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野史:刘伯温临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了

#历史开讲#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多少被后世铭记的杰出帝王本出身寒门,却不甘辜负一身治国之才能,从乡野走向朝堂。

朱元璋便是其一,从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一步步走上权利的巅峰,开创大明帝国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啧啧称奇。

在朱元璋称帝的故事中,他从来不是孤身一人,那些英勇的将士、精于谋略的谋士,都是他成功路上的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

而谋士刘伯温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人,他的才华足以配得上“九天揽月之能,拔山填海之力,经天纬地之才,冠绝天下之智,千变万化之术”这样的超出常人范畴的形容。

当我们后人在回望时空,尝试走进那段历史时,有多少人惊叹于刘伯温的天才之资,就有多少人因他没能躲过“鸟尽弓藏”的下场而感到惋惜。

作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刘伯温本应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却在晚年饱受朱元璋的冷眼和猜忌,最后在家中暴病而亡,死因至今也不得明朗。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去世前曾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在百年后应验了。

不如让我们尝试走进刘伯温的生平,了解他足智多谋的一生。

少年天才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刘伯温从小就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学习天赋,天资聪颖,12岁就考上了秀才,父老乡亲都口耳相传出了一位旷世“神童”。

14岁时刘伯温不仅可以将《春秋经》倒背如流,还可以根据文义说出自己的理解,那是前人都没有解读出的含义,这让老师认定他一定是个“不凡之辈”。

17岁时刘伯温拜师名士郑复出开始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这里的学习中,刘伯温博览诸子百家的学术和思想,特别对天文地理和兵法数学加以钻研,达到精通的境界。

郑复出对于这样的奇才感到震惊,对刘伯温的父亲赞叹道:“这个孩子如此出类拔萃,一定是您祖先的积德深厚,将来他一定能光宗耀祖啊。”

23岁时刘伯温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却不巧正逢元末的兵荒马乱,战火连天,于是只能在家闲居了三年。

三年后才上任就职,在任职期间,刘伯温发现高安县有不少豪绅勾结贪官污吏这样的不平之事,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刘伯温曾多次乔装私访百姓,暗中搜集证据将恶霸豪强一网打尽,重整高安县风气,于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在高安县任职五年后,刘伯温又应朝廷征召出任浙江儒学副提举兼省考官,属从五品,可谓是顺风顺水。

但很快,刘伯温在就职后发现官场中极其普遍的腐败问题,官与官之间的相互包庇又使得他难以解决问题,于是面对如此腐败的朝廷,他心灰意冷,决定辞官。

刘伯温助朱元璋称帝

刘伯温辞官后开始了一段隐居生活,撰写了《郁离子》。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渐渐形成,对于当前社会和官场政治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观点。

而此时的朱元璋已揭竿而起,初具势力。在与张士诚、陈友谅艰难作战时,他感慨自己的部下中虽然有英勇的将士们,却缺少可以出谋划策的谋士。

宋濂听闻便向朱元璋举荐了自己的好友刘伯温,空有一身神机妙算的本领,却郁郁不得志。朱元璋听后便多次登门拜访刘伯温,请求他能够出山辅助自己的雄图霸业。

此时的刘伯温虽已习惯了隐居的悠闲生活,但不忘前人所说读书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警世名言。

在多次考察之后,他也觉得朱元璋的确是一位有才、有能之人,可以结束这乱世,给百姓们一个安稳的生活,于是决定出山辅佐他。

那年,刘伯温已经五十岁了。出山后的刘伯温为朱元璋奉上了《时务十八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十八条有关当前时局的对策,也正是因为这十八策刘伯温被朱元璋评价为“可勘天下之机”。

遵循刘伯温的策略,朱元璋放弃与张士诚和陈友谅双面作战的策略,而是先调集全部兵力攻打陈友谅,之后再扫除张士诚的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进行水战时,渔民出身的陈友谅本来一直稳居上风,打得游刃有余。

位居后方的刘伯温通过观察海鸟飞行的状态与海面上出现的波纹推测半个时辰后将会有东北风,及时提醒朱元璋更换策略使用火攻。

果不其然,东北风起后大挫陈友谅的军队,成功打下了胜利的一战。不可谓刘伯温不是细心谨慎、神机妙算。

经过多次交手,刘伯温又发现陈友谅与张士诚这样的农民军看起来人数众多,实则内部人心涣散,难以团结一心。反观朱元璋的军队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

于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要对“议逃者,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这条铁律也很快生效了,使朱元璋的军队中人心更加稳定团结,坚不可摧。

自此,每当遇到有犹豫不决的事情或是军国大事时,朱元璋一定会请来刘伯温请教,说道:“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朱元璋称刘伯温为“老先生“,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对待。而刘伯温也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尽心辅佐。

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计划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短短四年时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王,号“吴“。

这样一来,距离朱元璋完成一统天下的雄图霸业只差一步:消灭还在北方的元朝。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刘伯温当机立断,由浅入深点明当前的局势,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针,最终水到渠成,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

刘伯温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大明王朝的建立,论功绩排行,必然不可缺少刘伯温的一席之地。

晚年刘伯温受朱元璋猜忌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刘伯温不愧为一个全才。在大明建立之初,刘伯温严明法度、任用贤才,大明秩序的建立刘伯温可谓是功不可没。

与朱元璋见面之初刘伯温就奉上的《时务十八策》也可以被称为是大明的基本国策,刘伯温的长远眼光不得不令人感叹。朱元璋也曾多次称呼他为“吾之子房”。

自此,本以为刘伯温的故事会是个苦尽甘来的好故事,一路尽心尽力辅佐上位的君王开创了新的王朝,本应君臣同心共同为大明的未来出谋划策。

谁曾想刘伯温也难逃“鸟兽尽,良弓藏”的命运。“信任的缺失,是一切灾难的开始。“此言用来形容刘伯温与朱元璋二人的关系最为恰当。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坐稳帝位后的朱元璋也如历代帝王一样有了猜忌心理,而像刘伯温这样神机妙算的最佳谋士自然成为了他的头号怀疑对象。

其实早在封赏开国功臣时,朱元璋就表现出了他的疑心。

刘伯温八年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积累了数不尽的功勋,本应当是位居高位,加官进爵,最后却只在众多开国功臣中位居36位,被封为“诚意伯”。

更有甚者,朱元璋为了防止有一天刘伯温可能会联合其他大臣来反抗自己的统治。

于是故意设局诱使刘伯温说出对于其他几位大臣的看法,刘伯温也不疑有他,老老实实地说出来了自己的看法。

谁曾想这样的谈话进了有心之人的耳中,使得刘伯温之后在官场上孤立无援,屡遭陷害,最终招致来了杀身之祸。而这样的结果正好也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

有传言,刘伯温曾在死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说当自己死后刘家会渐渐衰败。

但是历经九代之后会出现一位奇才,不但能够带领刘氏家族重新走向振兴,还能够为自己的冤屈平反。

果然,在刘伯温过世后,刘家渐渐家道中落。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刘琏与刘璟本是人中龙凤,但在官场中也是屡遭暗算,难以得志,最后不得善终。

在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死后,朱棣将刘家的承袭爵位也剥夺了,自此刘家真的彻底没落在民间了。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百年,刘家的子孙都开始渐渐遗忘自己的祖上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遗忘了自己的祖上是“一统天下的刘伯温”。

甚至一些刘家的后人开始以种地为生,看起来是再也难与官场扯上联系了。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刘家第九代的横空出世。

刘家第九代名为刘瑜,在相关史料中记载,他自出生起就展示出了不同凡响的资质,不仅擅长吟诗作赋,是一位丹青高手,还拥有一身高强的武功,精通兵法和骑射,可谓是文武双全之才。

此时的刘家在朝廷之中早已没有了人脉,刘瑜想要出人头地入朝为官,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的才华和能力,果然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刘伯温的一番期待。

在朝廷中单打独斗的刘瑜靠着自己的足智多谋站稳了脚跟,看着这位年轻的后起之秀,不少朝中老人也想起曾经为大明立下丰功伟绩的刘伯温和刘家。

不少朝中官员开始向皇上请奏,想要对刘瑜先祖刘伯温的事情翻案重查。

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最终真相大白,刘瑜的确为百年前含冤而死的刘伯温平反,不仅让重建了刘伯温的墓地,配享了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承袭爵位,让刘瑜承袭了“诚意伯“的名号。

回看刘伯温的遗言,可谓是一语成谶,句句应验。

在中国民间,不少人也将诸葛亮和刘伯温相提并论。认为刘伯温是在后世中可以与传说中的诸葛亮媲美的人物,又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结尾

而刘伯温为何可以对百年之后的事一语成谶?有人认为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能,对玄学之术非常精通,这是他在对阴宅进行家族后代推演时得出的结论。

也有人认为这是刘伯温在经历了一辈子的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之后,知晓了水满则盈、月盈则亏的道理,因此刘家在享受了三代的荣光后,必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有常言道:”不能谋划万世的人,也不能够谋划一时 “。意思是说想要谋略得当,必须拥有长远的眼光和放眼全局的胸怀,否则就无法谋求成功。

也许历史的真相早已在时间流逝中被埋没,但不论是哪种说法,我们作为后来人学习这段历史时都难以避免地对刘伯温这样的大师产生敬畏之心。

为官时,他能一心为民,爱戴百姓,不谋私利;为谋士时,他忠心为主,倾尽自己所学,心中满怀天下苍生。

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刘伯温的传说,传说中刘伯温作为玄学大师,挥手便可以将龙脉斩断,不仅可以横贯古史和当今,还可以预知未来的事迹走向。

其中流传最广是一本名为《烧饼歌》的书,许多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对话都被记载在其中,大部分内容在之后的年岁中都精准地发生了,让百姓们对刘伯温崇拜有加。

还有让人怀疑刘伯温是穿越之人的“金陵塔碑文之奇“,是距刘伯温生前六百多年后的南京,蒋介石拆除金陵塔后发现《金陵塔碑文》上精准预言了这座塔将会被名叫”介石“之人拆除,而落款正是刘伯温。

有人说刘伯温:“卧龙名大终黄土”。大意是再神机妙算的大师,终究也逃不过黄土一抔的命运。

但不同的是,刘伯温以自己的绝世才学为后人留下来无数可供品味和学习的诗赋书籍,让他的精神与我们相伴,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演绎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史:刘伯温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
刘伯温临终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将出一个奇才,百年后果然应验
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之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了
刘伯温临死前称: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预言成真
​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将出一个奇才,百年后果然应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