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建新:重症颅脑损伤 病理生理学与治疗

引用源: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周建新,《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周建新. 重症颅脑损伤: 病理生理学与治疗[J/CD].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5, 1(1): 48-52.

· 专家论坛 ·


【摘要】 颅内压升高、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失常和血脑屏障损害,是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三大重要病理生理学特点。针对这些病理生理学特点,形成了以颅内压/ 脑灌注压为目标的,以及以脑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为目标的救治策略。目前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不同患者群体,以及不同疾病进展时间窗的鉴别。这也构成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脑损伤; 重症医学; 治疗; 病理生理学


Severe brain injur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是不良转归的高危群体。以颅脑创伤为例,以多中心研究为基础的国际颅脑创伤预后及临床研究(International Mission for Prognosis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in TBI,IMPACT)数据库,以及中国颅脑创伤数据库的资料均显示,虽然近年来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不良神经系统功能转归,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1)。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升高、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失常和血脑屏障损害,构成了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三大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治疗措施也主要是针对纠正这些病理生理学异常。然而,由于损伤机制的差异和患者的异质性,即便是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也几乎没有获得理想结果。本文将针对上述三个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做一概述。


一、颅内压升高

颅腔是一个半封闭刚性腔隙,正常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病理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诸如血肿的异常内容物。颅腔内任一组分容积增加,如脑组织水肿、脑积水或充血,其他组分将缩减容积予以代偿。由于脑组织的相对不可压缩性,代偿通常发生于脑脊液和脑血容量的减少。当超过代偿限度后,ICP 迅速升高,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迅速降低,轻者发生脑缺血,重则脑组织受压,发生脑疝。ICP 升高和CPP 降低是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最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大量研究显示,ICP 升高是不良转归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那些对降ICP 治疗反应性不佳的患者。因此,控制ICP 也就成为了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

对于ICP/CPP 目标导向性治疗,目前多推荐采用分级策略(图2)。在ICP 监测的基础上,首先完成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包括占位的外科处理、床头适当抬高(15°~30°)、呼吸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发热、适度镇痛镇静等。如果患者仍然表现为ICP 升高(多以20~25 mmHg 为界值),则给予渗透治疗。如果仍不奏效,则启动低温或去骨瓣减压。因此,渗透治疗、低温和去骨瓣减压构成了降低ICP 的三项主要治疗措施,而这些措施实施的基础则是颅内压监测。

(一)ICP 监测

ICP 与颅腔内容积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当颅内容物容积开始增加时,ICP 的升高并不明显,表现为平坦阶段,代偿机制(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容量降低)尚能发挥作用。随着颅内容积的进一步增加,代偿机制逐渐耗竭。这时即使小幅度的颅内容积增加,将导致ICP 快速升高,表现为陡峭阶段。除了作为治疗措施的依据外,ICP 监测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及早发现ICP 的升高趋势,早期处理,避免脑缺血的发生。

任何一种监测本身并不能改变临床转归。就像肺动脉导管监测一样,单独研究ICP 监测实施与否与转归的关系,并不能获得阳性结果。监测手段的实施,必须改变临床治疗策略,才可能发挥作用。一项时间跨度为37 年,样本量达到12.5 万例的历史对照研究显示,采用ICP 指导下得“激进式”治疗模式(即尽可能将ICP 控制于20 mmHg 以下),可使死亡率降低12 %,良好神经系统功能转归率升高6 %。虽然 2012 年关于ICP 监测的 RCT 研究表现为阴性结果,ICP 在急性重症脑损伤中的作用仍不能被否定。近期多项专家共识也肯定了ICU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二)渗透治疗

自20 世纪60 年代年代发现甘露醇后,很快被临床医师接受,随之成为渗透治疗的标准制剂,用于急性重症脑损伤的ICP 控制。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甘露醇的副作用也逐渐被认识,主要包括由于利尿作用导致的低血容量和肾功能衰竭。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存在理论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渗盐溶液引起了临床重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无论甘露醇还是高渗盐溶液,高渗制剂的作用机理在于建立血管内和组织间液之间的渗透压梯度,将水分自组织间液移至血管内,减轻组织水肿。由于脑实质含水量高于其他组织,达80 %,因此水分的移除能够明显降低ICP。高渗制剂减轻脑水肿,发挥降低ICP 的作用,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高渗制剂相对于血脑屏障的不通透性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临床研究一致表明,高渗盐溶液可有效降低升高的ICP。除通过渗透作用减轻脑水肿外,高渗盐溶液还具有较好的扩充血容量作用。在降低ICP的同时,改善全身血流动力学,提高CPP。这是与甘露醇相比,高渗盐溶液具有的优点。此外,由于高渗盐溶液通过提高血清钠离子维持渗透压,临床可监测血清钠离子浓度,较为准确的估算血清渗透压。

现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和高渗盐溶液控制ICP的作用相当。但对于高渗盐溶液是否可替代甘露醇,作为首选渗透制剂应用于控制颅高压,目前尚存在争论。对于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渗透治疗,多数指南仍推荐甘露醇作为降低ICP 的首选药物。

(三)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作用,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RCT 研究,仍然以提前终止而报道了阴性结果。然而,基础和动物实验证实,低温对颅脑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确实具有保护作用。大量研究也显示,低温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CPP。虽然多项国际性多中心大样本RCT 并未证实低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转归的有益作用,低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并未被废止。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适应症群体的选择和低温的时程。低温并非适合于所有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如果仅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作为纳入患者的标准,非适应症群体的纳入将明显降低检验效能。某些损伤类型的患者可能是低温治疗的潜在获益者。Clifton等2011 年研究的亚组分析,以及日本颅脑创伤数据库的研究均表明,颅内血肿清除术后仍然表现为高ICP 的患者,应用低温治疗后的死亡率和不良神经系统功能转归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也构成了今后研究的目标患者群体。

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是另一个主要争议。北美开展的研究多是将低温时间控制在24~48 h。低温具有降低ICP 的作用,复温过程中通常会出现ICP反跳。颅脑创伤后的水肿高峰期多发生于第3~5 天,正好与24~48 h 低温治疗后的复温期重叠。国内学者2006 年发表的RCT 研究,比较了短时低温[ 低温续(2.0±0.6)d] 和长时低温[(5.0±1.3)d]对颅脑创伤患者转归的影响,发现延长低温持续时间使死亡率明显降低,良好转归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无显著性差异。荟萃分析也显示,低温持续时间超过48 h,有改善患者转归的趋势。对于低温,今后的研究应以ICP 的控制指导低温的持续时间,实施个体化治疗,在此基础上确定低温对转归的影响。

(四)以控制弥漫性脑水肿为目的的去骨瓣减压

对于内科手段无法控制的ICP 升高,打开刚性颅腔,释放压力,从而达到降低ICP 的作用,是为去骨瓣减压术。2011 年发表的多中心RCT 研究,比较了去骨瓣减压和常规内科治疗间的区别。虽然去骨瓣减压后患者ICP 明显降低,但是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未见明显差别,且试验组存活患者的不良神经功能转归存在恶化的趋势。该研究引发了对于去骨瓣减压术的争论,主要是针对实施去骨瓣减压的ICP 界值,该研究选择了20 mmHg。仔细分析研究结果可见,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随机分配前的平均基础ICP 均在20 mmHg 左右,去骨瓣后的ICP 降低至10 mmHg 左右。去骨瓣减压属于创伤较大的手术治疗措施,手术本身也会对患者构成一定伤害,且并非没有术后并发症。因此,将一种高危的手术治疗措施实施于一组相对低风险(ICP 刚刚超过20 mmHg)的患者是否合适,是存在争议的。目前已经完成的由英国主持的一项国际化多中心RCT 研究(STITCH 研究),将ICP处理界值提高到25 mmHg。希望该研究的发表,能够回答上述问题。

二、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失常

在一定的灌注压范围内,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将脑血流维持在相对恒定水平。这是脑血流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在灌注压的生理范围内,自身调节即可避免由于灌注压降低造成的神经元缺血,也可避免由于灌注压升高导致充血所造成的毛细血管损伤和水肿。脑血流自身调节的实质是脑灌注压变化时的脑血管阻力调节。CPP、脑血管阻力和脑血流任何一个变量变化均可诱发自身调节。当自身调节有效发挥作用时,CPP 降低可诱发脑血管阻力降低,而CPP 升高时,血管阻力成比例升高,维持脑血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精细维持CPP 应主要是针对那些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失常的患者。由于床旁实施脑血流量监测存在实际困难,这就对临床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可能提供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评价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应用ICP 监测的波形分析和反应性;二是通过脑代谢监测间接评估脑血流情况。根据ICP 和动脉血压间的相关分析,其直线回归的斜率称为压力反应指数,代表ICP 随血压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可以反映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高ICP 和低压力反应指数均是不良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脑组织氧分压监测与CPP 结合分析,也可以得出脑氧反应指数,也是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新指标。与肺动脉采集的混合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机理相同,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通过监测颈静脉血中未被脑组织利用的氧,提示脑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并间接反映脑血流的情况。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在55 %~75 % 之间。降低提示脑血流减少。

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受损,加之升高的ICP 压迫脑静脉系统,使得脑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促进脑水肿形成和加重。这也是隆德概念中采用β1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主要机理。对于脑水肿患者,并不是CPP 越高,脑的血流灌注越好。过高的CPP 反而会进一步促进脑水肿的加重。以往以CPP 为目标导向的临床指南多推荐70 mmHg的处理界值。今年更新的指南也相应调整了CPP 目标,建议维持在50~70 mmHg 之间。反观隆德概念,支持其改善转归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有趣的是,分析该研究的纳入患者发现,入组时的平均动脉压为88 mmHg、平均CPP 为73 mmHg、平均ICP 仅为15 mmHg。针对这样的患者群体,降低血压应该是临床处理的原则之一。而对于那些ICP 升高,血压相对正常的患者,是否应该采用隆德概念推荐的降压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

三、血脑屏障损害

脑的代谢和水平衡,依赖于完整的血脑屏障。脑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不同,理论上除水之外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这也是渗透治疗的主要作用机理。血脑屏障广泛损害势必造成脑水肿,渗透治疗的效果不佳甚至有害。基于此,隆德概念提出了另一个治疗措施,即输血和缓慢输注白蛋白,希望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借以对抗脑毛细血管静水压的升高。考虑到输血的潜在危害,以及白蛋白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中效果的不确定性,隆德概念的这一治疗措施,仍然需要研究证实。

对于血脑屏障损害,目前尚缺乏简便易行的监测评估手段。但是,从病理生理学机理的角度考虑,广泛挫伤和感染时血脑屏障的破坏严重。因此,是否可依照影像学特点评估血脑屏障损害程度,借以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调整,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对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研究的纳入标准,仅凭整体损伤程度,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可能是不够的。今后应加强对损伤类型的鉴别和区分,从而给予个体化治疗。

四、小结

ICP 升高、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失常和血脑屏障损害,是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三大重要病理生理学特点。虽然目前的临床救治策略,以及临床研究,也是针对这些损伤机制进行的,但是对不同患者和不同时间窗的区分尚存在不足。遵循当今强调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理念,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应是在针对性监测的基础上,依照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进行循证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引用网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颅脑损伤患者有关机械通气的十个错误理念
【福总神外--神经重症】神经重症的精准医疗
颅内高压的管理:综述
神经重症之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监测
【重症神经】神经重症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要点
2016年美国《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