等。以点、划、擦、蹬、铲、锉等结合运用,训练总的原则是以 脊柱主动躬送,上肢相应配合,二分整体,半边如双轮升降运动,腰背带腿,束腰而动,胯部 转运,膝先到位。下肢的要求非常严谨有序,在此以虎射步为例:躯干和上肢的运动轨迹是从 反冲势变为子午势,下肢随之完成下述动作:勒胯后高前低,折叠(大腿根)吸胸,出腿不出 体,大腿互错,前腿胯撬膝,膝顺势前顶,足拿起勒足足踝,小腿顺势射出,同时坐颤后胯, 注意整体协调一致,落身不落腿。左右互换反复练习。无论和种步法其外形虽异,但其内在要 诀注意是一致的,尤其注意任何步法均不许有锯齿式的起伏。

四、并非结束语

最后,在介绍一下大家最关心的课题——活体对抗。我需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必须具备了前 文的基本功夫后才能进行实作训练和搏击,不如此则欲速不达或画虎成犬。这就如同电器等现 代科技产品,原理和制造组装的工艺程序极为慎密复杂,而一旦成为合格产品后,轻抚键盘或 微按开关即可随意使用,结构功法亦是如此。再说人休科学的探求同创编花样和“一招精”之 类功法有天壤之别,任何一项要求都是由后天的体能和习惯动作改造为先天素朴的艰苦锻炼, 本非一日之功,何况周身各部都需要连通再造呢?如束腰之功法,若无腰部肌腱的放长松韧是 根本无法作出来的;而下气之诀要更需脊柱、腰背等部位真正训练达标后才能实现,功深后才 能勿忘勿助,无形无意。在此介绍探讨此项功法的本心是为了让各位先对其有所认识和了解, 以备日后进境之需。
卢氏结构的该项原则亦同其它博击术有着很大区别,其取胜和重创对手的发力要求不是四两 拨千斤之类的纸上谈兵,也非意想着把对手穿透或致残,而是把对手当作一个支撑点,不是打 击点。也就是说将自己的体能和势能在瞬间全部输传于对手。根本不允许以手、足去够对手, 更不许以所具优势——整体劲力去破解阻挡对手的手法和腿法,其核心要诀是起手制敌,这里 的起手二字也是专用术语,不是攻防势,也不是把双手抬起或把手伸出的意思。是指整体劲力 的蓄涨之势和发力前一身之法的起落变化状态。前辈中久经大敌的名手均有“重拳容易起手难 ”的心得。卢氏结构则将起手作为重点课题予以研究和解诀,如果按分解之法概有起动、布形 、临界、夺势、放松等,在此也只能述其原理:起手布形,高吊势能;初如隐云,视之不动;犯之则展,风起云涌;呼吸同步,提放引送;臀吸内劲,旋踝转胫;束身急趋,马踏连营;异趋同轨,点划擦蹬;匍伏前臂,冷炸擞惊;合肩变面,搅肩起动;掂肩提换,脱肩过重;提按牵抹,拓朴变形;全身牵张,身手反称;十五切线,面闪伏腾;脊柱主动,悬珠爬行;叠错倾压,摩挲肾胫;蓄势弓满,犯者立倾;夺势镶嵌,雷震石崩;舒松爆发,雨过天晴。
以上我不揣浅陋,将自己对卢氏结构的认识、习练和体会的点滴集验向大家作了介绍,不当之处,尚望精于此道的前辈和同学予以指正。在止笔之际,深感言犹未尽,特在赘述数。
首先,我要向一些朋友们道歉,因为这些朋友们走上习武之路是受了武侠影视、书刊的影响 ,所向往的是北丐东邪式的功夫,追求的是“孤独求败”式的名气。还有的人是神往无敌的绝 招和哗众取宠的套子,我想你们看完此教材后一定很失望,在此请你们谅解,因为你们现在所 走的习武之路正是我和许多武友们以前走过的弯路、邪路,故我不会迎合你们的需要而增加多 余的文字,再编造些奇招怪式。
另外,我再次提醒大家,吸取教训,不要再上当受骗,因为极个别者还会将此教材添枝加叶 ,改头换面,以高价骗取钱财,或创编“朴真”之类新拳。在此我深切寄语广大的志同道合者 :当今人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熙熙攘攘,名往利来,许多人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商 品经济使芸芸众生承受的心理重压越来越大,武术界更是个重灾区,想必大家早已耳闻目睹,于是人们越来越呼唤诚实、正直和善良,企盼科学的新绿染编心灵中的荒漠,屡屡受骗焦虑的 灵魂更需抚慰,我期望卢氏结构这一甘泉能湿润你们——追求真才实学和高雅人生的朋友们的 焦渴,并和我一起由此步入正轨。携手并肩,沿着崎岖之径,不畏攀登,为学习、研究、掌握 、发展卢氏结构这一民族瑰宝加强联系,交流体会,共勉并进。我暂时划上这个沉重的句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氏结构的桩法   珍
卢氏结构基本桩功实修训练入门
卢氏结构入门(5)
论桩功的深入
螺旋力功法的训练
[转载]卢氏结构的易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