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赞美的就是《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卒史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碑高约2.6米,宽1.28米,十八行,每行四十字。原石旧置兖州仙源县,今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东殿庑碑林。

碑文谓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庙礼器,鲁相乙瑛书言朝廷,司徒吴雄书奏于上,诏鲁相择四十岁以上通一经者任之,当时乙瑛已经满秩而去,后相平复以其事上朝廷。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乙瑛碑》部分

《乙瑛碑》是久负盛名的汉碑之一,宋欧阳修《集古录》、宋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南宋郑樵《金石略》、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均有著录,各个年代的金石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块碑刻。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部分

《乙瑛碑》原无撰书人姓名,但是“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却称“后汉钟太尉书”,钟繇生在桓帝和平元年(150),而《乙瑛碑》在桓帝永兴元年(153)刊立,其时钟繇才三岁,可见,此碑绝非“钟太尉”所书。大概是因为《乙瑛碑》书法“高古超逸”,而钟繇“铭石书,最妙者也”,所以才托钟繇所书吧。

《乙瑛碑》刊立之时,正处于汉隶最兴盛的时期,各种高超书艺的碑刻纷纷出现,斗艳争葩,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

《乙瑛碑》风格严谨,文字有严格的规范,碑文几乎没有通假字和俗体字,它不用汉碑常见的变体作为艺术手段,它的全部艺术形式就是文字结构和点画的变化。

《乙瑛碑》的波笔

波笔是隶书的主笔,波笔的处理对整个字的面貌有很大的影响。大致看来,波笔可分三类,一类是平画的横波,一类是捺笔的斜波,一类是反钩的平斜波。

在早期的隶书中,其笔态并不鲜明,即使在东汉的碑刻隶书中,波笔不仅可同其他笔形变换,而且不同的波笔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乙瑛碑》中,三种波笔的姿态却都明显不同,应用的场合也多不相同,显示了它因地制宜,富于变化的特色。

注意“上”“史”的波笔

平画的横波

《乙瑛碑》的横波大部分是蚕头燕尾低平,中间略略隆起。横波还可以再分为二种,一种是蚕头和燕尾粗大,或者蚕头大而燕尾粗细相似,一种是蚕头细而燕尾粗大,或者蚕头大而燕尾细小。

“首”字属于第一种波笔,波笔左右平衡,所以它居之中。“言”字属于第二种波笔的前者,重点则偏向燕尾一边,但是为了平衡,所以燕尾又写的特别短。“上”字属于第二种波笔的后者,蚕头用墨很重,燕尾利用这种平衡关系,尽情地伸展,形成了遒劲抑扬的长燕尾。以上三个字例说明不同的横波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变化生动的字形。

注意“言”的波笔

捺笔的斜波

捺波与横波的区别不仅在于斜势,横波的蚕头燕尾大致相等,而捺波的蚕头几乎没有,只有肥大的燕尾。如“史”字起笔稍有回锋,但是不能形成典型的蚕头,接着向燕尾方向渐渐铺毫,急速收笔,尾尖略微上翘。“文”字的捺笔起笔与横画重叠,蚕头已经完全消失。用捺波方笔而取圆势,上下粗细一致,它回锋铺毫收笔形成的一波三折与楷书长捺非常相像。

注意“史”的波笔

反钩的平斜波

钩波在楷书中写成大弯钩。《乙瑛碑》的钩波由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短竖,第二部分是一个上挑的弯波。有时这个短竖非常短,它与弯波紧密相连,起到起笔的作用。钩波长短不同,书写也不尽相同。如“死”字钩波较短,笔形圆润丰满,燕尾上挑。“乙”字钩波较长,笔形平缓劲挺,尾端慢慢收缩,形成一个尖锐的凤尾。

注意“死”的波笔

《乙瑛碑》的挑笔

《乙瑛碑》的挑笔有两种写法,一种大挑笔,它与捺波左右相应,是比较肥硕的,以“文”字为例。一种是小挑笔,细而长,它的右边没有波笔,是单独使用的,以“原”字为例。《乙瑛》还有一种特别的挑笔,它一撇到底,没有回锋,有个尖尖的出锋,以“吏”字为例,无论波笔还是挑笔,它的不同笔型的分工使用,都与后起楷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这是《乙瑛碑》外所不容易见到的。

注意“文”字的挑笔

《乙瑛碑》的用笔

在有关《石门颂》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谈过圆笔是一个浑圆的线条,呈等粗的细线状,方笔是一个面体,是有棱角的富于变化的粗线。《乙瑛碑》方圆兼用,实际上方笔、圆笔用法是有区别的。方笔富于变化用于波笔,圆笔是波笔以外的次要笔画,同时在用圆笔常常带有提按起伏,而在方笔的使用中则又常用圆势,所以《乙瑛碑》的方圆兼用,是方圆交融的分工使用。

《乙瑛碑》的结构

《乙瑛碑》气骨凝重,结体端庄。它不像《曹全碑》那样中心收缩左右开张结构,也不像《张迁碑》把笔画框在一个方形外廓之内,《乙瑛碑》结构以平正见长。通观此碑,各字的疏密得适,各字的大小相近。对字画多少而带来结构疏密不均的影响。《乙瑛碑》有特殊的调节办法,笔画少的的用粗笔,笔画多的用细笔。如“子孙”二字,“子”字笔画少,“孙”字笔画多,所以“子”字比“孙”字笔画粗。再如“财”字,左边部分比右边部分笔画多,所以写得较细。这是《乙瑛碑》的独到之处。

《乙瑛碑》的笔画与结构有着微妙的关系,平正的结构与富于变化笔画糅合在一起。《乙瑛碑》的笔画大都略带左向的斜势,点画之间互有呼应,姿势也因之发生各种变化。笔势往来的联系有明连与暗连之分,明连可以看到笔画之间的交叠,这在小点上尤其明显,如“宅”、“高”等字,上面一点笔势与下面点画起笔相呼应,而点的下半部分与下面横的部分重叠在一起。暗连也就是意连,这种点画不相接触,只是笔意遥相呼应。如“宗”字下二点虽然被一竖隔开,但是它们的笔意是密切相关的。

如“上”笔画少则用粗笔,笔画多的字用细笔

《乙瑛碑》整体虽然书风颇严谨,但富有素朴之趣,不仅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隶书基础笔法——“波磔”详解
“蚕头燕尾”与“蚕头雁尾”有什么区别?
隶书《史晨碑》基本笔画技法,超实用!
谈谈《礼器碑》的学习--志茹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